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美”思想及其現代啟示

2020-01-18 19:52年麗鳳
黑河學院學報 2020年2期
關鍵詞:孟子道德內容

年麗鳳 經 綸

(安徽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在當前社會文化發展中,十九大報告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重點,整個過程中需要時刻關注人民最關心的利益問題,積極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而當前社會,伴隨教育規模的擴大、資源開發,新媒體資源的利用越來越廣泛,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事物總有兩面性,新媒體在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展的同時,所帶來的多元文化的沖擊,使社會滋生一種金錢至上的風氣,人們審美心態由此發生一定的扭曲,呈現出浮躁、急躁及不平衡的心理狀態。例如,對于青春期群體,自由的天性決定其一定時期處于極度亢奮的狀態,對于一些事情會出現無法遏制的強烈本性,不能實現事物之間的平衡,這種現象的出現為青年群體的健康成長帶來限制。

縱觀中國文化史,受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不同歷史階段審美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存在差異?;仡欀袊鴮徝朗?,可以知道,如何對待和處理“情”與“理”關系變成中國審美史關注的重點,這也使不同時代產生不同的審美特征以及審美取向[1]。

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這一階段,為了實現審美心態的健康、完善化發展,應該轉變人們世俗化、庸俗化[2]的思想認知,從而實現現代社會先進文化的傳承。再通過對孟子“美”的思想分析,其核心內涵是將“仁”作為重點,通過仁愛思想、道德強化及行為教化內容的分析,充分展現出性善論的價值。

在這些思想內涵中,將人們道德修養及主題自覺性進行分析,對后人文化的思想發展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一言以蔽之,通過對孟子“美”思想的分析,吸收孟子“美”思想的有益內容,并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和創新性的發展,以期矯正當今社會不良的審美理念,從而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

一、孟子“美”學思想

在孟子“美”學思想中,通過思想道德的強調及美學價值的闡述,可以充分展現孟子的思想價值,以期對當代社會在審美方面有所裨益。

1.孟子思想的道德內涵

孟子思想中,將仁、義、禮、智作為基礎,其中的“仁、義”是重點[3]。

第一,“仁”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屬性,孟子提出“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4]266,孟子對仁義理念的明確,全面補充了人的情感,通過人們真實性、純粹性以及行動性理論的分析,將人們的道德內容進行擴充,充分體現出孟子思想的仁愛以及包容性[5]。

第二,義,孟子指出“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4]266。孟子通過理性的思考、對道德重要性的強調,逐漸形成了一種反思取向。

第三,禮。作為一種社會規范內容,通常會從社會屬性出發,逐漸形成規范性的社會交往模式?!靶ⅰ笔侨寮翌^等的大事,孟子時刻強調“大孝”要符合禮,即所謂的“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盵4]85

第四。智,主要是在不違背原則的思想認知下,結合社會規范的、靈活性的變通模式,通過主體判斷力的總結,即孟子所說的:“是非之心,智之端也”[4]59

由此,孟子歸納了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在這種道德性的思想引導下,孟子也提出了“四端”[4]59內容,指出人的共性,而且充分強調人的主體能動性,實現孟子道德思想的傳播。

2.孟子思想的美學闡釋

道德內容作為一種理性的倫理約束行為,通過審美意識形成一種內心的愉悅感,在這種理念下,可以引導人們享受自由及價值,結合仁義的思想內容,實現對美學哲學思想的闡述。美是想象中的善,并以“物我同一”“以己度物”的審美同情觀的思維定勢, 從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去發現美、表現美,去體驗被欣賞對象的神情風采。作為審美心理學心態的成熟和發達的“美”,是中華古典美學理論寶庫中一顆獨具光輝的明珠[6]。雖然孟子在語言中沒有直接闡明美學內容,但在思想中更多的將仁義作為基礎彰顯“美”,強調性本善的思想,以便提高人們對道德修養及人格價值的認識。

