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持久戰》的辯證法思想探析

2020-02-04 07:41王曉婭
銀幕內外 2020年9期
關鍵詞:辯證法抗日戰爭

摘要: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蘊含著豐富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充分體現出毛澤東運用辯證思維把握中日戰爭的高超軍事才能,在中國的抗日戰爭歷史中發揮著巨大的戰略指導作用。中日戰爭矛盾的客觀存在性、對立統一性、矛盾之間復雜的辯證關系以及抗日戰爭的“三階段”的辯證法都是毛澤東軍事哲學思考的結晶。

關鍵詞:《論持久戰》;抗日戰爭;辯證法

列寧曾這樣描述辯證法:“辯證法是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面怎樣才能夠同一,在什么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轉化而同一的,為什么人的頭腦不應該把這些對立面當作僵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應該看作是活生生的、有條件的、活動的、彼此轉化的東西?!绷袑幵谶@段話中指出了辯證法的實質是對立統一,這一辯證法的實質在毛澤東1938年5月的講演《論持久戰》中得到生動體現。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對中日戰爭的細致分析體現出了客觀事物的辯證屬性。在這篇講演中,辯證法無所不在,主要體現在對中日戰爭的全方位認識上:不僅承認矛盾的客觀存在性,也承認矛盾之間復雜的辯證關系。

一、中日矛盾的對立統一

在中日戰爭中,中國與日本處于一個矛盾體系內。毛澤東在分析中日戰爭的矛盾時認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里?!敝腥諔馉幟茈p方及其時代背景具有特殊性,雙方基本的對立表現在:侵略與反侵略的對立;軍事強國與軍事弱國的對立;團結進步和分裂倒退的對立;新事物與舊事物的對立;得道多助與失道寡助的對立。中日戰爭的發展過程即是中日矛盾辯證運動的過程。毛澤東不僅分析了中日雙方各自的矛盾,也從總體上對二者之間矛盾著的相互關系予以把握。

(一)中國方面的矛盾

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導致中國喪失獨立的主權,近代以來的戰爭導致中國積貧積弱,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十分落后,遠不及日本的國力水平。一方面,中國社會長期得不到發展,國力衰弱。國際社會的反日力量尚且較弱,國內的進步力量還有待加強??谷諔馉幹械恼涡麄髁Χ冗€不夠,宣傳方式也不夠多樣化,導致軍民一致的理念還沒有完全深入人心,所以人民對戰爭的認識不足,參與抗戰的積極性自然不夠高。另一方面,近代以來的戰爭雖然摧殘著中國人民,但也促使人民在戰爭中迅速成長??梢赃@樣說,落后就要挨打,戰爭教育了中華民族,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在戰爭中得到錘煉,激發起中國人民的反抗意識與斗志,這從另一角度反倒有利于接下來的抗日戰爭。同時,當日本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的侵略與掠奪時,勢必影響與損害其他在華殖民國家的利益,這就客觀上加深了其他在華殖民國家與日本之間的矛盾。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固然屬于不利條件,但是其中也蘊含著有利因素。加之中國共產黨這一進步力量在這一時期的歷史過程之中順應時代要求應運而生,引導中國人民團結一致抵抗日本的侵略,這是中國近代以來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這一進步力量日益成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領導力量,它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

(二)日本方面的矛盾

毛澤東首先從日本本身的國家性質出發對其進行分析,得出日本戰爭性質,又具體地分析影響日本戰爭的各個因素,全面而充分的認識日本戰爭的各個方面。毛澤東既考慮到日本的外援又看到其面臨的外部阻力。日本“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這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同時日本它也是一個沒落的帝國主義國家,他發動的侵華戰爭是一場退步的、野蠻的戰爭,其戰爭性質決定著這一戰爭終將以失敗而告終,其必將受到國際社會的反對。日本早已不是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國家,國內矛盾重重、社會形勢日薄西山、處于社會崩潰的歷史時期、帝國主義正走向滅亡。日本自身的實力先天不足,受制于別國的限制,日本的“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所以,毛澤東是從日本方面的實際情況出發,最后得出中日戰爭的強弱矛盾的辨證認識的。

