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傳播策略研究

2020-02-27 19:35
民族藝林 2020年4期
關鍵詞:曲藝少數民族媒介

(廣西藝術學院 人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物質文化的發展帶動著精神文明的變遷,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西少數民族曲藝在這場變遷中卻因傳播上的掣肘而顯得頗為窘迫。但伴隨網絡和時代潮流發展,傳播媒介上的更新和多元媒介的融合為廣西少數民族曲藝提供了廣泛傳播的可能。以此為切入點,可以助力少數民族曲藝的生活化傳承和現代化發展,發揮少數民族文藝在新時代的積極作用。

一、多元媒介融合與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傳播處境

伴隨著技術迭代以及文化轉型,原有的以電視、廣播、報刊等為主體的傳統媒介,在文化傳播上已顯示出自身的局限性。不僅受制于時間和空間,而且傳播方式單一、互動性差等諸多弊端也日漸凸顯,既難以跟上時代的腳步,也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此時的新興媒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受益于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科技手段的更新,新媒體不僅在時間和空間上受限少、傳播具有極強的時效性,而且渠道多支、形式多樣、開放性和互動性極強,日益成為新時代媒體傳播不可或缺的力量。

為謀求傳播現狀的改善,在政府的倡導和社會的推動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進行合作,至此媒介融合這一傳播樣態應運而生。媒介融合,是傳統媒介,如紙媒、電視、廣播等與以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為代表的新興媒介的整合。融媒使媒體從各自運轉到多媒體共同運作,實現線上、線下優勢互補,資源共通、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運作策略讓媒介傳播面貌一新,不僅拓展了傳播方式和渠道,信息的即時性和準確度也得到提升。同時,其特有的包容性和互動性不僅能將不同種類的文化內容和形式進行整合,拓寬受眾的參與范圍,還可通過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融合,推進媒體視角和內容的生活化、大眾化。融媒體雖有諸多優勢,但隨著傳播頻次的增加和傳播范圍的擴大,內容生產上的掣肘已經令人難以忽視,各媒介承載的內容繁雜且缺乏內涵,難有深刻影響,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上收效甚微。隨著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融媒對經典內容的呼喚日益迫切。

少數民族曲藝作為我國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傳播對我國精神文明建設至關重要。而廣西作為以壯族為主體的自治區,聚居了壯、瑤、苗、京、毛南、仫佬等少數民族,各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不僅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也互相融合,形成了廣西獨特的地域風情,帶有各族特色的曲藝就是文化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廣西少數民族曲藝本身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無論是帶有神秘面紗的創世典故和神話故事,還是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都帶有新奇度和可探究性,是融媒體進行經典內容挖掘的極佳源泉。從題材上看,廣西少數民族曲藝有大量的史詩和神話傳說可供開采,比如壯族的《布洛陀》、瑤族的《盤王》、苗族的《古歌》等,都是說唱本民族的創世歷史和先民信仰,展現著各族祖先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而像《唱采茶》《攆山歌》等體現民族生活風貌的曲目,也因其真實性和生活性而有一定的受眾基礎。這些題材都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是進行二次創作和發掘的資源寶庫。從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表演形式上看,有說唱、歌唱、舞唱和雜藝等不同表現,說唱形式最為常見,比如壯族的“末倫”、京族的“哈典國”;以歌唱形式為主的毛南族的“排見”、桂南地區的“唱采茶”流傳甚廣;舞唱形式的“唱春?!薄澳溪{蛇”等曲目也讓大眾喜聞樂見,其他雜藝形式的曲藝節目也多穿插于表演之中,時有亮相。這些帶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符號的藝術形式,如能深入發掘、作出適應于新時代潮流的創新,同時借助融媒體的生產機制進行傳播,一定會收獲大批受眾。

