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成因及應對之策

2019-12-18 18:58黃蓓蓓
山西青年 2019年18期
關鍵詞:道德青少年

黃蓓蓓

(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2)

互聯網在中國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使其用戶規模達到了世界之最。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的網民數量高達8.29億人,用戶普及率是59.6%,八億多的網民中以10-29歲年齡段為主,在全體網民中占比55.2%,網民中有24.6%的人是青年學生。[1]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2018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69億,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7%,明顯高于同期全國人口的互聯網普及率(57.7%)。從各學歷段情況看,小學、初中、高中和中職學生上網比例分別達到89.5%、99.4%、96.3%和99.0%。從上網時長來看,76.4%的未成年人日均上網時間在2小時以內,但同時,日均上網超過3小時的未成年網民占比也達到13.2%。[2]上述數據顯示,網絡使用的主體是青少年,他們是網絡世界中最活躍的群體,網絡游戲、網絡購物、網絡交友、網絡泄憤等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內容。青少年豐富的網絡生活對其學習、交往、心理、身體等方面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對其思想道德的沖擊同樣很大,既有正面的影響,又有負面的挑戰,其中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一、青少年網絡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現

網絡道德失范是現實社會道德失范的拓展和延伸,是現實道德失范的網上反映。網絡道德失范是指“在網絡中個體的道德行為暫時出現某種程度失控的狀況?!盵3]青少年作為網絡使用人數的最多主體,由于其年齡小、社會閱歷淺、身心發育不健全等原因,造成其網絡道德失范現象較其他人群表現地更為明顯。

(一)制造和傳播網絡謠言

網絡謠言是指通過e-mail郵箱、QQ、網絡論壇、微信等網絡交流軟件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言論,也包括人為虛假制作的音頻、視頻等非語言形式的謠言。其不僅涉及公共領域、公眾人物、突發事件等內容,還涉及私人領域內的私生活。網絡謠言的衍生和蔓延,擾亂了正常的網絡生活,破壞了網絡運行規則,污染了網絡生態,對現實社會生活秩序帶來了嚴重不良影響。作為網絡活動主體的青少年,由于對新生事物好奇心大、心理不甚成熟、社會生活閱歷不足,對真真假假的網絡信息缺乏辨別的能力,有的既便做出了正確的辨別,但由于抵抗意志力弱,遂成為了網絡謠言的傳播者甚或始作俑者。青少年制造和傳播網絡謠言,通常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一是好奇心的驅使,使得有的青少年想看看制造和傳播謠言后網絡有什么反映,借此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二是虛榮心作怪,成為“網紅”和網絡名人以吸引眼球,借此增加自己社交網絡的關注度;三是沒有不良動機和明確目的,轉發謠言只是“玩玩而已”;四是辨別真假信息的意識不夠,以及缺乏獲取真實信息的有效渠道,不經意中轉發了網絡謠言,特別是出現在自己的微信、陌陌、探探中的信息,由于是比較熟悉和信任的人發布的,往往會毫不遲疑地進行轉發;五是對網絡大咖的過度信任和盲目崇拜,造成對這些人網絡信息的“無頭腦”傳播;六是非法利益的浸染,有的青少年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主動傳播甚至制造網絡謠言。

(二)進行網絡抄襲

網絡抄襲指的在沒有在經過創造者授權的情況復制粘貼文本信息、下載音頻、視頻等非法使用網絡數據的行為。網絡抄襲不僅侵犯了原創作者的知識產權,而且也破壞了網絡秩序,污染了網絡道德風氣,進而侵蝕社會現實道德風尚,同時還污染了青少年學生的誠信品質,阻礙和扼殺了青少年學生的創新精神。比較常見的網絡抄襲的形式有:一是直接將網絡中他人的文本表述復制粘貼到自己的作品中而不注明來源;二是將網絡上的圖片、音頻、視頻下載到自己的作品中而不標明出處;三是將網絡上沒標明創作者單位而恰好與自己同名同姓的人的成果說成是自己創作。

