?

血管栓塞介入對腦動脈瘤臨床治療價值觀察

2019-11-04 03:51冉小平
健康必讀·下旬刊 2019年11期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治療效果

冉小平

【摘 要】:目的:對顱內動脈瘤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栓塞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方法:將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3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各15例。行傳統開顱手術治療的為對照組,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療的為觀察組。將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水平和治療有效率進行比較。結果:治療后觀察組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且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46.67%,X2=51.8370(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顱內動脈患者采用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治療效果較好,可將患者術中創傷減輕,便于患者預后,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血管介入栓塞;治療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cerebral aneurysms with vascular embolization. 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neurysms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8 to April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1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raniotomy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vascular embolizatio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 levels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recovery tim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6.67%, X2=51.8370). (P < 0.05)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cerebral artery embolization has a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which can reduce the trauma during operation, facilitat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and can b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Key words:Intracranial aneurysm;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therapeutic effect

【中圖分類號】R739.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1-03--01

腦血管常見疾病為顱內動脈瘤,該疾病在臨床上有較高的發病率。顱內動脈瘤患者在治療不及時的情況下,有較高的致殘率,一旦破裂,臨床癥狀如頭痛等會加重,嚴重者會引起患者昏迷,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要對顱內動脈瘤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法,傳統治療方式為開顱手術,該治療方式創傷性較大,患者預后效果欠佳,容易出現出血、血管痙攣等并發癥。伴隨臨床醫學的發展,血管栓塞介入治療被廣泛應用[1]。本文將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3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血管栓塞介入治療效果,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30例顱內動脈瘤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男女比例10:5,年齡在39-71歲,年齡平均53.2±2.4歲,瘤體直徑平均在1.5±0.2cm;觀察組男女比例9:6,年齡在40-72歲,年齡平均53.5±2.3歲,瘤體直徑平均在1.6±0.2cm;頭痛、視力障礙、腦神經麻痹是患者主要的臨床癥狀。兩組一般資料可比較(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開顱手術治療,術前檢查患者,主要檢查項目有DSA影像學檢查和CTA檢查。根據影像學檢查資料對患者病情進行分級。協助患者取合適體位行全麻氣管插管操作。根據檢查情況將動脈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分級情況等進行確定。打開骨瓣,行動脈瘤分離操作,將永久動脈瘤夾置入,行止血處理,關閉顱腔。

觀察組行血管栓塞介入治療,術前準備與對照組一致。術前檢查患者,行DSA影像學檢查和CTA檢查。根據影像學檢查資料對患者病情進行分級。對患者行全身麻醉和氣管插管操作,待患者全身肝素化后,為患者行股動脈穿刺造影,所采用技術為Seldinger,確定患者瘤體大小、位置、形狀等。在微導管引導下向動脈瘤腔內置入彈簧圈。彈簧圈完全置入動脈瘤腔內時,放置彈簧圈,目的是填塞動脈瘤管腔。術后對穿刺點壓迫,加壓包扎處理。此外,術后為了避免腦血管痙攣的出現,需要對患者使用尼莫同。置入支架的患者則需要口服抗血小板的藥物,目的是降低血栓的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將患者手術治療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時間、治療前后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水平以及治療總有效率進行比較。

1.4 療效判定標準[2]

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受檢查瘤體不見,神經功能達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瘤體縮小到之前體積的一半,神經功能改善明顯;無效:臨床癥狀和瘤體無變化,乃至加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資料,計數資料采用(%)表示,使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使用t檢驗,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基質金屬蛋白酶2(MMP-2)水平無明顯差異性,治療后觀察組MMP-2水平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統計結果見表1。

2.2 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恢復時間比較

對照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時間與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時間相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差異較大,(P<0.05),有統計學意義。其中詳細統計結果見表2。

2.3 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46.67%(7/1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14/15)兩組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X2=51.8370(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統計結果見表3。

