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康納生產條件運行理論及其對供給側改革的啟示

2019-12-16 08:11孫梅
關鍵詞:奧康納供給側改革可持續發展

孫梅

摘? 要:為了揭示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奧康納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建立了關于生產方式與生產條件之間的第二重矛盾理論,重點分析了生產條件的屬性和運行規律。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與生產條件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生產條件具有客觀自主性,其配置和使用應當遵循使用價值實現的規律。資本主義社會把生產條件作為商品看待,按照交換價值實現的規律對其進行配置和使用,造成生產條件的破壞和發展的不可持續。社會主義社會可以實現生產條件的客觀自主性,按照其客觀運行規律對其進行管理和使用,實現可持續發展。雖然奧康納關于生產條件良性運行的理論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其對生產條件屬性和運行規律的分析可以為我國當前的供給側改革的實踐提供有益啟發。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與供給側改革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生產條件是供給的基礎和保障,其能否良性運行關涉供給側自身的供給問題。因而,供給側改革必須要維護好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提升生產的“個人條件”,為供給側的高效產出提供主體保障;保護生產的“自然條件”,為供給側的持續產出提供物質基礎;改善生產的“公共的、一般性的條件”,為供給側的順利產出提供設施支撐。

關鍵詞:奧康納;生產條件;可持續發展;供給側改革

西方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來,在資本邏輯的驅使下,消費急劇增長,生產無限擴大,造成了對生產條件的嚴重破壞;其結果是資源迅速枯竭,環境嚴重污染,生產不可持續。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奧康納立足歷史唯物主義建構了資本主義的第二重矛盾理論,對生產條件的屬性和運行規律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條件良性運行的難題。在此基礎上,他提出生態社會主義的構想,目的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雖然其理論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其對生產條件屬性與運行規律的分析以及對社會主義維護生產條件良性運行優勢的揭示,對我們當前進行的供給側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產條件的屬性和運行規律

為了揭示生態危機產生的社會根源,奧康納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建立了關于資本主義的第二重矛盾理論,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的生產條件,或者說‘社會再生產的資本主義關系及力量之間的矛盾” [1]257。其中,奧康納著力闡釋了生產條件的屬性與運行規律。

奧康納發現馬克思的論著中已經明確表述了幾種生產條件:馬克思把工人的勞動力稱為生產的“個人條件”,土地、礦產、河流等自然資源被視為生產的“自然條件”,生產得以進行的物質性基礎結構包括道路、交通運輸設施、城市空間等被視為生產的“公共的、一般性的條件”。奧康納指出,馬克思雖然區分了三種生產條件,卻沒有對其屬性和運行規律進行深入探討。他認為,在生態環境問題凸顯的今天,深入探討生產條件的屬性和運行規律對于理解當代的資本主義是必不可少的。經濟危機仍在困擾著當今的資本主義,馬克思的第一重矛盾理論也已對此作出了深刻的闡釋。而與此同時,在資本主義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對生產條件造成了嚴重破壞,導致生產的不可持續,面臨嚴重的再生產危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調整已經不能完全解決資本主義發展面臨的困境,生產條件的限制成為阻礙資本主義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深入探討生產條件的屬性和運行規律,對于理解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矛盾以及尋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出路顯得非常必要。

奧康納認為,認識生產條件的屬性要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入手,因為生產條件本身既具有“力量”的客觀性維度,也具有“關系”的主觀性維度,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滲透其中,特定社會的生產條件是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辯證統一。作為“力量”的生產條件是指勞動力、自然資源、基礎設施以特定的方式統一起來,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一定程度的生產能力。作為“關系”的生產條件是指特定的勞動力、自然資源與基礎設施在一定的社會制度模式中生產和再生產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固化于其中,并能再生產出特定的社會關系。奧康納指出,自然屬性與文化屬性內在統一于生產條件中,忽略其中任何一個維度,都會造成對生產條件屬性的片面認識。從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面認識生產條件也一以貫之地體現在其對生產條件的分析和論述中,其對生產條件范疇的理解“是從社會和物質的雙重維度來理解它的內容,即不單單指自然資源,而且還指實際運用這些自然資源的社會關系”[2]。