例如,孟子修身養性(“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4]233)等內容的提出。為了培養人們良好的自我控制力,應該結合孟子道德意識來提高人們的審美水平,為人們審美意識的提升提供支持。而且,孟子思想中,通過“可欲”[4]263思想內容的闡述,形成一種和睦的思想,這種“善”是讓人們欣賞的,但是,這種善并不是發自內心的。孟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有諸己”[4]263的理論。在該種理論下,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體驗自愿實施善行,這種思想是一種更高的善行境界。孟子思想理論中,同樣將仁義禮智作為真和善內容,進一步充實了人們的思想道德認知理念,充實了孟子思想的理論體系,充分強調了思想美的藝術價值。在這種思想道德藝術的強調中,實現思想道德與審美的有效融合[7],有效充實了德美藝術內容,滿足審美藝術的傳承需求。

與此同時,孟子認為人的外在美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外貌是天生的,為了對得起這種美,需要具有一定的能力,充實自己的德行,通過內在美及外在美的融合,充實自身德行,實現美的協調統一。即孟子所說的:“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盵4]249而且,在不斷“充實”[4]263內在美的過程中,應該結合美的藝術特點,積極強調個人的主體及內在修養。由于美是依靠內在充實的,主要強調個人主體的修養,通過內在道德的充實,可以將美學傳承,充分展現純粹的、具體的文化思想認知,為美學思想的文化傳承提供參考。

二、孟子“美”思想的內容

孟子思想通過渠道及方式的傳播,對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及人性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思想形式具有協調社會、順應自然及陶冶情操的目的,這種思想在當代社會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1.孟子思想中的政治理念美

結合孟子思想內容,對政治理念美進行了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以民為本的思想。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4]258孟子認為,民在國家中占據較為重要的地位,人民是十分可貴的,應該將人民放在君主及諸侯之上,若一個國家失去了人民,那么君王的地位也會岌岌可危。因此,在國家發展中,為了得到人民的認可,需要君王按照民之所想實施政策,不能做人民反對的事情。對于孟子提出的“民貴君輕”思想,在后世人民中得到一些開明統治者的認可,但也有一些專制暴君反對這種思想,如,朱元璋認為,孟子的思想是大逆不道,之后在儒學家極力辯解之后,使孟子的思想得到傳承。

第二,尊賢使能的思想。孟子認為,“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盵4]57在這種思想認知中,主要將尊賢使能的實行作為仁政的核心條件,在孔子提出了“舉賢才”之后,將賢者參政作為條件,為國家選拔德才兼備的人才。孟子思想延續了這一內容,將“尊賢使能”[4]57作為政治道德中的基本規范,并強調知人善任、任人唯賢,以推動國家的穩定發展。孟子認為,在國家長治久安中,任人唯賢是十分重要的,在舉賢中不能將出身作為標準,而是在真正意義上任人唯賢,已達到仁政的最終目的。

第三,輕刑罰。用孟子的話說就是“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盵4]8孟子思想中,反對統治者的暴政行為,認為國家發展中,實施仁政可以減少殺戮現象,若君主對人民實施暴政,則君主應該受到嚴重刑法。由于君主實施暴政,會失去民心,使國家置于危險的環境之中[8]。

2.孟子思想中的經濟理念美

在孟子“美”思想分析中,對當代人們經濟發展也進行了分析,滿足當代人民的基本需求。

首先,孟子提出“制民之產”[4]12的理念,積極實行井田制度。孟子思想中,主要明確“恒產”[4]12內容,也就是固定人民的產業,通過土地、莊園的合理分配,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使人們在生活中可以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推動社會的穩定發展。只有社會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才可以逐漸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審美意識,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真正做到“保民以安”[9]70。

其次,輕徭薄賦。即 “薄稅斂”[4]8對于該種思想而言,其中的輕徭是指不違農時,實行單一稅制。真正做到“用民以時”[9]75。做到這一點,就會實現“谷、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以及“數口之家無饑矣?!盵4]4若在人們生活中,增加稅賦會影響人們的生活,降低生產,不利于當代社會的穩定發展。

最后,保護工商。即通過“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實現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4]57。孟子思想中,雖然主張農業生產,但也同樣認識到工商也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招攬商人做生意,才可以促進區級經濟發展。但是,由于孟子時代的制度限制,為工商業的發展帶來一定限制。

