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象化的歷史
——東北抗聯文學綜述

2020-01-18 19:52車紅梅
黑河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日寇抗聯抗日

車紅梅

(魯東大學 文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在東北打響,先后形成東北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兩支抗日武裝。在艱苦歲月里同敵人進行英勇的戰斗。一批反映抗聯戰士在冰天雪地和崇山峻嶺間進行艱苦卓絕斗爭的東北抗聯文學作品產生了。東北抗聯文學作品數量較多,最初題材主要有詩歌、小說、戲劇,后來發展到紀實文學作品,包括口述史、傳記、回憶錄等。本文以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抗戰勝利后到20世紀末、新世紀以來三個階段,對抗聯文學作品進行綜述。

一、抗戰時期的東北抗聯文學

(一)詩歌

從1933年開始,東北作家組成社團發表作品,其中白光社是當時的名社團之一,此社的雜志就叫《白光》,作品以詩和散文為主[1]。面對遭日寇踐踏、人民流離失所的社會,當時詩歌的創作是較為豐富的。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家國破碎的痛心歌哭和抗戰到底的堅強決心

這一時期的抗聯詩歌,包括舊體詩和現代詩兩類,創作時間多集中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愛國詩人姚伯麟于1931年9月20日創作了舊體詩《遼警有感》,此詩是九·一八事變之后較早的呼吁抗日的詩歌。這首詩表達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意識以及對當局不抵抗的諷刺。1931年9月23日,詩人、革命家李貫慈寫了感人肺腑的七律《哭遼東》。詩歌表達的是詩人聽聞外敵入侵、政府不抵抗以致遼寧失陷之后的痛心歌哭。劉永濟的《滿江紅·東北大學抗日義勇軍軍歌》也創作于1931年9月,正如題目和序中所寫,這是一支由民眾自發組成的東北抗日義勇軍所作的軍歌,此詞與岳飛的《滿江紅》共用一個詞牌名,以表對外敵侵華之憤慨、鼓舞兵民抗敵的決心,豪氣沖天,武穆遺風貫穿始終。但這首詞創作之具體日期不可考,是否早于《遼警有感》不能妄下結論。

此外,舊體詩方面,希魯于1931年9月創作了《日本入寇東三省感賦》;石顏也、汪洽笙、房仙洲、星槎分別于1931年11月創作了《黑馬歌》《感時事》《詠馬占山》《慰馬占山將軍》,稱頌九·一八事變初期應激抗敵的馬占山部;這個時期值得關注的詩歌還有抗聯英雄趙一曼創作的詩作《濱江述懷》:

誓志為人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兒豈是全都好,女子緣何分外差。

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

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

此詩是趙一曼英雄就義前所寫的激情抗日之作。詩歌中洋溢著巾幗英雄慷慨的愛國豪情,視死如歸除日寇的決心,以及抗戰必勝的信心??傮w來說,這一時期抗聯詩歌中的舊體詩適合表達抗日救國的感情,且相對新體詩來說,舊體詩在創作數量上不占優勢。

2.展現國破家亡后的東北人民抗擊日寇的斗爭

詩人金劍嘯于1935年5月完成了代表作長詩《興安嶺的風雪》,這是我國文學史上歌頌東北抗日聯軍浴血奮戰的一部英雄史詩。全詩共分為八個部分,詩人以象征的手法、詩意化的筆調展現九·一八事變之后東北大地上人們悲慘的生活和反抗斗爭。詩中歌頌抗聯戰士在風雪肆虐的興安嶺上,以樂觀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克服各種惡劣的自然條件,誓死殺敵保家衛國,表達了東北人民對抗聯隊伍的深情和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堅定信心。