奧康納指出,生產條件具有客觀自主性。他認為,從詞源學角度看,古希臘語中的“條件”本身就具有一種“客觀”的內涵,而馬克思也賦予了勞動力、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等范疇客觀性的特征。與此同時,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三種生產條件均表現出一種自主性:勞動力既是勞動塑造出來的客體,也是承擔具體勞動的主體;自然界是一種作為對象的資源,但具有自主性的發展“規律”;基礎設施既是政治與市場建構產物,也影響著資本的配置和流轉。因而他認為,分析生產條件必須充分認識其客觀自主性:“任何一種對生產條件的闡釋都不能忽視外在自然界具有其自身的、自主性的‘規律或發展原則這一事實?!盵1]234-235基于生產條件客觀自主性的存在,奧康納認為應該賦予生產條件主體性,不能單純將其看成一種完全由人主觀擺布的對象物,對生產條件的配置和使用要遵循其自身運行的規律。一旦脫離生產條件的客觀自主性認識和使用生產條件,生產條件的功能就得不到充分發揮,甚至遭到扭曲和破壞。

在奧康納看來,生產條件作為生產得以進行的支持系統,應該按照使用價值實現的規律運行。首先,奧康納明確指出生產條件的本質屬性不是商品?!八⒉皇亲鳛樯唐?,并根據價值規律或市場力量而生產出來的,但卻被資本當成商品來對待的所有東西?!盵1]486生產條件本身有其內在特點,比如勞動力的人文與道德特性、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環境的自我修復限度、基礎設施的公共服務功能等;而生產條件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本身既不是一種商品,也不能被作為一種商品對待。其次,奧康納反對將生產條件按照交換價值實現的規律進行配置和使用。他從生產條件和資本的關系出發,揭示出生產條件是資本增殖的前提,但不一定是其目的所在?!白匀皇琴Y本的前提,但并不必然是它的目的之所在?!盵1]326而當把生產條件作為商品看待的時候,生產條件就要按照交換價值實現的規律運行,脫離了其自身的屬性與運行特點,成為資本增殖的目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不斷擴張的代價是自然條件的破壞?!盵3]即便是使用者在交換價值實現過程中關注生產條件,其目的也不是面向生產條件自身的維護和良性運行,而是為了通過交換獲取更多的利潤。最后,奧康納指出生產條件應該按照使用價值實現的規律進行配置和使用。生產條件本質上是生產活動的支持系統,如果將其作為資本增殖的工具來使用,必然造成勞動力的異化、資源的枯竭、環境的破壞和基礎設施的供應不足。既然生產條件有其客觀自主性的內在發展規律,就不能將其僅當成一種實現交換價值的載體,而是要尊重其客觀自主性,從使用價值實現的角度認識生產條件的運行,并按照使用價值的內涵與特點來支配和使用生產條件。

二、資本主義生產條件運行的難題

奧康納認為,馬克思的第一重矛盾理論揭示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問題,其第二重矛盾理論則揭示的是資本主義生產不足的問題,而生產過剩與生產不足的結果同樣是生產的不可持續。他認為資本主義造成生產不足的原因在于其生產關系(及生產力)與生產條件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沖突,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及生產力)必然對其自身生產條件造成嚴重破壞,導致生產活動的不可持續。他具體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生產條件破壞的原因與機理。