廣西地處南疆,境內各少數民族聚族而居,文化傳播和傳承以“口傳身授”為主,口頭交流成為主要的傳播渠道,因此,以“口頭文學”形式呈現的“曲藝”在此前的文化傳承中極為重要。其內容多圍繞當地生產生活進行,與祖先崇拜和神明信仰相連。筆者曾參與瑤族的“盤王節”大會,即當地的盤王祭祀,儀式上歷來要“跳盤王”,即于盤王像前說唱《盤王大歌》、跳黃泥鼓舞,表達對盤王的敬意,祈求祖先保佑族人安居樂業,以生產上的意義為主,藝術欣賞還未納入考慮范圍。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出現后,偶有曲藝節目通過廣播、電臺放送,但受制于檔期、地域、受眾群體等因素,也難以達成有效傳遞。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傳播媒介更新迭代,整個社會都發生了轉變,所謂“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人類不斷發明、掌握傳播媒介的歷史”。[1]因媒介變遷,大量的信息不斷涌入,少數民族群眾在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精神觀念中也融入了新的內容,原有的民族價值觀開始重構。流行文藝的傳播對少數民族曲藝造成不小的沖擊,傳統少數民族曲藝是以人為主進行口頭傳播,對受眾的在場性有很高的要求。但多元媒介的發展,帶來了更新穎豐富的藝術形式,傳播也不受時空限制,自然吸引了更多受眾,從而導致傳統曲藝的受眾群體日益縮減。受眾不斷減少的同時,傳承上也出現了危機,曲藝是以師徒相傳為主,但年輕人的逐漸外流,弱化了繼承者的有生力量,甚至出現某些曲種后繼無人的窘迫狀況。在此環境之下,曲藝的維持都成問題,更遑論傳播和發展,而融媒體的如火如荼,讓曲藝的目光迫切投向它,以尋求轉機。

融媒體的多種傳播渠道、特有的互動性,都是廣西少數民族曲藝增強傳播的有效性、逐步培養忠實受眾群體的有力臂助。而且目前融媒體的傳播內容紛亂龐雜、良莠不齊,少有本民族的經典內容呈現,而少數民族曲藝本身自帶有一定的民族特性,文化內容和形式更貼近本國民情,適應本地文化和民眾心理。若能將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歷史文化和民族資源有效開發,融入融媒體的生產機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融媒體內容生產中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內核的缺失。于融媒體而言,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豐富資源是進行新時期傳播的內容支持;于曲藝自身而言,也將因融媒體傳播而將經典薪火相傳、香飄萬里。

二、媒介融合對廣西少數民族曲藝傳播的影響

少數民族曲藝此前多在本民族區域內傳承,依靠區域內的受眾進行口頭傳播。廣播、電視出現后,偶有曲藝節目通過廣播、電臺放送和演出,但受制于播出的時間、地點等因素,收視率較低。最常見的還是在節日慶典進行現場轉播,但因傳統節目的互動性不高、娛樂性較差而難以引起廣泛關注。隨著互聯網走進千家萬戶,人們隨時隨地通過網絡與外界相連,各類娛樂資訊充斥業余生活,內容老舊的曲藝被束之高閣,曲藝受眾不斷流失。此時的曲藝為謀求自身生存發展,勢必要借助融媒體的傳播力量,以多元傳播謀求藝術市場的一席之地。

融媒體可以為少數民族曲藝提供多種傳播渠道,除傳統的電視、廣播外,微博、微信客戶端可以進行線上宣傳,各類視頻軟件,如抖音、微視、斗魚等具有強大的用戶群,為少數民族曲藝創造了良好傳播平臺??萍嫉陌l展讓藝術作品可以被多次復制并用不同形式在不同媒介之間傳播,使人在短時間內被相同或相似內容包裹以提升信息的關注度。各平臺的內容制作和傳播有很大的自由度,為曲藝傳播制造時間和空間上的便利。其特有的互動性,讓大眾有機會參與藝術作品的評論、傳播甚至二次創作,受眾的切身參與,提升了其主動傳播的積極性,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實時互動,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增強了傳播的有效性。融媒體的發展,讓曲藝藝術逐漸從神靈頌歌、祖先崇拜落實到人間煙火、市井人家,更進一步參與到街頭巷尾的民眾生活里,如果此時充分發掘其自身的民族特色,從生活中積極尋找突破口,必會創作出更多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同時,因融媒體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可以使曲藝在傳播過程中與現代元素結合,一方面豐富曲藝自身的文化內容,另一方面也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滋養其他藝術種類,助推曲藝在新時代的傳承和發展。