另外有揭示東北人民在日寇鐵蹄踐踏下自發的反抗斗爭,有代表性的是現代詩人物穆木天于1934年6月22日創作的長詩《守堤者》,敘述了遭到日寇搶占土地的農民被日軍無情槍殺,遭受重創的人民決心反抗侵略,保衛家園。1937年10月和1938年8月,高蘭分別創作了《吊“天照應”》和《我的家在黑龍江》,展現被日寇侵占下的黑龍江,滿目瘡痍,贊揚奮起反抗的東北抗日軍民。這些詩歌創作飽含對敵寇侵占東北土地、欺凌東北人民的悲憤和反抗的激情,傾注了詩人的愛國情懷。

值得關注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加入情節元素,表現義勇軍抗敵熱情的戲劇化詩歌。李曼霖的《高粱葉》創作于1935年。這是一首加入了情節元素的長詩,像是詩歌體戲劇,又像是詩歌體小說。這首詩歌的主題是義勇軍的成長,以及與日本侵略者的斗爭。高蘭的《我的家在黑龍江》創作于1938年8月,這首詩歌和《高粱葉》在創作手法上有著相似之處,但在內容上,這首詩歌先是帶著高昂的熱情贊美九一八事變之前的黑龍江,接著用無限悲痛的調子描寫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帶給黑龍江人民的傷痛。七七事變之后,師田手于1939年9月創作了《“九一八”之歌》,不僅暴露了日軍侵略的罪惡,還熱情地為全面抗戰的展開拍手稱快,鼓勵人們抗戰。這些戲劇化詩歌擴大抗聯詩歌的表現內容和思想深度。

總體來說,東北抗聯詩歌,不管是新體詩還是舊體詩,其表達的主題是抗日救國。由于詩人強烈情感的注入,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詩歌的藝術性。由于東北戰場在關外,又被“偽滿洲國”統治,因此,相對于關內的抗日軍隊,東北抗日聯軍的抗戰生活也格外艱苦。作家冒著生命危險創作的抗聯作品,其精神價值與歷史意義應該是遠遠大于其審美價值的,這些抗聯詩歌體現的自然野性與生命活力是關外抗日作品所不具備的[2]。

在抗戰勝利前,抗聯文學主要是以抗日詩詞為主,在東北抗戰過程中,一大批鼓勵軍民抵抗侵略的歌曲應運而生。因為短小精悍易于傳播,所以抗聯詩詞譜成的歌曲影響最大。這些歌曲作為文學大眾化的一種樣式,首先在抗聯隊伍中口口相傳。后來抗聯將士又油印散發傳單,逐漸擴大了宣傳,于是歌曲普及到東北廣大人民中。這些歌曲大部分是抗聯將士利用舊調填寫新的歌詞而成。一些著名的抗聯將領不僅領導抗日聯軍在白山黑水間同日寇進行英勇的斗爭,還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并譜成抗聯歌曲宣傳抗聯精神,鼓舞抗聯戰士痛擊敵人。其中,楊靖宇將軍為宣傳抗日,鼓勵抗日聯軍戰士英勇戰斗寫了眾多的軍歌,最具代表性的有1938年第一路軍成立之初,為鼓舞士氣創作了著名的《東北抗聯第一路軍軍歌》,楊靖宇還親自教唱此歌。在抗聯將士中廣泛傳唱,振奮了軍威士氣,傳播了黨的抗日政策。這首軍歌中“一切的抗日民眾快奮起,中韓人民團結緊;奪回來丟失的我國土,結束牛馬亡國奴的生活”等詩句,在當時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引領作用。另外,《中朝民族聯合抗日歌》以豪邁的氣勢,鼓舞了抗聯戰士英勇抗擊日寇。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將軍與戰友合寫了壯烈的《露營之歌》《義勇軍誓詞歌》《血盟救國軍歌》《義勇軍歌》等軍歌,都成為鼓舞人心的歌曲,并成為田漢于1935年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的濫觴[2]。其中,《第三路軍成立紀念歌》和《露營之歌》反映了抗聯將士們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前一首中“民族自救抗日軍,鐵血壯志堅,殺敵救國復河山”,寫于1938年率部西征途中的《露營之歌》中“煙火沖空起,蚊吮血透衫”“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當時就成為將士們廣泛傳誦,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句?!?940年6月,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部機要秘書崔清沫把在部隊中傳唱的49首革命歌曲匯集起來,親手刻鋼板蠟紙,油印、裝訂成冊,為后人留下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痹谶@些歌謠中,揭露日本侵略罪行和反映人民群眾奮起抗戰的內容占很大份量。

