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視域下國際化傳播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
——以傳媒類院校為例

2019-12-26 12:01孟麗君
文化學刊 2019年7期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一帶一路

孟麗君

一、研究背景

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偉大暢想。一個月后,在對東盟國家進行訪問時主席又提出了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耙粠б宦贰背h構想就此產生。其倡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1]。其中,民心相通是五通的基礎和根本保障,古人云:“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盵2]而要達到民心相通,就必須進行人文交流,又云“語言是心靈的窗戶”,只有通過人際間的交流溝通才能促進民心相通,從而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堅實的民意基礎。此后,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同時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3]。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關鍵是加強國際傳播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講好中國故事,就是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一個客觀的、真實的、立體的、全面的中國。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通用語及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在“一帶一路”中架設了通向沿線國家民眾內心的語言之橋,鋪就了通向沿線國家民眾內心的光明之路,因此,加強國際化傳播人才外語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且不僅要培養其熟練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而且要培養其跨文化傳播的能力。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優秀的語言交際能力決定了良好的跨文化傳播,是跨文化傳播的基礎和保障;另一方面,良好的跨文化傳播提高了語言的交際能力,是語言交際能力的升華和提高。優秀的語言交際能力和良好的跨文化傳播能力已成為新形勢下國際傳播人才必備的有力武器。

傳媒類院校作為國際傳播人才培養中心,在面對服務于“一帶一路”的國際傳播新形勢時責無旁貸,既承擔著培養業務精通、素質過硬的專業人才的責任,又肩負著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具有較高外語溝通能力和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的重任。這就要求其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注重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更要加強對學生外語交際能力和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之緊迫性

為推進實施“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加強亞、歐、非各國間的緊密聯系,2015年3月28日,我國政府制定并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4]。這一綱領性文件發布后,沿線國家間開始互辦各類諸如文化年、電影節、電視周和藝術節等文化活動,并合作開展廣播影視劇精品創作及翻譯等工作。2017年6月23日至27日,在成都舉辦的第2屆金磚國家電影節上,由來自5個金磚國家的導演共同合作完成的以“時間去哪兒了”為主題的一部集錦長片于電影節期間首映。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倡議為促進沿線國家間的文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交流平臺,但事實上,語言不通,文化就很難相通,而文化不通,就不可能達到民心相通。過去我國向其他國家講了很多故事,外國人雖能聽懂,但能記住的卻很少,他們只看到了中國為世界做的事情,而不知道中國這樣做的目的,也不知道中國做的所有事情與他們的生活及他們國家的發展有什么關聯,甚至中國做得越多,他們越擔心中國有什么目的,會不會侵害自己的利益。因此,我們如果不熟悉外國受眾的話語規則和接受習慣、不能用有感情的語言進行有效的溝通,就很難使沿線國家明白我國“一帶一路”的目的、發展規劃以及給他們國家帶來的益處。1937年,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后,以掌握的第一手資料為基礎,用英語寫下了不朽名著《紅星照耀中國》,從公正客觀的角度向全世界描述了當時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而故事中極其強烈的真實感,使國內外對當時神秘的中國紅色革命有了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從而使中國紅色革命贏得了理解和支持。這啟示我們,只有用別人能理解的語言進行溝通,才能向世界展示一個客觀、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因此,語言溝通看似是一個語言問題,實則是一個制約因素,決定了我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步伐,關系著我國在這條路上走得快慢、好壞、距離遠近。對當前的傳媒人才來說,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就必須學會用有感情的語言說話,這樣才能達到通情。

三、高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現狀

為保證本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有效性,筆者選取了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傳媒學院、山西傳媒學院三所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傳媒類院校作為調查對象,對這三所院校中擔任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部分教師及新聞傳播學院大四的部分學生就其所在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以期了解目前傳媒類院校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情況,從而發現問題并進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合理建議。本次問卷由筆者本人親自發放并回收,其中,對三所傳媒院校專職英語教師分別發放問卷12份,共發放問卷36份,回收36份,回收率100%。該問卷包括10個單項選擇題和1個簡答題,主要從教師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認識情況及教師在英語教學中開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教育的情況兩方面進行調查;對三所傳媒院校新聞傳播學院的大四學生分別發放問卷150份,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450份,其中,有效問卷446份。該問卷共有9個單項選擇題和1個簡答題,主要從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及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注兩方面進行調查。以上問卷均符合統計學上最大樣本量原則。通過調查分析,筆者發現如下幾方面問題。

(一)學生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主觀意識薄弱

表1 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

表2 學生英語學習中掌握的內容

表3 學生英語學習中關注的內容

由表1、表2、表3可知,超過一半(71.7%)的學生表示同意或完全同意其學習英語的目的主要是通過考試從而順利獲得文憑,而僅有12.6%和15.7%的學生表示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梢?,絕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具有極強的功利性。在被問到英語學習中最關注的知識點時,48.4%的學生選擇了詞匯量,另有37.8%的學生選擇了語法知識,而僅有13.8%的同學最關注的是相關文化知識的掌握或交際能力的培養。這再次論證了學生把大部分精力和功夫放在對單詞的死記硬背和語法的掌握上就是為了通過考試,而對西方文化生活、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一無所知,這必將導致學生高分低能、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從而影響其在國際輿論場上的實戰能力。

