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國古典舞在戲曲舞蹈中的借鑒與吸收

2019-11-05 04:26張怡忻曹海濱
戲劇之家 2019年27期
關鍵詞:吸收中國古典舞借鑒

張怡忻 曹海濱

【摘 要】戲曲對舞蹈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其中戲曲舞蹈是中國古典舞蹈學科的母體,對中國古典舞奠定了堅定的基礎,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舞蹈的借鑒與吸收保留了戲曲舞蹈中的元素和動作語匯,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有利因素,其表演形式和審美追求保留了中國舞蹈自身需要的因素,然后對戲曲舞蹈進行再學習,并創新和發展。本文通過中國古典舞在戲曲舞蹈中的借鑒與吸收的關系來研究中國古典舞的根源,以及現在的狀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戲曲舞蹈;借鑒;吸收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6-0124-02

一、戲曲舞蹈與中國古典舞的相互影響

中國戲曲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也是傳統藝術中的形式之一,是綜合了舞蹈、武術、音樂、雜技等表演形式的綜合體。經過歷史的發展,從塑造人物形象和演唱等表演形式,和戲曲表演中的具有難度的高超的舞蹈性技巧。具有了屬于戲曲藝術的獨特表演形式。

戲曲藝術作為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藝術形式,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個極具中國傳統民族文化色彩的藝術。在表演動作和身段中,融入了中國舞蹈的藝術形式,且吸收了傳統武術元素進行綜合實踐。把技法融會貫通,同時用角色的塑造來表現劇情的需要,注重形態美。戲曲的表演動作、系統的程式訓練、一揮手、一抬袖等動作都來源于生活,經過創作和發展進行提煉、美化形成程式的規范性套路動作。一個具有中國特色表演形式的藝術,在創作中做到把綜合的藝術達到和諧統一,讓舞臺上呈現出來的美的形態,感染每一位觀眾。中國的戲曲藝術之所以具有中國特色,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它是一個可以把綜合其它藝術舞蹈、雜技、音樂、武術等融會貫通的綜合藝術。一個可以不斷吸收其它藝術元素保留其適合自己的進行創新和發展,帶給人們源源不斷的新花樣、新鮮感,又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其中最為核心的關鍵是中國戲曲藝術中的虛擬手法,舞臺上抽象的表演動作,在場景和道具局限的情況下也讓觀眾明白他(她)的意思,知道他(她)在干什么。演員運用高超的演技,使觀眾通過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形成屬于自己的藝術理解。

二、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舞蹈的借鑒與吸收

中國舞蹈中的中國“古典舞”學科的成立過程和構建過程就是對戲曲藝術的借鑒過程和吸收過程。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古典舞”學科的不斷創新、演變、發展,到這個學科形成系統化的教材,這期間有大量的對戲曲藝術的學習和吸收。

(一)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舞蹈的借鑒

中國古代舞蹈的起源,可以說是對戲曲舞蹈的發展和對中國幾千年傳統舞蹈文化的振興。舞蹈對戲曲借鑒和吸收的同時,戲曲也融合了傳統舞蹈的元素,兩者是相互的作用。對中國古典舞蹈的審美追求來源于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我們不僅僅從戲曲藝術中能看到,還得追溯到唐代、宋代的樂舞中宮廷的程式舞蹈。而京劇、昆曲等戲曲中含有大量中國古典舞蹈的元素和精華,不論是從審美、文化、音樂和舞蹈的表現形式上,都是值得借鑒與吸收的,中國古典舞蹈對其保留并傳承了部分下來,對構建屬于中國特色的舞蹈起到了關鍵作用。舞蹈的表演體系、訓練體系都來源于戲曲,通過這些對戲曲的借鑒過程和學習結果,塑造成了現在完整的中國舞蹈體系,使中國舞蹈的民族特色和審美追求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也使中國舞蹈更加繁榮。隨著舞蹈對戲曲藝術的借鑒和吸收,在新時代我們應該在借鑒、吸收、反復的過程中不斷去學習,使中國舞蹈藝術得到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地創新和發展,讓中國舞蹈文化得到更加輝煌的發展。

