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視野下對外漢語教學的新思路

2019-12-31 06:10張保鳳
知識文庫 2019年23期
關鍵詞:學習效果語法利用

張保鳳

信息化時代新媒體技術發展迅速,為傳統教學的革新與開拓提供了新的方法與角度。面對日益增大的世界性漢語學習群體,對外漢語教學可嘗試運用新媒體技術,在教學內容的整合開拓、教學方法的更新以及如何實現學習者學習效果增值方面進行思考。

中國正邁向科技強國、文化強國之路,于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全球性的“漢語熱”成為了一個令世人矚目的文化現象。據統計,目前全球學習和使用漢語的人數超過1億,截至2018年12月,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48所孔子學院。面對日益龐大的海外漢語學習群體,對外漢語教育顯得愈發重要。而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式的運用以及學習效果考核方面都表現出了單一性與滯后性。因此如何利用當下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技術為對外漢語教學助翼,使對外漢語教學更多樣、更有效,是契合時代要求的新思考。

1 教學內容的多維性整合

對外漢語教學是面向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習者,作為第二語言進行的語言教學。教授“聽、說、讀、寫技能,即聽話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筆頭表達能力”。因而傳統的對外漢語教材往往分為五大類:聽力、閱讀、語法、口語和寫作,盡管有的教材在編寫上將閱讀又細化為泛讀和精讀兩類,但大致都是基于以上五種基本分類。教師在授課內容上根據教材分類進行某項語言技能的教授和培養,雖重點突出,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兼顧不足。

例如聽力課程,教學內容設置在聽音辨析能力的培養,而語法、會話涉及較少。一旦教學中遇到較難的語法現象,教師只好泛泛講授,學生能聽,卻不能清楚解讀,更不能具體運用。語法課程中生詞的解析與運用也放在了語法規則學習之下,寫作課則重在教授寫作基本方法,集中基本寫作類型的熟悉學習,其余語言能力鮮少涉及。但對于外國留學生學生來講,漢語學習的每一個知識點里都是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彼此交融。因此,教師單純的依靠分類教材教學能夠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某項語言技能,但在整體上卻使得學生在對漢語語言感覺的把握和語言技能的提高上效果打折。

網絡時代新媒體語境下,出現了“教學方法從紙質教材面授為主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網絡教學為主的轉變”。利用這種轉變,運用新媒體視聽技術,可將課程內容進行“聽、讀、說、寫”的多維整合。例如口語課堂教學中利用網絡媒體的語音文字轉化技術,能將學生口語對話練習形成音頻文件和文字記錄。這樣學生在練習口語的同時,也能通過反復“聽音”檢測自己的發音準確度,還能對照文本文字檢查自己在造句、詞語使用方面的規范性。而閱讀課、聽力課、語法課的教學中則可以改革傳統的紙質課文、錄音音頻等教學內容,利用動畫、微視頻拍攝等方式形成視覺、聽覺多感官通道結合的教學資料。利用這樣的教學資料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專注度,另一方面在教學內容上也一定程度地實現了“聽、說、讀、寫”的整合與豐富。

2 教學方式的互動性翻轉

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學面對外國留學生通常采用單項式教學,即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教”,學生“記”的模式。這種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明顯表現出教師的中心性和主動性,學生則表現被動,只是知識信息的接受者而非參與者。而現代建構主義教學觀中,“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才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構建者?!谡麄€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p>

尤其是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更應該是以學生為主,實現他們的“多講多練”。因此課堂教學效果的增強必須實現教學方式的翻轉,變教師單向性授課為師生雙向性互動。而新媒體教學手段的加持,為實現這一教學模式的改變提供了可能。例如在詞語教學中,不借助第二外語英語的橋梁作用,很容易在新詞語的解釋中出現語言的“延異”現象,加大詞匯教學的難度。而利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中的網絡小視頻能夠將單純的詞語轉化為一種具體情境,在情境教學中使學生準確、快速地理解和掌握詞意,同時便于學生在相似情境中使用詞語,加強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這一方法不僅適用于詞語教學,同樣適用于語法教學。

此外教師可利用網絡微課、慕課等相關教學資源,安排學生利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在正式授課前先期預學相關教學內容,可以是新詞匯的學習、也可以是一種文化現象的了解、一種社會問題的關注等等。而在后續課堂授課中教師可以節約講授時間,將單一講授的課堂變為時間更為充裕的學生問疑,教師解惑,師生共同討論的互動課堂。這種方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專題》《中國歷史專題》等相關課程中尤為適用??傊?,利用新媒體教學資源與手段能夠實現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翻轉,優化教學效果。

3 學習效果的價值增值

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為了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除了利用新媒體技術重視課前學生學習資源的預置,課堂教學方式的互動性調整以外,課后的學習效果檢驗與知識鞏固工作也必不可少。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節緊密相扣。

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的是試卷測試的方法進行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但這種方式太過于單一,效果一般。此外,對外漢語教學面向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留學生,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歷史文化的學習,更應該是不同國家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情感交流的一個平臺和橋梁。更應該明確的是,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有效、良性的情感關注與交流是確實能讓學生的學習效果大大增值的。這一點應引起足夠重視。

因此在互聯網+的時代語境中作為教學組織者的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媒體、手機媒體建立學習群或者學習社區,形成一個隨時互動的網絡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學習共同體里學生能夠提交音頻、視頻作業,文字習作展示,教師可以檢查、點評作業,隨時關注學生學習動態。同學和同學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都能夠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進行討論與交流。

學習群或學習社區的建立一方面是課堂學習的一個延續,方便了學生課后的學習與知識鞏固,也豐富了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方式,隨時關注他們的學習動態。另一方面學習共同體的建立還為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之間交流學習、增進情感友誼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而對外漢語教學本身也正是一種是面向世界的,開放性的教育。因此借助新興的新媒體技術,整合與開拓教育資源,更新教學方法,增值學習效果是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的新思考、新嘗試。期待這種嘗試在未來走得更寬,走得更遠。

(作者單位: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

猜你喜歡
學習效果語法利用
疫情期間線上學習效果評價分析
“百詞斬”對于大學英語四級詞匯學習效果的實證研究
基于學習性評價原則提高研究性學習效果的研究
畫與理
蓮心寶寶有話說
跟蹤導練(二)4
參考答案
利用“隱性”圓,巧解一類題
廢物巧利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