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浪漫主義音樂對“末日經”的引用

2020-03-16 03:40羅心怡許濤陜西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黃河之聲 2020年22期
關鍵詞:帕格尼尼尼諾夫拉赫瑪

◎ 羅心怡/許濤 (陜西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末日經”(Die Irae,又名“憤怒的日子”)是歐洲中世紀基督教圣詠中的繼續詠(seqence)。這支旋律成為象征“死亡”的符號,繼而被浪漫主義的作曲家所引用,寫成帶有“死亡”風格的音樂作品。

“末日經”原用于羅馬天主教禮拜儀式中,其歌詞大意是:

“那將是震怒的一天,舉世化為灰燼,David和Sibylla都有預言。將是何等恐怖,當審判者降臨,嚴格清查一切時,神奇號角布滿天堂,響徹各地所有墳冢,催起眾生向審判都座前聚攏。死亡與大自然親密不勝恐懼,所有受造再度復生,答復審判者的查詢......那是痛苦流淚的日子,當從塵埃中復活時,負罪之人等候審判。天主!求你對他仁慈垂憐。主耶穌慈悲無比,請賜給他們安息,阿門!”

在此筆者以浪漫主義時期為代表,根據時間順序列舉引用了“末日經”的著名作品,從中一窺不同作曲家對同一素材的不同處理方式。

一、柏遼茲《幻想交響曲》(1830):音樂似敘事,動人婉轉;愛人如旋律,縈繞于懷

??送小ぐ剡|茲(Hector Berlioz,1803-1869“末日經”)法國作曲家,法國浪漫主義樂派代表人物。1830年,27的柏遼茲寫下了他最具有代表性,甚至這也是西方音樂界中第一部標題交響音樂一一《幻想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作曲家為這部作品添加了一個副標題“一個藝術家生涯中的插曲”。眾所周知的是,這首《幻想交響曲》是柏遼茲本人因對女伶史密遜的愛慕,為表示他一片癡心而作。柏遼茲在總譜的扉頁寫了這樣一段話:“一個具有病態的敏感和豐富想象力的青年音樂家,因失戀在絕望中吞服鴉片自殺。由于服用的劑量過少而沒有喪命,但他卻像夢見各種怪誕不經的幻想一般昏睡不醒。這時,在他那昏睡的腦海中,他的感覺。他心愛的女人在他看來也變成了一支曲調,像一種固定樂思一樣,到處都可以看到和聽到它?!?/p>

從樂章的框架來看,《幻想交響曲》打破了原本習慣定型的四個樂章的傳統模式,其共有五個樂章。為了使樂曲的各個樂章更加緊密及連貫,柏遼茲采用新穎的手法,“柏遼茲希望用普通的音樂表現手段(按照他的理解)來實現音樂與故事之間的另一層聯系?!雹?/p>

在整個樂曲的創作中,他采用了“固定樂思”的手法將心愛戀人的形象呈現在每一個樂章的不同場景中。

在最后一個樂章里,鐘聲響起,魔鬼便發出一陣陣恐怖的聲音,單簧管的奏出已使心愛戀人的形象扭曲,提琴弓弦的碰撞體現了死亡骷髏在舞動時所發出的骨頭碰撞聲,大號與大管將“末日經”奏出,當鐘聲越發清晰,整個樂隊也開始詼諧地模仿著“末日經”的曲調,在其高潮處與“末日經”曲調相對位,一步步推至結束,將這位具有病態的青年音樂作曲家與他未成形的愛情作了“末日的審判”。

柏遼茲將“末日經”這種恐怖題材放入這首器樂作品中,被同時期的舒曼(Robert Schumann“末日經”,1810-1856)所否認,而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卻為其辯解道:“以有限的畫面描繪無限的事物一一這是藝術必不可少的特點一一幾乎成為他內心自然的要求,他力圖在自己的音畫中淳樸、靈巧精細地表現出一些最細微的活動。我們不妨說,如果柏遼茲是在建筑一座廟宇或宮殿,那么,他一定會無休上地勞碌,直到他掘遍所有的高山大嶺,在人跡不到的荒涼之處建起無數的廳堂,讓積雪的山峰當作它們的屋頂?!?/p>