(二)戲劇(以話劇為主)

以抗聯為題材的話劇在抗戰勝利前后皆有充分的發展,而且話劇以其在創作和演出過程中的宣傳性而廣為流傳,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話劇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激烈的沖突、感人的情節,凸顯了其價值和意義??箲饎倮暗脑拕∽髌?,按主題大概可分為以下三類:

1.以抨擊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宣傳抗戰為主題

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即刻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任憑日寇踐踏東北土地和人民。對此,話劇界出現諸多抨擊當局的作品。楊錫齡于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不久,即創作了話劇《從軍樂》,對當局不抵抗卻只去國聯訴苦的行為表達了憤慨之情;1932年歐陽予倩創作19幕劇《不要忘了》,真切地表現了九一八事變之時,人們聽到日軍占領沈陽的炮聲時的不敢置信,以及中國軍隊的不抵抗情景;1932年,樓適夷創作了《SOS》,借無線電報員之口,大罵不抵抗政策,表達了強烈的愛國熱忱。另外,《日軍侵占東三省》《沈陽血》等話劇作品的演出,還起到了宣傳抗日的作用。

2.揭示了日寇入侵帶給中國百姓的災難

這類話劇影響較大、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楊靖宇將軍于行軍中創作的話劇《王小二放?!?。此話劇以抗聯第一路軍所經歷的真實抗戰生活為背景,寫了日寇對村民的殘害和抗聯部隊聞訊后對日寇作戰,并取得勝利,王小二因此參加抗聯的故事。九一八事變之后,各地成立眾多話劇社團。僅1933—1935年間,抗聯英雄金劍嘯創作了多部抗聯題材的話劇,以《窮教員》《黃昏》《母與子》為代表。另外,表現日寇入侵給東北老百姓帶來深重災難的作品,還有1932年由田漢創作的獨幕劇《掃射》《亂鐘》,以及1933年曾經廣泛演出過的抗聯話劇作品《山海關失守》《東北女生宿舍之一夜》等。

3.展現抗擊日寇的斗爭,激勵全民族共同抗戰

1932—1933年,話劇作品的創作頗為豐富。趙光濤1932年創作的獨幕劇 《戰壕中》寫了馬占山軍和日軍激戰,并在戰壕中過年的故事。1932年,趙光濤創作的《敵人之吻》;陳豫源創作的《鄰患——紀念“九·一八”》,激勵軍民抗戰。朝鮮族抗聯戰士于1937年創作多幕話劇《血海之歌》,正面描寫了抗聯戰士在長白山地帶與日寇開展的游擊戰爭,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同時謳歌了漢族與朝鮮族間用鮮血凝成的革命友誼。此劇由小處著手,既表現了日偽與民眾的血海深仇又描寫了以布谷鳥為代表的抗日游擊隊員的勇敢與正義。這類作品感情真摯,不管是從藝術手法,還是思想內容來看,皆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雖然抗聯話劇題材多樣,但無外乎反映日寇侵略下的東北人民苦難和東北抗聯和人民的頑強抵抗這兩方面的主題。在藝術上,抗聯話劇風格沉郁、內斂,以現實主義手法為主,對于苦難的描寫呈現多角度、多側面的特點[3]??孤撛拕〉淖髡叽蠖嘤H身經歷過“九一八”事變及其整個東北的淪陷過程,因此,要表達的感情格外真摯激烈,噴薄欲出。