(三)實施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是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其是網民在網絡上的暴力行為。網絡暴力是一種危害嚴重、影響惡劣的暴力形式,它是一類在網絡上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攻擊性的言語、圖片、視頻的行為現象,即使用文字、音頻、視頻、圖片等形式在網絡上對他人進行精神攻擊,這種精神攻擊有時比身體攻擊危害性還大。網絡暴力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而且它已經打破了道德底線。

近年來網絡的高度普及使得越來越多的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成為成為網絡暴力的實施者。青少年實施網絡暴力行為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在微信、社區論壇、微博等交流平臺上發布有嚴重暴力的視頻、圖片等;二是網絡語言“臟話連篇”,侮辱性、攻擊性的語言充斥網絡;三是對話題進行評論時主觀臆斷,在不了解客觀、全面、真正的情況下妄加評論,且使用攻擊性、辱罵性的語言;四是熱衷于跟隨甚至主動發起“人肉搜索”。

(四)實施網絡犯罪

網絡犯罪是指運用互聯網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實施的犯罪行為,它是一種極端的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同傳統的犯罪行為相比,網絡犯罪具有成本低、傳播范圍廣、傳播迅速快、隱蔽性高的特點。實施網絡犯罪不僅嚴重威脅網絡秩序和網絡安全,而且對現實社會生活也帶來了嚴重的威脅。近十多年來互聯網絡的普及,上網主體的低齡化越來越明顯,低齡的人占整個罪犯中的比例越來越高。2018年《中國網》對某地的網絡犯罪情況的調查顯示,犯罪的年齡在22歲以下的人占整個犯罪人數的比例:1999年是66.8%,2005年是71.6%,2012年是76.4%,2018年是79.7%。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5歲。青少年是如何進行網絡犯罪的呢?網絡暴力游戲的影響是主要誘因。網絡財產侵犯、網絡色情犯罪、傳播網絡病毒是三個最重要的表現形式。

二、青少年網絡道德失范產生的原因

青少年網絡道德失范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青少年主體因素、網絡因素以及社會因素三個方面是主要的。

(一)青少年生理心理處于“青澀”階段

青少年期處于童年期和成人期之間,這個階段的青少年個體是“青澀”期,面臨生理心理的巨大變化和挑戰。

1.青少年的生理出現了顯著變化

青少年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關鍵期,身高體重會顯著增加,第二性征快速凸顯,男生和女生的性意識快速“瘋長”,邏輯推理能力、社會認知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快速提高。在快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中,由于性意識的快速提高而帶來的性吸引表現的尤為突出。性吸引一般從青春期開始,青少年體驗到的性吸引表現為對一些異性關注或愛慕并渴望接近,使青少年人頭腦中形成了對異性十分強烈的神秘感,而這種感覺從客觀上構成一種強大的性吸引力。這種性吸引導致青少年男女相互愛慕,渴望接近對方,但由于家長和老師的反對,使他們對異性的渴望轉移到虛擬的網絡中。由于青少年判斷是非的能力不夠和自我控制力弱,在缺乏有效指導的情況下,青少年很容易做出“出軌”和“越界”的行為。

2.青少年的心理出現了“漣漪”

青少年的心理變化與其生理的快速變化幾乎是同步的,心理“漣漪”在快速擴張。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學生雖然還是“青澀”的,但心理開始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依賴走向獨立。青春期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建立自我認同感。自我認同是能夠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夠精力充沛,熱愛生活,不會沉浸在悲嘆、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奮發向上,積極而獨立,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并且在追求和逐漸接近目標的過程中會體驗到自我價值以及社會的承認與贊許。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巨大變化,一些青少年對自我的認同出現了困惑、迷茫和矛盾,當這種困惑、迷茫和矛盾在老師、家長解答不了的情況下,他們就會在網絡世界中尋求答案。虛擬的網絡世界給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可以任意想象和任意馳騁的世界,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起各種好玩的網名,可以隨意修飾自己的性別、年齡、身高、興趣愛好等來滿足自己對自己的認同。這個時候,學校、家庭和社會就要做好積極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其處理好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系,否則,就極易可能使得他們出現道德失范。

