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學生閱讀中的“探究熱情”

2019-11-26 12:59宋凌
文理導航 2019年36期
關鍵詞:質疑興趣創新

宋凌

【摘 ?要】閱讀中的“探究熱情”是指學生在閱讀中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和自主創新的閱讀精神。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保護學生的探究熱情,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典范的語言運用,啟迪智慧、熏陶情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探究;興趣;質疑;創新

“探究熱情”是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比較珍貴的情感,因為有“探究熱情”才會有“閱讀行動”,才會有“閱讀收獲”。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發散思維,實現創新解讀。教師在閱讀課堂上要進行創新設計,運用不同的形式保持學生的閱讀“新鮮感”,避免枯燥的“任務式”閱讀,多組織“感受式”閱讀,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從而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欲望

閱讀需要興趣,帶著興趣的閱讀才是一種享受。閱讀最忌諱支離破碎的剖析分解,破壞文章的整體美。有的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上來投影諸多問題,讓學生逐題解決,像是做檢測題中的“閱讀理解題目”。學生帶著問題讀文章,始終要想著如何組織問題答案,閱讀成了“被動”行為,這樣學生會對閱讀產生排斥心理,當然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苯處熢谝龑W生閱讀時,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創設適宜閱讀的氛圍,讓學生體會到閱讀帶來的愉悅。對課文的閱讀,教師要選取學生最感興趣的切入點,讓學生進入文本,與文中的人物對話,感受字里行間的趣味性。學生愿意讀,才會有探究的欲望。

如《修鞋姑娘》一課,寫的是作者修鞋的一件小事。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文章時先展示了俗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并讓學生查找工具書,明確其內涵,又為學生補充了有關這句俗語的小故事。之后學生讀文章,找出文中能用這句俗語概括的事件。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教師抓住了學生的這個心理,以俗語故事導入文章閱讀,學生興趣較濃厚。文中“修鞋姑娘”的坦蕩和真誠無疑便是“君子”,“我”對修鞋姑娘的揣測以及沒帶錢包的緊張,足以表現出“小人”的一面。文章最后以“信任”結尾,表現了“真善美”的力量。

學生帶著興趣閱讀,自主分析文章主題,正是“閱讀探究”的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興趣,營造出濃濃的閱讀探究氛圍,引領學生進入快樂的閱讀殿堂。

二、鼓勵質疑,激活探究思維

學生在閱讀中能提出疑問就說明有了思考,質疑是探究的開始。閱讀教學中提問題的一直是教師,年級段越高,舉手發言的學生越少,能針對文章提出問題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因為高年級段的學生自尊心更強,害怕提出的問題太幼稚引起教師的不滿和其他學生的嘲笑,久而久之,課堂就變成了教師“獨角戲”的表演,學生思維不愿動,就變成了知識接收的“容器”,課堂也便失去了活力。因此,調動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就成了閱讀教學中的重要課題。教師可以發揮教育智慧,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質疑。

比如,教師可采用趣味十足的“活動”激發學生提問,訓練學生的質疑能力。閱讀一篇文章時,讓每個學生針對文章的某個方面準備兩個問題,教師以“抓鬮”的形式找學生起來說問題(要求:后面的學生不能重復前面學生所提的問題)。教師把學生的名字寫好折疊在粉筆盒里,像“開獎”一樣提問,學生感覺既新鮮又刺激,閱讀過程中一定會開動腦筋,多角度思考,提出更多新穎的問題。即使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缺乏“含金量”,教師也要給予鼓勵,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教師用這種方式可以激活課堂,訓練學生思維。

如在閱讀《幸福在哪里》一文時,教師鼓勵學生提問題,各個角度的問題都可以,每人說兩個。學生為了避免與別人重復,思考更深刻,閱讀更細致。有的學生從詞語理解角度提問題,想知道“領悟”一詞是什么意思,這激發了學生對課文中其他生詞的探究。有的學生從文章具體內容提問題:三個牧童是怎樣挖泉井的?他們的心情怎樣?引導學生再次感知文章內容。有的學生從文題本身提問題:“幸?!笔且环N什么樣的感覺?引發學生對“幸?!钡挠懻?,探究文章主旨。學生的諸多問題分別從不同側面研討了文章,探究精神不斷發揚。

