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化語境下傣族慢輪陶技藝的變與不變

2019-12-10 01:39王磊
中國藝術時空 2019年6期
關鍵詞:傣族非遺

王磊

【內容提要】傣族慢輪制陶技藝是傣族人民在特定社會和歷史語境中形成的實用藝術形式,其歷史可追溯到十四世紀。至今,傣族慢輪制陶仍保留著原始制陶的一些特征。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背景下,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得到了一定發展。本文旨在通過對西雙版納景洪市曼飛龍村寨內的慢輪制陶技藝的田野調查,以藝術人類學的視角,對其現代發展境遇、制作技藝與社會功能的轉變等問題進行討論。

【關鍵詞】非遺 傣族 慢輪制陶技藝

傣族自古喜歡用陶,且掌握了制陶的工藝。慢輪制陶技藝是傣族最古老的傳統技藝之一,在傣語中稱之為“板磨”,俗稱“土鍋”。傣族創世史詩《巴塔麻戛捧尚羅》記載了先民制陶的艱辛曲折史:剛開始用泥巴做的鍋碗不僅太重,用來裝水,就“被水吃了”“隨水跑了”,后來傣族人民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學會了捏陶,一代代地保留在西雙版納傣族居住地區。

一、田野點概況

曼飛龍,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大勐龍鎮,距離大勐龍3公里,距離景洪市70公里。村寨中的山頂上有一座飛龍白塔,建于清乾隆年問,塔正南向的龕下的原生巖石上,有一人踝印記,相傳為釋迦摩尼的足跡。飛龍白塔被國務院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天都有很多游客參觀。曼飛龍村寨的慢輪制陶技藝歷史悠久,在州文化館的保護下,曼飛龍村設立了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習所,并且幫助手藝人改進制陶設備,使得制陶的速率和質量都有一定的提高?,F在曼飛龍村寨中有30戶左右的家庭都在制陶,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玉南恩為代表,其他還有玉問、玉拉、玉南恩的姐姐玉南罕等也都是最早開始制陶的手藝人。曼飛龍村原來的主要農業產業是橡膠種植,目前,制陶也成為了當地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玉南恩1989年嫁到曼飛龍村,起初是跟著婆婆學習慢輪制陶。由于當時村里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橡膠的種植,所以學習慢輪制陶技藝都是在農閑的時候。玉南恩于1992年正式開始自己獨立制陶,主要制作生活所用的水缸、米缸等,當時做好的傣陶幾乎沒有市場出售,只有個別高校學者在研究傣族慢輪制陶技藝時才會向她購買。2006年傣族慢輪制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后,在州文化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傣陶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玉南恩建立了慢輪制陶傳習所,在制作技術和工具上,都得到了很大改變,在曼飛龍村寨的制陶技藝家庭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今在傳習所內,傣陶得到了批量化的生產,主要用于花盆、茶葉罐、燈罩等。這些制品,雖然也有一定的實用作用,但是主要以擺設陳列為主。

除了技術方面的變化,在傳承方式和社會功能上,傣族的慢輪制陶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二、傣陶技藝傳承模式的變遷

(一)從家庭式傳承到體驗式傳承

1.家庭式傳承

家庭傳承模式是最為傳統的一種模式,是家庭內部成員之間通過有目的性的或者無目的性的言傳身教所形成的傳承方式。在制作的過程中,家庭內部成員同時參與并且經歷慢輪制陶的制作過程,這是一種自然傳授的狀態,也是在當時社會中形成的傳承模式。傳授者多為家中長輩,學習者多為家中的晚輩,在長輩的制作過程中經歷和體驗了全部過程,潛移默化地掌握了這門技藝,只是,這種傳承模式的不足,主要是傳承范圍太小。

由于制陶過程中姿態的原因,慢輪制陶有“傳女不傳男”的習俗。玉南恩1989年嫁到曼飛龍,當時婆婆掌握著慢輪制陶技藝,于是她就跟著婆婆學習,到1992年就開始了獨立制陶。玉南恩有一兒一女,她主要帶著女兒玉光學習慢輪制陶技藝,如今女兒出嫁到景洪市沒有從事慢輪制陶的制作。早期的時候兒子糯香從事割膠等農活,沒有過多的接觸過慢輪制陶技藝的制作,由于近幾年橡膠價格很低掙不到錢,傣陶卻很有市場,訂單很多,兒子和兒媳于是跟隨玉南恩學習慢輪制陶技藝。

2.學校式傳承

學校傳承模式,相對于傳統的家庭傳承模式來說,是較為新穎的一種傳承模式,也是近些年當地相關非遺保護部門響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而對該技藝的活態傳承制定的策略。當地教育局要求在曼飛龍村附近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都要開展慢輪制陶技藝的相關課程,并且邀請玉南恩去做現場講解和演示,筆者跟隨玉南恩參加了一次幼兒園慢輪制陶的課程教授。幼兒園開設了專門的慢輪制陶課程教室,在玉南恩傳授的過程中幼兒園老師和學生都會在現場學習,老師學會以后可以繼續教授給學生。根據現場的觀察記錄,學生和老師對玉這門手藝都有濃厚的興趣,甚至有些學生產生興趣以后會去玉南恩的傳習所進行慢輪制陶的深入學習。學校式傳承模式同樣打破了傳統家庭傳承模式中“傳女不傳男”的習俗,對非遺手藝的活態傳承,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此外據筆者了解,學校開設這門課程,也會得到政府的相應補助,這對學校也能夠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