柏遼茲的這首《幻想交響曲》不僅在樂章的框架及配器上有具體的創新技法,而且在理念上也是一種創新。這種創新也為后世的作曲家開拓了新的思路?!鞍剡|茲的創作中最優秀的東西使人驚嘆;其最壞的東西使人恐怖——二者以不同的成都難解難分地混合在一起?!雹?/p>

二、圣·?!端乐琛罚?874):色彩奇異的音符,萬靈狂歡的象征

交響詩《死之舞》(Danse macabre)又名《骷髏之舞》作品完成于1874年,1875年首演于巴黎,是由浪漫時期法國作曲家圣·桑(Charles Camille Saint-Sa?ns)的四部交響詩作品中最負盛名的一部。樂曲的旋律采用了繼續詠中的《末日經》的曲調。圣桑受李斯特感染,取材于法國詩人亨利·扎里斯一首奇怪的詩,“咕咕,咕咕,咕咕,這是死亡之舞,腳跟著節拍起舞,死神也敲著基石,在深夜里猛奏舞蹈的音符;咕咕,咕咕,咕咕,這是死亡之舞,深夜里寒風呼叫,菩提樹的呻吟像海浪呼嘯,發亮的骨架,帶著帷帳在東奔西逃;咕咕,咕咕,咕咕,骷髏擁抱著狂舞,帶給人們恐懼和痛苦,噓,舞蹈的聲浪已經停止,骷髏們倉皇逃跑,因為已雞鳴破曉?!眲撟鞒龊屠钏固赝慕豁懺?。在樂曲中,圣桑主要突出了小提琴的曲調,給人帶來的是一死神攜手骷髏們一起舞蹈的場面,可謂十分的震撼,令人發指,而李斯特與圣桑不同,他突出在鋼琴上面。圣桑的這首《死之舞》于1875年第一次在巴黎一次音樂會首演,此時的圣桑已經進入中年,這次演出之后便在巴黎社會的各個領域都賦予極高的評價。在首演之后并出版。③聲名遠揚的圣桑,之后在英國和德國都有演出。④

雖然圣桑在《安魂曲》(Op.54)的第二樂章以及《第三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中,“末日經”的主題均有出現過,但在這首《死之舞》中運用的最為生動、巧妙。

在我們人看來,“死”“骷髏”,這兩個詞的字面意思讓人著實恐懼,但事實并非如此,仔細聆聽它前面幾句的鐘聲,其實另有一番滋味。這不是一首普通的曲子,是一首讓人在印象中揮之不去的。樂曲根據原詩的內容,從鐘聲開始,用豎琴奏出十二個鐘聲代表午夜之始,宣告魔鬼的時辰來臨,之后提琴奏出的“魔鬼音程”——三全音,使音程的不協和生動形象地刻畫出骷髏出場的畫面。

“末日經”的主題一直“隱藏”在這其中,魔鬼的舞步一步步顯現出來,木管組和豎琴合奏出完整的“末日經”曲調,將原本令人恐怖的標題轉變為散發出少許的歡樂與趣味的主題調,而后小提琴的演奏“唱”出甘苦甜美的旋律,將“末日經”的曲調用不同的器樂表現出來,使作品帶有新鮮感、神秘感……

圣桑認為音樂的形式高于一切,因而這是交響詩無論從何角度,都展現了它不一樣的獨特一面。圣桑在他的散文詩《死亡》中有這么一段,“??!人們會說,我們懷著永恒之吻的希望,邁向人生之暮的沉睡。我們相信冰冷的巖石下顯露一陳微光,死亡便是一種降福?!边@是圣桑對于死亡的一種詮釋。之后“末日經”,并以交響詩為主的標題音樂等在法國的發展打下了地基,使法國的交響詩有了一個舒適的藝術氣息。

三、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1934):復雜而精妙的結構,感人至深的音樂

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是浪漫主義晚期最偉大的作曲家,這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于1934年創作,為單樂章的鋼琴與管弦樂團協奏曲,這部作品則取材于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也是拉赫瑪尼諾夫比較重要的作品,他寫這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已經是中老年失去了,這已經過了創作的最好時期,但他將“死亡”這一形象主題貫穿始終,把他的熱情傾注這作品之中,使之成為舉世聞名的經典之作。

正因為拉赫瑪尼諾夫抓住了浪漫時期最后的尾巴,他將自己的浪漫譜寫于自己的創作及演奏之中。拉赫瑪尼諾夫是一個宗教信仰者,他將自己的內心寄托于宗教之中。當卓別林說自己不相信神的時候,拉赫瑪尼諾夫整個人都驚呆了:“藝術沒有宗教怎么行?”

