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風雨話詩學

2020-03-01 00:23喬軍豫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0年7期
關鍵詞:發展

摘 要:在20世紀里,中國新詩真正沖破了兩千多年的古典模式,開始了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國現代詩學幾乎是與新詩共生的。本文通過論述中國現代詩學發展的簡況,旨在理清其演變和發展的脈絡和軌跡,對中國現代詩學有一個宏觀的把握和輪廓。

關鍵詞:中國新詩 現代詩學 發展

中國詩學不僅是詩歌及詩歌現象的闡釋者,而且也是詩歌創作的動力和“向導”?!爸袊F代詩學的發生幾乎是與新詩同步的?!薄靶略姷拈_山人胡適”在《談新詩》中認為,新詩不但要打破五七言的詩體,更要推翻詞調曲譜的束縛,“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最終形成新詩“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詩學觀念。他還指出:“新詩大多數的趨勢,依我們看來,是朝著一個公共方向走的,那個方向便是‘自然的音節?!?0世紀初的“白話詩實驗”是一次針對古代格律詩的大反動,沖破了古詩板滯的格式束縛,獲得了“作詩如作文”的詩體大解放?!俺跗诎自捲娡瓿闪怂鶕摰挠膳f詩向新詩過渡的歷史使命?!薄啊逅陌自捫略娺\動真正開創了中國詩歌發展的新紀元?!钡跗诎自捲娨泊嬖谙忍觳蛔愕臏\白和粗糙,聞一多曾批評初期的白話詩人,“都有一種極沉痛的通病,那就是弱于或竟完全缺乏幻想力,因此他們詩中很少濃麗繁密而且具體的意象”。這一現象與“初期白話詩學的觀念主要是詩體解放、自然音節、作詩如作文和明白清楚等”有關。1920年,以書信形式出現談詩的文章有《三葉集》。專論有宗白華的《新詩略談》、康白情的《新詩底我見》、周作人的《論小詩》、聞一多的《〈女神〉之時代精神》和《〈女神〉之地方色彩》等。專門著作有汪靜之的《詩歌原理》。這些詩學著作標志著詩學雛形的形成。

郭沫若狂飆突進,詩風浪漫,主張詩是“自我”“自然”和“藝術”的三位一體的自由創造?!靶略略娕伞痹娙寺勔欢嗔Τ叭馈?,實踐“創格”,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白話詩“實為白話而非詩”的尷尬局面,確立了新詩正確發展的航向?!叭》ㄓ诠湃撕颓拜叀钡年翱思乙蚴苈勔欢嗟挠绊?,提倡“嘔心瀝血,苦痛沉吟”,詩風似“孟郊”。以朱自清、廢名、梁宗岱為代表的詩學上的學院派立足傳統,借鑒西方心理學,理論趨向系統化。朱自清的《新詩雜話》、廢名的《新詩問答》、梁宗岱的《詩與真》等可見一斑?,F代主義學派是現代詩學中的主流派別,劉半農的《詩與小說精神上之革新》,茅盾的《論早期白話詩》《徐志摩論》等清晰可鑒。象征主義詩學派別“重感覺”,在“純詩”和“色彩”中多用暗示和比喻的藝術技法。王獨清明確指出:“我理想中最完美的‘詩便可以用一個公式表示:(情+力)+(音+色)=詩?!逼鋵嵾@也是李金發、穆木天、馮乃超、姚蓬子、施蟄存等共有的相似的藝術情趣和變調。從象征主義走向現代主義的戴望舒注重意象技巧的運用,善于營造新穎別致的意象。在創作手法上戴望舒有獨到的見解:“韻和整齊的字句會妨礙詩情,或使詩情成為畸形的。倘把詩的情趣去適應呆滯的、表面的舊規律,就和把自己的足去穿別人的鞋子一樣。愚劣的人們削足適履,比較聰明一點的人選擇較合適的鞋子,但是智者卻為自己制最合自己的腳的鞋子?!?/p>

以胡風為代表的“七月派”強調詩人“跳躍在時代的激流里”,反對“空洞的叫喊”和“感傷主義”,提倡“主觀戰斗精神”,有著普遍的自覺的詩學追求?!熬湃~詩群”在詩歌本體論上,主張以經驗的升華和提純取代抒情,詩不再是情感的“宣泄”。在詩學觀念上提出“新詩戲劇化”:情感向理性轉化;審美體驗的間接性?!靶略姂騽』钡慕Y果使詩產生朦朧、靜穆、幽遠之美。20世紀30、40年代,“普羅詩歌”和解放區、國統區的朗誦詩和墻頭詩運動,也是當時一股強大的詩學思潮?!捌樟_詩歌”有一個公式:“革命+戀愛”。朗誦詩和墻頭詩運動推動詩歌“散文化”和“平民化”,鼓動和彰顯“集體意識”。中國現代詩學與新詩共生共長,真正標志中國現代詩學走向成熟的是20世紀40年代的四大“詩論”,即艾青的《詩論》、朱光潛的《詩論》、朱自清的《新詩雜話》、李廣田的《詩的藝術》。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人民的政治社會生活的“萬象”也自然而然地體現在詩歌中,詩歌不會拒絕人們所生活的時代,有時會充當政治的傳聲筒和時代的代言人。詩學無法生活在真空中,必然要與政治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內在聯系?!岸椤狈结樀拇_立,政治抒情詩在這一時期極為盛行?!皷|方紅”“紅心”“太陽”“青松”“梅花”“松柏”“山峰”“長城”“長江”“黃河”等是頻繁使用的意象。詩歌評判“政治標準”壓倒一切,出現多元詩學格局式微,“政治論詩學”一元主導的局面?!罢握撛妼W”嚴重損害了詩的美與真,違背了藝術自身發展的規律,1958年“新民歌運動”導致了“詩歌大躍進”。中國現代詩學由“一江春水”變成殘喘的小溪,走向一段非常態的窄化道路。

