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背景下商科院校之商法教學改革研究①

2019-12-27 11:02馬齊林
關鍵詞:商法法學案例

馬齊林 徐 瑤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

一、引 言

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網絡信息革命正在悄然改變人們的世界和思維,商法教學也在經歷著新時代的洗禮與挑戰。大數據在商法領域引發一系列變革:大數據交易、人工智能、互聯網金融等成為新的法治治理內容;出現政法輿情分析、法治國情調查、法律數據庫等新型研究方式;逐漸打破法律與其他社會學科之間的壁壘……長期以來,我國商法課堂教學陷入忽視商法學科特色、過分教條主義、理論知識與現實問題嚴重脫節的惡性循環中。作為培養法律人才的高校,應當及時分析傳統商法教學機制與時代背景之間的矛盾,積極調整培養模式,樹立正確的教育導向,融入時代元素,輸出契合時代需求的人才。

二、當代商法教學的改革探索

(一)確立“三位一體”的商法教學總體目標

清華大學于2015年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1)《關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第一條。。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促使法律數據與日俱增、日新月異,商法逐漸與其他社會學科交融,對于法學生的要求不再是單純的法律課本知識學習,而是多樣化的知識背景和與時俱進的知識譜系,因此知識傳授需緊隨信息技術發展實時更新。以德國為主的理性化商法教學模式傾向培養學生的法律規范體系性思維;而以英美為主的經驗化商法教學模式更看重學生的實踐技能與執業能力。單純的法學理論灌輸式教育方式早已不符合社會對合格法律人才的要求,法學院畢業生普遍存在理論知識和現實問題嚴重脫節的問題,因此高校應當承擔對法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教育責任。商法教育不是送出生產線就萬事大吉,而是對學生做更長遠的考慮,培養出能夠順應時代變遷的有人文情懷的法律人才。因此,商法教育應當立足長遠,對學生進行包括職業操守、法律信仰、創新思維、價值判斷在內的價值塑造。知識傳授是輸入環節,能力培養是輸出環節,輸入是基礎,輸出是根本,而價值塑造是塑造終身法學人才的長遠目標,三者缺一不可。

(二)樹立重視商事思維的商法教學指導思想

“商法學”課程是一門開放性綜合學科,兼容公司、證券、破產、海商等諸多內容,涉及會計學、金融學、管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包含晦澀難懂的技術性規則和實踐性規范,在當代商法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突出商法思維的特殊性,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商法存在的意義。商法是獨立于民法的部門法,商事思維與民事思維之間存在顯著差別。商法的調整對象為商事法律關系,強調商主體嚴格法定,商行為具有營利性和技術性特征;商事思維以效益優先,從最大程度上維護交易的有效性、安全性、快捷性;商事思維強調外觀主義和公示主義,保護商行為效力的穩定性和交易相對方的合理信賴利益。商法規范來源于市場經濟生活的實際需要,商法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選擇,培養精準理解法律的能力,運用豐富的理論知識框架解決商事實務中的復雜事實問題。

三、大數據背景下商科院校商法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

優質的商法教學需要貫穿“三位一體”的教學總目標,因此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個維度改革商法教學:利用商科院校的背景優勢確立契合大數據時代要求的有機課程體系,完成理論知識灌輸;運用案例化教學和校企聯合培養機制,重視學生知識框架內化和商法實踐能力訓練;從法律知識、職業倫理、職業技能三個方面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估方案,優化商法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價值塑造。

(一)知識傳授:構建具有商科院校特色的當代商法學課程體系

傳統的商法教學理念過于偏重理論灌輸、概念背誦、流派之爭,局限于從理論到理論,用概念去解釋概念,切斷了法學理論和司法實務之間的聯系。這樣根深蒂固的傳統教學理念,不僅僅反映在課堂教學層面,在模擬課程、校外實習中也被簡化為“走過場”?;ヂ摼W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加快法律領域的知識革新,因此,需要重新審視傳統的法學專業課程體系安排,構建前沿化、多元化的商法學科體系。首先,利用商科院校環境帶來的得天獨厚的背景優勢增設會計審計、公司管理、電子商務等商事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儲備廣度;其次,在課程內容上需緊隨信息技術發展實時更新,及時補充互聯網技術下網絡安全的保護、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版權性定位、非法數據交易法律規制等時代法學產物和學術前沿問題;再次,在課程模式上,嘗試同步遠程學習、非同步遠程學習、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為重心,設置“點對點”的師生互動模式,讓學生能夠自主地感知學習需求,有效地進行時間管理,合理地安排學習進度,進一步落實商法教學質量建設。讓法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掌握商法學理論知識,并學會熟練利用智能設備獲取海量相關法律數據,以智能方式深度挖掘解決對策。