奧康納指出,生產條件的商品化是資本主義社會對生產條件造成破壞的根源。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條件包括勞動力、自然資源、基礎設施都被賦予了商品的內涵,導致了“資本主義從經濟的維度對勞動力、城市的基礎設施和空間,以及外部自然界或環境的自我摧殘性的利用和使用”[1]284。本來,生產條件的使用有其自身的客觀自主性,不能完全按照市場或價值規律運行的要求進行支配。但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條件完全作為商品來看待,按照市場和價值規律的要求運行,即哪種使用方式能帶來更高的利潤,生產條件就被按哪種方式運行。對于勞動力本身來講,人們圍繞福利的多少展開斗爭,而不考慮社會的整體發展?!百Y本主義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需要,而是為了追求利潤?!盵4]對于自然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人們更多地思考如何開發和建設才對自己更為有利,而不管自然環境的保護以及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生產條件的商品化必然導致資本的介入與利益之爭,造成生產條件的政治化。奧康納指出,勞動力、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等生產條件不完全是為了資本而被生產出來,因為這些條件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也是存在的。資本主義國家促成了資本和生產條件的結合,生產條件才為資本所買賣和利用。而在買賣和利用生產條件的游戲規則制定上,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各種力量之間充滿了矛盾斗爭,這就導致了生產條件的政治化。生產條件的政治化不是指生產條件被政治力量占有和壟斷,而是指生產條件的樣態和運行是由各種力量之間的斗爭決定的,即生產條件以什么樣的質量和數量、在什么時間和地點集聚都取決于資本的政治力量、社會運動的力量、政府機構的調節或審查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資本主義國家掌握了對勞動力、土地以及原材料等生產條件的管控權,根據各種力量的斗爭結果給商品交易活動制定游戲規則。

由于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主體性,歸根結底是資本的政治力量斗爭決定了生產條件的配置和使用;在這個過程中,生產條件自身的維護和再生產問題被忽視了。資本內部矛盾包括兩種:一是個體資本利益與總體資本利益之間的矛盾;二是個體資本利益或資本派別利益之間的矛盾。個體資本僅僅將生產條件作為增殖的條件使用,不考慮生產條件自身的維護問題及其對于總體資本的價值,只著眼于生產條件一次性、短期使用帶來的個體利益和眼前利益,忽略了生產條件的整體價值和長遠價值。與此同時,在私有制條件下,個體資本利益之間也存在矛盾沖突。因而在對利益的追逐過程中,個體資本會盡量降低成本,就可能造成對生產條件的破壞性使用,忽略對生產條件的維護。

而從生產條件良性運行的要求來看,必須從總體資本利益的角度對個體資本的行為加以規范,使其對生產條件的使用符合總體資本增長與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然而,在奧康納看來,這對于資本主義國家來講是做不到的。首先,個體資本不可能在資本主義國家的協調下按照總體資本利益與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行事。因為當私人資本按照符合總體資本利益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條件運行模式運營時,其生產的成本會增加,獲取的利潤會降低,個體資本絕不會通過增加投入和降低利潤去保護其生產條件??梢?,個體資本增殖要求與總體資本利益、可持續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在資本主義國家是無法得到根本解決的。其次,資本主義國家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對個體資本與總體資本進行合理協調。表面上看,資本主義國家好像也是按照這樣的要求對資本進行管理的,這是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機構不可能公開站在資本或資本家集團利益的立場上行使其職能,而必須披上合法的外衣,將其行使的職能建立在全體公民的“一般利益”之上。事實上,由于資本主義國家決策機構與人員分別代表了不同群體和資本家集團的利益,出于對所代表的個體利益實現的追求,在他們之間也難以協調統一,其結果便是資本主義國家總不能按照總體資本利益的要求對其生產條件進行管理和維護。奧康納明確指出:“沒有理由相信(資本主義)國家在勞動力的供應條件、城市的基礎設施和空間以及環境等方面的政策,會以一種面向總體資本的再生產的方式被構建起來?!盵1]247鑒于以上原因,奧康納認為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也導致生產條件的不合理配置和使用,后果便是勞動力、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的破壞和發展的不可持續。