3.體驗式傳承

隨著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人流量和宣傳力度的增大,來到玉南恩慢輪制陶技藝傳習所內學習的多是一些高校學生,以體驗式學習為主。他們大多是參加一到兩周的培訓,也有一部分從事制陶工作的藝人前來拜師學習,長期定期的來到傳習所中學習。從事制陶的藝人會在掌握玉南恩手藝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已有的技藝再創新出新的陶器胚體類型和花紋圖案,有一些外國人也會來到傳習所中體驗和觀摩慢輪制陶技藝。

體驗式傳承模式是隨著“旅游+非遺”的發展所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傳承模式,主要以引起受眾對于非遺手藝的濃厚興趣為出發點,逐步引導感興趣的群體自發的學習更為深入的制陶技藝課程,培養陶藝制作的潛在力量。

(二)傳承中的問題與措施

通過上述梳理,從中我們也看到了慢輪制陶這一傳統技藝面對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所做出的回應,但這三種方式也各有利弊,在該技藝的保護和傳承中,也存在著一定值得反思的問題。

家庭傳承模式是最傳統的慢輪制陶技藝的傳承模式,是在最自然的狀態下,按照這門非遺手藝自身的發展規律與民族文化生活習慣相結合而產生的,它是生長于“泥土”里應運而生出來,同時也是在慢輪制陶技藝遇到現代化之前對于保存技藝流程最為完整和最為傳統的。但是在現代化的視野下,當傣陶逐漸商品化以后,所面臨的批量化生產需要不能做到很好的回應。

學校傳承模式是在非遺手藝活態傳承需要下發展起來的傳承模式,在學校內本民族青少年對于傣族文化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意識的喚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對象是不同層次的學生,主要還是從興趣方面的引導,因此,對于制陶藝人群體的形成,產生的實際意義較小。

體驗式傳承模式是旅游+非遺下產生的新型傳承模式,對于當地經濟發展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此外,其受眾量大、宣傳力度廣,會培養出部分感興趣的群體,甚至個別技能精英的出現。但是從傳承技藝的角度來看,由于多以短期體驗為主,可能會造成技藝不精、粗制濫造的現象出現。

應該說,傳承人的素質直接決定了少數民族傳統藝術的傳承質量,進而影響著整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對于不管何種形式,對傳承人的培訓,應該以提高技藝的同時提升其文化修養為目標。此外,玉南恩的慢輪制陶技藝傳習所目前是以自力更生為主,相關部門應該增加慢輪制陶技藝的宣傳和推廣,組織相關的學習活動來增加傳習所的“熱度”,充分發揮和利用傳習所自身所具有的學習優勢和學習空間,來推動該技藝的傳承、進一步實現該技藝的轉化。

三、傣陶社會功能的轉變

十四世紀末,李思聰《百夷傳》載,麓川傣族“無水盆、木甑、木盆之類,唯獨陶冶之器是用”,可見,傣陶在產生之初,有很強的實用功能??滴跷迨四辏?719年)倪蚋的《滇小記》也記載傣族“民間器皿多以陶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傣陶進行了調查,發現傣族慢輪制陶陶器表面有木拍拍打出來的細紋路,證明在慢輪制陶的發展過程中,其功能由實用向實用和審美兼具的發展路徑。二十世紀五十年以后,由于西雙版納旅游業的發展和興起,傣陶逐漸變為一種工藝品和商品,其功能進一步得到了豐富,傣陶的商品屬性逐漸建構起來。

隨著西雙版納旅游業的繁榮發展,曼飛龍村的白塔也成為了必去的旅游景點,每天絡繹不絕的游客在曼飛龍白塔參觀完以后都會步行穿過曼飛龍村寨,會在慢輪制陶場所中參觀慢輪制陶技藝,體驗和參與制作,購買傣陶作為旅游紀念品。應該說,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慢輪制陶技藝的活態傳承,旅游與非遺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是新時代非遺技藝保護和傳播的新路徑。

在現代語境中,傣陶是一種作為商品的“物”的存在,其背后更是蘊含著人的種種信息的民族文化的結晶,是與人的生命過程緊密相連的符號。阿爾君‘阿帕杜萊提出把“物”視為像人一樣擁有社會生命的研究路徑,聚焦文化視野中的商品,將商品視為物的社會生命中的一個階段,著力描述不同文化中物的商品化、去商品化過程中的“生命轉折點”,以及這些轉折背后的文化和社會動力。作為“物”的傣陶也是從最開始的生活用品到如今具有明確經濟目的商品。玉南恩與慢輪制陶技藝所產生的生命互動經歷,呈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與市場等“外來物品”之間的互動與融合,同時也展示了慢輪制陶在現代化語境過程中所承載的傣族文化記憶。

雖然,傣陶隨著歷史的變遷經歷了功能上的諸多變遷:從實用到美觀再到商品等,但是,這些功能并不是一個彼此相互取代的,而是同時并存。

結語

現代化語境下,科技和生活方式都在影響著傣族慢輪制陶技藝的發展,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而是動態發展和活態呈現文化形態,要緊密地把它和本民族的文化聯系起來進行保護、傳承和傳播,才能促進這門民族技藝的發展。傣族慢輪制陶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是人類陶器文化的組成部分,更折射出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對其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全社會各力量的參與和支持,需要根據其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與之相適應的保護策略,找到它在當今社會的位置及其存在方式。繼而提升傳承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最終使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形成一個健全的保護和發展機制。

(責任編輯:趙倩)

猜你喜歡
傣族非遺
傣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生活的運用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潑水迎新年
傣族舞健身操的價值與發展策略研究
別樣的風情
非遺視角下探析豫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策略
致力非遺保護,實現文化傳承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西雙版納州傣醫常用姜科植物
傣族女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