(二)能力培養:案例化教學和校企聯合機制

案例化教學起源于英國、美國等判例制國家,是指在商法教學過程中引入真實的案情或者教師編纂的案例,將學生引導至具體的情境中,并與教師完成積極主動的互動環節,對案例進行分析探討,結合成文規范內容對案例進行評述并提出解決方案。商法學科內容龐雜,需要與時俱進,與人們的市場經濟生活密切相關,案例化教學對我國的商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有利于實現理論與術業并行的教學理念。我國目前的商法學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商法學基礎理論的傳授,缺少交叉領域的知識貫穿和法律實踐能力訓練。案例化教學不似傳統的教學單純追求正確答案,而忽略對問題的探析和事實的多樣性,學生通過具體案例分析所涉及的多重問題,充分重視理論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重視對學生的實操能力訓練。第二,有利于提高商法教學質量。在案例化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導作用和團隊協作精神,注重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交互性,彌補傳統教學內容刻板僵化的弊端,將抽象的商法理論內容變為生動形象的課堂互動模式。案例化教學的關鍵在于案例的選擇,應盡可能地選擇新穎的案例,使得案例教學貼近時代背景,還需要重視案例的典型性,能夠將其舉一反三,使學生融會貫通商法的基礎理論。

2012年始我國開展卓越法律人才培養計劃,旨在培養應用型法律職業人才。為滿足商法教學改革的實踐維度標準,建設校企聯合培養平臺有利于了解行業人才需求,使培養計劃與企業需求相適應,提高商法教學改革的準確性與針對性。校企聯合培養機制以用人單位需求為導向,將培養目標定位為學生系統掌握商法學科基本理論知識,涉獵關聯學科基礎背景知識,熟悉大數據時代下的實務技巧,校企共同培養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方案的選擇路徑主要有三:其一是聘請法官、律師、法務、科技公司CEO、計算機專家等實務經驗豐富的從業人員為兼職教師,參與教學工作,定期開展講座,指導學生的模擬課程、實習活動,優化法學師資隊伍。其二是讓商法教師走進法律實務部門,以茂名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展的“雙千計劃”和廣東省開展的“村居律師計劃”作為參考案例。以優秀法學教師作為橋梁,聯結商法教學與法律實務,為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奠定良好基礎。其三是組織學生加入法律實務部門的實踐工作,包括旁聽庭審、律所實習、審核合同等工作的參與,使學生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

(三)價值塑造: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現今,我國法學專業將培養目標普遍定位為法學畢業生能夠從事國家公務員、律師、企事業單位法律顧問、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門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蔚慕虒W評估機制極易扭曲教育的根本目的,商法教學的意義不是唯成績至上,教育過程更不是一種單純的職業技術指導和知識傳遞過程,因為教育是塑造人才的過程,法律人才是一個長遠且完整的概念。對于法律人才的評估標準,不僅僅是專業技能和理論素養,還包括職業操守、法律信仰、創新思維、價值判斷。因此,商法教育應當立足長遠,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導向,調適畸形的教學評估機制。學生綜合素質主要包括法律知識、職業倫理、職業技能三個方面。法律知識是商法教學的基石,培養學生熟練運用法律知識的技能至關重要。職業技能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標志,學生在課程教育中逐漸積累過硬的實操能力,才能突破法學生就業率持續走低和欠缺合格的新時代法律人才的現實困境。職業倫理拔高商法教學的高度,延伸商法教學的時間軸線,包括學生的法律信仰、自我認知水平、價值判斷能力、對他人與國家的責任感。

四、總 結

相比較傳統的信息載體,大數據在數量上更加龐大、種類繁多、更新速度極快,遠遠超出法律人的閱讀速度和處理范圍。大數據時代對商法教學內容的廣度、法律人才的創新思維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改革傳統的商法教學模式,優化現有的學科體系,創新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大勢所趨。在未來,信息革命不會停止腳步,仍會持續沖擊商法教學體制,如何進一步創新教育模式使之跟上時代步伐是需要正面解決的問題。確立正確的商法教學總體目標和指導思想,并通過具體措施落實到位是未來商法教學改革的可行路徑。

猜你喜歡
商法法學案例
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法學學科簡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賽獲獎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賽獲獎案例
淺談開放教育法學思維的培養
暢通法治人才的培養端與需求端——深化法學繼續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公司法改革中商法思維的引入和運用探討
法學視角下分享經濟可持續發展探析
探究商法的理論基礎
商法教學模式在社會需求視角下的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