3.孟子思想中的人性理念美

孟子重視人在道德實踐中的主動性,在此基礎上設計不同層次的人格美培養機制,在孟子的《盡心下》中,對人格美進行了分析,認為人的“善”“信”[4]263是體現人格完善的核心,人們通過修身、自省,可以形成“知性”“養性”[4]233的認知,并充分展現出“四德”的內容。通過對“四德”內容的分析,不難發現孟子將人格美作為人超越物性束縛的產物,而美是人自身審美形態形成的證據。同時,在孟子人格美中,其內容包含了善又超越了善,包含了美又超越了美。例如,在善的境界中,人是由生物人發展到倫理人的,其中人格的倫理性及理性化是對人審美意識的判定,主體在這種背景下不僅需要形成內外和諧、感性統一的“美”,而且也需要豐富自身的情感,并逐漸達到綜合美的目的。結合孟子人格美的內容,在當代人們審美心態形成中,個體應該逐漸形成多種品格、氣質,通過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實現對人格美的合理界定。而且,孟子還認為,人與非人的區別與人的能思之心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告子上》中,對人的心在待人接物中產生的情、意進行總結,孟子認為人如果可以“盡其心者、知其性也”[4]233,就可以對自己的行為、人生目標做出正確性的判斷,之后確定自己的價值取向,實現對善惡美丑的正確判斷。因此,在孟子思想分析中,人們應該認識到個體精神的價值,有效突出主體意識,以便實現當代審美文化的創新及傳承[10]。

4.孟子思想中的充實之謂美

孟子提出的充實之謂美是在和浩生不害交談中提出的,可以發現,孟子通過人格美的談論闡述了“充實之謂美”[4]264。

孟子將人格美分為善、信、美、大、圣、神等[4]264,其中美作為一個層次,在“充實之”之后才可以形成美。孟子認為的“充實美”包括了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以及是非之心[4]59,這種思想的提出是十分重要的。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4]200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內容,通過禮與智的運用,可以實現對人們審美認知的運用及調整,通過堅持、修飾使人們掌握審美內容。而且,孟子會將仁義作為美的本質,由于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當時的社會封建,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十分突出,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民眾的發展成為當代各家關注的焦點。在新的社會結構背景下,有人提出鼓勵征戰、提倡富國強兵,這種理念的推行為貧困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而孟子則是將民眾作為核心,積極推行民本主義思想,提出建立統一國家的政治綱領,以保證社會的安定、和諧發展。對于這種仁義的思想體系,充分體現出孟子對事物美的本質認識。

三、現代啟示

孟子天人合一的觀念作為十分重要的代表內容,通過“性善論”“仁民愛物”等思想的明確,將人性與天進行貫通,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價值,為當前社會的和諧發展及人們健康心態的形成提供支持。在審美內涵分析中,其核心內容主要是將崇高作為審美形態,通過優美狀態體現出一種和諧化的生活境界,展現對人生存意義的反思以及感悟,而且,在審美形態中,通過生存深層含義理解中,結合自身限制性狀況,可以實現對審美狀態的追求,充分展現沖突性、對立性的審美價值。

1.以美優善的內容

在當代審美心態發展中,結合孟子道德思想內容,需要將“仁”“禮”[4]59作為核心,結合人們對自我狀態的分析,形成一種符合倫理要求的判斷標準,并通過對人內心本質的判斷,實現對內在思想的挖掘,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而且,在孟子的“四端”[4]59中,可以引導當代人逐漸形成一種自我監督的力量,積極端正人們的心態,以便激發人們的崇高品格。而且,在這種審美理念下,可以使人們潛移默化的陶冶情操,使思想情感發生一定的變化,為人們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奠定了基礎。因此,在當代審美心態發展中,需要塑造人們的性格、氣質及道德品質,有效增強人們的自身親和力,逐漸達到“其身正,其事成”的目的。而且要對生活素材進行判斷,弘揚正能量,用文藝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引導人們提升思想認識、文化修養、審美水準、道德水平,激勵人們永葆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同時,在當代人們審美意識提升中,一些權力管理者需要處處與人為善,將人民的利益放在核心,全面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11]。

