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楫的仕宦生涯

2020-01-10 07:45王美齡
珞珈史苑 2020年0期
關鍵詞:亳州墓志銘中華書局

王美齡

北宋中后期, 由于冗員之疴和銓選制度的繁復等原因, 多數進入官場的士人或終生就職于地方; 或于地方官場浸沒了大部分光陰后,最終走向中央, 但他們基本處于北宋中后期官場漩渦的邊緣。 對該時期個體官員的仕宦經歷進行觀察, 我們可以探究這一政治群體的仕宦經驗和個人選擇。 本文擬通過梳理官歷神宗、 哲宗、 徽宗三朝的傅楫的經歷, 考察此時身居政爭邊緣的個體官員的官場履職情況, 在一系列經歷的交織中, 了解個體對于官場動態的回應。

傅楫, 字元通, 興化軍仙游(治今福建省仙游縣)人, 生于慶歷二年(1042 年), 于治平四年(1067 年)進士及第。 進入官場后, 傅楫首先歷任揚州司戶參軍、 代天長縣令、 福清縣丞、 蘇州錄事參軍; 而升任京官后歷大谷縣令、 知龍泉縣; 在中央, 傅楫先后任太學博士、太常博士、 諸王府說書、 王府記室參軍、 王府侍講、 王府翊善中人、司封員外郎、 監察御史、 國子司業、 起居郎等, 最終官拜中書舍人,崇寧初以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致仕, 卒于崇寧元年(1102 年)。 關于傅楫其人, ?宋史?、 南宋?仙溪志?有傳; 另有汪藻所撰?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簡稱傅楫墓志)一篇, 其內容涉及仙溪傅氏家族之溯源和傅楫本人主要學宦經歷。①?宋史?卷 348?傅楫列傳?,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 11021~11022 頁。黃巖孫編, 黃真仲重訂: ?仙溪志?卷4?宋人物?, ?宋元方志叢刊?, 中華書局1990 年版, 第8321 頁。 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 ?叢書集成初編?本第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308~312頁。傅楫夫人陳氏為陳襄長女, 二人共育有子七人, 已知姓名者有傅諒友、 傅誼夫、 傅謙受、傅詒微、 傅詒度五人。②葉祖洽: ?先生行狀?, ?古靈先生文集·附行狀墓志銘等六篇?, ?宋集珍本叢刊?, 線裝書局2004 年版, 第74 頁。 黃巖孫編, 黃真仲重訂: ?仙溪志?卷 4?宋人物?, ?宋元方志叢刊?, 中華書局 1990 年版, 第 8321 頁。 汪藻:?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 ?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 1985 年版, 第 311 頁。

目前學界尚未見專門研究傅楫的成果, 或許與現存資料較為匱乏有關。 本文試圖借助墓志和地方志等材料, 詳細考察傅楫所在的仙溪傅氏一族之源流、 傅楫的治學經歷以及他在地方為政的經歷, 同時對?宋史?傅楫本傳涉及的傅楫在中央為官的內容加以補充。 事實上,在釋褐后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中, 傅楫一直輾轉地方任職。 當涉及傅楫的地方仕宦經歷時, 地方志和墓志中的內容或許能說明其中更多細節, 也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另外, 地方志與墓志也對傅楫進入中央后的相關事宜有詳細說明。 因此, 在史料方面, 本文主要運用了相關地方志與墓志的內容, 同時參考了?宋史??宋會要輯稿?等史書。

一、 仙溪傅氏家族源流

關于仙溪傅氏一族, 汪藻在撰寫傅楫墓志銘時有所說明:

傅氏系出北地, 自祗、 亮世仕江南, 子孫因散處江淮間。 有居光州者, 遭廣明之亂, 從王潮奔閩, 數世而至公高祖仁瑞, 又徙居興化軍仙游縣。 故公今為仙游人。 曾大父獻, 大父偁, 皇考滋, 皆以地遠京師不求仕。 而皇考尤有信義, 為里人所宗, 以公故贈朝奉郎。①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09 頁。

在墓志中, 汪藻首先將傅氏家族的先祖歷史追溯至魏晉傅祗與南朝傅亮。 據?晉書??宋書?載, 傅祗、 傅亮均出自北地大族傅玄一系。②傅祗, 字子莊, 北地泥陽人, 為魏晉名臣傅玄之孫; 傅亮, 字季有,北地靈州人, 為傅玄之來孫, ?晉書?卷 47?傅祗列傳?, 中華書局 1974 年版,第1330~1332 頁; ?宋書?卷43?傅亮列傳?, 中華書局1974 年版, 第 1335~1341頁。此段歷史現已無據可考, 這里或為汪藻的附會筆法, 抑或傅氏后人的“心向往之”。

