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銜接之探討

2019-12-27 19:11申彥麗
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9年3期
關鍵詞:道德教育道德心理健康

申彥麗

(山西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13)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內在關聯性

教書育人要求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自覺追求生命價值,發揮能動性,實現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是“育人”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關注被教育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旨在通過“非道德”標準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道德教育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政治、品德、價值觀方面的影響,用社會主流的道德標準來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其審視自我,將社會規范內化為個人品格,完善自己的言行舉止。從范疇來看,德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心理健康教育隸屬于德育層面,以情感為媒介分析學生的內在心理活動,幫助學生緩解心理壓力,釋放負面情緒,應付生活挫折。從目標來看,道德是感性認識經過升華后的理性成果,素質教育實際上是基于生理、心理、社會三個維度的全面發展教育,抗壓能力、個性、情感、動機等心理素質位于整體素質發展的中層,而政治抱負、人生理想、價值理念等思想道德素質位于整體素質發展的高層。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了解自己,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德育目標則是讓學生擁有克服困境,適應社會環境變化的能力,樹立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覺悟和意志。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內涵和目標明顯不同,但并不意味著兩者間存在對立和矛盾。作為貫徹素質教育理念,培養具有道德發展性人才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著相互補充的肌理和互相借鑒的教學方法,在學校教育中同時開展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健康的心理是高尚思想品德的基礎,在開展心理輔導的同時摸索出學生思考的規律,融會社會道德和價值選擇的內容,激發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責任擔當,主動調整自己的想法、習慣和思路,在社會生活中扮演更理性的角色。德育能超越心理健康教育的層次,從意識形態層面研究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尊重個體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協助其提高整個德性。另一方面,基于人性塑造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讓德育回歸生活軌道,使學校德育從外部判斷標準中解放出來,擺脫單純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性和局限性。德育的內容和方法較為單一,容易脫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現狀,淪為不切實際的理論說教,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德育的“生活”內核,能提升道德教育與學生的匹配性,切實解決學生面對的現實問題,保障學生的人格與社會價值標準相契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辯證關系表明兩者有共通的價值取向,應構建銜接機制,推動兩者在教學活動中的深度結合。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割裂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

在全面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戰略導向下,我國高校越來越重視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組織師資力量,普及理論知識,開展校園活動中傾注大量成本,但教學效果仍不理想。割裂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使得高校的教學活動過于空洞,無法獲得學生的認同。部分高校將心理健康視為德育的一部分,只在德育課程中穿插心理健康知識,沒有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系統研究和疏導,導致學生難以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的高?;煜睦硭刭|和思想道德素質,將學生的深層心理問題誤認為思想品德問題,用道德標準加以評價和指正,不但無法打開學生的心結,反而讓學生覺得委屈和自卑,輕則造成學生對“心理咨詢”的排斥,重則引起嚴重的安全事故,影響學生生命安全和學校名譽。學生的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不應等同而論,但高校往往偏重德育,從價值觀高度約束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片面規定學生應當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沒有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和自我期許,導致德育工作失去根基,而心理健康教育只能解決表面問題,無法避免根源性風險。

(二)忽視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

現階段,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各高校普遍設有心理咨詢中心,但尚未制定明確的管理章程和救助流程,因此在學校中的存在感不高,甚至有很多學生不知道學校有心理輔導機構。這些心理咨詢醫師自身素質和經驗不足,在與學生交流的時候無法取得對方信任,在分析中出現偏差,甚至將簡單的心理問題嚴重化,不但無法為學生提供指導和協助,還可能加劇學生的困擾。部分高校忽略心理健康理論的介紹和講解,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解決學生心理障礙”的途徑,忽視面向全體學生的常態心理健康教育。容易讓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產生誤解,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有問題”,出于自尊而不愿參加相關活動,即使遇到困難和疑問也不敢向老師咨詢,害怕被輕視和嘲笑。在變味的教學安排下,心理健康教育無法走進大學生的內心,無法協助學生妥善處置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三)德育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