(三)中日雙方的矛盾交織

毛澤東認為中日之間是新舊事物之間的矛盾。中國內部生長著的進步因素使它成為賦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中國雖然積貧積弱但是自身中的進步力量已經逐漸發展起來,與日本相較之中國戰爭方面屬于進步的新事物,日本是漸行沒落的舊事物,新事物必將在沖破舊事物的枷鎖中發展壯大。毛澤東在此處從中日戰爭雙方哲學上的根本屬性角度出發,論證中國必將戰勝日本。這里毛澤東抓住決定中日戰爭雙方根本屬性的關鍵因素,指出中國的進步性和日本的退步性,同時他還認識到中國方面雖處于進步階段,但現階段的力量仍然較弱,日本方面雖屬于退步階段,但現階段仍有較強的實力。這就要求我們要發展的看待中日戰爭,要認識到中日戰爭的持久性,也只有在這一持久戰的過程中,中國方能取得最后的勝利?!俺志脩稹笔侵腥彰芙豢棸l展的必然過程,是進步力量積聚的過程也是退步事物消亡的過程。

毛澤東具體地分析了中日雙方的矛盾交織關系。他認識到中日矛盾的雙方的優劣程度是相對的,一切都依據具體實際情況發生轉移變化。毛澤東分析,日本的大陸政策與海洋政策早就確定,其戰爭意圖十分明顯,這一既定政治方針決定著戰爭暫時不會停歇,而且在日本沒有達到戰略意圖以前是不會停止擴張腳步的,它必將使戰爭繼續向前發展,中國的抗戰也因此步入艱難時期。但毛澤東指出,盡管日軍可以占領少數經濟發達的城市,但卻無法全面占領廣大農村地區。這就為我軍抗日戰爭的準備提供了發展空間??傊?,由于中國具有廣大的土地面積、眾多的人口、發展不平衡的區域經濟情況以及不緊密的地緣聯系,使得各地相對獨立,所以日本圍困中國的抗日戰爭并不會使中國陷入絕境。

二、客觀戰爭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一)尊重中日戰爭的客觀規律

戰爭的一般規律是以強克弱。毛澤東通過對敵我基本特點的分析,認識到的基本實際是敵強我弱,故當時“速勝論”這一觀點是違反戰爭的基本規律的。毛澤東在思想上既遵循著中日戰爭的客觀規律,又認識到中日戰爭的特殊性,特殊性體現在軍事力量薄弱的中國實際是處于上升和進步階段的,是符合新事物發展規律的一方,而軍事力量強勢的日本實際是處于沒落和衰敗的階段的,是舊事物的象征。毛澤東把尊重戰爭客觀規律作為制定戰略戰術的客觀前提,把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為戰爭中的目標和任務。只有先做事物客觀規律的“學生”,才能成為掌握運用客觀規律的“先生”。在被問及戰爭要持續多長時間時,毛澤東這樣回答:“要看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實力和中日兩國其他許多決定的因素如何而定”。所以,我們不能將主觀的意愿強加于客觀規律之上,而只能通過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具體條件使其朝著人主觀意愿所期待的方向發展。

(二)發揮主觀能動性

毛澤東十分注重發揮抗日戰爭中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因為能動性是抗日戰爭中活的“靈魂”。他論述道:“自覺的能動性,說的是自覺的活動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這種人的特點,特別強烈地表現于戰爭中”,“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兵民是勝利之本”。人民的抗戰積極性是決定中日戰爭這一矛盾的能動的力量,是加速矛盾解決的催化劑。在國內的宣傳中他主張:“抗日的政治動員”;在戰略指揮中他鼓勵:“戰爭是力量的競賽,但力量在戰爭過程中變化其原來的形態。在這里,主觀的努力,多打勝仗,少犯錯誤,是決定的因素??陀^因素具備著這種變化的可能性,但實現這種可能性,就需要正確的方針和主觀的努力。這時候,主觀作用是決定的了”。在戰術問題上他強調要處理好“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所以,主觀能動性是克服一切不利條件的潛在力量,它是抗日戰爭中的核心因素。