傅楫墓志里涉及唐以后傅氏家族的相關歷史敘述則較為可信, 即傅氏在唐代時居于光州(治今河南省潢川縣), 因廣明之亂跟隨光州人王潮遷入閩中。 光州為隋之弋陽郡, 唐武德三年(620 年)改為光州, 天寶元年(742 年)改為弋陽郡, 乾元元年(758 年)復為光州, 領定城(治今河南省潢川縣)、 光山(治今河南省光山縣)、 仙居(治今河南省光山縣)、 殷城(治今河南省商城縣)、 固始(治今河南省固始縣)五縣。③?舊唐書?卷 40?地理志三?, 中華書局 1975 年版, 第 1577~1578 頁。王潮、 王審知隨后據有閩地, 傅氏應當也隨之安定于此。 另如同安(治今福建省廈門市)蘇光誨之父蘇益“自固始隨王潮入閩”④鄒浩: ?道鄉集?卷39?故觀文殿大學士蘇公行狀?,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21 冊,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版, 第 511 頁。 李清馥: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12?同安蘇氏家世學派?, 鳳凰出版社2011 年版, 第198 頁。;侯官(治今福建省閩侯縣)人陳襄先祖為光州固始人, 五代末“隨王氏入閩”, 后遂定居于福州(治今福建省福州市);⑤葉祖洽: ?先生行狀?, ?古靈先生文集·附行狀墓志銘等六篇?, ?宋集珍本叢刊?, 線裝書局2004 年版, 第 70 頁。莆田有方氏, 其先祖方廷范“避黃巢之亂, 自固始來閩, 居莆田”①陳棨仁: ?閩中金石略?卷7?方廷范墓碣?, ?宋代石刻文獻全編?,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年版, 第635 頁。; 永??h(治今福建省永泰縣)林宋偉一支的祖先也是由固始入閩②沈瑜慶等: ?福建金石志?卷12?宋朝請大夫林公宋偉墓志?, ?宋代石刻文獻全編?,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年版, 第435 頁。。 此外, ?仙溪志?在敘述仙游戶口時, 也嘗言“五季干戈, 北方避地者多居于此”③黃巖孫編, 黃真仲重訂: ?仙溪志?卷 1?敘縣?, ?宋元方志叢刊?, 中華書局 1990 年版, 第 8277 頁。。 由此, 包括傅氏在內的諸多家族或皆因其時的戰亂與動蕩加入南遷閩中的隊伍之中。

至于遷徙的傅氏先祖的身份, 目前尚未可知。 在傅楫墓志隨后的敘述中可見, 至其高祖傅仁瑞時, 傅氏這一支遷到仙游縣(治今福建省仙游縣), 此后, 其曾祖傅獻、 祖父傅偁及父親傅滋均“以地遠京師不求仕”④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09 頁。。 傅楫之父傅滋以“尤有信義”享譽鄉里, 后因傅楫得贈朝奉郎。⑤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09 頁。這應該是關于仙溪傅氏先祖源流最早的文獻記載。

此外, 關于傅氏家族的遷徙, 陸游為傅楫之從孫傅佇撰寫的墓志銘(?傅正議墓志銘?)也提供了一些信息:

其(傅佇)先為北地清河著姓, 后徙光州, 為固始人。 唐廣明之亂, 光人相保聚, 南徙閩中, 今多為大家。 而傅氏之祖曰府君, 實與其夫人林氏, 始居泉州晉江縣。 生五子。 長子卒, 謀葬, 有異人告以葬圣姑山之右, 而徙其居仙游羅山之麓。 林夫人有高識, 悉用其言。 宋興, 仙游隸興化軍, 而傅氏巨公顯人始繼出矣。⑥陸游: ?渭南文集?卷33?傅正議墓志銘?, ?陸游集?, 中華書局1976年版, 第 2312 頁。根據傅楫墓志, 我們所知的僅是傅氏在唐代居于光州, 因唐末戰亂,傅氏先祖遷至閩中, 之后到傅楫高祖傅仁瑞時, 傅氏這一支舉家徙居仙游縣。 由?傅正議墓志銘?可以進一步了解到, 傅氏最初來自光州之固始縣, 傅仁瑞一支先遷居于泉州晉江縣(治今福建省晉江市),而后遷徙到仙游, 其家徙居仙游或源于其長子之逝。 在傅仁瑞及其夫人林氏為長子選擇葬地時, 他們聽取了一位“異人”的建議: 將逝子葬在圣姑山之右,①?(萬歷重修)泉州府志?載: “圣姑山。 相傳地產菰, 壯大倍常, 人異之。 即地建祠, 訛為圣姑云?!标査贾t修, 徐敏學、 吳維新纂: ?(萬歷重修)泉州府志?卷2?輿地志(中)?, 臺灣學生書局影印明萬歷四十年刊本, 1987 年, 第100 頁。并舉家遷徙至仙游的羅山。 在陸游筆下, 似乎正是因為采取了這樣的舉措, 傅氏由此人才輩出。

由兩封墓志、 ?仙溪志?人物卷以及傅楫相關的仙溪傅氏家族世系(見圖一)來看, 傅氏先祖在唐及五代時期的信息尚不明確; 又“莆故秀民未嘗肯出仕, 鮮有人物。 自唐以來, 姓名可靠僅一二”②黃巖孫編, 黃真仲重訂: ?仙溪志?卷 4?宋人物?, ?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 1990 年版, 第 8314 頁。, 在有據可考的范圍內, 我們或可認為傅楫是宋代仙溪傅氏一支因仕宦起家的肇始。 這一肇始負有榮光, 自傅楫出仕后, 仙溪傅氏開始不斷有仕宦子弟出現, 如其子傅諒友官至膳部郎中、 傅誼夫官至兵部侍郎,又如同年中第的“傅氏三龍”(傅權、 傅求、 傅希龍)等。③黃巖孫編, 黃真仲重訂: ?仙溪志?卷 4?宋人物?, ?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 1990 年版, 第 8322 頁。根據?仙溪志?的記載, 仙溪傅氏一門更有25 人登進士第, 登第人數為仙溪家族之榜首。④黃巖孫編, 黃真仲重訂: ?仙溪志?卷3?衣冠盛事?, ?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 1990 年版, 第 8303 頁。不過, 傅楫自是家族宦途的開啟者, 其官場之路必然充滿著艱辛, 它表明傅楫借家族之途尋遇汲引的機會渺然, 這同時也預示了其可能長期官居地方。