(二)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舞蹈的吸收

舞蹈藝術是最早吸收戲曲藝術的藝術形態,兩者關系緊密相連,在保留了戲曲藝術的表演形式的同時,又用舞蹈美的表現形式把來源于生活的習慣,人生的再現變成一部完整的劇目,這也是其最重要的特點。舞蹈作為一種沖擊人視覺感受的直接表現形式,把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用舞蹈這一載體表現出來。如古代的《霓裳羽衣舞》、現代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都體現了戲曲表演身段中的“圓、含、腆、擰、傾”等元素,加上身體的延伸,松弛又具有韌性的形態,都是借鑒了戲曲的表演形式,同時經過吸收創新成了中國舞蹈?,F今中國舞蹈的表演形式隨處可見戲曲藝術的影子,充實了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內涵,增強了觀眾的視覺享受,帶給觀眾美的享受的同時把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和對未來舞蹈發展的傳承和創新給了強烈的啟示。隨著歷史的發展舞蹈不斷的創新,戲曲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演員豐富的舞臺表現力,戲曲獨有的音樂和舞蹈的結合都通過以演員為中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在舞蹈的長期實踐中,人們通過把來源于生活的現實寫照舞蹈化,用舞蹈美的形態表現出來的同時加上戲曲藝術的表演技巧和技術技巧動作帶給觀眾視覺上的沖擊,這些都離不開戲曲藝術的功勞。

三、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舞蹈的再學習

戲曲藝術的民族特色和的典范性,是中國“古典舞”所要學習、傳承和發展的,也是最初的目的、學習的初衷。隨著舞蹈的發展,舞蹈對戲曲有了一定的剝離,從一開始的戲劇性表演慢慢通過發展進行了舞蹈化更加生動的表演。直至今日,中國舞蹈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然而當中不免存在一些問題。隨著中國舞蹈不斷的創新和學習其他民族文化的元素的同時弱化了中國“古典舞”民族性的特點,是舞蹈民族化的屬性不夠專一,出現了混雜的現象。我們所追求的中國舞蹈的“民族性”和“典范性”遇到了瓶頸,對它的關注沒有做到極致。

(一)繼承戲曲舞蹈的民族性

舞蹈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創新,中國“古典舞”在借鑒和吸收戲曲舞蹈的“民族性”方面做了很大的取舍。在舞蹈進程中,由于同時吸收了芭蕾舞、雜技、武術等其他外來元素的藝術文化,導致了中國舞蹈“民族性”出現了不具體、不專一、混雜的現象。因此我們要把戲曲舞蹈的表演形式再傳承下去,就要再次學習和吸收戲曲舞蹈表演的“民族性”。中國“古典舞”表演的身段、動作語匯可以通過角色的類型來學習戲曲的表現手法和技巧來發展動作語匯和演員的表現能力。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藝術角色塑造和舞蹈動作的手法上不夠專一,甚至產生了背離,這也使得中國“古典舞”在繼承戲曲藝術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族性”特征,使得舞蹈沒有故事情節、沒有對角色的塑造,并且大大降低了表現力。我們在吸收和創新的過程中不能只單純的學習外在的身段、手法、動作等,還要去研究其內在的文化底蘊,了解它的內涵,知道它節奏的規律、舞美的體現等,然后再去研究戲曲藝術對角色塑造的深度表達,找出深刻的含義并進行傳承。所以我們對戲曲藝術角色塑造和戲曲舞蹈表現手法的動作語匯學習和吸收得還不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中國“古典舞”的發展。