抗聯文學是伴隨著抗日戰爭爆發而產生的,是在冰天雪地的艱苦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又在日寇的血雨腥風中不斷形成聲勢的。由于殘酷的斗爭現實和宣傳抗日的緊迫性等因素,可以說,在抗戰勝利前,抗聯文學中沒有出現鴻篇巨制。但作為真實反映東北抗日軍民斗爭生活的文學樣式,抗聯文學不但起到了宣傳抗日、鼓舞軍民士氣,爭取抗日斗爭勝利的作用,而且成為承載民族精神的強大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抗聯文學不但具有文學價值,而且作為民族記憶的載體之一,還具有極其寶貴的史料價值,更為重要的是,抗聯文學具有永恒的教育意義。

(三)小說

1933年,中共中央下發組織東北游擊戰爭的指示,原先的東北義勇軍抗日武裝斗爭逐漸轉入低潮,后經改造整頓,抗日義勇軍余部被編入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伍[4]。此后,抗日小說中的游擊隊逐漸代替了義勇軍成為東北淪陷區抗戰新力量。林玨于1937年2月10日發表于《中流》第一卷第10期上的《某城紀事》則寫到了在日寇黑暗統治下的暴動。這類小說有一個共同的寫作路子,先寫東北老百姓在日寇鐵蹄下的生活,再寫部分年輕的農民不堪忍受屈辱開始覺醒,最后寫民眾自發去參加義勇軍或游擊隊,走上抗敵的道路。

以前線戰事為題材的抗聯小說的蓬勃發展。以與日軍在前線的交戰為題材的抗聯小說,在七七事變之后,呈現繁榮發展的趨勢。根據資料,筆者將這類小說分為三類:第一類,直接描寫抗日聯軍在前線和日軍的殊死搏斗,如端木蕻良于1938年11月5日發表于《抗戰文藝》第2卷第9期上的《螺螄谷》,描寫了一場和日軍在螺螄谷的戰斗,作家對戰爭中的戰略戰術有很細致的描寫。蕭軍于1934年完成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村》,直接而具體地描寫了東北抗日軍民的斗爭場面,描寫了一支抗日游擊隊的成長過程。而駱賓基的《邊陲線上》不僅描寫了和日軍的戰斗,民族矛盾之中還交織了階級矛盾。第二類,描寫戰事過后被俘戰士或不愿給日寇當炮灰的滿洲士兵的悲慘境遇。如石光1934年9月20日至10日2日發表于《東方快報》小說副刊上的《逃出以后》,描寫了經過一場激戰之后被俘虜的東北抗日士兵被殘忍的日寇捉走喂狼狗的故事。而林玨發表于1937年10月《光明》戰時號外第七號上的《血斑》則講述了滿洲士兵不堪當日軍侵略自己同胞的炮灰而逃跑時被無情截殺的故事。第三類,可稱之為大后方的戰爭小說,專門描寫日寇在后方掃蕩、捕殺抗日愛國者的小說。林玨寫于1937年的《鍘頭》和1938年的《女犯》均以日寇捕殺抗日人員為主題進行創作,雖然故事不是發生在前線,但是那恐怖的氣氛卻不亞于戰場。此外,在1933年,蕭紅、蕭軍合著的小說散文集《跋涉》在哈爾濱出版,這部作品傾注了二蕭的心血,是他們抗日情愫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

抗戰勝利之前,東北作家創作的抗聯小說為20世紀中國文學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筆,豐富了中國抗戰文學乃至于中國現代文學的書寫。這些抗聯小說以悲愴之筆描寫了東北人民在日寇鐵蹄踐踏下的苦難和亡國之恨,再現了不堪忍受外族凌辱的東北抗聯和人民覺醒及殊死抗爭。值得一提的是,作家們秉承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將東北人民內部的階級矛盾展現并化解在共同抵御日寇的民族矛盾之中,表達愛國和民族大義。這批抗聯小說有三個共同之處:第一,揭示了苦難的東北大地上抗爭復仇的普遍性與廣泛性;第二,抗聯作家賦予他們筆下為民族獨立而斗爭的抗日行為以神圣性,對每一個被卷進這一歷史熔爐中的人進行鍛造與升華,甚至淘汰[5];抗聯小說家在創作中自然流露出浪漫主義情懷。

