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異性情感教育課程實踐研究

2020-02-19 05:09邵巧倍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5期
關鍵詞:課程研究情感教育

邵巧倍

〔摘要〕研究表明,當今高中學生異性交往有一定的普遍性,新時期的高中生需要的并非“要不要談戀愛的認知輔導”,而是基于成長關懷的“異性交往困境的情感策略與技能輔導”,而這方面國內鮮有形成體系的教材。本課程研究選取“情”的角度,為高中生呈現“以情動人”的戀情心理課堂,某種程度上補充了高中異性情感教育的實踐研究空白。根據高中階段學生情感發育特點的理論研究和調查分析,基于“為愛成長”的理念,提出四個異性交往的發展任務:交往心準備、交往心決定、交往心能力、交往心視野,每個發展任務各設計3—4個活動話題,形成18課系列課程。課程實施中重視學生的“內心成長”,以及之后的行動決策、異性關系技能的培養。

〔關鍵詞〕異性交往;情感教育;課程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05-0022-06

一、研究緣起

當前高中階段異性情感教育存在諸多誤區。在教育認知上,有的認為這個階段不適合異性交往;有的認為異性交往不需要指導,自然就能學會。在教育內容上,多定位于性教育,很少涉及異性情感輔導。這導致高中學生不僅得不到有用的指導,更可能因外界壓力,造成類似“羅密歐朱麗葉效應”的結果。若成年人不支持高中生與異性同伴交往,又不引導他去積極處理自己的情感需求,學生成年后出現個性反叛、情感淡漠的概率會大大增加,甚至發展為“愛無能”。研究表明,新時期的高中生需要的并非“要不要談戀愛的認知輔導”,而是基于成長關懷的“異性交往困境的情感策略與技能輔導”,而這方面國內鮮有形成體系的教材。應從關注學生高中階段的發展與成功轉向關注學生整體生涯中的成長與幸福,將高中生對愛情的理解作為其綜合素質修煉的一部分。通過教材的編寫和實踐,我們提供了在高中課堂“談情說愛”的范式,使校園異性情感輔導由個別轉向全員,由壓制轉向疏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師生關系與親子關系,鑄就更加和諧的校園氛圍與家庭氛圍。

二、文獻綜述

高中生一男一女之間過于親密的行為,在我國通常被稱為“早戀”,現已逐漸被高中生“戀愛”代替。高中階段是青少年異性關系發展的敏感時期。青少年早期的浪漫經驗是其后期浪漫關系的保證,也是個體獲得幸福的基礎[1]。Shulman 和Scharf[2]發現,青少年有時會認為他們陷入異性浪漫關系之中,而實際上這與跨性別的友誼并無差異。處于浪漫關系中的青少年,學業成績容易受影響而下降。受影響不是因為異性交往本身,而是因為缺乏對異性交往中面臨實際問題的應對策略與技能,及由此產生的情緒困擾對學習的影響。

從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需求看,他們需要界定自己在同伴和異性前的身份,建立自我同一性。閔樂夫[3]把“一個少年由習慣于接受父母的愛護、關心、照顧,發展到去愛護、關心、照顧另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異性”看成是心理上的一種成長,認為這種體驗可能升華成對生命的尊重、對戀人的責任和對人生幸福的理解。李陽、王菲、劉艷[4]也提出,那些處于性生理和性心理開始發育但兩者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期間的青年男女之間的相互喜歡,“盡管是不成熟的,但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對,這種愛情其實是一個試驗性學習的過程,只有通過這樣一個學習過程,我們才有可能形成恰當的愛情技巧和愛情觀?!币虼?,若這個階段允許他們接納生理的沖動,探索自己的情感,嘗試與異性的交往,他們會發展成接受自己的人。青少年的異性關系是其社會關系的主要特征,是青少年社會性發展的核心內容,對青少年建立清晰的自我感知與自我價值感,增進社交技能,增強安全感和歸屬感,增進心理健康都有積極幫助。

三、研究設計

為編寫適用于當代高中生異性情感指導并適合推廣的通用課程,本研究分成三個部分展開(如圖1所示)。

第一部分:課程目標與教學內容。在青春期異性情感教育的理論梳理和相關問卷調查等實踐調查的基礎上,制定適用于現階段高中生實際需求與學校教育需求的課程目標,擬定課程框架,形成教學內容體系。

第二部分:課程實踐與教材編寫。根據制定的課程目標與教學內容,通過教材編寫、課堂實踐、上課反思、教材修正等環節,反復編寫和修改教材每一課的具體內容,結合課堂實踐操作的成果,形成最終教材。

