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斯蘭教中國化研究

2020-02-04 07:41王蓉
銀幕內外 2020年9期
關鍵詞:禮拜伊斯蘭教清真寺

我國伊斯蘭教始終堅持中國化方向,有其深厚基礎、社會實踐及發展前景。清真寺作為穆斯林群眾宗教活動和社會生活場所,承載著獨特中國伊斯蘭文化藝術和穆斯林的精神訴求。本文以西安市內具有典型中國古典建筑風格的清真寺為例,通過清真寺建筑形制的本土化,由淺至深、由表入里,從外在形式和思想內涵兩個層面探討伊斯蘭教中國化。

一、引言

伊斯蘭教自唐高宗永徽二年(651)正式傳入中國以來,傳播發展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至今擁有2000多萬信眾。在這長達千年的傳播發展歷程中,伊斯蘭教自覺不自覺地與中國各時期社會環境相適應,逐漸完成從唐宋的僑民宗教向國民宗教的中國化轉向,真正成為中國宗教的一部分。而西安即唐長安城,作為有《舊唐書·高宗本紀》、《新唐書·大食國傳》等正史記載的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時間最早的城市,更能呈現伊斯蘭教中國化的完整形態及發展歷程,因此西安伊斯蘭教在中國伊斯蘭教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宗教建筑是宗教思想的外化表達,伴隨著中國伊斯蘭教“伊儒會通”的二元文化屬性,清真寺建筑在形制及藝術風格方面也兼具伊斯蘭藝術特色和中國傳統古典形式,體現了中國清真寺建筑的中國化特點。西安清真寺分布數量之多且具有中國傳統古典建筑風格,使得以西安地區的清真寺建筑個案為例,對陜西清真寺建筑文化以及伊斯蘭教中國化的研究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化覺巷清真寺、大學習巷清真寺和小皮院清真寺。尤以西安化覺巷清真寺作為國內現存較為完整的具有中國傳統院落式建筑風格的古建筑群,通過對清真寺建筑風格、藝術特點及思想內涵的解析,透視了陜西伊斯蘭教的歷史與文化特點以及我國伊斯蘭教始終堅持中國化方向。本文以宗教建筑為切入點探討伊斯蘭教中國化及其特點。

二、清真寺建筑形制的本土化

宗教不僅僅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實體,其中宗教建筑是宗教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伴隨著伊斯蘭教從僑民宗教向國民宗教的身份轉變,清真寺建筑形制和穆斯林宗教禮俗也逐漸向民族化、本土化發展,體現了伊斯蘭教外在形式、表象層面的中國化。

中國清真寺建筑的歷史發展經歷了移植時期、高潮時期、停滯時期和復興時期四個時期,其建筑形制和藝術形式可分為兩大體系,一是以木結構為主的古典建筑形式;二是以磚石砌筑的阿拉伯建筑風格。其中以木結構為主的古典建筑形式,融合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為一體,形成適應中國社會和中國穆斯林宗教生活實際需要的,以木制結構為主的中國古典傳統形式的清真寺建筑,反映了清真寺建筑的本土化、中國化。西安市內屬于典型中國傳統古典建筑形式的有西安化覺巷清真大寺、大學習巷清真寺以及小皮院清真寺等,其在建筑形制、空間布局等方面都體現了伊斯蘭教中國化的特點。