也正是這種宗教的力量,拉赫瑪尼諾夫將“末日經”津津有味的放置于自己的作品中。在那20世紀的開頭的幾十年,一個叫歐洲的大陸上很少出“末日”。盡管如此,拉赫瑪尼諾夫依然將李斯特帶有“末日曲調”的《死之舞》(Totentanz)做出為自己音樂會的曲目,并且自己也創作出這部對于拉赫馬尼諾夫本人較為重要的作品,使人驚嘆。

由于這首曲子是基于帕格尼尼第24首隨想曲的主題所做出24次的變奏,不僅如此,拉赫瑪尼諾夫還表示過自己許多作品中以不同形式插入“末日經”的曲調,一點點將陰暗的音調帶動帕格尼尼主題的發展,讓人大開眼界。

這首與其他曲子不同之處在于,這部作品拉赫馬尼諾夫改變了它的結構形式,和以往的不同。24次的主題變奏,在不同的主題放入這別具一格的曲調。

24次的主題變奏大致可分成三組為“快一慢一快”的形式。第一組與第三組有相似與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即其帶有“末日經”的曲調,均為陰暗色彩。而不同之處則有各自出彩的地方,第一組的“末日經”曲調先由鋼琴獨奏而出,后與帕格尼尼主題相對應,并將“末日經”的陰森氣氛從頭引出。由于第三組處于最后一組,“末日經”就不像第一組時一樣,它則似一位蒙面紗的新娘,若隱若現。而夾在兩組之中的第二組竟沒有一絲“末日經”的模樣,讓帕格尼尼主題和“末日經”的結合盡情發揮,酣暢淋漓。

拉赫瑪尼諾夫曾表示,他幾乎所有晚期作品都將“末日經”的曲調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展現在自己的作品之中,除了這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外,還有《交響舞曲》、《死島》等作品。

結 語

除了以上三部作品之外,音樂作品中引用“末日經”的還有很多,如李斯特的《死之舞》,柴可夫斯基的《新希臘之歌》,馬勒的《第二交響曲“復活”》等眾多優秀的作品,筆者在此不一一列舉了。

歐洲的千年音樂歷史就是從最初的單音音樂格里高利圣詠開始,而它像便像蒲公英一樣,隨風而落,落在不同地方、不同的時期。這原本簡單、簡樸的“末日經”在各個時代被不同風格作曲家所應用,用他們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死亡的感受,體現了死亡對每一時期的影響,來展現末日對每一代人的一種“牽絆”。

這三部作品相隔了大致一百零四年,可以說一部推動一部,一部帶動一部,到了20世紀的來臨,“末日經”的曲調被演繹的愈發陰郁,愈發壓抑,難道末日真的來臨了?2012年,被預言為世界末日的“幸運”年,但我們現在不依然存在嗎?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我們要不斷警醒我們自己。經過“末日”后的我們,聽著“末日經”的音樂,是它們在喚醒我們這些麻木的靈魂,我們要對自然有著敬畏,要對人世間存著一份感恩,面對“末日”不勝恐懼。千年的名勝古跡,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消失,而我們的“末日之音”,卻在不斷引用,口口相傳,世代傳唱。

注釋:

① 列昂·普蘭廷加(Leon Plantinga)著,劉丹霓譯.浪漫音樂——十九世紀歐洲音樂風格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② J.H.艾略特.柏遼茲[M].倫敦,1938:24.

③ 宋潤婕.圣桑交響詩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

④ 朱愛國.圣·桑[M].東方出版社,1998.

⑤ 尹婷.圣?!恩俭t之舞》音樂分析[J].藝術教育,2016,(03).

⑥ 阿蘭諾夫斯基編,張洪模等譯.俄羅斯作曲家與20世紀[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帕格尼尼尼諾夫拉赫瑪
大提琴演奏的悲劇審美表達——以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為例
淺談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的創作風格——以《音畫練習曲》Op.39 NO.9為例
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作品33之8的演奏分析
演奏失敗的原因
傳奇女飛行員“逃美”激怒阿富汗
帕格尼尼“另類”教學法
魔鬼也痛苦(下)
帕格尼的愛與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