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世界之都》的創作意圖

2020-01-18 19:52吳少明
黑河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斗牛士侍者斗牛

吳少明

(龍巖學院 師范教育學院,福建 龍巖 364000)

《世界之都》是海明威發表于西班牙內戰時期的一部作品,講述一個叫帕科的年輕人在馬德里的盧阿卡寄宿公寓當侍者時,看到各種身份的人對待生活的消極態度后,以自己的無知無畏充當斗牛士,最后死于意外的故事。這部作品在海明威的創作生涯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標志著海明威創作思想的轉變,反思自己“一貫信奉的個人主義或個人英雄主義行為”[1],由關注個人到關注社會,由個人主義到集體主義。要求社會變革是作者創作這部作品的目的,然而如何變革令他產生困惑。針對這部作品,僅有個別學者進行論述,如薛金金從敘事策略探討,魏笑玲從倫理與價值的失落[2]這一角度探討斗牛與死亡,而筆者認為,海明威是一個積極入世的作家,其人生經歷與作品關系密切,努力探索的過程使其思想不斷發生變化,從中能感受到海明威有著推動社會發展的強烈愿望,也能感受到對待人生的積極態度。因此,站在海明威創作思想的發展過程來審視這部作品,能看出作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一、希望社會變革是海明威創作的目的

隨著歲月的流逝,海明威的社會閱歷和創作思想日趨成熟。20世紀20年代末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沖擊,企業倒閉,工人失業,民生困苦……伴隨而來的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西方世界得以廣泛傳播,這是當時“人們渴求真理和正義的一種強烈體現”,是“對世界的理性秩序的需求”[3]而出現的,身處其中的海明威不可能不受影響,其思想發生了轉變,當然這種轉變“不是階級立場的轉變”[4],而是社會價值觀發生了變化。作為一位有責任感的作家,海明威渴望能進行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他四入西班牙,積極表達對西班牙共和政府的支持,就是他思想發生變化以及要求變革的具體體現,而在《世界之都》這部作品中,海明威通過描寫幾類人物的精神狀態,含蓄而又堅定地表達了只有進行社會變革,才能改變社會現狀的強烈愿望。

(一)意志薄弱的斗牛士

斗牛是海明威崇敬的一項運動,斗牛士在斗牛場上的優美的姿勢、勇敢的決心、不屈的意志,令海明威肅然起敬,并為此寫了一部專著《午后之死》。然而在這部作品中,斗牛士卻呈現出另外一種狀態:精神萎靡不振,情緒嚴重低迷,他們不再令人崇敬,而是令人厭惡的一類人。

作為主要斗牛士的三個劍刺手中,生了病的那一位,盡管已經喪失了作為一個健康人應有的身體,卻始終裝著和正常人一樣,獨自一人做事,不與他人交往,不愿向他人傾訴,性格孤僻,謹小慎微。并不斷收集贊美自己斗牛的剪報,內心深處,十分留念曾經擁有的輝煌。與前者相反,那位身材矮小的劍刺手依然保持曾經擁有的氣派,似乎正處于人生的輝煌階段,然而曇花一現的他外表嚴肅,內心陰沉,似有千斤重擔壓在心頭。顯然,手法單調、風格落伍的他已經不再吸引觀眾的眼球。第三位劍刺手是作者著重刻畫的人物,這個被稱為膽小鬼的劍刺手,表面上是一個聰明、文雅的人,充滿樂觀的情緒,但他已經完全喪失了一個真正斗牛士所應具備的品質,勇敢,機智,無畏,從容……他害怕正眼面對牛角,因此,每次上場都要經歷一番痛苦的掙扎,這種痛苦源于他曾經被公牛扎進肚子的后怕,也源于要調戲帕科姐姐而遭到拒絕的不滿,更來自于帕科姐姐怒斥他為“一個不夠格的斗牛士”,被人揭了傷疤后的羞辱,令他惱羞成怒,他無法對人傾訴,也不敢對人傾訴,并因此陷入長時間的痛苦回憶中。

此外作者還描寫了二位長矛手和一位短槍手。他們都處于人生的輝煌階段,都有不錯的收入,但一位騎馬長矛手因貪念女色,“技藝已經減退”,另一個因為“過于任性”,與人不和,很難長久共事;至于短槍手,也在為自己不久后的技藝衰退而暗暗擔心。