圖一 傅楫相關仙溪傅氏家族世系

二、 治學積淀, 從游陳、 孫

宋代福建的文化教育十分興盛, 地少人稠的興化軍更作為福建四個科第中心區域之一而引人矚目。①戴顯群、 方慧: ?宋代福建科舉的地位與四個科第中心區域的形成?,?科舉學論叢?2013 年第 2 期, 第 12 頁。陳襄曾言: “天下士儒, 惟言泉、福、 建、 興化諸郡為盛, 其間高第、 歷顯官、 福吾天子之民者為不少?!雹陉愊? ?古靈先生文集?卷7?與陸學士書?, ?宋集珍本叢刊?, 線裝書局 2004 年版, 第 711 頁。作為興化軍屬縣的仙游, 在這一方面也絲毫不遜色。 早在咸平五年(1005 年)之前, 仙游已有縣學。①黃巖孫編, 黃真仲重訂: ?仙溪志?卷 1?敘縣?, ?宋元方志叢刊?, 中華書局 1990 年版, 第 8274 頁。蔡襄在?興化軍仙游縣登第記序?中曾寫道: “興化軍屬縣三, 仙游才為中縣。 然鄉閭右學, 后生不儒衣冠, 不得與良子弟齒……每朝廷取士, 率登第言之, 舉天下郡縣, 無有絕過吾郡縣者?!雹诓滔? ?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卷26?興化軍仙游縣登第記序?,?宋集珍本叢刊?, 線裝書局2004 年版, 第160 頁。由此可見, 仙游一地的文教之風在北宋時期業已興盛。

起初, 遷入仙游的傅氏一族因“地遠京師不求仕”③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09 頁。。 或許由于地域文化的日浸月染, 到傅楫這一輩, 其家開始了對教育的投資。 據傅楫墓志:

公少莊重如成人, 甫七歲, 從鄉先生學, 已能痛自刻厲, 他兒戲旁嘩笑, 如不聞, 反并取其書誦讀。 未冠, 試廣文館第一,其文天下傳誦之。 既不第而歸, 有貴人欲留公, 使子弟學焉者。公曰: “吾方求師友, 資身未暇也?!甭剬O覺、 陳襄有學行, 摳衣從之。 襄門人有許安世、 江衍之流, 皆嘗以文藝冠多士, 襄不之取, 獨稱公曰: “傅元通, 金石人也?!币云渑拗?。 擢治平四年進士……④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09 頁。

?仙溪志?也有載:

(傅楫)少試廣文館第一, 不第而歸。 聞孫覺、 陳襄有學行,摳衣從之。 襄門人許安世、 江衍之流, 皆以文藝冠多士, 襄不之取, 獨曰: “傅元通, 金石人也?!雹冱S巖孫編, 黃真仲重訂: ?仙溪志?卷 4?宋人物?, ?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 1990 年版, 第 8321 頁。

傅楫七歲即求學于鄉先生, 且為學十分專注刻苦。 另外, 經過宋初的政策調整以及隨后的慶歷興學, 出身平民之家的讀書人得以進入國子監學習。②梁庚堯: ?宋代科舉社會?第4 講?官學的演變(上)?, 東方出版中心2017 年版, 第 51 頁。生于慶歷二年(1042 年)的傅楫恰逢其時, 尚未及冠便已“試廣文館第一”, 至此時他的文章也廣為傳頌。③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09 頁。傅楫有文名,據?莆陽比事?記載, 傅楫后“以詞賦名世”④李幼杰: ?莆陽比事?卷4?坊表孝義, 里名文賦?, 李勇先主編: ?宋元地理史料匯編?, 四川大學出版社影印宛委別藏本, 2007 年, 第434 頁。, 有文集三十卷⑤李幼杰: ?莆陽比事?卷3?以詩名家, 有文行世?, 李勇先主編: ?宋元地理史料匯編?, 四川大學出版社影印宛委別藏本, 2007 年, 第426 頁。。 不過, 傅楫此番入京求舉未中。 盡管已有“貴人”希望聘請他教育子弟,但此時的傅楫尚不以資身為寄, 而以立學為先。

傅楫選擇追隨的對象是陳襄和孫覺。 陳襄, 字述古, 福州侯官人, “海濱四先生”之一, 慶歷二年(1042 年)進士。⑥?宋史?卷 321?陳襄列傳?,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 10419 頁。 (宋)陳曄編: ?古靈先生年譜?, 吳洪澤、 尹波主編: ?宋人年譜叢刊?,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 第1600 頁。 (清)李清馥: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10?海濱四先生學派?, 鳳凰出版社 2011 年版, 第 158 頁。孫覺, 字莘老,高郵(治今江蘇省高郵市)人, 皇祐元年(1049 年)進士, 官拜御史中丞。⑦?宋史?卷 344?孫覺列傳?,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 10925 頁。 (清)茆泮林編: ?宋孫莘老先生年譜?, 吳洪澤、 尹波主編: ?宋人年譜叢刊?,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2204 頁。孫覺曾從學胡瑗、 陳襄等人, 并為陳襄撰寫了墓志銘。 宋代私學普遍存在, 也有一些士人設書齋或隨處講學,⑧梁庚堯: ?宋代科舉社會?第6 講?私學的興盛?, 東方出版中心2017 年版, 第 91、 94 頁。依傅楫治平四年(1067 年)第進士來看, 他大概在嘉祐末和治平年間(1064—1067 年)隨學于陳、 孫二人。

