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大學生網絡空間公民意識培養途徑探析

2019-11-13 10:51瞿懿韜成都工業學院四川成都611730
新生代 2019年19期
關鍵詞:公共事務社群網絡空間

瞿懿韜 成都工業學院 四川成都 611730

隨著網絡空間的不斷延展,網絡重塑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傳統的社會交往關系。作為在網絡高速發展環境下成長的大學生,其日常學習生活與網絡聯系日益緊密。他們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參與社會公共管理的意識,與此同時,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信息不對稱,影響了他們的思維模式和判斷能力,造成了消極的影響。在新形勢下,要加強大學生網絡空間的公民意識培養,引導大學生正確地利用網絡參與公共事務,形成獨立的思辨能力。

一、網絡空間對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價值

網絡空間擔當著信息的匯聚和傳播的重要角色,其開放性和多元性擴大了大學生的視野和交際范圍,他們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態度和見解,參與思想交鋒。網絡這個“信息和思想市場”為社會需要的理性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境域,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生公民意識與網絡空間的聯系

公民意識是公民個人對自身在國家中的地位的自我認識,其形成來源于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公民意識的核心是公民以社會和國家的一個成員身份而存在的,其處事原則依賴于他與社會的契約而定,即具有相應的公民權利和義務。大學生日常生活使用頻繁的新媒體,實質上就是他們形成網絡公共參與和公民意識的過程。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的社群化、廣泛化以及開放性的特點,使得公眾在網絡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獲得的正向反饋和積極的效能遠大于傳統的參與方式。對于大學生而言,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注和自身權利義務的實現需要一個適當的平臺,網絡新媒體所具有的交互性社群性為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表達個人主張提供了比較好的媒介。在參與的過程中,權利意識得到強化,對公共事務的關注也有所增強,公民意識不斷得到提高。

(二)網絡空間對公民意識培養的意義

1、幫助大學生提高參與意識和權利意識。與思政理論課、主題班會和社會實踐等傳統形式思政教育不同,以微信、微博和網絡直播等社交網絡新媒體為代表的新教育平臺,改變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性內涵的變化,表現為教育主體的“去主體化”與教育客體的“主體化”態勢。在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可以主動搜集相關信息,就自己關注的話題進行思考和討論,培養獨立的思辨的能力和理性的自覺意識,更加深刻認識到自己的角色和價值。通過新媒體,大學生可以直觀的看待周邊的事物,在“認識-實踐-認識”的過程中,明確自身的定位,適應社會交往中的對公民意識的要求,從而更好的履行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2、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網絡空間的多元化信息和平等的話語權能喚起大學生的參與意識,但“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在發表言論時要實事求是、客觀理性,必須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因此通過網絡空間規范性可以增強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和法治意識,鞏固其政治信念和政治立場。

3、激發大學生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大學生公民意識是其對自己基本社會身份的認同,是以一定價值觀為指導對公民與國家、社會以及他人之間關系認識的態度。[]通過網絡空間的宣傳和討論平臺,大學生能深切感受到作為一個公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因而不斷強化社會公德意識,自覺維護公共利益,培養了自由平等的觀念,對大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影響網絡空間大生學公民意識培養的主要因素

(一)大學生網絡空間自我保護意識的缺失

由于網絡空間的開放性,網絡欺詐和侵權等事件頻發,網絡安全還有待提高。大學生在享受網絡的便利與快捷的同時,往往容易忽略網絡空間的自我保護。近年來高發的各類校園網絡詐騙和網絡侵權案件,與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不高有著重要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民意識的形成。

(二)大學生網絡空間的責任意識的不足

網絡社會形態下,要求公民的責任意識要不斷提升,以適應急速變化的網絡環境。據一份針對大學生關于網絡公益活動和網上公共議題的參與度調查,結果顯示,只有7.8%的大學生表示經常參與,說明大部分大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公民意識,但有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看客心態,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還不夠。