那么這些斗牛士為什么會呈現出令人痛心的精神狀態呢?榮格分析道:情結“是我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焦點或交點”[5],“有時具有創傷的特征,有時具有痛苦和不同凡響的特征”[6]。這些斗牛士希望能長久地展現自己在斗牛場上的英姿,不斷地贏得鮮花和掌聲,然而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他們都不可避免地終將退出歷史舞臺,意味著他們從萬人矚目的斗牛場上淡出,這讓那些曾經擁有輝煌過去的斗牛士苦不堪言,他們的內心形成了“一個越來越大的結”[7],不斷地干擾著他們的言行,他們希望能化解自己的情結,于是這些斗牛士內心情結的外化呈現出不同的樣子,生病的劍刺手靠回憶過去虛度生活,身材矮小的劍刺手以不茍言笑對待生活,膽小鬼的劍刺手以尋找刺激打發生活,長矛手一個喜歡酒色,一個喜歡跟人吵架,而短槍手以表面的鎮定來掩蓋年齡增大的憂慮。他們都試圖通過不同的行為來擺脫內心的痛苦,但顯然無法實現,這令他們對未來感到迷惘。

(二)迂腐守舊的教士

兩位教士從偏遠的小城來到都城馬德里,小說沒有說明他們此行的目的,但從他們的對話所透露出來的信息中可知,他們肯定是因公出差,想要找某一位權貴辦事,然而該權貴故意把他們冷落在接待室里,許多天過去了,這兩人依然沒有辦成事,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陷入兩難境地,他們只能一味地等待。小說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官僚集團的腐朽,也可看出,兩位教士雖然對這一現狀表達不滿,不過僅限于發發牢騷,或者沉默以對,因為盡管他們的地位卑微,但畢竟是利益集團中的一員,對現實具有強烈的依附心理,他們從未想過要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只能忍辱含垢,等待那遙遙無期沒有結果的那一天。

(三)麻木不仁的群眾

小說還描寫了一些身處下層的人物,如年紀較大的侍者,他滿足于現狀,對自己現有的工作十分滿意,表示下輩子還要干。他不理解高個子侍者的言行,因此當高個子侍者對客人只知道一味吃喝表達不滿時,他稱客人是體面的人并極力為他們開脫。特別是電影院的一群觀眾,包括帕科的兩個姐姐,雖然他們本身也出自社會下層,卻厭惡自己所處的階層,他們崇拜大城市奢華、享樂的環境,羨慕有錢人的生活,因此當他們看到電影里的女主人公過得非常悲哀、凄涼時,不是寄予同情、理解之心,反而認為她玷污了現有的生活,所以,他們采取不同的方式表達抗議,有的吹口哨,有的跺腳,有的失望……反映出這一群體的冷漠與麻木。

通過以上幾類人物的描寫,作者展現了一個沒有生機、沒有活力、沒有朝氣的現代都市,充分表達了其厭惡和失望之情,海明威試圖告訴人們,這樣的都市不但不能夠引領世界的發展潮流,反而會產生極大的負面作用?;剡^頭來看看這篇小說的題目,就能體會到海明威的深意:世界之都應該是一個充滿陽光、充滿進取、充滿魅力的都市,是其他地方的樣板,人人向往之地,然而其所呈現出來的卻是另外一種面貌,作者在痛心之余要求變革的愿望也就自然而然地表露出來。

二、如何變革令海明威陷入兩難境地

海明威有強烈變革社會的愿望,為此他積極探索,通過小說中的人物表達出來,然而也體現出他的困惑。

(一)社會變革的途徑

1.通過高個子侍者直接表露

高個子侍者具有強烈的革命熱情,他對那些一天到晚只知道吃喝玩樂、滿足于現狀的人極為不滿,他努力提高身邊人的思想覺悟,引導他們認清現實;他把斗爭的矛頭直接指向象征統治階級的教士和憲警,展現堅定的意志;他熱情地參加無政府工團主義者的集會,目的在于喚起民眾覺醒,希望被壓迫者團結起來。這是一位新人的形象,海明威認定他們的所作所為代表了時代潮流的發展方向,并認為只有經過改革,社會才能不斷發展,人類才會不斷進步,而要實現這樣的愿望,必須要靠像高個子這一類人的不懈努力。顯然,海明威看到了先進分子在推動社會發展變革中所起的作用,并表達了變革社會的呼聲。