傅楫擅治經, 后于紹圣年間升任太常博士, 而其經學積淀或從陳襄、 孫覺二人那里汲取了不少養分。 孫覺在求學胡瑗時, 其老成材質即已凸顯, 其為學有志于經“而浸有原本”①陳襄: ?古靈先生文集?卷7?與兩浙安撫陳舍人書?, ?宋集珍本叢刊?,線裝書局 2004 年版, 第702 頁。, 于嘉祐中進館閣???,后“以文學行義為時儒宗”②畢仲游: ?西臺集?卷13?朝請大夫孫公墓志銘?, ?叢書集成初編?本第1944 冊, 中華書局 1985 年版, 第 209 頁。。 陳襄在舉薦孫覺時, 曾言孫氏“明經術義理之學, 端良信厚, 可以鎮浮厲世”③陳襄: ?古靈先生文集?卷1?熙寧經筵論薦司馬光等三十三人章稿?,?宋集珍本叢刊?, 線裝書局2004 年版, 第662 頁。。 另外, 陳襄本人也主張“明經篤行”④陳襄: ?古靈先生文集?卷8?常州請雇臨秘校主學書?, ?宋集珍本叢刊?, 線裝書局 2004 年版, 第 717 頁。, 強調治經的重要性。 陳、 孫二人對經學的看重同時也影響了傅楫日后執教諸王的理念。

在求學的過程中, 傅楫頗獲陳襄賞識。 陳襄的門人為數眾多, 且“出公之門顯者居多”⑤葉祖洽: ?先生行狀?, ?古靈先生文集·附行狀墓志銘等六篇?, ?宋集珍本叢刊?, 線裝書局2004 年版, 第 70 頁。, 前文所述孫覺便是其中之佼佼者, 另如許安世、 江衍等都名著一時⑥江衍為至和六年省元, 許安世為治平四年狀元。 馬端臨: ?文獻通考?卷 32?選舉考五?, 中華書局 2011 年版, 第 945 頁。。 為官時, 陳襄也十分“留意教化”⑦?宋史?卷 321?陳襄列傳?,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 10420 頁。, 凡“蒞官所至, 必務興學?!雹?宋史?卷 321?陳襄列傳?,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 10421 頁。, 其所任官之地的民風也多因此得以改善。 在與友人或上級的書信往來中, 陳襄也時常討論興學養士的問題, 例如他曾在向兩浙安撫使推薦士才時, 表達了股肱大臣應以“求賢拔士之務為先”的期愿。⑨陳襄: ?古靈先生文集?卷7?與兩浙安撫陳舍人書?, ?宋集珍本叢刊?,線裝書局 2004 年版, 第702 頁。由此或能看出, 陳襄是愛士惜才之人,也善于識人薦士。 同時, 陳襄也認為應長期觀察一個人的言行才能對其作出判斷。①陳襄: ?古靈先生文集?卷7?與兩浙安撫陳舍人書?, ?宋集珍本叢刊?,線裝書局 2004 年版, 第703 頁。在他眼中, 隨學于他的傅楫是“金石人”。 可見在陳襄的諸多門人中, 傅楫的品質應該是比較突出的。 之后, 傅楫娶陳襄長女陳氏為妻, 并終不負陳襄所望, 于治平四年(1067 年)考中進士,此時的他已年屆二十六。

三、 傅楫的仕宦生涯

進士及第后, 傅楫首先在東南區域的地方上就任曹官, 履職經歷包括揚州司戶參軍、 代天長縣令、 福清縣丞、 蘇州錄事參軍等。 其間, 傅楫曾兩度丁憂, 仕途或因此而稍有擱置。 至晚在元祐元年(1086 年), 傅楫得以升任京官, 此后他官歷大谷縣令、 知龍泉縣,而終邁入朝官之列。 在中央, 傅楫先后任太學博士、 太常博士, 在自身擅長的經學領域致其所能, 積極倡言。 同時他因學受用, 憑德行老成被擇以教授諸王課學, 自諸王府說書至端王府記事參軍、 侍講、 翊善中人, 后也由此為徽宗所重。 但朝堂之事多紛繁復雜, 傅楫一度因濟助獲罪同僚而遭追官勒停, 也曾因不予權臣之助而被中傷。 宦途三十余載后, 歷經浮沉的傅楫最終在風暴即將來臨前選擇了退居地方。

(一)初起東南, 耕職庶務

傅楫的官宦生涯起任于揚州司戶參軍, 關于其到任的時間目前暫不可考。 司戶參軍為宋沿唐制設, 諸州置此官掌戶籍賦稅、 倉庫交納, 也分典獄訟, 分管“與戶籍關系密切的婚田詞訟”②馬端臨: ?文獻通考?卷 63?職官考十七?, 中華書局 2011 年版, 第1907 頁。 徐松輯: ?宋會要輯稿?職官 47 之 11,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版, 第4271 頁。 苗書梅: ?宋代州級屬官體制初探?, ?中國史研究?2002 年第 3 期, 第124 頁。。 在任期間,雖屢遭同僚所難, 但傅楫仍“裁決如流”, 由此能看出他對職事應是得心應手的。①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09 頁。后天長令缺, 傅楫被調至天長縣(治今安徽省天長市), 暫代縣令。 天長縣為唐天寶元年(742 年)置地, 七年(748 年)改名天長, 后周時為天長軍, 至道二年(996 年)軍廢為縣, 隸屬揚州。②?舊唐書?卷 40?地理志三?, 中華書局 1975 年版, 第 1572 頁。初臨官場, 傅楫即獲得了暫代縣令的委任, 這或是上級對其為政能力的一種肯定。 在天長, 傅楫未負信任, “發伏擿奸”, 頗有治績。③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09 頁。直至明代, 地方志中仍有“古令天長者, 惟包拯、 傅楫諸賢晦之遠”的記載。④(明)邵時敏修, (明)王心纂: ?(嘉靖)皇明天長志?卷 5?重修三壇記?, ?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 1981年, 第 352 頁。不過傅楫代天長令的職任因其父逝世而終止, 隨后他返歸鄉里丁憂, 暫別官場。