二、抗戰勝利后至世紀末的抗聯文學

整體上看,抗戰勝利之后,相比較抗聯小說、詩歌、戲劇作品的創作,傳記、報告文學、回憶錄和影視作品呈現后來者居上之勢??梢钥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記憶的沉潛,傳記、報告文學、回憶錄等作品就顯示出其搶救歷史,還原真實的優勢。這也是其蓬勃發展的原因之一,而時代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又給了影視文學更多的發展空間。上文在論及小說、詩歌與戲劇作品時已經對抗戰勝利之后的作品有所概括。另外,抗戰勝利之后,有關抗聯的小說、話劇等作品的創作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活力。滿族作家關沫南在建國后寫過很多抗聯小說,其中1980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霧暗霞明》中的《一面坡》《劉桂蘭》《肇源烽火》都是直接描寫東北抗日戰場與日軍直接對戰的小說。還有一批以抗聯英雄的英勇事跡為主題的小說,這些小說抗戰勝利前比較少,抗戰勝利后的創作數量比較可觀。

抗戰勝利后的抗聯文學中的戲劇創作較為突出,僅以一些文學刊物為例就可觀其狀況:《戲劇創作》1981年第5期發表趙羽翔、李文華、董英合作的話劇《楊靖宇》;《戲劇文學》1994年第7期發表柴泚沐的《白山篝火紅》;《戲劇文學》2013年第1期發表馮延飛的《楊靖宇一九三七》,時隔一年,又發表李雪艷的《楊靖宇》,2014年第11期發表鄭寶春的《中國東北抗日聯軍》。據筆者粗略統計,抗戰勝利后的話劇作品,以楊靖宇等抗聯英雄及東北抗日聯軍為創作主題的作品,在數量上占抗聯話劇作品的1/4左右。

本文重點觀照抗戰勝利之后的傳記、報告文學、回憶錄等。

抗戰勝利后,抗聯將領與抗聯英雄人物的傳記在全國各地大量涌現。這類傳記作品在所有傳記中所占比重較大,以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抗聯領袖人物的傳記為主。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僅就楊靖宇傳記類作品達上百部。楊靖宇將軍的傳記中,其中較早出現的是1957年11月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郭肇慶著、張崇林繪圖的《楊靖宇將軍》;1994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作家趙俊清創作的《楊靖宇傳》《趙尚志傳》《周保中傳》《李兆麟傳》四部叢書,此叢書將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四位抗聯將領的傳奇一生記錄了下來。此外,趙一曼等人的傳記文學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較早的要屬張麟、舒揚寫的《趙一曼》,1957年9月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后經多次再版。1958年4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溫野、臧秀編著的《抗日英雄趙一曼》,1959年8月,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再版。1980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張麟、何家棟編的《趙一曼》,1994年,團結出版社出版了朱宏啟主編的《東北抗日聯軍將領傳》。此后,一系列抗日將領的傳記先后出版。新中國建立后,記載東北抗日過程中出現的其他抗聯將領與平民英雄的傳記也頗為豐富。如1960年,北方文藝出版了周保中口述,南新宙記錄的《抗日小英雄姜墨林》;1981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地方黨史研究所和東北烈士紀念館編的《東北抗日烈士傳》等傳記作品都助推了抗聯紀實文學的繁榮發展。

