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C 換藥流程對提高結直腸癌術后造口周圍皮膚護理質量的效果

2020-03-01 07:32王志平
醫藥前沿 2020年30期
關鍵詞:造瘺造口換藥

王志平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白云醫院 貴州 貴陽 550014)

結直腸癌早期無癥狀,部分表現出消化不良、大便潛血。當前臨床治療結直腸癌可采取腸造口手術,其中以回腸臨時性造口多見,但術后并發癥問題備受關注,如造口周圍皮膚炎癥,若護理方案可引發皮膚糜爛、破潰等,甚至再黏貼造口袋,嚴重為患者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質量[1]。傳統結直腸癌術后造口周圍皮膚護理中雖然重視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及密切監測,但缺乏系統化和標準化,預防并發癥效果有限[2]。ARC 換藥流程應用在結直腸癌術后造口周圍皮膚護理中可確保護理的規范性,明確具體的操作流程及標準,提高護理質量,但對其具體效果需深入研究。為此,本次研究對ARC 換藥流程對提高結直腸癌術后造口周圍皮膚的護理質量的效果進行了探討,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8 年7 月—2019 年5 月期間收治的20 例結直腸癌術進行腸造口患者作為對照組,男12 例,女8 例,年齡27 ~83 歲,平均年齡(62.75±5.22)歲;造口類型:結腸袢式造瘺1 例,降結腸造瘺3 例,回腸末端袢式造瘺4 例,乙狀結腸袢式造瘺3 例,結腸造瘺5 例,乙狀結腸造瘺1 例,橫結腸造瘺2 例,橫結腸袢式造瘺1 例;選擇本院于2019 年6 月—2020 年4 月期間收治的20 例結直腸癌術進行腸造口患者作為觀察組,男11 例,女9 例,年齡40 ~82 歲,平均年齡(61.75±5.71)歲;造口類型:結腸袢式造瘺2 例,回腸末端袢式造瘺2 例,乙狀結腸袢式造瘺2 例,結腸造瘺6 例,乙狀結腸造瘺4 例,橫結腸造瘺2 例,回腸造瘺1 例,橫結腸袢式造瘺1 例;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納入標準[3]:病理確診為結直腸癌;意識清晰,可清楚表達;知情同意,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腫瘤晚期或吻合口簍二次手術腸造口患者;嚴重心肺疾病患者;意識障礙無法清楚表達患者等。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的造口袋流程進行造口袋更換、宣教,護理人員結合臨床經驗及患者病情展開指導,促使患者掌握造口護理方法及換藥時間[4]。

1.2.2 觀察組 結合上述常規護理落實按ARC 程序進行造口袋的更換、宣教護理內容,如下:①護理計劃,護理人員按照ARC 造口換藥流程進行換藥,更換造口底盤,依據底盤變色復視確定換藥頻率,并指導患者記錄造口日記方法,明確造口周皮膚狀態及復查時間。②佩戴Apply(A),詳細檢查皮膚狀態及潔凈程度,確保干燥、平整無破損,使用保護分、保護膜等皮膚保護措施,評估皮膚粘合效果是否良好,控制造口底盤中心孔與造口黏膜一致;③摘除Remove(R),謹記雙手操作將造口袋揭除,一只手按住皮膚,另一只手緩慢揭開,揭開一部分后,更換位置繼續揭除;④檢查Check(C),先進行造口周圍皮膚詳細檢查,分析顏色變化、破損等,確保無異常,顏色與對側腹部皮膚一致;再檢查造口袋是否滲漏,是否出現糞便、底盤溶解變色情況,若發生且距造口邊緣>3cm,換藥間隔減少3d,距造口邊緣2 ~3cm,換藥間隔減少2d,距造口邊緣1 ~2cm,換藥間隔減少1d。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造口周圍皮膚并發癥,包含刺激性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機械性損傷。測定出院前、出院1 個月及出院3 個月患者DET 評分變化,包含變色(Discolouration,D)、侵蝕/潰瘍(Erosion,E)、組織增生(Tissue overgrowth,T),各項目0-5 分。由患者從健康教育、護理態度、護理操作、換藥流程等方面評價護理質量,分為完全認可、部分認可和不認可,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并發癥率比較

分析表1 可知,并發癥率比較,觀察組10.00%顯著低于對照組40.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率比較[n(%)]

2.2 兩組DET 評分比較

分析表2 可知,兩組DET 評分比較,出院前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1 個月及3 個月觀察組DET 評分雖然持續升高,但仍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DET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DET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出院前 出院1 個月 出院3 個月觀察組 20 3.19±0.48 4.94±0.58 6.54±0.71對照組 20 3.21±0.51 6.52±0.67 8.58±0.83 t-0.12 7.97 8.35 P->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認可情況比較

從表3 可知,觀察組患者對護理質量完全認可率80.00%,對照組30.00%,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質量評價[n(%)]

3.討論

結直腸癌屬于常見的胃腸科、腫瘤科疾病,是指發生在結腸或直腸的癌癥,包含結腸癌和直腸癌,發病與大腸慢性炎癥、大腸腺瘤等有關,多在中老年群體發病率較高,我國以直腸癌較為多見[5-6]。當前臨床治療結直腸癌可采取腸造口方法,可重建患者的正常排泄功能,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如易發生造口周圍皮膚并發癥,引發破損、潰瘍等,甚至影響患者對腸造口的自我控制感[7]。臨床認為皮膚濕度、清潔、排泄物刺激、微生物生長等與造口周圍皮膚并發癥發生密切相關,而常規護理中雖然重視并發癥預防及對患者的健康宣教,但護理操作缺乏規范性,患者無法掌握標準的自我監測方法,尤其定期換藥缺乏個體化特征,導致并發癥率較高[8]。而ARC 換藥流程下護理干預可通過佩戴、揭除、檢查等環節進行細化,并對每個環節規范化、標準化,降低并發癥。佩戴前注重皮膚準備及清潔,揭除時采取科學手法,并詳細檢查,尤其注意底盤檢查,保證皮膚良好狀態。而且依據患者皮膚狀態針對性調整換藥頻率,可減少皮膚刺激,預防并發癥。此外ARC 換藥流程要求患者記錄皮膚狀態,掌握自我監測能力,可增強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依從性。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并發癥率比較,觀察組10.00%顯著低于對照組40.00%(P<0.05);出院1 個月及3 個月觀察組DET評分雖然持續升高,但仍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質量完全認可率80.00%,對照組30.00%,差異顯著(P<0.05),提示ARC 換藥流程落實體現護理規范性、標準化及個性化特征,可有效減少并發癥,保證皮膚安全,護理服務獲得患者高度認可,值得應用。

綜上所述,ARC 換藥流程對提高結直腸癌術后造口周圍皮膚的護理質量效果較好,明顯減少并發癥,應用價值較高。

猜你喜歡
造瘺造口換藥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duct-to-mucos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r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貼膜固定法換藥在壓瘡治療中的應用
超聲對規律血透患者造瘺術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的診斷價值
皮橋造口在預防性回腸造口臨床中的應用及觀察
換藥處置架在行負壓引流術糖尿病足換藥中的應用
加強黨建 換湯又換藥
末段回腸造瘺對比結腸造瘺的臨床研究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聯合恥骨上膀胱穿刺造瘺引流治療重度前列腺增生的效果分析
結腸造口并發癥分析
不同支撐方式對袢式回腸造口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