1.化覺巷清真寺又稱東大寺,原名清修寺,坐落于陜西省西安市化覺巷內,是國內現存較為完整的具有中國傳統院落式建筑風格的古建筑群。關于該寺的創建時間,根據寺內碑石、《西安府志》以及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考證辨析,可知該寺應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建于成化二年(1466),十八年(1482)奏請改寺名為“敕賜清修寺”。后歷經嘉靖元年(1522)、萬歷三十四年(1606)和清乾隆三十年(1765)相繼重修擴建,清真寺大體保持明清時的規模和風格。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人民政府實行正確的民族宗教政策,支持保護并撥??钚掭?,逐步形成現在樓、臺、亭、殿布局合理緊湊,規模宏偉壯觀的古建筑群。 化覺巷清真寺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50米,寺院占地1.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大寺座西向東,但又不同于一般傳統建筑布局的南北軸線方位。主體建筑則自東向西沿著中軸線排列,這樣的方位布局便于穆斯林朝向麥加開展禮拜等宗教活動。整個寺院呈四進院落布局,沿中軸線建有牌坊、省心樓、一真亭和規模宏大的禮拜殿,兩側置有碑亭、經堂、圖書館和沐浴室等,南北對稱分布。每個院落的建筑景觀形制各異、布局合理,形成各自獨特的風格,給人以不同的藝術感受。通過重重院落,樓、臺、亭、殿次列呈現,給人以深遠無盡的感覺。禮拜大殿是寺內最重要的主體建筑,平面呈凸字形,明七暗九開間,由卷棚、禮拜殿、后窯殿組成,氣勢恢宏又具有肅穆神秘的宗教氣氛。禮拜殿前殿系勾連搭歇山頂,正西相接3間正方形后殿,寬廣深邃,可供2000人禮拜,殿內的“虎圖白樓”是由楠木所制,精致古樸。寬廣的月臺使得禮拜大殿和其他建筑景觀之間留有一定空間又連而不斷,既可在人多時提供禮拜和其他活動,又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盡覽寺內景觀?;X巷清真寺整體布局緊湊合理,禮拜大殿是寺內的主體建筑,所有的樓臺景觀也都是圍繞大殿進行布局設計,以配合并突出大殿的肅穆莊嚴,無論是在建筑形制、用材、技法以及紋飾磚雕等細節處理上都具有中國古典傳統建筑特點。

2.大學習巷清真寺也是西安最古老的著名清真寺之一,因為該寺在化覺巷清真大寺之西,所以也叫“西大寺”。據寺內現存碑文記載大學習巷寺始建于唐,以前也叫“清教寺”、“清凈寺”等,在元至明清幾代曾“敕建六次”。寺院的占地面積為6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則為2 700平方米。整個寺院則由門前磚雕大照壁、石牌坊、三開間過庭大門、省心閣、南北廳、碑亭、月臺、禮拜殿等中國傳統建筑組成,南北廳和碑樓相對稱而建。省心閣作為該寺“邦克樓”(宣禮樓),建筑形制獨特,它的外觀為四角形樓閣式,三重檐十字歇山頂。樓閣為二層三檐,第一層為明柱坐凳欄桿,樓閣前后連通。禮拜殿為寺院最重要的主體建筑,可容納500余人同時禮拜。整個殿內中國傳統瀝粉貼金技法與伊斯蘭傳統建筑裝飾風格相融合,古樸自然,宗教寓意鮮明。

3.小皮院清真寺也是一座具有典型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清真寺。相傳該寺創建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又稱“真教寺”、“萬壽寺”,寺院占地面積達5977平方米。小皮院清真寺和化覺寺一樣布有四進院落,主要建筑依次沿中軸線有序排列,有照壁、二門、連三門、月臺、禮拜殿等。禮拜殿是該寺最古老且有特色的建筑物,建于明代。其前殿為單檐歇山頂,面寬七間,結構為三架梁蓮花枕;后殿面寬三間,四角重檐攢尖頂,檐下為五彩斗拱,后亭三面設計環廊,與前殿形成勾連搭式組合。整個大殿呈現“凸”字形,后殿長寬均等為方形,頂部跨度達十余米, 用斗拱出挑,層層內斂,收至頂部以木質八角藻井倒懸設計。小皮院清真寺是兼有伊斯蘭內涵和中國宮殿建筑藝術形式的建筑群,在中國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以上考察了具有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幾座清真寺建筑,它們與當代新建的阿拉伯式清真寺有著很大的區別。以阿拉伯風格為主的清真寺建筑特點有:(1)外觀造型多為阿拉伯穹頂式,大殿上面為一組1大4小渾厚飽滿的綠色穹頂,頂上一彎銀白色新月,組成了豐富的天際線;(2)平面布局采用集中式構圖,強調整座建筑的垂直軸線,邦克樓位于寺院前方;(3)殿堂裝飾淡雅素潔,較少運用雕塑和彩畫;(4)使用當代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法。而中國傳統古典式清真寺建筑吸收我國本土社會、文化及建筑技法等元素,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外觀造型采取中國式大木起脊的傳統廟宇形制,門前有影壁、牌樓等附設建筑。禮拜殿頂上采用勾連搭建筑形式,后窯殿亦木亦磚,有單檐、重檐、三重檐的十字脊等多種式樣。(2)講求寺院布局的完整性。清真寺多采用中國傳統的四合院模式進行整體布局,由大小不同院落組合而成,強調平面的中軸線。邦克樓為中國傳統樓閣式建造,化覺巷清真寺的邦克樓在第三院落。(3)寺院裝飾上采用雕塑、彩畫,尤其是樓亭、大殿等檐頂彩畫居多。(4)以木制材料為主,或亦木亦磚,運用勾連搭等中國建筑傳統技法。