傳播媒介的現代化轉變,固然打開了少數民族群眾看世界的視野,使其對新鮮事物和現代生活充滿向往,但是也產生一系列的隱患。受外來事物的影響,在新一代少數民族青年眼中,傳統的民族文化逐漸成了落后的符號,帶有濃烈民族特點的曲藝自然也在其中。曲藝受眾看待曲藝的目光從原有的視其為帶有教化意義的傳統文化組成部分變為茶余飯后的消遣節目,以審視娛樂節目的眼光來看待曲藝藝術,不斷提出娛樂性的訴求。筆者在金秀瑤族自治縣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從老年人到年輕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接觸各類網絡媒體,原本利用農閑做本族織繡或學習本族傳統藝術轉變為唱流行歌曲、跳廣場舞等娛樂項目。而曲藝這種需要系統學習的藝術,更是消解在各類短視頻和娛樂節目中,“文化傳播媒介的演化對傳播主體文化價值觀念的轉變有著重要的影響”,[2]當人們點開各類APP 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得精神上的放松,自然不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學習一門藝術以愉悅身心。

正如詹姆斯·羅爾所說:“傳媒技術進入不同的文化區域,擴展了那里已經存在的傳統價值觀和生活風格,同時,傳媒技術也挑戰和改變那里的文化根基?!盵3]現代化環境下,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變遷,傳播技術的發展,也將外界的潮流帶到少數民族地區。為尋求經濟上的發展,逐漸發展文化產業以謀求商業利益。傳統曲藝逐步進行商業包裝,披上華麗的外衣,以進行旅游消費的推銷。曲藝傳承人適應新時代的傳播需求,在傳播方式上力求改變,曲藝已不僅僅是文化傳統的傳承,也是他們在新時期、新社會謀求生存的技藝,受自身經濟和社會需要的支配,曲藝表演已經成為讓相關受眾進行消費的文化商品,接受相關消費者和社會群體的監督和制約。當曲藝成為文化產業鏈的一環,文化傳承和傳播上結合了更多的商業因素,各方面為適應商業需求而進行更改,有些曲目和形式已經失去原有的意義和內涵,為傳播而傳播,為取悅受眾和商業利益犧牲本身的淳樸色彩。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穿民族服飾跳現代廣場舞、唱流行歌曲的當地群眾比比皆是,甚至將節日慶典的傳統流程更改得面目全非,大多數傳統曲藝為適應旅游需求進行的商業化改革并不成功,改造后的曲藝作品空有噱頭、缺乏內涵,難以在海量的信息中脫穎而出。傳播媒介的變化對曲藝的影響良莠參半,我們應該注意到融媒體這把雙刃劍對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有利作用和不良影響,積極采取措施發揮出其有利的一面,努力降低其不利影響,使少數民族曲藝向良性轉化和發展。

三、融媒體背景下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傳播路徑新構

目前的廣西少數民族曲藝演出多是蜻蜓點水般從觀眾面前掠過,觀眾或被少數民族服飾的華麗和繁復吸引,或為從眾心理捆綁參與,對曲藝內容本身并沒有留下深刻印象。受眾沒有深刻的感受,沒有傳統層面的領悟,當然談不上有效傳播。為適應當下的傳播環境和藝術發展,廣西少數民族曲藝應從多方面進行思考,重新構建自己的傳播路徑。

第一,從廣西少數民族曲藝自身來說,相關傳承人群和當地文化機構應系統整理本民族的傳統曲目,深度挖掘其背后的歷史典故和文化內涵,與本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生產生活進行關聯,挖掘其中的獨特性進行內容建設。在傳播內容的選取上,主要選取那些耳熟能詳的、易于喚起民眾深層記憶的曲目,比如瑤族的《盤王大歌》、壯族的《布羅陀》本身就有一定的受眾基礎。這樣的曲目,通過內容上的不斷挖掘提煉,再借助新穎的藝術形式,必然容易喚起受眾的共鳴,調動起受眾關于本族歷史文化的深層記憶,催動其情感的萌發,讓其自主發起二次傳播。同時借助融媒體的多渠道、多媒介、多形式以及其強大的受眾群體和話題流量,以曲藝內容喚起其他族群同胞的相似記憶,引發討論話題,助力曲藝在更廣泛的層面上進行開拓。

