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談阿尼瑪卿神山信仰的源流及其文化影響

2020-02-04 07:41索南拉毛
銀幕內外 2020年9期

摘要:阿尼瑪卿是藏族上古九神之一,在藏民族的神山信仰體系的建構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朵康地區的山神譜系中,阿尼瑪卿支系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本文圍繞阿尼瑪卿名稱的由來、神山信仰的源流、文化記憶及神話特征等內容進行了梳理探討,大致勾勒出了阿尼瑪卿神山信仰的基本狀況,并對阿尼瑪卿神山信仰隱含的深層文化因素、結構、影響等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山神崇拜;阿尼瑪卿;神山信仰

阿尼瑪卿神山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洲瑪沁縣境內,果洛正是阿瑪卿神山的大本營,研究阿尼瑪卿,勢必要深入了解果洛的社會和文化圖景。果洛作為藏族歷史上地理位置較偏遠、藏族游牧生活和部落制度保存較鮮活、以及與《格薩爾》史詩發生的緊密關系,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居住在果洛的藏民族,世世代代以牧為主,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與大自然的共生共存中,養成了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勞作品質、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游牧經驗。 但果洛地區自然氣候惡劣、常年匪患不斷、部落紛爭相繼,神山崇拜成為了他們四處遷居游牧動蕩心靈的依靠。

一、阿尼瑪卿名稱的由來

阿尼瑪卿雪山(A myes rm chen)主峰位于青海省果洛州瑪沁縣境內,為藏族九大神山之一。除阿尼瑪卿外還有瑪杰本熱( rm rgyl sbom r)、瑪卿崗日( rm chen gangs ri )、瑪念斡熱( rm ganyn bom r)、瑪日饒絳( rm ri rb ‘byms)瑪央多杰扎( rm gyng rdo rje)等不同稱謂。藏語中“瑪( rm)”意為傷口,相傳阿尼瑪卿與念青唐拉為爭奪權力械斗,念青唐拉用武器擊傷阿尼瑪卿臉,從此得名瑪卿,卿在藏語中意為大,瑪卿即意為大傷口或大傷疤。

“瑪( rm)”是藏族一種古老的姓氏,藏族歷史上有很多瑪氏的先賢,如:赤松德贊時期的七試人之一瑪仁青確( rm rin chen mchog)以及當時的大臣苯教文獻中出現的金察瑪瓊( gyim tsh rm chung)、瑪本圖格( rm bon thugs dakr)。后宏期希杰派創派祖師帕當巴的三大弟子之一瑪郭喜饒( rm sgom shes rab),以及后世的瑪堆斯增( rm stod srid ‘dzin)和瑪譯師曲白( rm lo tsw b chos ‘bar)等不勝枚舉。阿尼瑪卿中的阿尼( A myes)在藏語意為爺爺,所以阿尼瑪卿崇拜可能也與祖先崇拜有關。雖然如今資料有限,無從考證古老的姓氏“瑪”與阿尼瑪卿的關系,但很可能與這些都不無聯系。

另外,以果洛地區為主的黃河上游的很多地方統稱為“瑪域( rm yul)”,藏語中黃河也叫瑪曲( rm chu),即瑪河。所以也有可能是因為雪山位于瑪域,所以以此命名為瑪卿。當然是先有山名,還是先有地名,亦無從考證。所以也難以在此妄下定論。

二、阿尼瑪卿山神的起源

果洛地區山神眾多,最為著名有“瑪玉嘉”三神( rm gayu ltsgs gsuam),即阿尼瑪卿、年寶玉則和雍中嘉則。阿尼瑪卿為眾山神之首,部下有瑪氏三百六十神( rm rigs sum brgy drug cu),相傳年寶玉則和雍中嘉則都是阿尼瑪卿的大臣。果洛的山神體系還有上瑪域十三岳,中瑪域九山峰,下瑪域十三神的說法,也均是阿尼瑪卿山神的麾下。受藏傳佛教影響,阿尼瑪卿山神被認為是受蓮花生大士點化的護法神。不僅如此,果洛地區格薩爾史詩文化氣氛濃郁,因此阿尼瑪卿被認為是格薩爾王傳中的兩個最為重要的兩個戰神之一,另一個是念青改佐( gnyn chen ge mdzod)。所以,阿尼瑪卿山神是一個集山神、護法、戰神為一體的多重身份的神,而對于這樣一個神的起源也是眾說紛紜。

阿尼瑪卿山神最為典型的形象是一個頭戴白氈帽、手持套索的牧民形象,他的裝束是一個果洛牧民的形象。所以,首先第一種說法是本土說,阿尼瑪卿山神源自果洛本土。由藏民族的祖先崇拜而來,而且阿尼瑪卿山神具有強烈的地方性色彩。

