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闡釋學視角下《詩經·執競》兩譯本研究

2019-12-30 16:35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19年5期
關鍵詞:伽達默爾雅各闡釋學

陸 少 輝

(遵義醫科大學,貴州 遵義 563000)

一、哲學闡釋學概述

闡釋學最初是由德國哲學家施萊爾馬赫提出的。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為神學闡釋學、方法論闡釋學和本體論闡釋學。狄爾泰和海德格爾分別從精神科學方法論和本體論性質等角度研究了闡釋學。而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在海德格爾研究的基礎上,將闡釋學進一步發展成為系統的現代哲學闡釋學,成為該理論的創始人。哲學闡釋學主要討論的是與理解與解釋相關的問題。伽達默爾將理解的歷史性、視域融合以及效果歷史上升為哲學詮釋學的三大原則。

(一)理解的歷史性

根據伽達默爾的哲學闡釋學,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閱讀者或譯者與文本都有其歷史局限性和特性。人和理解都是歷史的存在,人的存在先于其存在的歷史和語言。闡釋主體具有一定的思想、信仰和期待等,也會不由自主地受到當代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所要理解的意義只有在解釋過程中才能具體化和臻于完滿,但解釋工作完全受文本意義制約,而闡釋客體處于特定的歷史語境中,闡釋主體須回到當時的語境中去理解文本,才能更接近作者意圖和文本意圖,其闡釋內容以至譯作才能更接近“信”這個標準。即由于其歷史性,闡釋主體會受到各種主客觀歷史條件的限制,就存在對闡釋客體的前見,抑或說是偏見。這種偏見非否定意義的見解。伽達默爾也說前把握,并且他認為前把握的存在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在理解時,也勢必會被不是來自于解釋對象本身的前見所影響。對于歷史意識來說,理性傳承物都會過去,甚至歸根到底,全部同時代人的思想也最終理解為“歷史性的”。[1]闡釋主體和客體的歷史限制是永恒存在、不可消除的,所以理解的歷史性是必然存在的。

(二)視域融合

視域是看視的區域,包括從某個立足點出發所能看到的一切。[1]伽達默爾所講的視域融合指闡釋主體(即譯者)的視域和闡釋客體(即文本)的相交融。錢鐘書的翻譯思想就受到西方哲學中的哲學闡釋學的影響。他將視域融合譯為“讀者與作者眼界溶化”。錢氏所講的作者即為與文本互為前提、不可分割、“修辭成章”的作者。[2]由于時空間距和歷史背景的不同,理解的歷史性使得闡釋者和文本各自產生不同的視域。闡釋者解釋闡釋客體的過程是將本身帶有歷史性的視域與客體視域相融合,從而產生一個新的視域。這個新視域將超越闡釋主體和客體的視域,形成“闡釋循環”中的一環。在視域融合的過程中,闡釋主體不可能完全徹底地理解作者的意圖、目的和情感,而其視域也總是變化的,因此,視域融合的結晶是一個可以不斷進化的產物。闡釋主體愈無限接近作者意圖和文本意圖,視域融合的效果愈加完美。

(三)效果歷史

伽達默爾認為真正的歷史對象根本不是對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統一體,或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同時存在著歷史的實在以及歷史理解的實在。一種名副其實的詮釋學必須在理解本身中顯示歷史的實在性。因此就把所需要的這樣一種東西稱之為“效果歷史”。[1]理解本身即為一種效果歷史事件。效果歷史是一種真正的經驗形式,反映了經驗的普遍結構,具有對傳統的開放性。效果歷史一方面指在歷史進程中獲得并被歷史所規定的意識,另一方面只對這種規定和獲得本身產生意識,即要時刻反思一切解讀均具有歷史的先在給定性。理解是闡釋者與文本所發生的關系,是闡釋者與文本的對話,效果起源于闡釋者對于文本的理解。當作品進入讀者的視域時,讀者會對此作品有一個假定的預設與期望,即該作品走進了讀者的效果歷史意識。時代不同,對作品的解釋也不同,時代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作品,就催生出了不同的譯本。

二、《執競》兩譯本對比分析

本文選取理雅各和許淵沖的《執競》英譯本進行對比研究?!秷谈偂窞橹苷淹鯐r代所做的祭詩、樂歌。毛序等認為該詩是祭祀周武王的,而朱熹等則認為該詩祭祀的是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