以抗聯為題材的回憶錄大部分出現于抗戰勝利之后,最早出現的是1960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抗聯剿匪革命回憶錄》。1979年6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過去的年代:關于東北抗聯四軍的回憶》,從1960年開始由李延祿口述、駱賓基整理,1973年完成后,在文革中無法出版,只是作為歷史資料保存著。這部回憶錄的出版標志著抗聯回憶錄迎來了出版的興盛期。本書印行過20萬冊,當時征訂數為40萬冊。而駱賓基的《李延祿將軍的回憶:關于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的報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則是對上一回憶的基礎上,根據李延祿的記憶又作了微小的修訂,作者六次采訪李將軍本人,還先后走訪過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各個重點戰斗遺址。如綏芬河,東寧地區及司令部所在地,寧安地區,鏡泊湖,方正、大羅勒密,依蘭等處,并都由當地縣委宣傳部派人協助作過調查與群訪,以確?;貞浀恼鎸嵭?。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在抗戰的艱苦環境中有堅持記日記的習慣,因此,他保存下大量珍貴的抗戰史料,為回憶錄的編寫提供了素材。1983年6月,周保中的《戰斗在白山黑水》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些先后再版多次的回憶錄證明了抗聯紀實文學的深遠影響。具有代表性的回憶錄有:徐云卿的《英雄的姐妹(抗聯回憶錄)》記錄了在黨的領導下,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中,團結一致、堅持斗爭、英勇不屈、壯烈犧牲的英雄姐妹:冷云、楊貴珍、陳玉華等的英雄事跡,特別翔實地記錄了冷云等八位抗聯女英雄掩護大部隊撤離,彈盡援絕后,面對強敵寧死不屈投入洶涌的烏斯渾河的殉國壯舉。此書1960年第一次出版時,東北抗日聯軍總指揮周保中將軍親自作序,對作者、老抗聯戰士和這本書給予較高評價。初版有兩種版本——精裝本和平裝本,精裝本還參加了國際圖書展覽,進行了國際文化交流。1962年根據需要再次印刷。1978年《英雄的姐妹》再版。此外,抗聯伉儷的陳雷和李敏的回憶錄,作為抗聯英雄幸存者的回憶錄具有代表性:1991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東北抗聯國際旅成員、原黑龍江省省長陳雷的《征途歲月 陳雷回憶錄》;2017 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陳雷夫人李敏的《風雪征程——東北抗日聯軍戰士李敏回憶(1924—1949) 》兩本回憶錄具有共同的特點,真實地再現了抗戰到新中國建立這段時間的抗聯集體英雄主義精神,敘述了一個熱血青年是怎樣成長為共產主義英雄戰士的歷程。

20世紀60年代以后,抗聯影視劇才大量出現。20世紀80年代之前,活躍在抗聯影視界的只有抗聯電影。初期,不少抗聯電影改編自抗聯小說或人物傳記。例如,抗聯作家關沫南反映朝鮮族婦女抗敵斗爭的小說《冰上》,改編成了電影文學劇本《冰雪金達萊》,并由朱文順導演執導,于1963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制作播出。以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抗聯英雄為題材的影視劇不斷出現??孤撾娨晞〕霈F在20世紀90年代:《趙尚志》于1991年上映播出;高峰執導的《趙尚志智取五常堡》于1999年上映。

三、新世紀以來的抗聯文學

新世紀以來抗聯紀實文學大量出現,這里有抗聯幸存的將士的回憶錄等作品,較為典型的是2005年,徐云卿的《英雄的姐妹——抗聯回憶錄》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第三次出版。2005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卓昕的《楊靖宇全傳》,隨著時代的變遷,檔案的解密等原因,這些人物傳記逐漸加入新發掘的史料,也增強了傳記的傳奇性與戲劇性,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但仍是尊重史實的客觀性較強的創作。作為著名的抗聯將領王明貴(于2005年去世)的《忠骨:抗聯名將王明貴將軍回憶錄》(白山出版社,2012年版)以自述的形式,介紹自己曾在大小興安嶺一帶與日軍頑強作戰的經歷,在這本回憶錄中,王明貴同志以深厚的感情回顧了曾經支援過抗聯的人民群眾,如果沒有群眾的支援,抗聯就不會堅持到最后勝利;以大量的文字和深厚的感情表達了對烈士的悼念。他們以一顆愛國的赤誠之心,在中華民族危急之時挺身而出,殺向戰場與日本侵略者進行頑強的搏斗,為國家、為民族毫不猶豫地獻出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這部回憶錄對于犧牲的戰友將是極大的安慰。2016年8月,南京出版社出版韓文寧著的《抗聯名將楊靖宇》。這些傳記都是全景式的作品,不僅僅是講述抗聯將領,更是再現了東北抗聯斗爭的背景。這些抗聯將領的事跡間接給讀者了解抗聯斗爭打開了一扇窗。