其次是認為從衛藏遷來。在果洛民間故事中,有一段關于瑪卿來源的傳說,這也是目前阿尼瑪卿來源傳說中篇幅較長、較完整的一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在西藏拉薩附近有一名老翁叫俄德貢見,他有九個兒子,他們父子在當地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后來,父親得知安多和康巴地區連年受災、鬼魅橫行,心里非常著急和難過,九個兒子便主動請纓去藏北、康巴、安多等地降魔,幫助當地的百姓度過難關。老四就被派到了安多地區,他用非凡的智慧和能力消滅了魔鬼,降服了猛獸,懲治了惡人,被當地擁戴為首領,后來感動天神,封他為保護神,住在一幢九層白玉瓊樓中。很多年之后,在藏歷馬年他的父親兄弟來看望,這次聚會被稱為開天辟地九大神的聚會,那時他的家族已成規模,有了大臣、管家、領誦經文的阿卻、三百六十隨從等,但就在隆重的父子相會時,他突然變成了一座冰雕玉琢的雪山。從此,人們就親切地稱呼他為“阿尼瑪卿”,以懷念他。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阿尼瑪卿山神起源于衛藏。

最后一種說法是,源自印度。受藏傳佛教文化影響,印度起源說歷來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藏族文化中人們愿意將很多起源都追溯到印度,印度是佛陀誕生、傳法、成佛之地,她在藏族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阿尼瑪卿也不例外,“印度巴嘎拉王子旦巴丹布的母親去世后,國王巴嘎拉又娶新妻帕恰瑪,帕恰瑪為了取得繼承權,想暗害王子,于是開始裝病,告訴國王只有魔界朗嘎伯熱一種叫格莎娜的藥才可以救她的命,而這種藥必須由王子旦巴丹布親自前往才能拿到,國王于是答應讓王子前往魔國去取此藥。王子到達魔國后,遇到魔國守門人,守門人告訴他這只是王妃的奸計,格莎娜并非為藥,正是魔王的女兒,王妃為了取得王權想害死他,并勸他回去。但旦巴丹布堅定地說:“我是遵父王的命令而來,今天哪怕成為魔王的口中餐,也要完成這項使命,這平凡的肉身沒有什么不舍!”守門人感化于王子舍身為人的慈悲心,告訴了王子進入魔國的路徑以及征服魔王的手段和方法,并許下后世共同護法、利益眾生的心愿。這位魔國的守門人就是后來的阿尼瑪卿山神即白氈神,他是受佛陀的旨意而來,而這位王子就是觀世音的化身,據說這個故事后來被改編為藏戲《旦巴丹布》?!睋苏f,阿尼瑪卿山神起源于印度。

雖然,阿尼瑪卿山神的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我們從這些故事中可以隱約看到阿尼瑪卿在歷史長河中的變化,以及他所受到的各種文化的影響。首先第一種和第二種說法中可知阿尼瑪卿山神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影響,第三種說法中我們可以看到異質文化的影響。所以說,阿尼瑪卿山神信仰體系在其形成完整的信仰體系過程中受到了多種文化的影響,不能單一地看做某一文化的產物,而是多種文化融合形成的復雜的信仰體系。

三、阿尼瑪卿山神信仰的流布

阿尼瑪卿又稱作瑪積雪山,主峰在果洛州瑪沁縣境內,海拔6282米,終年積雪不化,是昆侖山脈東部的一支。山脈從拉加寺的西南,達曰縣的北部延伸而出,全長400公里左右,由瑪沁縣甘德縣兩境延伸至循化地區。當然,我們單從地理概念上談論阿尼瑪卿山神的影響,但是作為山神的依附的雪山,對其影響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阿尼瑪卿山神在藏傳佛教中的傳播極其廣泛,是藏傳佛教各教派公認的護法神之一,其影響力當然遍布五省藏區。

阿尼瑪卿雪山是朵康山神之首,也是果洛地方山神中唯一一個受整個藏區部分教派信仰的山神。才貝博士在其博士論文《阿尼瑪卿山神文化研究》中談到影像模式時,提出了阿尼瑪卿的三圈影響模式,其中果洛地區可以基本概括為內圈,“阿尼瑪卿的內圈是以血緣為基礎的,在這里主要表現為與阿尼瑪卿有直接血緣關系的親屬為核心成員的大家庭模式或血緣部落模式,如其父母、舅舅、妻兒以及大臣、占卜師等。幾乎所有的偎桑辭都要提到阿尼瑪卿的父母、妻子、舅舅及九兒九女,也有較早的文本提到他的祖母阿則章潔,有的文本認為阿尼瑪卿父親為瑪日天宗,而母親為賽日昂由,此類以苯教文獻居多,而在果洛地區,瑪日天宗這個名字已被遺忘,賽日昂由被公認為是瑪卿之父,多杰智加瑪為瑪卿之母,但是關于多杰智加瑪也有多種說法,貝內斯基根據隆多喇嘛的記載,認為多杰智加瑪為瑪卿伯熱山神的伴偶,也有文本提到阿尼瑪卿還有七位明妃,他的妃子貢曼拉熱在人們的記憶中較穩定地存在,其他兩個妃子似乎已脫落于記憶。阿尼瑪卿家族人員身份和姓名的多變、復雜,正是反映了阿尼瑪卿山神崇拜的古老性,反映了山神記憶的喪失、激活、重構的反復過程,一些人物的姓名慢慢脫落,如阿尼瑪卿的大臣格通智格在有很多文字記載,但是小臣達瑪德則卻鮮有記錄,而一些人物身份在歲月的斗轉星移中慢慢改變,甚至被顛倒性別,在佛教強勢的沖擊下,無論如何,山神崇拜還是以頑強的生命力,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卑⒛岈斍渖缴褚灶愃朴谌祟惿鐣械募易逵绊懥Φ哪J接绊懼宓貐^。