(一)理解的歷史性視角下的對比分析

根據伽達默爾的哲學闡釋學,理解是一種歷史行為。闡釋主體對闡釋客體的理解受制于闡釋主體的客觀存在。闡釋主體所處歷史階段的不同,文化背景和人生經歷的差異,都會對客體形成不同的認知和前見。

理雅各從小受其家庭影響,對傳教事業產生興趣,積極進行傳教活動。理雅各還引導中國教育由宗教教育走向世俗教育。在華傳教期間,理雅各尊重客觀真理與事實,注重學術理性,認真對待傳教行為,以一種開放、兼容及親和的態度對待中國宗教文化。在將本國的宗教傳到中國的同時,他逐漸對中國經典形成濃厚興趣,并堅持研究,先后翻譯中國典籍數十部?;赜?,熱衷于宣傳漢學,在國內外產生極大影響。理雅各被牛津大學破格任命為首任漢學講座教授,執教二十余年??梢?,理雅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之一。

許淵沖在其家人的影響下,熱愛文學和英語,孜孜不倦地執著于美的追求,這也為其翻譯理念“三美論”奠定了基礎。1938年,讀聯大一年級時將林徽因的《別丟掉》英譯并發表,此為其首作。還為美國空軍做過翻譯。許先生翻譯了《毛澤東詩選》《詩經》《楚辭》以及唐詩宋詞等。許淵沖的譯著已過百本,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筆耕不輟,為中華文化外宣做出了巨大貢獻。

理雅各的目的在于讓西方了解中國文化,而深諳中國文化精髓的許淵沖不但要傳播文 化,更要推廣其精髓。理雅各和許淵沖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不同,使命不一,其翻譯《詩經》的策略也大相徑庭,于是誕生了理雅各更注重詩歌內容翻譯的無韻體譯本和許淵沖集音美、形美、意美三者于一體的譯本。

(二)視域融合視角下的對比分析

文本作為作者在特定歷史時期視域的載體,讀者/闡釋者不可能脫離自其作為歷史存在以來形成的前見,站在現代的歷史節點、歷史語境中去審視文本。視域融合是闡釋者帶著“有色”眼鏡--其現有的視域,走進作者當時的視域。這兩個視域都具有開放性,都在不斷運動發展,造就了闡釋者的作品既不是原作的視域,也不是闡釋者孤立的視域,是闡釋者之于文本創造性的一個全新高度的產物。

《執競》一詩頌揚了周武王控制強敵,攻克商紂的偉業。運用賦的藝術手法陳述上帝對成王和康王守護、拓展疆土的贊美。它是古代廟堂文化的滄海一粟。原文本由十四個四言小句構成。用語簡潔,淺顯易懂,使讀者在腦海中勾勒出此詩和著鐘聲、鼓聲、磬管聲在偌大的廟宇殿堂祭祀祈福的情景。綜觀理雅各和許淵沖的譯本,理雅各采用直譯的手法,將原文意思譯出。句式長短不一,最短的句子有三個詞,最長的則達十個詞。選詞較為高級、復雜,如 irresistible,illustrious,penetrating,deportment等。且在譯本底本中用“Ο”來分段,在譯文中也有相應的空行。而許譯本用詞相對簡單,句式工整,句子基本都有四到六個單詞構成。

另外,疊詞的使用也是《執競》,乃至《詩經》中三分之二詩篇的一大特點。本詩中“斤斤”凸顯了周成王、周康王在拓展疆土,建設大周王朝過程中明察秋毫的舉動;“喤喤”“將將”逼真地模擬出鐘鼓、磬筦等樂器的聲音;“穰穰”“簡簡”生動地描述了三王賜予大周臣民眾多福祿恩澤;“反反”則展示了祭祀三王時臣民虔誠、謹慎的態度。疊詞的使用不僅賦予該詩深刻的含義,也增加了其音樂性,讀起來朗朗上口。翻譯乃語境之譯,文化之譯。許淵沖將其視域與原文本視域相融合,音美、形美、意美的翻譯理念也蘊藏于字里行間。許譯本的十四個譯句中,每兩句押一個韻,韻腳為/t//dfffffe//n//d/,增加了詩詞的音樂美,再現并渲染了昭王時期祭祀三王的肅穆、莊嚴的景象。理雅各重在傳達該詩的意義,運用顯化的翻譯策略,細致地挖掘出原詩內涵,并盡可能對等地轉換成英文。如ardour,[ofthekingdom],inharmony,blend,carefulandexact,happinessanddignity等詞的使用,使得目標語讀者獲得與原語讀者較為相似的文本信息。但理雅各的譯本并未成功地給目標語讀者帶來相似的閱讀體驗,讀者不能感受到該詩的音韻美。理雅各譯本的另一特色是附加了大量的腳注。雖然理雅各并未在此譯本中體現出押韻現象,但他注意到這一點,在腳注中予以說明。他將原文的韻律分為兩組“王,康,皇,方,明*,喤,將,穰;簡,反,反”。這兩個譯本是理雅各和許淵沖各自視域與原文本視域相融合的產物。由于其所處歷史節點、視野的不同,譯本大相徑庭,各有所長。