第三部分:課程評價與效果檢驗。對課程的實施成果進行匯編,并通過課后的反饋調查、個別訪談、感悟成長等方式,完成課程評價,檢驗課程實施的效果。

四、研究實施

(一)高中生異性情感現狀調查

本研究使用的調查工具為自編的“高中生異性交往現狀調查問卷”,共設計了15個題項,包括對戀愛的意向調查、原因分析、行為取向、理性認識和同性戀問題分析五個方面。見表1。

調查結果表明:

(1)高中生異性交往趨于普遍化。高中生平均認為身邊有近四成的學生有戀愛對象,教師平均認為不足二成的學生有戀愛對象,遠低于學生的估計值。學生對戀愛狀態的自我報告更是印證了此觀點,本調查中有近七成的學生或處于戀愛中,或有過戀愛經驗,或向往戀愛體驗。因此對高中生異性情感的輔導已非個別學生的特殊需要,開設適合于高中生群體的異性情感輔導課程已迫在眉睫。

(2)高中生的異性交往并非“近水樓臺先得月”,他們更容易被對方的個性、外貌以及能力吸引。了解高中生群體中受歡迎的男女生特點,能夠了解該年齡段學生在異性交往中的心理需求。調查結果發現,女生更看重男生的個性特點,其次是男生的長相;而男生幾乎同等重視女生的個性特點及長相。為此,我們有理由猜想,一個個性好、顏值高的高中生在這個階段更容易卷入異性情感的困擾中。

(3)高中生對戀愛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行為決策差異性較大,總體男生較女生更愿主動地進入并維持戀愛狀態。對戀愛行為決策調查發現,無論是主動表白還是接受表白,男生顯得更為果斷,而女生除了評估自己喜歡對方的程度,還會做出更多的考量。比如調查中有30%的女生會因怕家長、老師知道而不進入戀愛狀態,而男生在這方面有顧慮的僅6%。因此在對高中生進行異性情感決策輔導時,男生需更側重決策內容的拓展,女生更側重決策方法的滲透。

(4)高中生雖普遍認為該階段的戀愛關系難以持久維持,但認為良好地處理這段情感,能為自身的成長提供助力。高中生,特別是有情感經驗的高中生會比較全面地思考異性交往的利弊。大部分的高中生能認識到利弊兼有,而其中的弊更多地指向戀愛與學業的矛盾,利則指向人際拓展、個人成長、經驗積累等諸多方面。然而即便高中生向往愛情,大部分人對高中階段的感情時限不抱樂觀態度,畢業季成了分手季的現象也屢屢出現。為此我們有理由思考,高中階段的戀情多為情感的練習期。

(5)高中生對同性戀已有一定的認識,對同性戀者有較高的接受性,但大都難以接受自身有同性戀傾向。隨著媒體、小說的滲透,高中生對同性戀一詞早已不再陌生,有的好奇,有的驚奇,也有的是看熱鬧。在高中階段進行同性戀知識的普及,既是對小部分可能有同性取向的學生的關懷,也能促進學生對該現象的理性思考。

(二)高中生異性情感輔導課程體系設計

1.課程目標

本課程直面傳統青春期異性關系課重“性”不重“情”的現狀,根據學生在異性交往的各個階段面臨的最真實的困惑來編排章節。每一堂課都有獨特魅力,可以獨立操作。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引導學生積極面對自己的情感需求,了解男女性別在性心理上的差異,促進異性間的積極情感體驗,以雙方的成長為一切行動決策的出發點,做出理智的關系和性取向決策,增進愛的能力。

2.課程形式

本課程實施過程重視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尊重不同的觀點,引導學生積極關注自身面臨的困惑,培養對自身的責任意識,同時呼吁對對方的尊重與關懷,以及對社會的關注與責任。本課程體例采用“情景之窗”“知識舞臺”“動感地帶”“臺下功夫”四個版塊,具有生動的舞臺感?!扒榫爸啊庇志帉懥税l生在高一同一個班級的連續故事,連成一個完整的情感劇本,為教材的魅力增色。

3.課程內容

從調查結果來看,近70%的高中生有過戀愛經驗或向往高中階段擁有親密的異性關系。不難看出學生對異性情感交往的困惑已不再是重點,因此新時期高中生異性交往教育的重心已經不是“要不要談戀愛的認知輔導”,而是“異性交往困境的情感策略與技能輔導”。學生遇到情感問題找心理輔導老師,主要集中于以下幾種情況。

(1)進入戀愛關系前的迷茫。包括了解自己理想中的Ta會具備哪些方面的特點;喜歡Ta的原因;明白喜歡和愛的區別等。比如,以下是一位暗戀著鄰班男生的吳同學與心理輔導老師的對話片段。

來訪者:“我喜歡上了隔壁班的一個男生,我是很相信眼緣的,我覺得他就是我理想中的男朋友?!?/p>

老師:“這位男生讓你如此著迷!你能說說你喜歡他哪里嗎?”