留居鄉里時, 大概因為傅楫的履歷在家鄉已有所聞, 里中常就難決的訟事求詢傅楫。 待到守喪期滿, 傅楫便到鄰近的福州福清縣任縣丞。 福清縣縣丞為熙寧四年(1071 年)置, 據?(淳熙)三山志?:

熙寧四年有中書札子曰: “諸路縣分, 今實管主戶二萬以上, 委轉運司勘會, 委系繁劇難治去處, 保明申奏, 各置丞一員。 福清等七縣, 各實管主戶二萬戶以上, 委是繁劇難治去處,許添置丞?!雹萘嚎思易胄? ?(淳熙)三山志?卷 24?秩官類五?, ?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 1990 年版, 第7994~7995 頁。

由此可見, 傅楫到任福州縣丞的時間至早在熙寧四年以后。 另外, 福清雖鄰近故土, 但“繁劇難治”, 且新法推行后, 縣丞更掌推行農田、 水利、 免役、 市易等法, 及興山、 坑冶之利,⑥?宋史?卷 167?職官志七?,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 3977~3978 頁。 馬端臨: ?文獻通考?卷63?職官考十七?, 中華書局2011 年版, 第1910~1911 頁。傅楫在此為官治事也并非閑易可言。 在福清, 傅楫還與曾鞏有所往來。 曾鞏于元豐元年(1078 年)知福州軍州事, 所以傅楫到任福清縣丞的時間至晚大概也在此時間前后。①周明泰: ?曾子固年譜稿?, 吳洪澤、 尹波主編: ?宋人年譜叢刊?,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 第1674 頁。曾鞏負才倨傲, “久外徙, 世頗謂偃蹇不偶”②?宋史?卷 319?曾鞏列傳?,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 10391 頁。, 而他此時卻獨與傅楫“鈞禮”③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09 頁。。 由此可見, 傅楫本人應當也有相當的才識, 因而能獲曾鞏賞識并以平等之禮相待之。

之后, 傅楫改任蘇州錄事參軍。 宋代錄事參軍為州府“諸曹官之長”④苗書梅: ?宋代州級屬官體制初探?, ?中國史研究?2002 年第 3 期, 第121 頁。, “掌州院庶務, 糾諸曹稽違”⑤?宋史?卷 167?職官志七?,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 3976 頁。。 值得注意的是, 元豐二年(1079 年), 孫覺起知蘇州, 七月“坐蘇軾詩獄, 徙知福州”⑥茆泮林編: ?宋孫莘老先生年譜?, 吳洪澤、 尹波主編: ?宋人年譜叢刊?,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2232~2233 頁。。 傅楫此次改任或與孫覺有一定的關系。 不過, 此任隨即又以丁母憂而告終, 傅楫不得不再度暫離官場。

(二)獲識交薦, 升任京官

守喪期滿后, 約于元祐初, 傅楫被任以太原府太谷令。 至此時,傅楫為官已然二十年, “猶在吏部選”⑦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09~310 頁。。 之前皆于東南輾轉宦途的傅楫, 此次則來到了遙遠的北方接任官職。 太原府(治今山西省太原市)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 年)復, 太谷縣(治今山西省太谷縣)為隋置, 北宋時為次畿縣。⑧王存: ?元豐九域志?卷4?河東路?, 中華書局1984 年版, 第161~162頁。 馬端臨: ?文獻通考?卷 316?輿地考二?, 中華書局 2011 年版, 第 8578 頁。在這里, 他因與曾鞏此前在福清時的交情而獲其弟曾布所識。 據?宋史?本傳, 曾布于元祐初知太原府, 傅楫大概也在此前后來到太谷縣。①?宋史?卷 471?曾布列傳?,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 13715 頁。這一時期, 曾布不僅領諸監司共同薦舉傅楫, 還“以書言之朝廷公卿間”②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 頁。。 大概在元祐三年(1088 年)前后,傅楫改官宣德郎, 知龍泉縣(治今浙江省龍泉市), 正式步入京官行列。 其時已是御史中丞的孫覺仍有意提攜傅楫,③依?續資治通鑒長編?, 孫覺于元祐三年四月任御史中丞。 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409“元祐三年夏四月壬午”條, 中華書局1995 年版, 第9965~9966 頁。曾對傅楫言: “朝廷欲用公, 幸少留, 除書且下矣?!雹芡粼?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 頁?;蛞騼纱闻e薦的作用, 或許傅楫就任地方的作為此時也已為朝中所知, 孫覺提供的信息于傅楫而言無疑是一次機遇。 不過, 對于孫覺這一次拋出的橄欖枝, 傅楫并未接受, 他仍選擇了就外官之任。

除了都曾從學陳襄, 孫覺與傅楫性格品質也有近似之處。 這也許是孫覺數次援引傅楫的原因之一。 ?宋史?孫覺本傳曾有記載:

王安石早與覺善, 驟引用之, 將援以為助……

青苗法行……覺奏條其妄, 曰: “……今以農民乏絕, 將補耕助斂, 顧比末作而征之, 可乎? ……圣世宜講求先王之法, 不當取疑文虛說以圖治。 今老臣疏外而不見聽, 輔臣遷延而不就職, 門下執正而不行, 諫官請罪而求去。 臣誠恐奸邪之人, 結黨連伍, 乘眾情之洶洶, 動搖朝廷, 釣直干譽, 非國家之福也?!?/p>

安石覽之, 怒, 覺適以事詣中書, 安石以語動之曰: “不意學士亦如此!”始有逐覺意。⑤?宋史?卷 244?孫覺列傳?,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 10926~10927 頁。