三、生產條件良性運行的實現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遭遇生產不可持續的問題之后,也非常注重對生產條件進行保護,試圖維持其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奧康納將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采取的這些措施概括為“保護第一”。表面上看,這些對生產條件的保護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資本主義國家生產條件惡化的趨勢得以延緩,生產方式與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和,但在奧康納看來這只是一種表象,因為問題的關鍵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的逐利本性。資本逐利的本性決定了其不可能對生產條件進行有效保護,不揚棄資本,生產條件的維護和良性運行近乎空談。因而,奧康納認為,要想實現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就必須改革現有的社會管理與運行機制。

奧康納認為,揚棄了資本的社會主義可以改變生產條件完全商品化的狀況。但是他指出,以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沒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包括前蘇聯在內的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在現實中并沒有充分利用其制度優勢去促進生產力的再生產、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合理配置公共基礎設施,其生產條件也同樣受到了嚴重破壞。與其他學者因為以前的社會主義沒能很好地維護生產條件而對其失去信心不同,奧康納將此看作實踐的偏差,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固有問題。奧康納認為,以前的社會主義實踐對生產條件造成破壞的原因在于其把主要任務和精力投入到了社會資源的平等分配方面,忽視了對生產條件進行有效保護,但他對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生產條件的功能依然充滿信心?!拔覀冃枰鐣髁x,至少因為它使生產的社會關系變得清晰起來,終結市場的統治和商品拜物教?!盵1]439 為了克服以前社會主義實踐的弊端,奧康納希望重新界定社會主義的任務和功能,恢復生產條件的客觀自主性,改變生產條件完全商品化的狀況,在生產條件的使用和維護中交換價值服從于使用價值?!霸谶@個社會中,土地和勞動力被非商品化了,而且交換價值是從屬于使用價值的?!盵1]439-440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的主體地位不可動搖,對社會方方面面的運行機制起到了統攝作用,包括本應該具有客觀主體性的生產條件也受到其擺置。而到了社會主義,資本在一定程度上被揚棄,不再具有統治一切的地位;雖然其還在一定程度和范圍發揮作用,但對生產條件的負面影響將得到一定抑制,生產條件的客觀自主性得到尊重。

奧康納特別看重社會主義國家對生產過程的宏觀調控功能。雖然資本主義國家也有一定的宏觀調控手段,但由于其難以協調不同群體利益之間的沖突,所以不能按照總體資本利益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對生產條件的維護和良性運行進行管理。而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人與人之間在資源分配和使用上的平等,不同利益群體之間較為容易在此基礎上達成統一。在公有制基礎上,社會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手段和功能較資本主義國家更為有力,可以克服資本主義國家中存在于不同資本之間,國家和市民社會內部,資本、國家和市民社會之間的各種沖突;在資本增殖與其生產條件的維護之間實現平衡,按照生產條件自身屬性和運行規律進行勞動力的再生產、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奧康納認為,社會主義為生態學在社會中的實現提供了制度基礎,生態學為社會主義生產條件的管理和使用提供了保障,兩者的有機結合就是其生態社會主義的理想。

奧康納對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條件良性運行的預期是合理的,但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僅僅停留在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組織和管理批判的層面上,而沒有觸及導致生產條件破壞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其目的是通過生態改良運動改變資本主義的技術樣態、勞動關系,從而實現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修正,使其具有社會主義的部分屬性,即所謂其重新界定了任務和功能的生態社會主義。然而,不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生產條件的完全商品化現狀就難以改變,國家通過宏觀調控從整體上維護和再生產生產條件的功能也會大打折扣,實現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也只能是一種烏托邦。而只有以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真正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破解生產方式和生產條件之間的矛盾沖突,促進生產條件再生產的良性進行。

四、供給側改革要關注供給側自身的供給

雖然奧康納關于生產條件良性運行的理論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其對生產條件屬性和運行規律的分析可以為我國當前的供給側改革的實踐提供有益啟發。供給側改革是在經濟增速下降、可持續增長遇到巨大壓力的情況下進行的,目的是通過供給側改革解放生產力,提高生產率,促進經濟發展。而當前供給側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主要著眼于“增強供給”,探討加強優質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改善供給結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路徑與措施,而較少關注供給側自身的供給問題,即生產條件的維護與良性運行問題。事實上,生產條件是供給的基礎和保障,沒有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可持續的供給是無法實現的,這就要求供給側改革要遵循生產條件運行的規律,維護好生產條件良性運行,才能為可持續的供給提供堅實的基礎。