(三)效果歷史視角下的對比分析

伽達默爾的哲學闡釋學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理解。在理解中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方法論而是效果歷史,即辯證地顯示出歷史理解的有效性歷史。[3]理雅各《詩經》譯本產生于1871年,其譯本至今仍被西方世界公認為標準譯本,也作為底本被轉譯為多種語言。許淵沖的譯本則產生于二十世紀末期。這就是效果歷史使然。效果歷史意識作為一種真正的經驗形式,必然反映了經驗的要素:肯定的否定性、開放性和普遍性以及人的有限性。[4]由于經驗的這些特性為文本與讀者間的交互關系奠定了基礎,使得任何文本不可能有最終的譯本。在理雅各譯本產生一個多世紀后,又出現了許淵沖譯本等多個譯本,在今后還會產生更多的《詩經》英譯本,這是讀者與原文本不斷對話后產生的必然結果。

理雅各采用音譯的手法將《執競》直譯為Chih king,而許淵沖則結合詩的內容將其譯為Kings Cheng and Kang。理雅各更忠實于原詩,“斤斤其明”一句,選用penetrating一詞將成王康王治國理政中英明神武的風格再現得淋漓盡致。許淵沖使用splendid一詞表現出成康二王優異的治國才干,但在側重點上不及理雅各明顯?!敖蹈p︷Α迸c“降福簡簡”的譯文中“abundant”“in large measure”兩種不同的表達將“穰穰”“簡簡”兩詞所表達的福祿之眾多、盛大之貌完滿地傳遞給目標語讀者。許淵沖在譯文中使用“crowned”和“come to our side”可以傳達大周國民沐浴在先王賜予的福氣之中,但未能充分再現“簡簡”之意。大概是在追求音美、形美過程中,省譯手法的運用,造成意義上的犧牲。下句“威儀反反”的譯文中,兩譯者不同的立足點,均映襯出祭祀場面的莊重、嚴肅?!凹茸砑蕊枴钡闹髡Z的認定有待商榷。一指武王等的神靈醉飽[5],而理雅各和許淵沖均譯為we,縱觀譯文,we應該指的是大周國民??梢?,讀者意識是由效果歷史決定的,不能自由地面對文本。讀者是在前見的視野下,對文本進行創造性地理解。

三、結語

伽達默爾的哲學闡釋學創建了基于理解的歷史性、視域融合和效果歷史三大原則的新的認識世界的方法論。理解的歷史性和效果歷史使得闡釋主體和闡釋客體的視域不斷演變、不斷進步,兩者融合逐漸形成創新的存在。哲學闡釋學為翻譯提供了驅動力和評價及批評機制。許淵沖和理雅各是兩位具有不同歷史背景的大家,通過對比分析其《執競》英譯本管窺《詩經》整個譯本,可見其各有千秋,都有力地推動了漢學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宣。

猜你喜歡
伽達默爾雅各闡釋學
實際生命的闡釋學處境
——關于海德格爾的“那托普報告”
“闡釋”與“訓釋”——中國古典闡釋學的語文學形式
訓詁與闡釋——闡釋學體系建構討論
不同翻譯研究范式與批評中的批評者闡釋學立場①
王韜輔助理雅各翻譯中國典籍過程考
黃雅各 不會音樂的健身教練不是一個好演員
請尊重我的意愿
伽達默爾的哲學解釋學新釋
伽達默爾的解釋學何以是一種新亞里士多德主義
從伽達默爾對接受美學的批評看“審美無區分”思想的理論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