雖然這一時期詩學的發展出現了較大的偏頗,但仍有給詩更多的敏銳的觀察、思考和探索的詩人和詩評家,何其芳是一代表。他的《關于現代格律詩》至今仍閃耀著詩學的光芒。專著不多,有亦門的《詩是什么》、曉雪的《生活的牧歌——論艾青的詩》、楊匡漢和楊匡滿的《戰士與詩人郭小川》等。論文發表數量上尚可,但質量不高。郭小川和賀敬之對詩歌文體進行了大膽的有益的探索。郭小川詩體多變,如“樓梯體”的借鑒和運用;賀敬之“信天游”式的自由體給當時沉悶的詩學空間輸入了新鮮的氣息。1976年“天安門詩歌運動”是一現實主義詩歌的“大出場”,在沉悶的中華大地猶如一聲春雷,讓麻木許久的國人開始蘇醒。在情感的表達和思想的啟蒙上有“五四”余風。

1978年,隨著“思想大解放運動”,中國詩學迎來它的第二次“春天”?!皻w來”的詩人在“春天”里歌唱豐收的“金秋”,更新了詩學觀念,在情感的抒發上更加 “自我”和自由。這就回歸到“中國現代新詩的情感也就基本上不是體現群體本位的道德情感,而是體現個體本位的自我情感”的正常的軌道上來?!半鼥V”詩人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詩體,也解放了詩人自己。在“爭鳴”中“朦朧詩”受到謝冕、孫紹振和徐敬亞等人的支持和推崇。20世紀80年代,中國現代詩學形成了三大理論“群落”:“傳統派”“崛起派”“上園派”。20世紀90年代以降,詩歌出現的思潮有“下半身寫作”“先鋒詩”“第三代詩派”等?;钴S在新時期的詩評家有孫玉石、孫紹振、謝冕、呂進、陸耀東、洪子誠、吳思敬、駱寒超、龍泉明等。

新時期詩歌在被放逐的危難中走向了邊緣,詩學研究步入了困境,一些“聰明”的研究者紛紛轉行,但仍有一些詩評家堅守著精神的陣地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醫改”和“升級”。這種精神在浮躁充塞、欲望“伸張”和“銅板”至上的當代中國顯得尤為難得和可貴。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是詩學研究的重鎮,“上元派”的根就在這里。呂進倡導新詩“二次革命”和“三大重建”為現代詩學注入了新質活力。此外臺灣詩人余光中近幾年提出關于新詩的傳播既要“大眾化”,又要“小眾化”。余光中的詩學主張值得關注和借鑒。

從人類學認識所提倡的本土立場看,當今新詩研究者思考“中國現代詩學”問題時,只有對象和素材是中國的,而思考的概念、理論框架大多是照搬西方的,這樣的詩學理論有“先天”的限制。無論詩學如何發展,都無法獲得超越的基礎條件,這就難免使其研究變成“換湯不換藥”的局部變化和重復。長期以來信奉的西方觀念和理論范式應給予清理,或擯棄或批判式“拿來”。從時代、本土的角度看,反觀時代、本土所特有的因素,正像呂進所言:“我們需要解決兩大問題:古代詩學的現代化和西方詩學的本土化?!?/p>

參考文獻:

[1] 呂進等.中國與日本:中國現代詩學的昨天與今天[J].文藝研究,2007(6):61-70.

[2] 陸耀東.中國新詩史[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9.

[3] 胡適.談新詩[A]∥楊匡漢等.中國現代詩論(上編)[C].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6,10.

[4] 江錫銓.中國現實主義新詩藝術散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3.

[5] 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13.

[6] 聞一多.冬夜評論[A]//聞一多全集[M](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315.

[7] 許霆.中國現代主義詩學論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1.

[8] 王獨清.再談詩——寄給木天、伯奇[A]//楊匡漢等.中國現代詩論[C](上編).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104.

[9] 戴望舒.望舒詩論[A]//楊匡漢等.中國現代詩論[C](上編)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161.

[10] 陳本益.中外詩歌與詩學論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46—147.

[11] 余光中. 余光中談詩歌[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7.

作 者: 喬軍豫,碩士,武夷學院中文系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代詩學。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歡
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產前超聲發展及展望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脫貧發展要算“大賬”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身擔重任 更謀長遠發展
推進醫改向縱深發展
談發展
它會帶來并購大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