(二)教師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不夠重視

表4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花費時間最多的環節

表5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跨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

表6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介紹中國文化知識的頻率

從表4中可以看出,只有22.2%的教師在課堂上花費較多時間講解中西方文化知識及背景,而有77.8%的教師用較多時間講解單詞、語法或文章內容;表5顯示,只有33.3%的教師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視,而大部分教師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一般或偶爾重視;在教師被問及是否在課堂上用英語向學生介紹中國文化知識時,55.6%的教師認為如果課文內容中涉及,就會作詳細講解,另有25%的教師對這方面的知識講解較少是因為課堂時間有限,只有19.4%的教師承認經常給學生補充中國的文化常識或風俗禮儀知識。這些數據表明教師對學生學習西方文化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等方面的重視不夠,只注重為學生講解單詞和語法,而缺少對學生文化層面的關注,這將直接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缺乏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薄弱。

(三)院校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氛圍缺乏

表7 學校開展相關中西文化知識講座的頻率

針對學校是否經常開展中西文化知識講座這一問題,有32.7%的學生選擇學院經常開展此類文化活動,但也有58.9%和8.4%的學生反映學校有時或偶爾舉辦此類講座。由此可見,院校缺少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氛圍。這一點在學生問卷中關于學生給學院所提的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建議中也可以得到體現,很多學生都希望學院能較多地為他們提供便利條件,開展國際教學實踐活動,以提高他們在國際輿論場上的實戰能力,并搭建更多的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平臺,增強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例如:可以積極開展各類文化講座活動,利用雙休日為學生播放一些露天英文原聲電影等。

綜上,通過對這三所傳媒院校的部分師生進行問卷調查,不難發現,目前各院校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情況不理想,而要想培養造就一批既具有過硬的業務素質又具有高能力的國際化傳播人才,解決當前傳媒類院校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存在的問題迫在眉睫。

四、建議與對策

(一)學生轉變理念,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改變學習英語只是為通過考試獲得文憑這一功利性觀念,既要注重詞匯學習,還要關注其文化特征。例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的一篇課文中出現了“dragon”這個詞語,學生在掌握其中文含義“龍”的同時,還應回想起很多好萊塢電影如《怪物史萊克》《訓龍高手》等將其描述為邪惡勢力的幫兇。課本中將其解釋為“身上長有翅膀并且會噴火的怪獸”[5]。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我們經常驕傲地稱自己是龍的傳人。由此可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此詞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在西方,它是一個貶義詞,而在我們中國,它卻是一個褒義詞。

(二)教師增強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意識

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避免照本宣科地念課文、解釋單詞、講解語法,而應注重外國文化教學,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例如:曾經有這么一個笑話,一個外國人在參加舞會時湊巧碰到了他的一個中國朋友,他就夸贊這個中國朋友“你今天真漂亮”,他的朋友聽后謙虛地回答“where where”(哪里哪里),這位外國友人聽后很是不解,暗自想:“這個中國朋友怎么這樣,稱贊你漂亮,怎么還要問哪里漂亮?”于是他無奈地答道:“衣服漂亮?!彼闹袊笥言俅位卮稹皐here where”(哪里哪里),這次他徹底火了,認為這個中國朋友太不謙虛了。這雖然只是一個笑話,卻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不僅要在觀念上增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意識,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講解一些英語國家的社會習俗、行為習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

(三)學校積極創設文化教育氛圍,開設跨文化交際實踐課程

學校應積極舉辦各類文化講座活動,利用學生周末空余時間,播放各種英語原聲電影,以培養其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刮痧》這部電影。該電影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反映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我國,刮痧是中醫治療的一種手法,由推拿、針灸、拔罐、放血等療法衍化而來;而在美國刮痧卻被認為是家庭暴力。這個影片通過許大同的“刮痧”案奇遇為我們例證了人們要學會認識和理解異文化,否則這個世界的沖突只會越來越多。此外,院校還應開設一些跨文化交際類的選修課程,讓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中西方在文化、風俗、禮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等方面的異同,幫助其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冷靜、妥善地處理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

漢 云紋

五、結語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能否加強我國的國際輿論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關鍵取決于我們能否用他人易于理解的方式、樂于接受的語言進行溝通,這就需要我們不但要能與沿線國家用語言進行交流,更要了解他們的歷史知識、地域知識、政治知識、風土人情知識等。正如曼德拉曾說:“用理解之語溝通,印入腦海;用鄉音之語交流,刻在心田?!盵6]在“一帶一路”發展過程中,傳媒類高校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語言習得本身,更應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猜你喜歡
跨文化交際一帶一路
情景交際
交際羊
兩塊磁的交際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論跨文化交流中的沖突與調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交際中,踢好“臨門一腳”
論詞匯的跨文化碰撞與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