(二)互聯網絡的特性容易誘發青少年網絡道德失范

互聯網作為世紀之交發展起來的新興媒體,其與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相比較具有顯著的獨特特點,主要有虛擬性、超越時空局限性、反權威化等特點。這些物理特點特別容易誘發思想不成熟、道德標準模糊、人生價值觀未定型的青少年發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

1.網絡的虛擬性特點

網絡最突出的特點是虛擬性。所謂網絡虛擬性,是指計算機網絡所具有的空間虛擬化特征。這種虛擬世界的存在形態是無形的,它以知識、信息、消息、文字、圖像、聲音等作為自己的存在形式,而這些存在形式最終都歸結為符號。所以,與傳統世界不同,網絡世界的虛擬性是把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身份、臉譜、場所等都模糊化、符號化,使網絡世界變得具有虛擬性、間接性、隱蔽性、不可捉摸?!霸诰W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你可以以任何人不知道的身份自由出入于各種虛擬的商場、醫院、學校、社區、實驗室等。在網上,個體是匿名的、隱蔽的,任一個上網者都可以以任何“網名”出現,而不需要使用自己的真實姓名。在虛無縹緲的網絡世界里,網民幾乎可以任性地發表評論。這種狀況對于認知能力、是非判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都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更容易造成網絡道德行為失范。

2.網絡的超越時空局限的特點

網絡世界的交流具有延時性,這種延時性打破了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限制,這就是網絡超越時空局限的特點。這種特點打破了物理上的時空限制,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二十四小時全領域”自由傳輸,由此,世界各地人們之間的交往延伸到有網絡的任何角落,整個世界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地球村”。青少年作為使用網絡的活躍群體利用網絡“超越時空局限”這一優勢,順利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范圍。但與此同時,青少年在網絡上與世界上不同文化、不同歷史、不同價值觀、不同意識形態、不同道德觀念的人進行交流,容易形成思想觀念和道德選擇方面的沖突與對立。而當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面對世界各地多樣化的道德標準無從選擇時,“道德缺位”就會隨之而來,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制約作用也會隨之喪失殆盡,網絡道德失范行為也就容易產生。

3.網絡的反權威化的特點

網絡世界的反權威化,指的是互聯網交流上的反精英、反權威,實行交流上的民生化、平面化,而不是等級化?;ヂ摼W產生以來的近30年間,博客、ICQ、論壇、BBS、郵件、個人站點,以及今天的SNS或微博客都反對“精英統治”或叫“權威霸權”?;ヂ摼W的出現使人們之間的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革,單向度交流轉化為多向度交流,信息的壟斷變成了信息的群體占有,信息的傳播手段由多層化變成了一層的扁平化。這種信息傳播狀況實現了信息生產、儲存、傳輸的集中化變成了“去集中化”,沒有了“集中”,也就失去了“權威”。這種反權威化的網絡交流特點容易產生道德失范的,因為這個網絡時代“是一個強烈地感受到了道德模糊性的時代,這個時代給我們提供了以前從未享受過的選擇自由,同時也把我們拋入了一種以前從未如此令人煩惱的不確定狀態”青少年在網絡上面話語權威、信息權威和道德權威的消解、完全可以放下社會道德約束的面具,享受道德失位的狂歡,道德失范行為就會隨之而來。