德育是高校教學管理的重點工作,各高校屢次強調德育的地位,但在實際德育工作中,部分高校仍不可避免地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出現假、大、空的“政績工程”,為說教而說教,導致教學活動收效甚微。大學生的視野開闊,個性鮮明,不愿被束縛和控制,而高校思想道德課程基本采用“填鴨式”教學法,沒有堅持生本理念,不尊重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發展規律,違背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高校經常通過講座、會議進行道德培養,全校性的集體活動雖能節約成本,但無法保證所有學生參與,部分學生表面上認真聽講,實際上沒有任何收獲。學生的認知需要在親身體驗和深入思索后方能建立,高校德育過于重視理論宣講,選取的典型案例脫離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不了解、不熟悉,自然不會進行深思,使得精心準備的德育課程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傮w來說,高校灌輸型的德育工作脫離生活,難以發揮啟發作用。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銜接路徑

(一)融會貫通教學方法

高校德育的任務是培育學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讓全體學生成為愛國明禮、遵紀守法、政治覺悟突出的優秀青年。要彌補當前德育工作的漏洞,可以借鑒心理健康教育“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在集體會議、講座外采取更加多元的德育方法。例如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內部討論、辯論,以黨支部為單位組織黨員自我批評并提交思想匯報,以學院為單位分批組織學生到當地烈士紀念館、名人故居參觀學習,這些活動能擺脫沉悶的說教,借助外部環境力量吸引學生,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完全融入教學過程,隨著課程的推進而看到自己的成長。在尊重、理解、信任學生的前提下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們,用體驗性的道德情感激勵學生不斷完善自己。高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獨立的教學環節,將“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秉持“預防和治療并重”的教育理念,拔高教材案例的思想性,在普及心理學知識的同時,基于道德角度對案例進行解讀,讓學生在道德抉擇中客觀評價自己,鍛煉心理調適能力。

(二)整合培育校園文化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個體觀念、態度、行為有著深遠影響,要建立高校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互動銜接的機制,應推進兩者的內容整合,以心理健康為內在載體,以高尚品德為根本方向,培育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梢岳眯@廣播、微信公眾號、微博及官方網頁宣傳心理健康常識,將校內心理咨詢室的工作時間和聯系電話公布在社交媒體上,便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尋求專業咨詢。為加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可以舉辦主題文化活動,例如“認識我自己”自我表達周、“你好,同學”人際交往周、“珍愛生命,責任同行”宣傳周等,用較為輕松、自由的自發性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鼓勵學生正視自己,逐漸養成自尊、自愛、自律的優秀品格。高校應鼓勵學生組織相關社團,開發學生群體的內部資源,倡導學生間的互幫互助,在校園內營造和諧的整體氛圍。運用校園文化打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壁壘,推進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的一體化,讓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富有人情味和趣味性。

(三)搭建網絡學習平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高,高校應利用互聯網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常態化。微課有教學時間短、內容精悍、情景豐富、互動性強的特點,可以運用微課開展心里健康和思想品德的融合教學,由學校統一開發教學資源,設計循序漸進的課件和配套測評資料。學生在課余時間上網學習《大學生心理衛生》、《心理健康教育訓練》、《思想道德修養》等教材的基礎知識,掌握情緒調節、自我管理、人際溝通、戀愛交友、求職深造、理想目標等方面的內容??梢栽谖⒄n平臺上開放心理健康測試,在保障學生隱私的條件下讓學生進行自測,以便學生準確把握自己的心理狀況。高校心理教育和德育銜接的基本思路就是統一規劃、編排和實施,通過搭建微課平臺來實現“一對一”的個性化教學,突破心育和德育活動設計上的人為界限,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兩者達到價值性的聯合,從而保質保量地完成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青年的總目標。

四、結論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著深厚的關聯性,高校應重新審視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中的弊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德育職能,在德育中借鑒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推進兩者的有機銜接,最大限度發掘大學生的心理潛能。

猜你喜歡
道德教育道德心理健康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以“道德教育”為主線的學校德育研究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