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精準心理扶貧途徑淺析

2019-12-25 01:13盧璇
青年與社會 2019年33期
關鍵詞:精準資助新形勢高職院校

盧璇

摘 要:新形勢下我國教育扶貧力度持續加大,根據教育現狀和貧困人口的教育需要開展精準扶貧是下階段扶貧工作的核心。文章以高職院校的心理扶貧工作為研究對象,從健全心理扶貧流程、構建心理扶貧體系及優化心理資助方法這三方面淺析了精準心理扶貧的途徑。

關鍵詞:新形勢;高職院校;心理扶貧;精準資助

目前我國教育扶貧工作已經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隨著扶貧工作的日益推進,經濟困難學生受助覆蓋面及受助金額都已大大提高,下階段的脫貧攻堅重點在于聚力精準施策。而狠抓落實經濟幫扶的同時并重心理扶持、做好“扶志”與“扶智”相結合,正是精準資助的關鍵。

結合資助育人的相關精神,精準資助應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綜合心理素質,培育其“自立自強、誠實守信、愛國奉獻”的品德,提高其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為實現這一目標,高職院校精準心理扶貧可從以下三方面開展工作。

一、心理扶貧過程全覆蓋

當前高校資助工作大部分始于貧困生“申請”,止于資助金“發放”,這一過程難以考慮心理動態發展變化規律,更難以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心理建設。在“申請-認定-公示-資助”這些環節之外,心理扶貧還有大量工作可做,其工作流程及內容應相對獨立完備,并力求實現高職學生在校期間全覆蓋。

(一)德育宣傳:加強德育是心理扶貧的首要抓手。相比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更偏重對學生技術技能等職業素質的培養,人文素養相對偏弱。由于學制偏短,除開實訓實習等時間,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時長往往不到兩年半。這些客觀因素限制了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實施和成效。因此,應充分利用好各種隱性教育時機開展德育工作。如學生進校前,心理扶貧工作就應拉開帷幕,在錄取通知書信件中發放關于“獎、助、貸、勤、補、減”資助政策和資助意義的解讀資料,開辟資助熱線和綠色通道。學生進校后,營造友善和諧的校園心理氛圍,減少對貧困的歧視。同時就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及大學生理財規劃等相關知識開展校園宣傳,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開展好普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集中測評:精準扶貧首先需要精準識別扶貧對象,了解學生真實心理狀態尤為重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常規工作的心理普查環節,對全體新生開展心理測評,建立心理檔案,整理出家困生心理檔案庫,為精準心理幫扶提供有力參考依據。同時根據測評結果找出學生思想上普遍存在的問題,通過思政課、心理健康課、就業指導課等公共課程進行教育和引導。此外,由于主客觀相互影響,部分心理問題在相應環境刺激下也具備更高的“致貧”隱患,因此,針對如人際敏感、自卑、虛榮心強的同學可設立心理扶貧預警機制,給予更多關注。

(三)調研訪談:除通過心理普查進行大規模測評之外,對普查篩查的重點及預警對象、資助認定過程中確定的重點幫扶對象以及由輔導員班主任或同學反映可能被相關問題困擾且具有一定隱患的對象,都應進一步開展個別調研訪談,深入了解學生詳情。在充分尊重學生個人尊嚴和隱私的前提下,盡可能通過家庭背景調研、其他師生的側面評價及個人自評等隱形資料收集方法來多方位了解學生,以制定精準幫扶方案。

(四)動態評估:心理狀態會隨環境變化而動態發展,當前心理狀態不能代表以后。學生進校時有人際、適應等心理問題,畢業前有就業擇業壓力,不同時間節點有不同的應激源。因此,精準資助不能以單次發放資助資金或單次談話談心為終結,心理幫扶工作必須常態化,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對標學生不同需求進行在校期間全覆蓋式的跟蹤幫扶。根據學校具體校情可每月或每周對關注對象心理狀況進行評估,收集匯總其心理狀況月報、周報表,對重點對象從進校到畢業的全程形成動態管理檔案及評估機制,既能更精準地評估扶貧效果、總結有益經驗,又能及時排查隱患、預防極端危機個案。

二、構建心理扶貧體系

實踐中,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資助與心理健康工作往往各自為政、缺乏良性互動,不利于育人目標的實現。心理扶貧精準化應結合心理健康工作與資助工作并優勢互補,對工作內容進行標準化建設,構建相對完備的心理扶貧體系。

(一)以心理健康課程及活動為依托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體系已逐步完善,應充分利用好課堂的主渠道作用發揮出資助育人及心理育人的功效。在心理必修及選修課程中有效開展課堂思政,針對正確認識自我、正確面對貧困、情緒管理、挫折教育及感恩教育等章節應重點講授,使學生掌握常見心理問題的辨識技巧及自助方法。同時,結合時政熱點及學生工作重點積極開展相應心理健康主題活動,打造525心理月、雙十精神健康日等常態化的品牌心育活動,營造校園良好心理氛圍、提升學生綜合心理素養。