與此同時,曲藝創作者應深入觀察,從生活中尋找創作素材,創作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故事,反映時代變化和民族精神,彰顯廣西的少數民族文化在新時代的魅力,尋找民族文化新的演化形式。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堅守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將時代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以貼近生活的內容,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引領傳播潮流。在曲藝傳播的過程中,傳承人務必注重作品的精神作用,著力提升其中的內涵成分,增擴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注意信息的分揀和提煉,增強內容的適配性,在適當的時機推出適應的內容,增加內容的經典成分,形成良好的傳播環境。相關工作者在進行內容制作和傳播時,還要注意內容自身的話題性成分,能否引起關注度和話題討論,吸引藝術批評家和相關從業人員的注意,讓他們對節目作出一定的評論,這些本身自帶流量的專業人士,會引來一些高質量的關注和轉發,助推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傳播。并借助融媒體的包容性,讓大眾參與藝術作品的評點,在不同聲音的交織中,廣西少數民族曲藝會無形地收獲一定的關注度、打開觀眾市場,達到自身的傳播目的。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進行受眾群體的分析,有針對性地按照受眾不同年齡、喜好、文化層次進行分層。對于一些資深愛好者,傳承人可積極邀請其參與線下活動,通過現場表演和互動,讓他們親身接觸曲藝,同時聆聽他們的建議,積極采納。針對一些稍抱有興趣的受眾,則有必要由傳承人對相關曲目進行細致的講解和演示,使其了解曲藝的發展脈絡和歷史傳承,與曲藝藝術有更深層次的互動。而對潛在受眾群體,則要增加獨特文化和趣味導向,采取多樣化的藝術形式、提升傳播中的傳承人自身魅力以吸引其為廣西少數民族曲藝表演駐足。各區域的文化教育機構可以視情況組織曲藝進校園、曲藝進社區、曲藝進鄉村等活動,讓少數民族曲藝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進行傳播。相關曲藝群體可嘗試與高校進行合作,創造一系列衍生品,比如與設計專業合作設計帶有廣西少數民族曲藝元素的文創產品通過融媒體平臺進行宣傳,與聲樂、表演專業合作,創作新的曲目、組合嶄新的演出形式。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跨界合作,必將以新穎獨特的面貌收獲大批年輕受眾,帶動曲藝藝術的傳播和傳承。

第二,從傳播上來講,民族文化的多樣化傳播,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豐富,使人們對民族文化提出了視覺審美上的要求??茖W技術可以輔助曲藝進行形式的更新,比如同樣的曲目,用3D 技術進行表現,會帶給人全新的感受。而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相關網站和傳播平臺如果能夠重視受眾的視覺體驗,進行一定的設計,則會無形中增長受眾在網站瀏覽的時間。再如,在曲藝傳播的重點區域建設少數民族曲藝文化博物館,在展廳內設置視聽室,以視頻、音頻進行曲目播放,配備相關文字介紹,讓喜歡走進博物館進行藝術熏陶的受眾。通過視聽對曲目有一定的了解。安排相應的專業人士對相關曲種、曲目進行遠程或現場講解,讓受眾在觀賞曲目表演的同時,加深對廣西少數民族曲藝藝術的了解。目前,不少博物館利用VR 技術,進行展館和展品的遠程呈現,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細致全面地觀賞文物,少數民族曲藝可以適當借鑒這一形式,將經典的曲藝節目通過VR 技術虛擬呈現在受眾面前,既滿足受眾的感官需要,又可以拓寬曲藝的傳播范圍。隨著時代節奏加快,人們逐漸化繁為簡,手機使用率和功能逐步提高,廣西少數民族曲藝如若進行傳播和推廣,重視手機APP 平臺的利用則是題中之意。曲藝傳承人群體和相關文化機構完全可以利用手機常用APP,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進行推廣,定期錄制曲藝短視頻、將曲種和曲目的文字投放在新媒體平臺上,讓外界對曲種的傳承現狀有所了解。對于想深入了解少數民族曲藝的受眾,各文化藝術機構可以與相關研究學者密切合作,利用各種電子書APP,比如天貓讀書、喜馬拉雅聽書等推送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相關電子讀物,系統地介紹廣西的曲藝曲種、源流、傳承、特色等,讓受眾對相關曲藝狀況有更深層次的認知。