三、對比鑒賞,拓寬探究空間

局限于課本教材的閱讀,會限制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大語文教學要求語文課堂不斷向課外延伸,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閱讀探究天地。對比鑒賞有利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能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和情感的理解。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恰當的閱讀材料,用的比較多的是與教材匹配的“同步悅讀”。與教材單元主題相類似的文章,有利于學生對比鑒賞。教師可采用學生比較喜歡的形式組織閱讀交流,如朗誦演講、故事會、讀書筆記展覽、讀書報告會等。教師應鼓勵學生創新解讀,在閱讀活動課上,表達出更新穎的觀點,凸顯自己的個性解讀。

如《修鞋姑娘》一課,主題是弘揚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雖然“我”誤會了修鞋姑娘,但最后還是解開了誤會,實現了心靈的相通。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篇短文《一盒餅干》,講的是一位女士誤吃了男青年的餅干,之后發現自己才是那個被自己視為傲慢無禮、沒有教養的“賊”,但已無法請求男青年的原諒了。兩篇文章都講述了“信任”的重要性。之后讓學生對比閱讀,找出兩篇文章的異同,小組討論,集體展示鑒賞結果。教師可提示學生對文章主人公的心理描寫進行分析,分條列出,展示評比。對比鑒賞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教師要以鼓勵鑒賞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 四、展示成果,呵護探究情感

小學生的閱讀情感比較脆弱,需要不斷“刺激”才能形成習慣。孩子都喜歡“炫耀”,教師可借助小學生的這種心理,給學生提供閱讀展示的機會,呵護學生的探究情感。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閱讀感受,鼓勵學生積極閱讀的態度,肯定學生的閱讀收獲。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評價既要重視結果,更要重視過程。比如,在閱讀中學生的探究性意識是否強烈,學生的探究方法是否科學,學生對文本的分析是否條理,學生的閱讀體驗是否真切等。教師的評價具有引領作用,學生能在教師的評價中不斷審視自己的閱讀行為,進而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要組織靈活多樣的閱讀展示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不斷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文本,體驗情感。讀書交流活動可有效加深閱讀探究程度。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先說一說自己的閱讀體會,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文章主題。課外閱讀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同讀一本書,從故事內容到傳遞的哲理,每個小組開展自己的讀書交流會,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閱讀探究中,分享閱讀樂趣,實現閱讀情感的升華。教師可隨機加入閱讀討論,點撥學生的閱讀認識,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

讀書交流沒有固定的格式,學生喜歡文章的哪個地方,就以此為討論的“點”,可以是人物個性探討,可以是生動的文句描寫,可以是文章主旨的理解,可以是某個生字的讀音等,所有的交流都是探究活動。如《種子的夢》是一首詩,部分學生喜歡在小組內分段朗讀,然后討論應該用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等,讀完后互相評價,評出誰朗讀的更有味道,然后讓這個學生談體會,并指導其他同學朗讀,這也是一種“讀書”的探究,教師要給予高度評價。

學生只有走進文本,靜下心去閱讀才能有所收獲,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重要階段,教師可根據閱讀實際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提出疑問,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多元解讀文章主題。教材課文只是閱讀材料的一小部分,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類文賞讀,使學生在課內外對比閱讀中發現文章的異同點,多角度思考,培養自身的創新精神。學生一直處于積極樂觀的閱讀狀態,就可以一直保持“探究熱情”,在閱讀實踐中汲取中外文化之精髓,進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曾江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才智,2019年12期

[2]高曉燕.文體分類意識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中),2019年04期

[3]魏小偉.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J].文理導航(下旬),2019年05期

猜你喜歡
質疑興趣創新
和諧的課堂應充盈學生的聲音
對《老人與海鷗》的一點質疑
智力因素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研究
試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游戲的設計與研究
巧用多媒體技術, 讓語文課堂更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