阿尼瑪卿山神,被認為是藏傳佛教的護法神,而且在很多祭祀文中提到,阿尼瑪卿山神是得道第十次第的佛,這種說法在藏傳佛教中極其廣泛。僅從這一點也是其他護法神所無法匹敵的,其他護法神也有類似說法但次第之高都不及阿尼瑪卿山神。果洛大小寺院幾十座,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法會,其中必有祭祀護法神的儀軌,而阿尼瑪卿山神祭祀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不僅如此,每年各部落都有自己的祭祀會,其中阿尼瑪卿也是必不可少的。每隔十二年,藏歷馬年是阿尼瑪卿雪山的本命年,這一年有無數的朝山者跋山涉水、頂風冒雪瞻拜神山,信徒們以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信念繞山禮佛,他們在亙古不變的轉經路上體驗著前世和來生的時空轉換,穿過肆虐的風雪,他們可以在山神的懷抱里找到美好的精神家園及通往這個家園的天堂之路。

“轉山”是一種盛行于藏地的莊嚴而又神圣的宗教活動儀式,在西藏許多地方都有轉山的習俗。也是神山崇拜最直觀的表現之一,據說朝圣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可在五百輪回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于常年的十三圈。千百年來朝圣者絡繹不絕,在通往神山的一條條道路上,形成了一個耐人尋味、令人感慨的永動流。

這是如今最為具體的阿尼瑪卿神山崇拜的表現,也是阿尼瑪卿神山崇拜與藏傳佛教和苯教結合的產物,是神山信仰在佛教和本教徒中傳播的方式,也是其山神影響力最直觀的表現,而轉山已經成為藏族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阿尼瑪卿所蘊藏的文化記憶

阿尼瑪卿圣地記憶中,圣人無疑強化和提升了圣地的地位和威望,這種將傳統藏族歷史上有過著名圣跡的圣人、上師納入圣地體系的作法,并不是阿尼瑪卿圣地的獨創,在其他圣地那里,我們總能見到這些熟悉的名字蓮花生、拉隆多杰、湯東結布等。這些反復閃現的符號到底象征什么他們是佛教勝利、修行成功的典范,我們大可不必將蓮花生、拉隆多杰、湯東結布看作是一個現實的歷史人物,而是看成一種文化英雄的代表,這也就避開了諸如他們到底有沒有來過阿尼瑪卿雪山這個單調的問題,這更有助于我們理解圣地所蘊藏的歷史、宗教情感。在這三者中,宗教生活最突出的形式是蓮花生信仰,他的塑像、預言、各種化身充斥在阿尼瑪卿神山的建構中,他在藏族人的記憶中是永生不滅的,隨時有可能在某人瑜伽師的修行中、某位高僧的儀軌中、某位上師的凈相中被點擊、復活,再度回憶起來,發揮作用。

藏族人在對自然的不認識和恐懼中產生了神山崇拜、禁忌、祭祀文化和山神信仰等觀念經過佛教的洗禮,原生宗教和苯教時的觀念借鑒了佛教引人向善的教義和維持社會道德的功能,這一觀念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起到了調節作用。

五、結語

阿尼瑪沁和其他的神山一樣,有著威武的形象,一系列祭祀的宗教儀式和眾多的信徒,但是由于是藏族九大神山之一,坐落在黃河源頭,在歷史上位于藏蒙漢等多民族文化輻射的區域,因此這一崇拜具有鮮明的本土特點、政治、文化宗教的眾多屬性

參考文獻:

[l] 丹珠昂奔.藏族神靈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2] 丹珠昂奔.藏族文化發展史(上下)[M].甘肅教育出社,2000.

[3] 丹珠昂奔.藏族文化散論[M].中國友誼出版社,1993.

[4] 果洛四十年[M].西寧:青海人民出一版社,1993.

[5] 果洛藏族自治州概況[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

[6] 才貝.阿尼瑪卿山神文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2010.

[7] 斗毛草.藏族神山崇拜及其社會意義研究[J].青海民族大學,2017.

作者簡介:索南拉毛(1995—),女,藏族,甘肅夏河縣人,法學碩士,研究方向:藏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