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

2020-01-26 15:55孫超
關鍵詞:法制情商小事

孫超

本文以四年級道德與法制課程教學為例,來闡明道德與法制課是道德實踐課、情商課。

在準備四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五單元第一課《我們的好朋友》一課時,我有下列幾點感受:

一、 對朋友負責,提高孩子道德認知水平

在友誼中,學生都懂得友誼不重吃喝,不應該行學習之方便,但是具體執行和實踐卻是根本模糊不重視。等到教學完《益友》一則小故事后,我話鋒一轉問:“呂岱作為古代賢士能做到成長和進步重于一切,可是我們小朋友呢?”進而讓學生回憶自己生活中沒有對朋友負責任的情景:比如幫同學隱瞞抄作業,幫朋友隱瞞事實,和朋友一起撒謊……這些自己道德認知水平覺察不到的事才是孩子生命發展的大問題。

二、 理解“朋友”的意義,幫助朋友進步

當教學“子晴無理要求朋友投自己一票”和“李強沖動發火卻要求朋友袒護”的生活情境時,我這樣引導:有的好朋友之間,由于相處日深,情感上有所依賴,在自己并不優秀時,要求朋友袒護,照顧。這就是向朋友提出不合理要求,導致傷害對方,或者使友誼就此破裂。在這種情形之下,如何維持友誼,讓友誼進行到底呢?生活是非黑即白的絕對真理嗎?提出無理要求的一方就要排斥嗎?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理解朋友,幫助朋友進步才是重要的,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實踐力,培養情商。

三、 從細微小事中培養孩子情商

我縱覽了整冊教材,發現道德與法制教材中潛藏著培養孩子情商的內容。例如教學《少讓父母操心》一課,可以把學生應該做的事,導向極細微的小事。比如,爸爸媽媽進門時給予擁抱;給爸爸媽媽擺碗筷;提醒爸爸媽媽去看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給爸爸媽媽倒一杯熱水;不隨意撕下紙張,不掉一粒米飯……把培養發現小事的能力作為訓練目標,從而培養學生用心生活。

再例如,教學《讓我們的家更美好》一課,可挖掘培養孩子的口才與演講能力。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等家人的關系調和中提高表達能力,協調能力。

總之,道德與法制課同時是一堂情商課,從孩子小時候著手有意識地培養,會讓孩子受用一生,比讓孩子單純喊道德口號實際科學得多。

猜你喜歡
法制情商小事
Making scents of history古法制香,感受非遺魅力
關于發型這件小事
小事
畫與話
一件小事,兩種態度
情商到底是什么
打開法制文明的大門
玉門市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
二則
生活那點小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