按照奧康納的觀點,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合理維護和使用生產條件的優勢,可以實現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從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條件來看,也具備實現生產條件良性運行的潛能和優勢。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生產條件完全商品化的狀況,可以既關注生產條件的交換價值也注重其使用價值,從而按照生產條件的內在屬性調配和使用。同時,國家可以通過宏觀調控實現資本增殖與生產條件維護之間的平衡,按照生產條件自身的運行規律進行勞動力再生產、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梢?,在我國的供給側改革中實現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為供給側自身提供良好供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供給側改革要著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提升生產的“個人條件”,為供給側的高效產出提供主體保障?!吧a的個人條件”是供給的主體條件,供給側改革要通過著重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釋放勞動潛能,提升勞動者素質,促進“生產的個人條件”的提升。一是充分釋放勞動者的生產活力。創新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改善公共服務,為勞動者提供良好的勞動環境。二是提升勞動者盈利能力。通過減稅讓利降低交易成本,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提高勞動者收入,充分發揮其勞動潛能。三是激發勞動者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經濟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要營造開放、寬容的創新環境,大力支持勞動者技術創新,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肮┙o側改革的重中之重是為自主研發和創新提供足夠的激勵?!盵5]

其次,供給側改革要注重資源環境的保護,通過維護可持續生產的“自然條件”,為供給側的持續產出提供物質基礎。當前國內學者關于供給側改革的探討較少涉及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的內容,而這恰恰是供給側改革的科學內涵和重要目標。供給側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進行的,要求經濟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進行,生態文明建設要融入經濟建設中。作為經濟建設重要舉措的供給側改革要充分考慮生態文明建設,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具體來講,包括如下內容:一是要盡快化解過剩與落后產能,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肮┙o側改革的核心就是要釋放有效供給潛能,不斷擴大有利于刺激新需求的新供給?!盵6]二是適應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大力發展教育、醫療的供給,有效減少資源消耗和促進環境保護。

最后,供給側改革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改善生產的“公共的、一般性的條件”,為供給側的順利產出提供設施支撐。多數學者認為,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屬于投資拉動需求的范疇,在供給側改革的研究中忽略了基礎設施建設。然而,作為生產要素配置和勞動生產率提升的條件,基礎設施建設毫無疑問也屬于供給側改革的內容。需求側改革與供給側改革兩者之間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融合,只不過是以哪方面為重點而已。所以,不能因為以前通過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投入拉動需求而否認基礎設施建設屬于供給側改革的內容。當前,我國的公共基礎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進步,但依然存在總量不足、標準不高等問題,需要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公共基礎建設。

參考文獻:

[1] 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唐正東,臧佩洪,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 唐正東.生產條件的政治化與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詹姆斯·奧康納的資本主義危機論探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5(3):5-11.

[3] James OConnor. The meaning of crisis: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M].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Inc,1987:33.

[4] 馮顏利,周文,孟獻麗.生態學社會主義核心命題的局限——評詹姆斯·奧康納“生產性正義”思想[J].中國社會科學,2011(5):114-120.

[5] 龔剛.論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J].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3-20.

[6] 徐康寧.供給側改革的若干理論問題與政策選擇[J].現代經濟探討,2016(4): 5-9.

(責任編輯? ?張月紅)

猜你喜歡
奧康納供給側改革可持續發展
“感覺再也不會跟以前一樣了”:奧康納《異鄉客》中的“危機瞬間”
大法官奧康納:做出決定,就絕不回頭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韓媒:抓住中國“供給側改革”新機遇
弗蘭納里·奧康納文學作品的多重審美空間解讀
淺析奧康納《好人難尋》的創作特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