2.通過帕科間接表露

帕科這個從鄉下來的年輕人充滿朝氣,對馬德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充滿許多夢想。他熱愛自己的工作,喜歡這里的一切。在濃厚的斗牛文化熏陶下,他對斗牛運動情有獨鐘,原本成為一名出色的斗牛士的情結存在于其“深層的潛意識中”[7],受到周圍人的正面影響和反面刺激,激發了其本能,促使其最終做出驚人舉動。

高個子侍者給帕科以正面影響。不止一次地向包括帕科在內的周圍人揭露現存政權的腐朽和沒落,宣講革命道理,啟發他們覺悟,他多次積極參加集會,試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身邊的人,鼓勵他們起來斗爭。盡管帕科還處于懵懵懂懂的階段,但其人生目標之一就是想成為一個革命者,因此,他答應幫助高個子侍者完成剩下的工作,積極支持他去參加集會。

反面刺激最主要來自于居住在公寓的斗牛士這一群體形象。作為這項運動的發源地,西班牙人民對斗牛情有獨鐘,甚至到了狂熱和癡迷的程度,人們崇拜斗牛場上的英雄,并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勇敢的斗牛士。在濃厚斗牛文化的熏陶下,帕科立志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斗牛士,然而這群斗牛士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態令熱愛斗牛運動的帕科深受刺激,深感恥辱。他不明白為什么時代會造就這樣一群軟弱無能的斗牛士,他擔憂這種現象持續下去會對人們的精神狀態產生不良影響。而洗盤子的小伙子恩里克則給了帕科語言上的刺激。恩里克曾經參加過一次業余斗牛,結果因為害怕而當了可恥的逃兵,他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主觀認為一個從鄉下來的人,一個從沒有斗牛經歷的人,肯定比自己更害怕斗牛。恩里克一再用言語刺激帕科,然而當他看到帕科如此堅決地要求進行一場真刀真槍的模擬斗牛時,他不禁害怕了,開始極力勸阻帕科,沒想到反而更加激發了他的決心,最終導致他喪失生命。

(二)海明威的矛盾心理

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程度上發揮強大的影響力”[3],海明威的思想發生了悄悄的轉變,他“意識到自身行為的神圣性”[3],因此他行動的自覺性大大增強。海明威同情進步事業,反對法西斯專政。西班牙內戰期間,他四次進入西班牙,堅定地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反對德意法西斯干涉,表現出鮮明的政治立場。這部出版于西班牙內戰的作品,體現出海明威對當時西班牙現狀的思考,他看到了革命的力量,看到了進步群體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借小說中的高個子侍者表達了革命的訴求。

然而深受個人主義根深蒂固影響的海明威,自我情結依然很濃厚,這突出地表現在他塑造了帕科這一形象上。這個無知無畏的青年人,對周圍的一切,特別是斗牛士的精神狀態極為不滿,他受高個子侍者言行的鼓舞,成為改變現有社會狀況的新生力量。作者試圖告訴人們,社會需要有這樣的個體來展示堅強、勇敢、無畏的精神面貌,只有積極地行動起來,這個社會的未來才會有希望。

不過對于個人英雄主義行為能否挑戰,甚至改變現有的一切,海明威開始產生懷疑。不可否認,個體的強大確實能夠抵御外部的某些壓力,但能力畢竟有限。帕科之死,說明海明威漸漸放棄走這條路。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世界之都》這部作品充分體現了海明威思想的轉變,在其創作生涯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作者描繪了“世界之都”令人失望的現實,表現了渴望變革的強烈愿望,然而如何變革,是順應時代潮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走革命之路,還是繼續走個體對抗社會之路,海明威陷入兩難境地。帕科之死,說明海明威已漸漸從個人主義的情結中走了出來,開始關注群體在社會發展變革中的作用,而這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喪鐘為誰而鳴》中的主人公喬丹正是依靠游擊隊的中堅力量,出色地完成了炸橋任務。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部作品在海明威的創作生涯中就有了獨特的價值。

猜你喜歡
斗牛士侍者斗牛
有頭斗牛不愛斗
斗牛士曲響起
“牛氣沖天”
斗牛為什么用紅布
早已提前死去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2)
翻滾吧,斗牛士
各有安寧
它在仰泳
笑容可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