第三,在曲藝經營方面,相關工作者應重視文化符號的作用。文化符號是傳統文化的濃縮和民族精神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召喚意義,會引發受眾強烈的民族情緒和深層次的民族認同感。像廣西的劉三姐、壯族的布洛陀、瑤族的盤王都是當地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和群眾有著天然的聯系,尤其是劉三姐,經影視和舞臺的改造和傳播,其歌仙之名幾乎家喻戶曉,逐漸成為廣西地區的山歌文化符號。曲藝工作者們應該深入思考,如何將廣西的少數民族曲藝打造成特色的曲藝文化符號,推出具有獨特性和代表性的曲目,以點帶面,將廣西的少數民族曲藝傳播開去。但我們也要注意到,在部分旅游環節上的文化符號的過度消費,給民族文化的傳播帶來不良影響,在進行曲藝的現代傳播時,務必要注意保護其原生面貌,不能削足適履,要從內容的精煉和形式的創編上入手,把原汁原味而又帶有新意的民族文化呈現給觀眾。

第四,在融媒體媒介方面,各類媒體應充分重視自身的作用,注意引導輿論向利于曲藝傳播的方向發展。傳統媒體作為具有公信力的媒介,應首當其沖,做好輿論的導向,各新媒體應緊跟傳統媒體的步伐,互相呼應,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在傳播形式上,要反復考量和斟酌,把握好將相關曲目大眾化、通俗化的度,切勿出現低俗內容和不實的扭曲行為。對不同的年齡階層、不同的群體,作出詳盡的分析,對受眾需求進行定位和引導,從而與受眾建立聯系,進行分批、分層的傳播,助推各類群體對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了解和接受。融媒體傳播不是單向性的,而是傳播者、媒介、受眾相輔相成的統一整體,三者之間良好循環,才能產生真正有效的傳播。三者之間就主要問題應達成一致,對不同受眾的傳播方案應共同商討,作出整體上的統一設計,互相輔助,取長補短。我國是個地域遼闊的大國,各地精神文明的情況有所不同,在進行曲藝傳播時,應充分注意到這一點,針對不同地區制定相應的傳播方案,依據不同的傳播情景設置不同的傳播內容,與當地的工作、生活情景產生聯系,符合當地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盡快融入其文化語境中,尋求最佳傳播效果。同時,發揮融媒體優勢進行線上和線下聯動,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話題互動、組織線上活動,提升點擊率和話題熱度,在線下適當開展系列活動,并進行信息互傳,通過線上的互動和線下的現實參與,增加與受眾的親密度,加深受眾對曲藝的了解。在傳播的同時,媒介可利用自身的巨大容量,對精華內容進行存儲,并不斷進行優化,使其成為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換形式,長期傳播的內容,在一代代、一層層的傳播中,不斷增強其對曲藝的認知程度,逐漸將其寫進民族文化記憶的基因中。

第五,在媒介監察機制上,各類媒介應遵從民族文化的價值定位,督促相關曲種進行自身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不斷依據受眾的反饋進行媒介平臺的選取和調整。在傳播內容、形式、平臺的選取和大眾互動幾個方面,相關媒體都應該予以監督和適當指導,以確保其傳播導向正確,利于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藝術發展。同時,各媒介應注重傳播環境的監測,網絡并非法外之地,應屏蔽不利于民族文化建設的內容,不能為博受眾眼球和點擊率而模糊是非,更不能無視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各類媒體應秉持對受眾、對社會負責的態度進行曲藝內容的篩選和傳播,并對內容生產者予以一定的正確指引,使其一直走在合乎準則的傳播之路上,形成良好的線上線下傳播環境。以此,助推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傳播和發展,使其為民族文化建設產生積極作用。

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融媒體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腳步,傳統曲藝的傳播由族群內向族群外拓展,融媒體給世人更多了解少數民族曲藝的機會,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意識和價值觀。正如英國傳播學派代表人物里弗斯所言,“各民族的聯系及其文化的融合,是發展各種導致人類進步的力量的主要動力”[4]。隨著對廣西的少數民族活動和民俗的了解,越來越多的他族人群也加入到當地的曲藝保護工作中,他們的加入,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文化的交流,推動著民族文明程度的發展。廣西各類少數民族曲藝只有通過傳播,不斷以新的形式發展其民族精神內核,才能代代相傳,世世出新。