(三)大學生網絡空間的信息辨別能力的欠缺

網絡的虛擬性導致網絡信息總是真假參半,對大學生而言,如何從網絡信息中獲取有用的內容,有效辨別信息的真實性是一項“必修課”。由于部分學生信息辨別能力不足,在網絡媒介中沒有進行科學理性的認識,導致發表錯誤的消極言論,甚至傳播負能量的“謠言”,影響了網絡輿論的正常運轉。

三、網絡空間大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途徑

加強網絡思想陣地建設,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理性良好的公民意識的形成需要教育者進行規范性的引導,作為公民重要的民意表達媒介,網絡空間豐富的內涵與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具有良好的互動性。因此,要利用好網絡空間,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提高公共道德水平,塑造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發揮校園新媒體矩陣的作用,提升大學生公民意識

以校園網、學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和新聞客戶端等“兩微一端”新媒體矩陣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與社交媒體和門戶網站相比,對大學生的影響力還比較弱。因此,要不斷整合資源,創新工作機制,以學生的需求出發,提升校園媒體內容的可讀性和實用性,提升校園網的吸引力。以成都工業學院為例,近年來學校深度挖掘著名校友陳毅元帥的事跡,以“弘毅思政網”為主題,開展弘毅論壇、弘毅大講堂等主題活動,建設符合當代大學生特點,融合教育性、實用性和思想性的“兩微一端”教育平臺,提供有益于學生成長的信息服務,融入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實際情況,使得校園新媒體成為學生樂學好用的工具和精神家園,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公民意識和道德水平。

(二)強化網絡空間社群化的理念,培養大學生的參與意識

網絡空間中的社群是指“由于一群人彼此分享共同的文化歷史背景、信仰和愛好,或者血緣、族群或地緣基礎,或者自愿、天然地聚集在一起?!痹谌粘W習生活中,大學生以宿舍、班級、院系和社團等組織形式進行社會交往和活動。在網絡中主要依靠QQ群,微信群和論壇等進社群組織活動。網絡空間交往的社群化特征給予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和重大公共事件討論的平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塑造公民意識。因此,要進一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社群參與規范,支持和鼓勵他們加入公民政治參與導向的網絡社群,為他們參與公共生活、培養公民意識提供更加有效、暢通的渠道。

(三)構建網絡空間的規范體系,樹立正確的公共生活觀念

正如前文所述,網絡空間從無序到有序,從混亂到規范不僅依靠每一個參與者的自覺遵守,也需要依靠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和調控。要構建網絡道德規范,既要保證網絡公共領域運動平穩有序,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也要保證自由平等的話語平臺。因此要加強網絡公共領域規則體系的構建,制定和落實相關的法律法規,促使大學生自覺準時遵守法律的要求,明確在網絡空間中的權利和義務,對破壞網絡秩序的行為進行處罰。成都工業學院近年來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思政課程中,結合學生實際,將網絡公共領域中主要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講授,以案說法,增強了他們對法律的敬畏心和認同感,幫助他們塑造正義原則和理性精神。

(四)加強網空間的輿論引導,提升媒介素養

網絡時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當代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媒介素養要求對網絡空間海量的信息進行有效的鑒別和篩選,并利用網絡公共領域參與解決問題的制定。因此,要充分掌握引導輿論的主動權,主動快速發聲,占領“輿論高地”。同時,大學生應當加強媒介素養的培養,樹立對信息的篩選意識,在充分參與討論、明晰事件真相后,再得出符合客觀事實的結論,從而展現良好的批判意識和參與意識。

猜你喜歡
公共事務社群網絡空間
社群新玩法:分層和快閃
社群新玩法:分層和快閃
營銷的最短路徑
社群短命七宗罪
《網絡空間安全》訂閱單
《網絡空間安全》訂閱單
《網絡空間安全》訂閱單
推動形成網絡空間新生態
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公文寫作水平途徑研究
黑河流域水資源管理現狀與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