來訪者:“我和他不熟悉,但他看著很干凈、很文靜,不像其他男生那么躁,而且我覺得他很帥!”

……

(2)異性關系發展中的矛盾和糾結。包括喜歡一個人要不要表白;如何面對他人的表白;如何拒絕等。比如有一位男生謝同學喜歡班里一位女生,表白失敗后,來找心理輔導老師。

來訪者:“我喜歡班里的一個女生,昨天跟她表白了,但她沒有答應,讓我很難過……”

也是那幾日,那位女生也過來找到心理輔導老師,說起了她的煩心事。

來訪者:“我們班男生跟我表白,我知道他是個老實人,所以不想傷害他,但我真的不喜歡他,我該怎么辦?”

……

(3)異性關系維持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包括男女朋友間的溝通問題;戀愛與學習、戀情與生活的關系的處理等。比如有一對已經確定了戀愛關系的鄭同學和魯同學來咨詢室談起了他們的糾結。

來訪者:“目前,由于小組內部存在些許矛盾,調整了座位,鄰組內部也有些許矛盾,我們的座位挨在了一起。高三了,我們都想好好學習,但兩人不由自主互相干擾。魯坐在我邊上,時不時發出一些聲音來吸引我的注意力?!?/p>

……

(4)與青春期異性交往相關的其他問題。包括學生對他人戀愛的看法;對婚姻家庭的認識;對同性戀的認識等。這些問題不是學生目前急需解決的,但能幫助學生用更寬的視野和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高中階段的異性情感關系。

因此,本課題研究根據高中階段學生情感發育特點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分析,基于“為愛成長”的理念,提出四個異性交往的發展任務:交往心準備、交往心決定、交往心能力、交往心視野。每個發展任務各設計3-4個活動話題,各安排1個單元活動。整個課程包含課程綱要、課前調查以及課程內容三部分,共18課時。見表2。

發展任務一:交往心準備

探討在進入戀愛關系前高中生應具備的基本認識。

發展任務二:交往心決定

探討如何面對異性關系發展過程中的系列行動決策。

發展任務三:交往心能力

了解維持異性關系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相應能力的培養。

發展任務四:交往心視野

了解與青春期異性交往相關的其他問題,以更寬的視野和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高中階段的異性情感關系。

五、實踐成效

(一)幫助學生自省“因愛成長”

課程的開設旨在為成年后的戀情做好充分的準備;鼓勵學生對高中階段的異性交往作出理智的決定;協助學生在高中階段的異性交往經歷中發展出成熟的能力;也呼吁學生從自身成長的需要出發,以理解、接納、尊重的態度,看待成人社會中婚姻破裂、同性戀等社會熱門話題。

(二)促進教師理解“校園之愛”

將學生的異性情感現狀以研究報告的形式呈現給教育工作者,讓教師更了解學生對校園戀情的態度和想法。溝通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這種方式一方面縮小了教師與學生間的認知差異,讓教師更懂學生;另一方面,使教師的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更能滿足學生的需要,使校園因愛更加和諧。

(三)教材引領“愛的教育”

經過多年的研究和實踐,我們編寫的高中生情感教育教材《為愛成長——高中生異性交往輔導課》獲評寧波市精品課程。課程體系以“情感”為出發點,基于當前高中學生的異性情感現狀與需求,引導學生接納生理的沖動,探索情感的需求,嘗試異性的交往,發展成接受自己的人;更引導學生思索“如何在異性關系的各類決策過程中和之后獲得雙方內在的成長”,而不拘泥于決策的結果本身,以此幫助學生提升人際交往、心理健康、情感發育、理性決策等方面的水平。

從人類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因愛而生,為愛成長”的個體。偉大的愛情心理學大師Erich Fromm在《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一書中總結道:“愛是對我們所愛者的生命及其成長的關懷!”《為愛成長》這門課程,可以成為我們成人送給青春期孩子“愛的能力”的養成手冊,也成為我們自己“為愛成長”的見證。

參考文獻

[1]Seiffge-Krenke,I.. Testing theories of romantic development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evidence of a developmental sequ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3(27):519-537.

[2]Shulman,S. & Scharf,M.. Adolescent romantic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age-and 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 and links with family and peer relationship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0(10):99-118.

[3]閔樂夫. 對“早戀”的再認識及教育對策[J]. 中國性科學,2002(2):15.

[4]李陽,王菲,劉艷. “早戀”概念的新認識[J]. 中國性科學,2007(1): 33-34.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中學,寧波,315104)

編輯/張國憲 終校/衛 虹

猜你喜歡
課程研究情感教育
中職學校光電專業現代班組長培養的課程研究
基于任務驅動的保險實訓課程研究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對策探討
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研究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應用型信管專業課程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