(三)客觀基礎上的能動性

主觀能動性受制于客觀規律,同時又反作用于客觀規律,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尊重中日戰爭的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同時發揮主觀能動性又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目的。毛澤東將抗日戰爭中的能動性因素置于中日戰爭的客觀因素之上,使主觀因素的可能性具有客觀的現實依據。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離不開思維及其規律的作用,遵循辨證的思維規律有利于人們把握事物的辨證性質。事物及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思維的辨證性來源于對現實事物的真切把握。所以,這一客觀存在可以通過邏輯概念予以主觀能動的把握。

三、抗日戰爭中的軍事辯證法

毛澤東指出,“抗日戰爭戰場作戰的基本方針,是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執行這個方針,有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分進和合擊、攻擊和防御、突擊和鉗制、包圍和迂回、前進和后退種種的戰術或方法”。這些戰術機動靈活、貫穿其中的辯證法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斑M攻”與“防御”,“有后方”與“無后方”,“包圍”與“反包圍”,“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 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是毛澤東軍事辯證法在戰爭方式與戰略思維上的具體生動體現。在戰爭中“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戰爭的本質,在具體的戰爭中要堅持 “射擊原則”,也就是隱藏自己、發揚火力??偟恼f來,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的戰斗隊伍:突擊隊、鉗制隊、預備隊。因此,毛澤東在總結中日戰爭的實際戰術過程中,突出表現了辯證法在運用、發揮戰爭戰術威力中的有益作用。

抗日戰爭中“運動戰”、“游擊戰”與“陣地戰”的關系也一目了然:“運動戰”和“游擊戰”居于主要地位,“陣地戰”起到輔助作用。運動戰的主體不僅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同時要發動農民組織成游擊隊,挖掘人民群眾中的抗日力量,使抗日戰爭真正成為全民參與的人民戰爭。使日軍時刻處于戰爭狀態,以達到使之疲憊的目的,日軍一定程度上處于我軍的包圍之中。這種情況下的日軍的一切軍事行動就處于被動情形了。我軍在戰爭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手段,充分增強自身的武裝力量,為戰爭反攻階段做足準備。而日軍軍力和士氣則將在戰爭中日趨衰亡。由此可見,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日軍的消亡和抗日力量的上升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這樣此消彼長的戰爭過程就是在“持久戰”這個基本戰爭形態中實現的。

抗日戰爭的“三階段”是毛澤東對中日戰爭發展過程的辯證認識。毛澤東通過對中日戰爭基本矛盾的分析,做出了“持久戰”的科學論斷。他借助于辯證法來說明抗日戰爭中打持久戰的原因,推演預測戰爭的發展趨勢,結合中日戰爭力量此消彼長的變化形勢分析得出,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谷諔馉幍娜A段之間的發展也是辯證的,后一階段都是對前一階段的否定,三階段的整體趨勢體現了否定之否定發展規律。毛澤東的“三個階段的持久戰”的預測有現實依據。一方面,他認為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不能速勝的原因是受“敵強我弱”的基本現狀限制。另一方面,中日戰爭雙方強和弱是“變量”,而決定這一“變量”發展方向的是雙方的質的規定性,即中日雙方戰爭的屬性。正因為如此,毛澤東堅決反對靜止和片面地分析中日戰爭,他始終堅持用辯證法來看待中日戰爭。所以,中日戰爭是一個發展著的矛盾體,矛盾雙方處于量的積累狀態,中日戰爭的每一階段都是中日矛盾雙方量變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李雙.論持久戰》中辯證法邏輯學認識論“三者同一”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8.

[2] 王勝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哲學透視[D].中共中央黨校,2015.

[3] 王鳳君,龐晶,項武生.《論持久戰》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J].理論觀察,(06).

[4] 于冠華,潘靜思.《論持久戰》中的唯物辯證法思想[J].學習月刊,2012(18).

[5]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王曉婭(1996—),女,江蘇常州人,華東政法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猜你喜歡
辯證法抗日戰爭
“辯證法”到中國:馬克思主義視野下的概念史研究
9月歷史大事記
淺談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哲學思想
論抗戰時期的“夫人文學獎”
平等的悖謬
孩子們的抗日戰爭
孩子們的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紀念群雕的規劃創意
現代形而上學的特征
黑格爾哲學的內在矛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