2.以美儲善的目標

伴隨當代人們審美水平的提升,求美作為人類發展的永恒理想。在傳統人民生活中,為了滿足基本生活需要,會追求善、美[4]264。同樣,在當代科技創新中,為實現人類社會的長期發展,也應該將道德、藝術的傳承作為重點,展現美、善傳承的必要性。所以,為提高人們當代審美意識,需要確定“以美儲善的目的,結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提升人們的審美意識及道德水平。換句話說,在當代文化發展中,人們需要掌握美、善知識,積極提升審美意識及道德意識,通過知識涵養及審美意識的提升,改變人們的思想認知。具體來說,在“五講四美”中,明確指出公民道德建設的價值,通過教育及實踐的結合,進行活動的創新??傊?,在當代人們審美水平提升中,應該積極提升人們的總體水平,通過“志愿者”“幸福工程”等活動的創新,提高人們的道德認知能力,充實人們的精神,全面提高當代人們的審美意識及道德境界[12]。

3.以美引善的發展

在傳統的道德文化中,將培養“至善”[4]264的道德人格作為重點,經過儒家思想的完善,逐漸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為當代人們美學思想的延續及發展提供參考依據。因此,在當代人們審美意識強化中,應該結合傳統美學文化的特點,立足于生命個體與社會整體的協調,積極弘揚正能量的審美內容,逐漸尋求審美與人生的契合點,為現代審美傳承提供支持。而孟子“美”思想所倡導的仁愛精神,可以對當代人類欲望膨脹的物化人生起到一定的矯正作用,將之引入到一個向善向美的精神維度。同時這種以仁愛為基礎的處事原則,能給由于利益爭奪而沖突不斷的世界增添一副趨于和諧、通往友愛的精神潤滑劑[13]。結合孟子美學思想內容,當代人們需要從外在的涵養、內在熏陶中,提高人生的境界,積極開拓創新性的精神世界,并在人們審美意識感性以及理性協調中,推動社會的穩定發展[14]。

4.以美揚善的思想

伴隨當代人們審美的意識的提升,對于一些善的事物,需要積極宣揚,使其得到傳承。當代的文化和審美狀況與先秦時代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如文化和藝術的政治取向的降低,傳統精神價值的失落,以及藝術審美中對形式外觀的重視并相應地對思想內容的淡化等[13]。

因此,在孟子“美”[4]264思想的引導下,人們應該對善的事物進行傳承,將其中美學內容進行弘揚,使更多人認識到傳統思想中的美學價值。對我國民眾而言,對傳統文化會崇尚權威、注重榜樣的力量,所以,在“美”思想傳承及發展中,應該將以美揚善作為重點,結合個體自發向善的模式,認真地吸取“美”思想的仁本精神,發揚傳統藝術審美以善導美、美善并舉的優秀傳統,對于克服當下藝術潮流和審美趣味的種種弊端,將發揮有益且有力的作用[13]。在此基礎上,當代社會可以逐漸形成一種社會化、集體化的美,在這種“美”思想的引導下,可以改變當代人們浮躁的心理狀態,并在更大范圍上形成一種“向善向上”的氛圍,使人們更全面地感受到美學的力量及價值。

總而言之,在當代人們審美意識提升中,為了轉變人們金錢至上、審美心態扭曲、急躁等現象,應該結合傳統文化中孟子“美”思想的積極部分,改變人們的審美局限,為當代文化的傳承及審美文化的創新提供參考。在人們生命能力提升中,應該認識到孟子“美”思想中的政治理念美、經濟理念美及人性理念美,通過多種美學內容的分析,提高自身的審美形態,并積極推動當代人民道德水平的提升,使人們在生活中形成“以美儲善”“以美引善”“以美揚善”的思想認識,進而推動當代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猜你喜歡
孟子道德內容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跟蹤導練(五)(2)
磨刀不誤砍柴工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主要內容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