(二)開展好個體輔導、個體咨詢及團體輔導

心理課程及活動是針對異質化的群體同時開展的普及教育,而精準扶貧還應著重針對貧困生群體或個體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咨詢服務供小于求的困境,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融入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才能填補這一空缺。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機會多、對學生的熟悉程度高,在具備一定心理工作專業勝任力的前提下,他們開展個體輔導有著天然優勢。即程度較輕的心理困惑由輔導員們開展個體輔導,相對復雜和嚴重的個案由心理專兼職教師開展個體咨詢,還可以通過招募或推薦的方式組建小組并開展團體輔導,以此為學生提供優質、足量的心理服務。

(三)暢通心理幫扶綠色通道

提高心理扶貧的效率必須減輕學生獲取相應資源的難度、暢通心理幫扶渠道。心理健康工作方面,第一應加強心理咨詢服務宣傳讓學生明晰咨詢的方式方法、增強求助主動性;第二對相應群體給予優先咨詢等政策傾斜,使其能更及時地得到心理幫助;第三在心理個案接待過程中,教師需加強專業敏感度,注重對家庭經濟背景、個人金錢觀等信息收集,排查相關隱患。在資助工作方面,首先常規工作中應注重加強對學生心理狀態的評估和考量,發現心理狀態欠佳者注意妥善處理、及時聯動;其次在資源分配時適當傾斜,如同等條件下勤工助學崗位競聘,心理問題學生可優先考慮。還有網絡平臺建設等工作則需多個部門協同合作,信息化時代利用大數據平臺全面收集學生信息,準確評估學生需求,學生也能更便捷地獲取資訊和服務。

此外,心理扶貧還有一項重點工作急需建立綠色通道,即危機個案干預。學生心理危機個案干預一般具有突發性、急迫性等特點,往往要求家長來校配合工作。對于家境較差者,家長來回交通、住宿、帶學生治療、陪讀需停工或辭職等情況都會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與壓力,這往往也是影響家長積極配合的重要現實因素,甚至讓部分家庭因病致貧或返貧。為這類家庭提供一定經濟補償,或應急宿舍、或校內臨時過渡性工作等,都將為該生的心理幫扶提供極大的支撐,對于做好精準心理扶貧具有重大意義。

三、優化心理資助方法

(一)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

心理扶貧的重點并不是對心理問題的“治療”。相反,對心理問題的消極關注以及對貧困生的刻板印象都違背了“扶貧必扶志”的初衷。當眾訴苦、互相比困正是這種錯誤理念下的產物,它們都會嚴重損害受助者的心理健康。精準心理扶貧應運用積極心理學視角,挖掘受助者身上的潛在積極能量,對受助者抱以積極關注,著重從樂觀、自信、韌性、希望、感恩這幾個維度培育其心理資本,警惕對貧困本身和心理問題的污名化和貼標簽。

(二)優化隊伍建設

精準心理扶貧需優化隊伍建設,建立以心理專干、資助專干和輔導員為主的工作隊伍。人員招聘環節對學歷專業、業務水平、思想政治素養等嚴格把關,定崗定責時合理配置,入職后定期開展業務培訓、鼓勵心理與資助交叉領域的科研研究、不斷提升和改善工作短板。如心理工作者需進一步熟悉和了解資助政策,資助專員則需提高心理問題的辨識能力及心理幫扶技巧等。還應充分調動專業教師、后勤人員等全體教職工的參與性,積極貫徹全員育人理念。

(三)激活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是個體尤為重要的生存資源。心理扶貧要由“輸血式”轉化為“造血式”就應充分激活受助者自身的社會支持系統。這一方面是指讓受助者意識到他們原本就擁有的資源進而更好地加以維護和利用,精神資源如親人的關愛、好友的支持,經濟資源如國家扶貧政策和社會人士幫扶等;一方面則指幫受助者開發新的社會資源,如通過教授人際交往技能使其改善同伴關系、結識更多新朋友,或通過加強學業和就業指導來“授人以漁”,從而持續獲得更多發展性的社會支持。

最后,教育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舉措之一。只有更好地發揮出新形勢下精準心理扶貧的功效,才能真正改善受助者整體面貌、全面提升受助者素質、產生持久的扶貧效果、最終達到脫貧目的。

參考文獻

[1] 劉晨怡,余芬.新形勢下高職貧困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對策探究[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

[2] 周瑩.貧困大學生心理精準幫扶模型建構——基于社會支持和情緒調節的鏈式中介效應[J].山東社會科學,2019.

基金項目:湖南省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課題17XS14:基于精準扶貧體系高職貧困生心理資本提升策略研究。

猜你喜歡
精準資助新形勢高職院校
新形勢下班集體建設創新的實踐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