(三)轉型期“價值真空”的存在是青少年網絡道德失范的社會土壤

中國開始于改革開放40年的社會轉型,帶來了經濟、社會、文化、群體心理等一系列深刻變化,這種深刻變化也包括在道德領域引發的道德危機。社會轉型的40年,舊有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被普遍否定,逐漸失去對社會成員的約束力,而新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尚未形成,不具有對社會成員的有效約束力,使得社會成員的行為處在一種規范“真空”的社會狀態中。面對“價值真空”狀態,每個人都可以為所欲為,都可以依自己的價值標準行為處事。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人道德選擇的困惑更大,道德失范問題更為嚴重。青少年由于心理成長程度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受家庭影響程度的不同,有的人選擇高尚的道德標準,有的人選擇社會大眾的道德模式,有的人選擇低劣的道德標準,有的人選擇西方國家的道德模式,甚至有的人不斷打破社會主義道德底線做出有損人格尊嚴的極為出格的道德行為。

三、應對青少年網絡道德失范問題的主要策略

解決青少年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問題,需要青少年個體、學校、社會等主體共同參與、協同配合、多措并舉。

(一)強化道德責任意識,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

網絡道德意識是網絡主體對即將發生的道德行為后果的感知、理解以及所產生的責任感和行為結果的感知與理解。如何強化青少年的網絡道德責任意識,以及如何提升其自身網絡道德修養呢?首先,青少年要自覺增強網絡道德意識,提高網絡有害信息的自覺免疫能力,提高網絡自我管理的能效,自覺按照社會主義道德的原則和要求規范自己的言行,要依法律己,遵守“網絡文明公約”,法律禁止的事堅決不做,法律提倡的積極去做。其次,青少年要提高自身網絡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范能力,學會自我保護,自覺遠離社會黑網吧和有害網絡信息。青少年在面對有害網絡信息侵害時能躲則躲,躲不掉的要敢于舉報,提高自我保護能力。青少年還要從自身做起積極凈化網絡語言,堅決抵制網絡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風,健康科學上網,綠色上網。

(二)優化學校道德教育機制,不斷增強道德教育實效

學校教育是網絡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對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開展包括網絡道德教育在內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指導幫助青少年學生科學用網、綠色用網、文明用網的重要途徑。首先,將網絡道德教育作為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列入德育內容,學校的每門課程的授課教師都要自覺涉及網絡道德的因素,因為當今青少年學生每門課教學任務的完成可能都涉及到網絡的使用。另外,學校要將網絡道德教育納入學生日常管理體系中,通過道德積分制、“道德銀行”等制度來激勵青少年學生網絡道德意識和道德修養的養成。再者,增強網絡道德教育實效,還要注意培養青少年學生的網絡道德情感,養成其網絡道德人格,堅持網絡道德建設與法紀教育相結合。還有,學校道德教育要大力將愛國、利他、誠信、友善、孝親、悌友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滲透于課堂和課外活動,繼而內化為每個青少年的自覺行為,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到青少年的正向網絡行為。

(三)創新道德教育載體,營造良好道德教育氛圍

社會是青少年道德實踐的場所,創建充滿道德正能量的社會環境就能發揮社會的育人功能,生活于這個社會中的青少年就會健康成長直至成才。首先,加強網絡運行的社會監管,完善青少年上網規范,加快建設一批如中宣部創辦的《學習強國》這樣的既負有強大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又具有一定娛樂功能的網絡教育平臺,這樣的綠色網站窗口越多,青少年受教育的機會就越多。通過這種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將在潛移默化中傳播到青少年的思想深處。與此同時,相關政府部門要明確監督職責,加大對黑網吧和網絡有害信息的治理力度,讓網絡有害信息無處遁形。其次,記者、主播、電視人、電視編導、導播、網播等網絡媒體工作者應樹立健康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堅持意識形態工作的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忠于事實,不搞虛假報道,克服新聞報道中的主觀主義傾向,熱情謳歌正義與光明,無情揭露邪惡和黑暗,主持公道,堅持正義,不畏懼任何壓力,敢于并善于弘揚健康的社會正能量,為青少年的網絡交流、學習、生活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成長成才環境。

猜你喜歡
道德青少年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青少年生活
青少年發明家
世界衛生組織:八成青少年缺乏鍛煉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青少年走進人大來“嘗鮮”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