中國舞蹈不斷進化的過程變得更加抽象、更加舞蹈化,在從一直綜合其它藝術,變成慢慢形成自己的語匯,在吸收戲曲藝術的過程中對戲曲藝術中的“行當專屬”這個特征沒有選擇采用。這也使得中國舞蹈得到更加好的發展,使更加獨立具有自己的特色,為形成了系統的中國“古典舞”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戲曲舞蹈中角色塑造是很值得我們再次學習和研究的,可以更加豐富中國“古典舞”的身體語匯、動作語匯、表演形式。因為戲曲舞蹈的表演方式是具有“民族性”的,是值得我們學習、吸收和繼承的,比起吸收國外的藝術文化,我們更應該有屬于中國特色東西,所以再次學習和繼承戲曲舞蹈“民族性”文化,會使中國“古典舞”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對戲曲舞蹈民族性的審美追求

現如今中國“古典舞”是不純粹的,由于吸取了國外的舞蹈文化色彩,例如芭蕾舞、現代舞等導致中國“古典舞”的表演風格和特色被弱化了,甚至被同化了。首先,我們一再強調要有屬于中國自己的舞蹈,那就是中國“古典舞”的民族性研究,而戲曲舞蹈“民族性”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和吸收的,這也是對“民族性”審美追求的認可。戲曲中強調的“形神兼備”,也就是我們說的“形態”和“神態”,這是戲曲表演非常重視的特點,也極具民族特色,符合民族性審美追求。演員在表演過程中,不單單做到模仿的形態像,還要達到內心的高度,也就是神態像,當內心的情感上升到高出技巧的表演,才是真正的“形神兼備”。舞蹈中呼吸的節奏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是中國舞蹈還是戲曲、音樂都講究對氣息的運用,就像舞蹈中,哪怕是靜止的動作也要做出呼吸的感覺。戲曲舞蹈作為極具“民族性”的藝術表演形式對呼吸的運用,也就是“氣”、“韻”的結合表現的淋漓盡致,這也正符合對民族性的審美追求。戲曲舞蹈講究對外在形體的高度訓練,卻又講究對內在神韻的松弛,內在氣息的訓練是讓觀眾看到你外在動作的輕盈,所有氣息的運用都是演員自身的調節,再通過神韻的結合達到行云流水的境界。例如舞蹈當中的跳如燕,就是對呼吸的掌控,跑場時氣息的壓住,都是對氣息的掌控。自古以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都一直重視“虛”、“實”結合,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追求。戲曲表演中所表演的劇情屬于“實”,演員對角色的形象也是“實”,表演的情感則為“虛”。

中國“古典舞”要有屬于自己的特色,就必須保留屬于自己的“民族性”特色。作為最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戲曲藝術,也正是我們吸收戲曲表演不斷研究和挖掘的原因。我們只有對戲曲舞蹈“民族性”審美追求的再學習和再研究,才能保留住中國“古典舞”的專一性和純粹性,并傳承和發揚下去,進而得到世界更多人的認可。

四、結語

本文論述中國古典舞對戲曲舞蹈的借鑒與吸收,從最早戲曲的開端就是從舞蹈中吸取的元素并得到發展,而戲曲藝術對中國舞蹈表演也同樣起著極度關鍵的作用,兩者屬于互相借鑒,相互促進發展。我們要不斷的對戲曲藝術表演的再學習、再吸收,戲曲藝術中嚴謹的態度,不論從服裝、道具還是舞臺效果、演員對角色的塑造都是秉著嚴謹的態度和對精神面貌的城市化要求都值得我們再去挖掘和學習。中國舞蹈也在吸收其他外來舞蹈文化,做到了包容性學習但遺失了中國民族特色,而中國“古典舞”是在戲曲舞蹈的基礎上發展的,其民族特色更加鮮明更加符合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審美標準,也可以使中國舞蹈走向國際化。

猜你喜歡
吸收中國古典舞借鑒
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現代視野
中國古典舞創作中的情感表達探析
芭蕾基訓對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形成的影響
中國古典舞教學課程模式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