可以看出, 孫覺并沒有因為與王安石的故舊交情而影響自己對政策的判斷。 由此, 孫覺應當是立場堅定、 不因人鑒事之人。 而傅楫既是陳襄口中所贊的“金石人”, 也是孫覿筆下所書的“清明直諒”之人。①孫覿: ?南蘭陵孫尚書大全文集?卷60?宋故左承議郎權發遣和州軍州事傅公墓志銘?, ?宋集珍本叢刊?, 線裝書局2004 年版, 第710 頁。盡管曾布兄弟曾于他有“汲引”之恩, 但當后來曾布希望借舊恩籠絡人心時, 傅楫則始終持正言事。②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 頁。二人如此氣質相投, 也不免孫覺愿意多為傅楫的仕途留心幾分。

(三)“經學”致用, 嶄露朝堂

大抵在元祐末, 傅楫進入中央任職。 據?宋史?傅楫本傳:

(傅楫)道除太學博士, 居四年, 未嘗一跡大臣門。 既滿,徑赴銓曹。 楫丞福清時, 受知郡守曾鞏, 鞏弟布方執政, 由是薦為太常博士。③?宋史?卷 348?傅楫列傳?,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 11021 頁。

另據傅楫墓志:

(傅楫)道除太學博士, 所至學者闐門。 官太學四年足, 未嘗及宰相執政之門。 秩滿, 即日詣曹。 曾布知樞密院, 與其副林希共薦之。 宰相④據?宋宰輔編年錄校補?, 其時宰相應為章惇。 徐自明撰, 王瑞來校補:?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卷210?紹圣四年?, 中華書局1986 年版, 第649 頁。亦雅知公名, 除太常博士。⑤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 頁。

任官太學博士的四年中, 傅楫未曾踏足宰執之門。 但學者們紛至沓來, 可見他依舊憑學問獲得了青睞。 此外, 傅楫還盡其所學, 參與相關朝議, 有載的一次為其在紹圣初南北郊之議中的參與:

公長禮學, 自神宗時議祠北郊, 至是有詔復議, 議者多持兩可, 公獨援經據古, 損其車服、 儀衛、 賞賚之類, 使悉得其中,上之, 后卒施行如公議。①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 頁。

元豐中, 神宗曾下詔“欲復北郊”, 哲宗元祐七年(1092 年)復有討論。②岳珂: ?愧郯錄?卷3?南北郊?, ?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842 冊, 中華書局 1985 年版, 第 17 頁。紹圣元年(1094 年)五月, 因張商英、 黃履等建言, 哲宗遂詔“詔令兩省、 臺諫、 禮官同議”南北郊之祀; 二年(1095 年)正月, 又詔議“如何可以親行祭地之禮, 然后可罷合祭”。③馬端臨: ?文獻通考?卷76?郊社考九?, 中華書局2011 年版, 第2356~2357 頁。 (宋)岳珂: ?愧郯錄?卷 3?南北郊?, ?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842 冊, 中華書局 1985 年版, 第 22 頁。 徐松輯: ?宋會要輯稿?禮 3 之 24~26,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版, 第 549~550 頁。

?宋會要輯稿?載傅楫言:

古者齋莊虔肅以事天地, 茍可致恭, 不敢少怠, 豈以暑暍,遂廢大禮? 又況往返于將旦, 展宷于未明, 而暑暍非患也。 愿陛下果斷力行之。④徐松輯: ?宋會要輯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 第549 頁。

此時朝中“未敢以合祭為全非”, 傅楫尚主張哲宗親行祀禮。⑤岳珂: ?愧郯錄?卷3?南北郊?, ?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842 冊, 中華書局 1985 年版, 第 22 頁。事實上, 在這場討論中, 傅楫與曾布、 林希都主張分祭。⑥馬端臨: ?文獻通考?卷76?郊社考九?, 中華書局2011 年版, 第2357頁。后曾布于紹圣四年(1097 年)閏二月壬寅除知樞密院事, 林希則同時除同知樞密院事, 次年四月, 林希即“自同知樞密院事出知亳州”①徐自明撰, 王瑞來校補: ?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卷210?紹圣四年?, 中華書局 1986 年版, 第 648~649 頁。 ?宋史?卷 343?林希傳?,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 10914 頁。。 若依照傅楫墓志所言, 正是在此期間, 傅楫受薦于曾布、 林希二人, 除太常博士。 不過, ?文獻通考??宋會要輯稿?均載紹圣二年時傅楫已為太常博士,②馬端臨: ?文獻通考?卷76?郊社考九?, 中華書局2011 年版, 第2357頁。 徐松輯: ?宋會要輯稿?禮3 之24,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 第549 頁。幾處文獻所載時間有所出入, 尚待考察。

(四)教授諸王, 輔佐儲君

關于南北郊的討論, 哲宗與徽宗均主張分祭。③岳珂: ?愧郯錄?卷3?南北郊?, ?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842 冊, 中華書局 1985 年版, 第 22 頁。恰在徽宗被封為端王的前一年, 即紹圣二年(1095 年), 傅楫因德行受肯, 為宰執所青睞, 被擇為諸王府說書, 為諸王講解經史。④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 頁。而傅楫的經學思想或對之后徽宗的分祭主張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傅楫就任諸王府說書前, 諸王的課程內容以書、 文為要而不及經。 但在傅楫看來, “王當以德義為光”, 若要發揚“王德”, 經史之學應先于翰墨。⑤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 頁。因此他上奏言:

將來諸郡王聽讀日, 乞依舊互講?論語?、 ?孝經?、 ?孟子?。 如唐詩、 對句之類, 一切罷去。⑥徐松輯: ?宋會要輯稿?帝系2 之15,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 第46 頁。

