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師者步入新境的突破點

2020-03-13 08:11任勇
中國教師 2020年1期
關鍵詞:突破點名師

任勇

【摘 要】唯有步入新境,才能擁有未來。師者如何步入新境?筆者認為,可以從實踐探索到理論升華、從混沌狀態到教有主張、從做好當下到謀好未來入手,以尋求突破。

【關鍵詞】名師 步入新境 突破點

有好教師,才有好教育。新時代呼喚新名師,新名師是自覺步入新境的優秀教師,新名師如何步入新境?在筆者看來,有三個突破點。

一、從實踐探索到理論升華

經常聽人這樣說,中小學教師“實踐有余,理論不足”,這多少反映了中小學教師的現狀。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奔向“詩和遠方”的教師,至少要把“實踐有余”變成有“實踐智慧”和“創新實踐”,把“理論不足”變成有“一定理論”。

1.教師要有“實踐智慧”

教師的實踐智慧是十分豐富的,優秀教師在注重積累的基礎上,往往還特別注重學習他人的教育實踐智慧。同時,對這些實踐智慧靈活加以整合和運用,從而生成新的實踐智慧。

有學者認為,教師的實踐智慧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

一是教師對教育合理性的追求。從教育主導看,它要求教師在經驗和公共教育理論之間有意識地建構合理的個人教育理論;從教育過程看,它要求教師把課程文本當作師生進行“理解”的引子,在師生已有理解的基礎上建構共有知識;從教育評價看,它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基于形成性評價的終結性評價。

二是教師對當下教育情境的感知、辨別與頓悟。教師打破對教育常規的過分依賴,在教育教學中有了“自己的視角”;教師樹立了在教育情境中的反思意識,即“想清楚了再做”;教師確立更具彈性的新教育常規,即“心有常規,不惟常規”。

三是教師對學生道德品行的注重。在目的維度,教師要消解認知主義,注重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和知、情、意、行方面的共生共長;在關系維度,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和主題活動中發展有互動意義的師生關系。

2.教師要有“創新實踐”

一是在觀念上創新。教師必須從“被動服從型”向“創新型”發展、從“禮讓風格型”向“競爭型”發展、從“唯書唯上型”向“教學反思型”發展、從“獨自教學型”向“對話教學型”發展、從“單純教學型”向“教研結合型”發展。我們要相信,創新是每名學生都具有的潛能,而不是個別學生的專利。

二是在教學策略上創新。教師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學生用什么樣方法獲得知識,是死記硬背還是大量做題,無論是哪種方法學會的,從試卷上看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但是由于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不一樣,獲得的情感體驗不一樣,導致了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收獲不一樣,這對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也大不一樣。

三是在教學方式上創新。傳統教學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教師的教,教師講學生聽,先教后學,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寫學生抄,教多少,學多少,怎么教,怎么學,不教不學,這種單純的灌輸與接受的方式,完全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新課程中,教師考慮的是學生怎樣“學”,“教”為“學”服務。

四是在師生關系上創新。長期以來,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新課程中,課堂是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地方;是師生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地方;是師生共同質疑、釋疑、生疑的地方;是學生個體表現、體驗成功的地方,課堂是師生共同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五是在自身能力上創新。新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的整合和開放性的教學。教師要能說會畫、能唱會跳、能書會演,對教材不僅要會用,還要會編,具有研究能力,會操作多媒體、制作課件、使用電腦、利用網上信息、查閱有關資料并有處理信息的能力。在知識結構上,理科教師要學一點人文科學知識,文科教師要學一點自然科學知識,成為綜合型教師。

3.教師要有“一定理論”

教育教學研究離不開理論指導,而這正是中小學教師的不足之處。教師若沒有行之有效的教育理論做指導,是很難“步入新境”的。因此,教師應自覺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等知識,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質。尤其是基于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所進行的校本學習,就是教師提高研究素質的有效途徑。

理解和把握教育教學的真諦,確立新的教育教學觀念,是一個不斷將外在的教育教學理論內化的過程,教育教學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只有上升到理論層面,才能“知其所以然”。教育理論的學習,可以改變教師的教育圖景和思維方式,可以引導教師的價值取向。

相對于鮮活、生動的教育實踐,教育理論是“灰色”的。然而教育理論的本質訴求是實踐性,其實踐功能的現實化進程一般要經過理論的具體化、個體化和行動化三個階段。廣大教師要在這三個階段中積極作為。