新世紀以來,抗聯影視劇繁榮:《谷穗黃了》于2003年播出;由孫鐵執導的《我的母親趙一曼》于2005年上映;2007年,由李文岐、孫波、單聯全、孫文才聯合導演的抗戰劇《東北抗聯》上映播出。同年,由楊樹梁執導的《抗聯敢死隊之紅雪》播出。2009年,由雷獻禾、鄭軍執導的《十三省》播出;《楊靖宇將軍》于2012年上映播出;史詩巨制《東北抗日聯軍》于2015年7月4日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播出。重大革命軍事題材電影《鐵血英魂——楊靖宇》于2017年下半年上映。這些抗聯影視劇制作更加精良,多以英雄人物與英勇事跡為背景講述“九一八”事變以來,東北抗日聯軍和東北人民奮起抵抗外來侵略的不屈歷史。成為抗聯文學發展的重要一翼。

抗聯報告文學是在新世紀后逐漸成熟的。報告文學作家張正隆歷經 20 年采訪寫作,完成了不少有關抗聯的報告文學作品。2011 年,張正隆推出一部百萬字的報告文學《雪冷血熱》,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分上下兩部,真實再現了東北14年殘酷的抗戰生活。2015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張正隆《無上光榮 東北1931》。2014年8月,秦忻怡的長篇報告文學《堅不可摧》于重慶出版社出版,本書還原了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者在沈陽和遼源關押二戰盟軍戰俘的歷史,批判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暴行。報告文學和人物傳記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具有新聞作品的特色,更注重作品的真實性與時效性。但作為特殊時代的產物,報告文學的發展道路可能有所受限。

抗聯文學源于民間的史料發掘,較為典型的是作家姜寶才(東北抗聯領導人,趙尚志烈士頭顱的發現者)將手中一部分資料以博客的形式公之于眾,這給研究者搜集與整理相關抗聯作品提供了很大幫助。一鴻的《冰封的記憶:東北抗聯教導旅揭秘》是第一部記錄八十八旅歷史史實的文學作品,姜雅君的《紅旗 熱血 黑土:100位抗聯英雄的故事》也代表了新世紀以來紀實文學的寫作趨向。另外,以抗聯將士后代為代表的抗聯紀實文學的出現也為還原歷史,尤其是家族抗戰史做出了積極的努力。有代表性的一部是東北抗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東北抗聯女英雄李桂蘭的女兒劉穎寫的《忠誠》;另一部是抗聯戰士劉樹林的兒子劉曉明寫的《族魂》,兩部作品記錄了三個殷實的家族毀家紓難的抗戰史,這是民間的記憶的再現。

抗聯文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是一個大工程,本文從題材論劃分出發,對抗聯作品進行了歸納總結??孤撐膶W在抗戰勝利之前,詩歌、戲劇的創作較為豐富,這與這兩種體裁的特征有關,一是短小精悍便于譜成歌曲傳唱,鼓舞抗聯將士的斗志;二是變成街頭劇演出便于宣傳抗戰??箲饎倮?,抗聯小說、報告文學、傳記、回憶錄、影視作品發展起來。隨著抗聯文學與文化逐漸受到重視,抗聯文學逐漸成為一種還原抗戰歷史,搶救歷史的一種文學樣式,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對抗聯史料的挖掘和對抗聯精神的弘揚,今后還會產生一大批抗聯文學作品。

猜你喜歡
日寇抗聯抗日
抗日小英雄楊楊
抗日烽火燃燒在太行山上
弘揚抗聯精神 加強黨性修養
日寇血手又伸到華中來了!
抗日英烈馬威龍
狂雪
——為被日寇屠殺的30萬南京軍民招魂
爺爺的抗日
東北抗聯教導旅在蘇聯組建始末
東北抗聯的著名將領李兆麟
我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日寇“三光”政策的斗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