傅楫的這一主張隨后被采納。⑦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 頁。

紹圣三年(1096 年), 徽宗封端王后, 傅楫除王府記室參軍; 四年(1097 年), 為王府侍講; 五年(1098 年), 為王府翊善中人。 在此期間, 端王府內有“執事者例與宮僚昵”, 而傅楫正色凜然, “不與親”。①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 頁。這也再度印證了傅楫其人德優行謹。 而傅楫“閱五年移官者四, 而不出王府”, 也能見其頗為徽宗所禮遇。②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 頁。

(五)牽連遭貶, 因舊起復

元符二年(1099 年)九月, 賢妃劉氏被冊為皇后, 時為右正言的鄒浩以論冊后不當遭削官, 羈管新州。③李燾: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515“元符二年九月丁未”條, 中華書局1995 年版, 第 12238 頁。 ?宋史? 卷 345?鄒浩傳?, 中華書局 1977 年版, 第10957 頁。其時為鄒浩詰爭或陳情者均遭貶, 傅楫與同縣人朱紱、 王回因贐金、 為其治裝等受牽連, 因此均被追官勒停。④李幼杰: ?莆陽比事?卷2?名公論薦, 賢士交游?, 李勇先主編: ?宋元地理史料匯編?, 四川大學出版社影印宛委別藏本, 2007 年, 第 406 頁。 呂希哲: ?呂氏雜記?卷下, ?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2858 冊, 中華書局 1991 年版, 第28 頁。 彭百川: ?太平治跡統類?卷24?元祐黨事始末下?, 廣陵書社1990 年版,第431~432 頁。

不過, 貶謫一事隨即因徽宗即位迎來了轉機。 當徽宗即位之后,鄒浩迅速被召還, 傅楫、 朱紱、 王回等人也官復原職, 并有升遷。 據傅楫墓志:

才兩月, 徽宗即位, 首問公安在, 即除直秘閣, 進尚書司封員外郎, 擢監察御史, 權殿中侍御史……移國子司業, 遷起居郎。 召試中書舍人, 徽宗面稱訓詞有西漢風……徽宗顧公潛邸舊, 見必咨訪。 公每以遵祖宗法度, 安靜自然為獻語, 宰相亦諄諄及之, 歸則削稿, 雖至親莫得而聞。 一日, 李清臣勸上清心省事, 徽宗曰: “近臣惟傅楫為朕言此甚詳?!比缓笕耸贾詥⒌仙闲恼?, 其卓至皆此類也。①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311 頁。

大概因舊時王府執教之故, 傅楫獲徽宗惦念, 仕途再獲起色。 傅楫也依舊盡心建言, 輔佐君主。 不過, 從傅楫此次復職后的官場境遇看,他的仕宦環境似乎不再同于往昔:

(傅楫)論內侍都知劉瑗恃寵專恣, 不報……曾布當國, 以兄弟于公有汲引恩, 冀其助已, 公巋然守正……凡朝廷命令有可疑, 進退人材有不厭眾望, 如救王古、 范純禮之類, 皆人所難言者, 必極論之, 雖屢卻, 不為之回奪。 布每以為言不合者, 因是中傷公, 公不恤也……建中靖國秋, 見時事浸更張, 竊嘆曰:“禍其始此乎! 不去, 楚人將鉗我于市?!甭務吣簧跗溲?, 公笑曰: “后當以吾言為信?!彼烨笱a外, 詔不許, 懇祈不已。 最后中書舍人鄒浩為請, 乃聽除龍圖閣待制知亳州, 到郡數月屬疾, 易衣趺坐而卒……②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311 頁。

面對此時朝中亂象, 傅楫沒有借機諛附權貴, 并拒絕加入黨爭漩渦。他直論寵臣之恣, 執言“人所難言者”。 或因朝堂之上容身不易, 加之他本人已預見時事將變, 也許更明白無法挽瀾于極危, 傅楫遂選擇上疏乞去。

最終, 在乞補外未果的情況下, 傅楫因鄒浩陳情得以以龍圖閣待制知亳州。 在鄒浩為傅楫所作的祭文中, 我們依然能看到朝中人對傅楫再返的期盼:

天子龍潛, 公翊左右, 閱閏者再, 莫如公久。 天子龍飛, 公陟從班, 曾未期年, 遽以疾言。 重違公誠, 姑聽均逸, 止于近藩, 弗遠去國。 庶幾亟還, 密奉朝夕, 道行志伸, 為時輔弼。 蒼蒼在上, 垂鑒實深, 宜俾壽康, 以慰人心。 云胡弗佑, 忽成古今, 有識涕下, 或至沾襟……①鄒浩: ?道鄉集?卷38?祭傅待制文(元通)?,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21 冊,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版, 第 509 頁。

徽宗對傅楫委以信賴, 本也“欲其常在左右”②鄒浩: ?道鄉集?卷18?傅楫龍圖閣待制知亳州制?,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21 冊,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版, 第 317 頁。, 但未料到他的這次改任已是仕終前夕。

四、 結 語

傅楫一生的遭逢是北宋中后期官場上一批入仕士人的縮影: 他以科舉進入仕途, 在地方為官時, 傾注心力于政事, 處理繁雜庶務; 他也因緣際會與朋輩有所交集, 因此積累了一些人脈; 歷經艱難的晉升之路, 他最終來到中央, 邁入了朝官之列, 發揮自身所擅職能, 實現士大夫“治國”之理想。

傅楫少時學于鄉先生, 勤勉不辭; 未冠即進入廣文館, 游學京師, 文名獲譽; 落第后從學于陳襄、 孫覺二人, 仍孜孜向學。 在跟隨陳、 孫二人的學習過程中, 傅楫在治經方面應該大有增益, 同時也得到了師友的信賴。 縱觀傅楫的從學軌跡, 有了這十八載求學之路的堅持與磨礪, 日后他在面對地方宦職之途時才能更加堅定與淡然。