3 討論

腔內壓力增大、動脈硬化、感染、創傷以及先天性因素是造成腦動脈瘤的主要原因。腦動脈瘤屬于腦部血管疾病的常見類型,其中腦動脈瘤又被稱為顱內動脈瘤。該疾病表現為囊性膨出,在任何年齡段均可發生?;颊叱R姳憩F為頭痛劇烈,伴惡心嘔吐等癥狀,腦動脈瘤一旦破裂容易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有較高的死亡率。腦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常表現出來的癥狀為大汗淋漓、嘔吐頻繁,伴有體溫升高以及頸項強直等表現,嚴重者患者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昏迷。其中造成腦動脈瘤破裂的原因常有患者情緒激動,過度勞累等因素。此外也有的患者腦動脈瘤的破裂不存在任何誘因,在睡眠中也可發生腦動脈瘤破裂。腦動脈瘤患者的臨床體征主要為動眼神經麻痹,表現為單側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內收、上、下視不能,直、間接光反應消失。此外,在動眼神經麻痹之前,患者會有先兆癥狀,如輕微偏頭痛、眼眶痛等?;颊呷舫霈F動眼神經麻痹時,需要密切觀察患者有無出現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癥狀。對患者臨床常采用的治療方式為傳統開顱手術和血管栓塞介入治療[3]。傳統開顱手術有治療效果,但是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性較大。主要方式是對患者動脈瘤進行夾閉,促使瘤體血流中斷。開顱手術需要大范圍的暴露腦內組織會引發感染、創傷大,小分支損傷及痙攣閉塞,且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長,預后欠佳。血管栓塞介入屬于微創性手術,對患者影響較小,不會帶來較大的創傷。相比于傳統手術方式,操作更為簡單,效果好,安全系數較高。開顱手術主要利用腦組織存在的自然間隙,分離腦組織,在確保腦動脈瘤充分暴露時,再采用動脈瘤夾夾閉動脈瘤瘤頸,此種操作方式可以將腦動脈瘤內的血流充分阻斷。血管栓塞介入術避免了傳統開顱手術需要大范圍暴露腦部組織的問題,將腦組織因暴露嚴重造成的感染問題極大降低,術中放大血管,避免分支血管損傷??梢詫⑿g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幾率顯著降低,因此具有較大程度的安全性。再者,血管栓塞介入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不需要打開患者的顱腔,因此手術需要的時間相比于傳統開顱手術也較短。這也是血管栓塞介入手術安全系數較高的原因之一。

本次研究發現,對觀察組患者行血管栓塞介入治療,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此外,患者MMP-2水平也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46.67%,X2=51.8370(P<0.05)有統計學意義。以上結果與其他學者研究具有一致性,認為腦動脈瘤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療,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提升,且患者手術各項指標也明顯改善。這說明在動脈中插入微導管,通過微導管對腦動脈瘤置入彈簧圈,對瘤體進行栓塞處理,可以明顯提高該疾病的治療效果,微創治療方式給患者帶來的創傷較小,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也較少,安全系數較高。相比于傳統開顱手術治療效果更加。由此看出血管栓塞介入治療腦動脈瘤效果較好,可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

綜上所述,腦動脈患者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治療,治療效果較好,可將患者術中創傷減輕,便于患者預后,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衣同軍,劉貴軍.開顱夾閉與血管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5):117-118.

連澤豪.顯微手術夾閉與血管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4):66-67.

田占偉.對比分析開顱夾閉和血管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的臨床效果與安全性[J].中國醫學工程,2014,22(11):143+146.

猜你喜歡
顱內動脈瘤治療效果
顱內動脈瘤開顱夾閉術后護理
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效果初步觀察及評估
支架結合微彈簧圈技術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療效觀察
比較胸腔鏡與開胸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治療效果
夾閉和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對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管痙攣的影響
右美托咪定復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顱內動脈瘤介入
顱內動脈瘤急診手術體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