當然,中小學教師的理論學習,一是要注意與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先進的理論一旦和生動的實踐結合起來,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新的整體效應;二是在理論學習時,應對各種新觀點和現象保持開放的心態,把自己現有的教育教學理念與之比較,“比”出符合本真本原的教育之道。

讓教育實踐煥發出生命活力,讓教育理論之樹常青,師者“兩手都要硬”。

二、從混沌狀態到教有主張

基于教師自身的個性特質,提煉自己的教學主張,進而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育思想,成長為富有個性的教學名師,這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實踐表明,教學主張是教師教學的獨特視角,是教師形成教學風格和教育思想的基石??梢哉f,教學主張是助推教師從平凡走向優秀、從優秀走向卓越,從而實現自我超越的專業生長點。

普通教師要不要有“教學主張”?特級教師李吉林說:“小學教師如果有自己的思想和教育主張,那么,他就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是一名思想者?!崩罾蠋煹脑捀嬖V我們,普通教師也應有自己的教學主張。從這個角度上說,名師更應是“有教學主張”的教師。

李竹平先生寫過一篇這樣的文章《教師沒有自己的教學主張是十分可怕的》,文中有這樣一段文字:一線教師—教師在一線,更在前線—直接面對學生,肩負啟蒙的重任,如果沒有自己的教學主張,何以啟蒙?何以成人?我們知道,并非與眾不同、另辟蹊徑的教學思想和主張才是“自己的”思想和主張,“自己的”思想不是胡思亂想,“自己的”主張也不是亂放厥詞,而是在經歷了吸納、判斷、甄別、實踐、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對教育教學的自我理解,進而內化為自己所秉持的教育教學理念。無論是知識教學還是思想啟蒙,都呼喚有思想、有主張的教師,沒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的教師是無法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的。

余文森教授認為,中小學名師的教學理論研究就是對自己教學主張的理論論證,它要求教師暫時擱置自己的實踐和經驗,在理論的高度和軌跡進行系統和抽象論證及闡明,從而把自己的教學主張闡明得深刻、清楚、豐富,有邏輯性、思想性。這個過程對一線教師是個巨大的挑戰,但是名師必須接受這個挑戰,并在這個挑戰中實現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提升,這樣才能從普通教師走向教育家。

這些觀點鮮明的文字再次讓我們認識到,名師是不能沒有主張的。教學主張是名師“教育自覺”的關鍵標志。名師應當是思想者,是“反思性實踐家”。思想者、反思性實踐家存在的價值之一,就在于思想,而教學主張正是對教育教學深刻思考后所形成的一種見解、一種思想,不僅表達了對事業、對學生熱愛的情感上的自愿,也表達了理智上的自覺。這種自愿與自覺正是對理想教育的追求,表現為教育自覺和自由。

成尚榮先生強調,名師應當有也必須有自己的教學主張。他認為,教學主張是名師產生和保持影響力的重要原因,是具有影響力的名師與一般名師的顯著區別。教學主張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見解,它堅定地指向教學改革的實踐;植根于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深化與聚焦;是對學科和教學特質深度開發后的獨到見解;堅定地指向實踐,但又是實踐經驗的理性概括和提煉。

普通教師要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實踐路徑,在教學實踐中萌生自己的教學主張,借助理論學習,邊做邊學,邊實踐邊研究,不斷改進和完善,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思想和方法。二是理論路徑,通過開展課題研究,提出自己的教學假說,借助先進的理論和大量的實驗驗證,完善和發展自己的教學主張,進而形成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無論是實踐路徑還是理論路徑,都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教學主張的創新性和實效性。

說到具體的教學主張,提到李吉林,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她的情境教學;講起王崧舟,我們就會不由自主想起他的詩意語文,還有邱學華的嘗試教學、孫雙金的情智教學等。

其實,教學主張的最大價值在于它的尋求過程,在尋求教學主張的過程中,教師必然形成了主動學習、實踐、反思、內化的意識與能力,這一過程會不斷促使我們從教學經驗走向教學理論、從教學思考走向教學思想。

三、從做好當下到謀好未來

未來已來,已經悄悄來了;將至已至,已經漸漸至了。不管你信不信,面對新一輪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和新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一場教育變革正在上演,我們準備好了嗎?