四、媒介融合對新時期傳承和發展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意義

廣西地區的曲藝此前多以族內或師徒口傳身授形式進行傳承,傳統媒介對傳承和發展曲藝的作用比較有限。隨著時代的發展,融媒體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整合,實行二者優勢互補、資源共通的傳播格局,不但為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傳播提供了良好平臺,也為其注入新鮮血液,對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非凡意義。

其一,媒介融合有助于擴大曲藝的傳播面,從而實現曲藝的生活化傳承。廣西地域偏遠、交通不便,少數民族曲藝多作為本族的文化載體在當地以口耳相傳的形式進行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有一定的限制,對受眾的在場性要求較高。筆者進行田野考察時也發現少數民族聚居地的曲藝傳承多以家傳或族內師承進行,曲藝節目的表演則與族內慶典或生產生活相連。而傳統媒體在曲藝傳播方面也始終收效甚微,沒能對其傳播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其傳承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愈發呈現出窘迫的情狀。如欲改變此種境況,則必須使曲藝與民眾社會生活產生聯系,實現生活化傳承。而多元媒介以其承載的豐富內容、多樣的藝術形式、親密的話題互動吸引著大批受眾向其靠攏,在人們的生活中愈來愈舉足輕重。若曲藝與融媒深度合作,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則將有效擴大曲藝的傳播范圍,助推曲藝生活化傳承。

其二,媒介融合有利于激發廣西少數民族文藝的活性,并以此為切入點,進一步傳播廣西民族文藝,助力廣西民族文化強區戰略的實施,發揮民族文化在富民興邊、統一戰線方面的重要作用。廣西少數民族曲藝作為廣西文藝大家庭的一員,對廣西地區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媒介融合為廣西少數民族曲藝帶來了外界的文化和聲音,各地優秀文化的匯聚和交流給曲藝工作者以更多創作上的啟發,助力少數民族曲藝曲目的更新迭代和內容的不斷創編。廣西作為多民族地區,自古以來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但因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傳播上的掣肘,特色文化難以輸出。但融媒體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予廣西少數民族曲藝以新的傳播形式和傳承狀態,為廣西少數民族曲藝注入新生力量,并以曲藝作為切入點,搭建了少數民族文化輸出的橋梁,讓廣西少數民族文化以積極的姿態融入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傳播中。通過內容上的不斷精進和傳播上的開放化與多樣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帶動廣西整體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助力文化強區戰略的進一步落實。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廣西作為西南邊防重鎮,多民族匯聚之地,在精神建設上更應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的傳播會于潛移默化中對地區民眾的思想意識產生一定的導向,進而影響其行為舉止和日常生活,以民族文化進行積極引領,在統一戰線工作方面必不可少,優秀的文藝內容也將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三,通過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融媒體傳播探索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藝的可持續發展路徑,給其他地區和民族文藝提供借鑒。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有其自身的特點,但又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不但要適宜當地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習慣,也要緊跟時代潮流,作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改變。此前,漢族曲藝的部分曲種借助融媒體平臺進行相關內容的傳播,比如相聲、評彈、京韻大鼓等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介平臺發布視頻、文字推介等,取得了不錯的宣傳效果,收獲了大批受眾。而廣西少數民族曲藝在媒介融合環境下進行的新型傳播,將會是少數民族地區傳統文藝的大膽嘗試。通過曲藝歷史文化的不斷挖掘、深入生活的精心錘煉、科學技術的介質輔助、文化符號的相關塑造以及媒體監察機制的完備,為廣西少數民族曲藝的融媒體傳播打開新的局面,也為其他地區的文化傳播提供可行的路徑借鑒。通過這樣的深度傳播,創造了良好的少數民族文藝傳播環境,有效助力傳統文藝在新時代的持續傳承和良性發展。

猜你喜歡
曲藝少數民族媒介
思詩史為曲藝批評與創作賦能
曲藝名城張家港 曲苑魅力揚四方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書,最優雅的媒介
媒體時代曲藝批評應以曲藝活動為中心
淺談曲藝的創作與表演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