步入官場后, 傅楫首先在東南地區的揚州、 福州、 蘇州轄內任職。 面對地方上的繁雜政務與人事, 他應當耗費了相當的心力才能作出一些成績, 并收獲了一些聲譽。 同時, 受攜于孫覺、 結識曾鞏等經歷對傅楫的官宦生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不過, 受制于官職升任程序, 傅楫的仕進之路頗為漫長。 正如曾鞏在任知福州軍州事時為轄內官員寫轉官狀所陳情的那樣: 盡管“綿歷歲月, 積累勞能”, 這位官員卻“不下磨勘文字已十五年”。①曾鞏: ?南豐先生元豐類稿?卷33?福州舉知泉州陳樞久不磨勘特與轉官狀?, ?宋集珍本叢刊?, 線裝書局 2004 年版, 第 433 頁。磨勘法彰顯了“歲月對功效的凌駕”②鄧小南: ?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 第170 頁。, 履任久不歷磨勘應是這一時期大部分地方官員所遭遇的常態。加之初入仕途即逢兩度丁憂, 這對傅楫既是一種情感上的打擊, 同時“終守喪制”也延遲了他這一階段的仕進。③鄧杰: ?北宋官員丁憂持服制度研究?, 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3年, 第 31 頁。至擔任太谷令時, 傅楫入仕已然二十年, 但“猶在吏部選”④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09~310 頁。。

對于傅楫在地方任職的經歷, ?宋史?本傳只略筆帶過, 而傅楫墓志銘的內容可對此加以補充。 根據墓志內容, 在神宗以及哲宗朝前期的一段時間里, 傅楫一直任官于地方, 在任地方的經歷占據了他為官生涯的大半光陰。 而傅楫所履任的多為諸曹官, 在宋代, 州級屬官的司法行政事務十分繁重,⑤苗書梅: ?宋代州級屬官體制初探?, ?中國史研究?2002 年第 3 期, 第125 頁。根據記載, 傅楫應該是一位擅于處理地方政事和庶務的官員。 地方的政務造就了傅楫勤勉踏實的為政作風,塑造了他恬淡自然、 正直不阿的官場品格; 而地方宦職的人際結交也為傅楫后來的仕途提供了更多轉遷的機遇。 同時, 傅楫的仕宦生涯由地方而起, 又終于地方。 地方是一個充滿著彈性的空間, 它給予了如傅楫一般的諸多官員前進與退居的機會。

進入中央后, 于哲宗朝任朝官期間, 傅楫本分守位。 在太學任博士時, 他從未“及宰相執政之門”⑥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 頁。。 他積極發揮自身治經之能, 兢兢執教于諸王, 對課學提出建議, 也曾于紹圣間參與南北郊祀的討論。 雖如此, 他也依舊不失“巋然守正”之個性, 不與王府宮僚過分親昵, “凡于朝命令有可疑, 進退人才有未當, 必反復極論之”①李幼杰: ?莆陽比事?卷4?恥附秦黨, 弗詣蔡門?, 李勇先主編: ?宋元地理史料匯編?, 四川大學出版社影印宛委別藏本, 2007 年, 第433 頁。。對遭逢禍事的同僚, 他以“道義相期”, 慨然給予幫助, 曾在元符間因鄒浩以論冊后事不當被貶受牽連, 因此被追官勒停。②鄒浩: ?道鄉集?卷38?祭傅待制文(元通)?,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1121 冊,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版, 第 509 頁。至徽宗即位, 他因舊時王府任職之故獲徽宗念, 復官升任。 不過, 此時的傅楫既已預見時事更變, 也不愿同權臣茍合, 終于崇寧初以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致仕。

由于宋代的社會流動存在著局限性, 以科舉入仕的平民子弟的晉升之路不可謂不艱難。③梁庚堯: ?宋代科舉社會?第9 講?社會流動及其局限?, 東方出版中心2017 年版, 第 143 頁。傅楫久歷地方, 他自始至終經歷并接納著這一現實。 仕途人際方面的結交也幾度讓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傅楫收獲機會。 不過, 正如黃寬重先生在?孫應時的學宦生涯?里所說的那樣,“相較于高官大儒, 中低階層士人缺乏改變大環境的能力”④黃寬重: ?孫應時的學宦生涯: 道學追隨者對南宋中期政局變動的因應?第一章?導言?,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 年版, 第4 頁。, 起于平民之家的傅楫盡管后來升任朝官, 但縱觀其整個仕宦生涯, 他更常如浮萍無依, 稍有政治變動極易傾然受挫。 官場的境遇時常充滿著變數與偶然, 不論是從學而被識、 為官有知遇, 抑或丁憂而暫離、 利由而有所拒, 正是這些經歷磨礪了傅楫的為官性格, 讓他始終專注政務, 兢兢于一隅。 同時, 傅楫身上還彰顯著仙游人的近古之風,⑤黃巖孫編, 黃真仲重訂: ?仙溪志?卷 1?敘縣?, ?宋元方志叢刊?本,中華書局 1990 年版, 第 8276 頁?;蛟S有了這份秉性加諸后天習得與形成的品格, 傅楫在面對復雜的政治環境時才能“處之怡然, 未嘗以窮達介懷”①汪藻: ?浮溪集?卷26?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叢書集成初編?本第 1960 冊, 中華書局1985 年版, 第 310 頁。, 也能在時移世變之際有預見性地選擇了向漩渦告別。

猜你喜歡
亳州墓志銘中華書局
基于區塊鏈的亳州中藥共享物流研究——以白芍共享物流為例
華佗故里·藥材之鄉
謠言必須要制止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充滿自嘲與幽默的西方墓志銘
墓志銘漫話
潛心磨礪 精益求精
陸費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論
蘇軾所寫墓志銘與祭文里的人生觀
墓志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