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陽地區天主教中國化的歷程回顧與未來展望

2020-02-04 07:41牛振宇
銀幕內外 2020年9期

摘要:本文首先回顧了安陽地區天主教發展歷程,認為這是一個外來宗教不斷中國化的過程。然后根據“十三五”時期的宗教政策,分析了目前我市天主教現狀,并提出進一步推進天主教中國化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安陽地區;天主教發展史;天主教中國化

一、安陽天主教發展歷程是不斷中國化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提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我市天主教發展的歷程就是一個外來宗教不斷中國化和本土化的過程。

(一)外來宗教滲入與本土被動接受

1900年,意大利傳教士來安陽傳教。1903年,安陽城內建起第一座教堂,歸衛輝教區管理,下設安陽、白壁、水冶、洪河屯、臨漳、辛村、內黃、湯陰等八個堂口。但是,作為豫北地區的總堂,安陽天主教堂的前四任主教均為意大利人,八個堂口的駐堂神父最初也都是外國人。

隨著天主教的傳入,安陽地區信徒人數在晚清和民國不斷增長,1931年已達1.5萬余人。此時安陽地區信眾雖多,但由于思想文化水平有限等原因,許多教徒只能對外國傳教士盲從盲信。此外,舊社會官府橫暴,民不聊生,投靠教會也成為底層民眾的一種自保手段。

因此,我市最初的天主教活動在組織上完全受外國教會控制,傳教工作也大多由外國神父進行。中國人只能被動學習和觀摩,被迫盲目接受。

(二)服務本地與本土人才培養

在安陽逐漸扎根之后,天主教會開始創辦一些醫院和學校。1921年意籍神父林棟臣建立了“尚公小學”,后改為“崇真小學”,現址為安陽市東大街小學。后來又建起“崇真中學”和“崇真學校女子部”。1942年,意籍神父羅光達建立了“公教眼科醫院”,現為安陽市眼科醫院。此外,天主教會還在城郊和部分堂口建立了短期掃盲班。

天主教會的這些“慈善活動”往往是出于推廣教義和培養本土傳教人員的目的,擴大了其影響范圍,但客觀上也起到了服務安陽本地民眾的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三)改組接收和自主辦教

建國后,我市很快開始了教產接收和教會改組工作。1953年,我市召開了教徒和市民代表參加的接收大會,“公教醫院”改為“安陽市眼科醫院”。1955年5月,我市召開了由信教群眾代表參加的“安陽市天主教第一屆代表大會”,成立了安陽市天主教愛國會,通過了《安陽市天主教愛國會章程》。

隨著“三自愛國運動”的開展,選舉產生的天主教愛國會基本上掌握了本地教會的管理權,各堂口神職也基本由本地人擔任,切斷了與外國傳教團體的組織和經濟聯系,本著獨立自主、自辦教會的方針向前發展。

(四)文革后的撥亂反正

經過史無前例的沖擊后,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市宗教工作很快恢復。1984年,市統戰部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成立,愛國宗教人士得到平反,合法教產得以發還,教堂重新開放,正常宗教活動受到法律保護。

二、“中國化”是我市天主教發展的正確前途

2016年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支持我國宗教堅持中國化方向”。目前,全國范圍內的天主教管理都面臨著一些共同問題,而“中國化”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方向,也是我市天主教發展的必然前途。

(一)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和諧神學理念

神學思想是宗教的核心問題。建立“中國化”的宗教必須首先構建中國化的神學理念。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天主教實現了“自養、自治、自傳”,擺脫了外國教會的控制。1998年中國基督教全國兩會又提出“自傳要傳好、自治要治好、自養要養好”。但是,從“自傳”到“傳好”仍然存在一個“傳什么”的問題,也就是應該傳播什么樣正確神學思想的問題。

建國70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聽到一些不合時宜的說法。天災人禍出現時,有人宣揚“天譴論”;還有人堅信世界即將毀滅的“末世論”等等。此類思想與我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脫節,也跟社會現實格格不入,必然導致許多社會問題。

任何一種神學思想都是順應時代需要產生的,也只有順應時代的神學思想才能促進社會發展。能否構建新時代需要的正確神學思想,關系到天主教能否與現代社會契合。

因此,正確的當代神學理念首先要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鮮明特色,與我國社會發展進程相符合。

其次,它必須保證宗教信仰與世俗社會和諧共處。宗教信仰不能與社會發展脫節,不能凌駕于社會現實之上,不能宣揚什么“只聽神的,不聽人的”,更不能干擾正常的社會秩序,而應該與世俗社會和諧共處。

第三,正確的當代神學理念必須認同中華民族身份,融入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只有認同中華民族的民族身份,中國的天主教才是真正有中國特色的天主教,而不是外國教會在中國的分支。天主教的教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互包容、相互浸潤,才能適應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

(二)關愛困難群眾、培養忠誠可靠的管理人員

一些人信教并非出于堅定的宗教信仰,而是生活中遇到困難,向教會尋求物質資助或精神寄托。這導致許多人對愛國愛教不感興趣,只關心如何滿足自身物質利益或精神需求。這將使教會陷入世俗功利性的泥潭之中,也不利于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因此,黨和政府應該多關心生活困難和就醫困難的群眾,給他們生活資助和精神慰藉,使之感到社會的溫暖。

此外,各地天主教會普遍缺乏可靠得力的管理人員。有些教會神職人員執著于陳規陋習,不愿適應新時代的新形勢,也不愿配合政府搞好信眾管理工作。有些政府工作人員雖然熟悉宗教政策和法規,但對天主教了解甚少。部分基層教會管理人員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有限,在信眾中缺乏威信。因此,就要建立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管理骨干。只有培養一支政治可靠、熟悉宗教事務、了解宗教法規、在信眾中有一定威信的管理隊伍,才能保證我市天主教長期健康發展。

(三)依法加強教會管理,維護合法宗教活動秩序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宗教不是法外之地,也要受法律制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宗教是長期存在的社會現象,不能簡單限制或消滅,而應依法疏導它與社會主義法制相適應。

首先,依法打擊邪教傳播,保護天主教正常宗教活動。近年來,許多外來或本土邪教,如“呼喊派”、“全范圍教”等,篡改《圣經》教義,冒用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名義,迷惑了一批群眾。政府管理部門應該旗幟鮮明地利用法律武器,打擊非法邪教傳播,保護正當宗教活動。而天主教會也應積極配合政府行動,與邪教組織劃清界限,教育廣大信教群眾認清邪教與宗教的區別。

其次,依法打擊以宗教為掩護的犯罪行為,正確引導“私設聚點”等地下宗教活動。目前,極少數人以宗教名義,或非法斂財,或奸淫婦女,或煽動反社會活動,給教會名譽造成損失。政府管理部門應該依法打擊披著宗教外衣的犯罪行為,并廣泛宣傳,使信教群眾認清這些行為的違法性質。

此外,對“私設聚點”活動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那些借私自傳教為名,傳播反動思想,煽動對抗政府的行為,要堅決打擊和取締。

對于那些由于歷史問題,尚未被官方承認,或地區偏遠,沒有合法公開教會,但愿意遵守政府宗教法規的,應對其加強監督,引導其積極服從政府管理,走公開合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劉志慶.中國天主教區沿革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2] 劉志慶,尚海麗. 河南天主教資料輯注[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3] 劉志慶,尚海麗. 河南天主教編年史[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

[4] 張志剛.基督教中國化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5] 張志剛.基督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與地方實踐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天主教修會在華傳教史”(編號18BZJ032)。

作者簡介:牛振宇(1982—),男,河南安陽人,安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