三、結語

伊斯蘭教自傳入中國始,就自然地適應中國社會環境,開始中國化轉向,這與伊斯蘭教本身優秀的宗教思想,比如伊斯蘭中道思想、愛國愛教思想等是分不開的,在中華“包容和合”的主流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景下,二者互動生成獨特的中國伊斯蘭教。李興華將伊斯蘭教中國化的歷史軌跡分為四個時期,即唐宋伊斯蘭教中國化的啟動時期、成吉思汗西征至明中葉的初盛時期、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興盛時期、清末民國的尋找新出路、力挽危機時期??梢钥吹?,伊斯蘭教中國化進程不是一蹴而就,是一個漸進式的綿延發展的長久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實行了新的民族宗教政策,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尤其是自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宗教政策經歷了恢復期、確立期以及政策拓展、創新等時期,《宗教事務條例》形成了宗教政策的四句話,加強了宗教法制建設、宗教事務管理以及加強了黨對宗教工作的領導,提出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必須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

新時期堅持和推進伊斯蘭教中國化方向需要黨和政府的引導和支持,更需要伊斯蘭教界內部的自覺和行動。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中國伊斯蘭教協會順應時代要求,向各地伊斯蘭教協會和清真寺倡議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憲法和法律法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清真寺活動,逐步形成了新時代伊斯蘭教的嶄新格局。2018年8月,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在北京東四清真寺舉行“四進”清真寺活動啟動儀式,作為伊斯蘭教重鎮的西安市積極響應政策,開展了伊斯蘭教界“四進”清真寺等愛國愛教實踐活動。伊斯蘭教界以“四進”清真寺為契機,落實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更好的明確了伊斯蘭教中國化的主體責任。同時,宗教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新時代要創新推進民族宗教工作。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任務,也是充分尊重宗教生存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要求。無論是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只有積極適應中國國情、黨情和社情,不斷充實本土文化與時代內涵,才有可能為中國的社會進步發揮積極作用,保障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中國伊斯蘭教在黨和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積極吸收融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和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適應我國社會的發展,自覺加強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新時期堅持和推進伊斯蘭教中國化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引導支持,也離不開伊斯蘭教界和中國廣大穆斯林群眾。

“宗教中國化”亙古彌新,永遠在途中。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春風化雨、長久綿延的歷史進程,需要我們持之以恒、行穩致遠。同樣地,伊斯蘭教中國化還在路上,不同時期有著嶄新的問題需要面對和解決。為了中國伊斯蘭教的健康發展,無論是伊斯蘭教界還是黨和政府,都應做好各自工作,始終堅持伊斯蘭教中國化向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婉耀賓.中國伊斯蘭百科全書[M].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

[1] 邱玉蘭,于振生.中國伊斯蘭教建筑[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1] 馬健君.陜西清真寺建筑文化透視[J].回族研究,2009(02).

[1] 李興華.伊斯蘭教中國化的幾個理論問題[J].回族研究,2018(01).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社會科學院2020年度青年研究課題“伊斯蘭教中國化研究——以西安化覺巷清真寺為例”(編號:20QN08)。

作者簡介:王蓉(1994—),女,寧夏人,研究實習員,哲學碩士,研究方向:伊斯蘭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禮拜伊斯蘭教清真寺
神回復
節儉教育
中國西北伊斯蘭教門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響研究
猜字謎
伊斯蘭教蘇菲派人神和諧關系探究
伊斯蘭教純屬躺著中槍(點評)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發生爆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