其實,這里有兩個課題:一是“當下工作”的“未來前瞻”;二是“未來教育”的“當下使命”。

1.“當下工作”的“未來前瞻”

我們在努力按當下的教育理念做好教育工作的同時,不能“埋頭拉車不看路”,應該積極探究未來教育可能發生的許多改變,這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逼近“指向未來”的路。

未來教育會有哪些變化?顧明遠教授認為“其變有六”:其一,學習的渠道擴寬了。學習已經不限于學校,而是處處可以學習、時時可以學習。其二,教育的培養目標轉變了。以往的教育只是傳授書本知識,而且是只重結果不重過程?,F在是創新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只有培養學生批判性、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才能適應時代要求。其三,課程內容要變化。課程不僅要增加新的知識內容,而且要加以整合。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是綜合的,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往往是在交叉學科上發生的。其四,學習方式發生著根本性變化。如果說工業革命使機器代替了個人的部分體力,那么信息革命使電腦代替了個人的部分腦力,而互聯網則把個人的腦力聯系起來,變成人類共有的大腦,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各種知識。其五,互聯網為個性化學習、個別化學習提供了條件。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使教師更好地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為每位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計劃。這將促進課程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增加學生選擇的機會。其六,改變了師生關系。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載體,更不是知識的權威。教師主要是為學生的學習營造適合的環境,指導學生在信息海洋中正確選擇信息、處理信息,使他們不至于迷失方向,為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計劃,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疑難問題。

不變的是教育的本質,教育傳承文化、創新知識和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不會變。因此,今日之教師就要積極面對未來教育的“變”與“不變”,提升自身的持續學習力,逐步轉變角色定位,走向教育的設計者、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生的幫助者,教學相長,師生共進。

2.“未來教育”的“當下使命”

“未來教育”正成為近年來教育界討論的一個熱點,人類正在從超越“現代教育”中走向“未來教育”?!拔磥硪褋怼备嬖V我們,未來教育不在未來,而在當下,在今天正在發生的每一個超越現代教育特征的教育變革中,這正是內涵發展的持續。學校要持續內涵發展,既要“面向未來”去構建,營謀一種適應未來教育的文化氛圍,探索一套適應未來的管理體系,引領一支勝任未來的團隊,營造一所未來學校的樣態,也要“聚焦當下”去超越,超越教室、學科、教材。尤其要關注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育變革,廣大教師不能等待,不能圍觀,更不能抵制,要積極踐行,且行且悟,優化完善。

其一,未來教育新特質:高度開放與“私人訂制”。我們就要積極營謀好如何實現“互聯網+”背景下的“面向個體的教育”,構建品質求“高”、內容求“豐”、體系求“佳”、運行求“活”、整合求“統”的課程體系,把學校打開、把教室打開、把課堂打開,做真正意義上的開放的教育。

其二,學校教育新景觀:平臺化、創客化與個性化。我們要學會運用信息化手段,善于運用大數據分析,尊重學生的差異,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在“世界這個大教室”里,學習隨時都可以進行。

其三,學生發展新生態:自主、可持續與終身發展。我們要認識到教育即將步入“學生決定教育”“學生自主發展”的時代,要努力把學生的天賦和才能進行充分挖掘,讓學生成為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人。

其四,未來學習新樣態:平等、開放與師生共學。未來獲取知識的通道變得平等而開放,教師與學生常常以相同“學習者”身份出現,教師當下就要修煉自己的持續學習力和“新學養”,“新學養”意味著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探究,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虛心向學生請教。

其五,教師挑戰新基調:使命、功能與生活方式。教師的單向傳授的“使命”將被師生的雙向交流、多向交流所替代,教師原有的許多“功能”將被人工智能取代,教師將步入更具挑戰的、復雜的、情感性的、藝術性的、創新性的教學,終身學習將成為教師的基本生活方式。

“謀好未來”先要“做好當下”,具有“預見未來”的教師的“當下行動”,其行必遠。

(作者系原廈門市教育局巡視員、特級教師)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歡
突破點名師
名師直播課
名師成長的四個階段
找準高中數學突破點,提升高中生核心素養
用技巧演繹唯美
淺議"名師"
找準高中數學突破點,提升高中生核心素養
淺談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突破點和側重點
名師讀意林
化學學科開展說課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想說愛“你”很容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