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文化”現象的社會心理學思考

2020-04-02 09:16段水蓮劉莼汐
寧波開放大學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群體文化

段水蓮,劉莼汐

(湖南警察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8)

引言

2016年末,一張“葛優躺”圖片意外在網絡上走紅。圖片中的他極度頹廢地躺在沙發上,眼神彌散,全身散發著一種“生無可戀”的氣場。無論從眼神或形態上,都透露出“我差不多是個廢人”的“喪”氣質。明明與社會一直推崇的“心靈雞湯”“正能量”相反,卻出乎意料地成為網絡新寵,成為青少年群體力捧和崇尚的文化。無論是普通人還是明星名人,都會時不時地“喪”一下?!皢饰幕钡谋磉_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現代社會中復雜多樣的社會心態,反映出青少年的實際需要與利益訴求,是社會心態的典型表現和情感流露。開展對喪文化現象的研究分析,并提煉有針對性的對策,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有利于青少年良好心態的培養與引導。

一、“喪文化”的表征

(一)“喪文化”的內涵

“喪”字具有“失去、丟掉”的含義,引申意為“灰心、失敗、逃亡”等消極含義。[1]“喪文化”中的“喪”字讀 sàng,帶有壓抑和頹廢的感情色彩。[2]“喪文化”與當代社會主導的“正能量”相反,是一種流行于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3]它實現了意義的重構,表現出了自我娛樂的精神,是自我批評后的自我和解,帶有一定程度的消極頹廢意義,又以喪而不餒為核心,這是一個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轉型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的文化現象。[2]

(二)“喪文化”的表現形式

文字是“喪文化”最基本的表現形式。青年群體利用文字創造了許多經典喪語錄,如“這個世界真好,每天都有不同的難過”,“今天不開心沒關系,反正明天也不會好過”,“別灰心,人生就是這樣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等。

圖片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效果,能使人產生深刻的直觀印象,尤其是各種表情包,更是“喪文化”的常用載體之一。近年來,一些影視形象,如悲傷蛙、鸚鵡兄弟、鮑比希爾等,也被制成“喪”系表情包反復出現。

歌曲的通俗性及大眾性使得它亦成為喪文化常用的表達方式之一,如《寂寞寂寞就好》《黑色星期五》《他一定很愛你》等帶有較強消極頹廢氣息的音樂也頻繁出現在青年群體的生活中。

此外,電視劇、電影等視頻也是“喪文化”能快速傳播和流行的形式,這些影視作品的藝術創作使“喪”的格調得以提升,使人們對這種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如網劇“廢柴兄弟”等等。

不少商家也發現了“喪文化”的商業價值,用“喪”文字打動消費者,例如前陣炒得火熱的“喪茶”,用“混吃等死”“碌碌無為”“升職無望”等消極扎心的廣告詞吸引弄潮兒的眼球,讓消費者愿意為自己的情感共鳴和情感宣泄的愉悅買單。

(三)“喪文化”現象的現狀調查

從最初的“葛優癱”到如今的“喪文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喪”的大部隊中。2019年UC大數據針對全國網民開展了關于喪現象的調查,結果發現,曾經被打上“叛逆”標簽的80 后夾心層們成了喪文化中的主流群體,占比高達50.41%。其次是90 后,占比35.42%,70 后群體的占比最低,僅0.28%。如圖1。

除此以外,UC 大數據對喪文化的地域分布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東部沿海地區的喪文化現象較之其他省份城市更為普遍,其中排名前三的廣東、山東、江蘇均位于東部沿海區域,其分別為 16.5%,8.86%,6.59%,之后則為河南、四川、河北、湖北、福建等地。如圖2。

在對喪文化的熱點城市分布調查時,令人意外的發現是,一直讓人覺得非常安逸的“天府之國”——成都,居然進入了熱點城市的榜單,位居第二,排名第一為廣州,之后分別為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如圖3。

二、“喪文化”現象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一)青年復雜社會心態呈現

“喪文化”的存在反映了當代青年復雜的社會心理意識,折射出他們真實的生活狀態。

1.壓抑情緒的宣泄

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弗洛伊德已經證明“抑郁和宣泄是人類的兩種基本心理機制”,在現實生活中,個體受到來自自我和超我的約束,通常會壓制本我的釋放,抑制情緒的宣泄。而網絡空間的隱蔽性和虛擬性,使得個體獲得了最佳的情緒宣泄場所。喪文化的風靡表面上是亞文化傳播,而就其實質而言,是人們內在的、未意識到的本能沖動或意識到本能沖動后的自我嘲諷所形成的一種保護機制。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內在的需求也逐漸增多,同時內心深處的某些不被許可的需求也會被壓抑到無意識中。而喪文化的出現能在某種程度上變相彌補本我的需求。

在現實層面上,當今社會的青少年群體在眾多的標簽、壓力下生活,往往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可以在他的每個特殊時間段,達到他應有的成就,即大多數人無法達到社會的“標簽化”。比如三十而立,大部分的人是落后于此的。而喪文化的出現,會給人們形成暫時的避風港。同樣青少年群體可以通過自我嘲諷而獲得短暫的喘息,進而形成一種自尊的自我保護機制,以便于更好適應外界環境,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學者劉易斯·科塞提出了“安全閥機制”理論,為人們的情感釋放提供了緩沖區。[4]“喪文化”通常是通過自我反諷和自我貶低的方式傳達思想,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減輕青年群體的壓力,從而減輕和消除生活中的不快樂。

2.自我解嘲式的防御

根據臨床經驗,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了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概念?,F實自我是指個體在環境中表達的真實自我,而理想自我則是指個體根據社會或自身需要在頭腦中想象出來的理想化的形象。[5]從人格發展階段的角度上,我們也不難發現,青年群體尤其是 18 至 25 歲的大學生,自我同一性混亂,易產生情緒的劇烈波動。對自我的認識、人生的規劃、未來的去向都十分迷茫,易受到各種亞文化的影響。當“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間存在較大的差距且一時難以逾越時,往往個體會形成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即采用一種“防御性悲觀”的態度,來避免失敗或未達成目標而產生的自我懷疑和否認。故從人格的角度而言,“喪文化”的興起絕不是巧合。在受到他人的嘲弄前,率先尋找或創造機會貶低自己,降低別人的期望和尊重,為可能的失敗提供一個很好的理由。盡管這種激進的自我評價往往不客觀,但有效地制止了他人的嘲弄和不友好的攻擊,可以從源頭上減輕自己的痛苦,所以自我嘲弄是一種有效的防止焦慮的方法。

3.社會歸屬感的追求

馬斯洛認為,人類有追求歸屬與愛的需要,青年群體對歸屬感的需要更為突出。同時于青年群體而言,其自我意識處于覺醒期,他們渴望通過表達自己來證明自己,以實現自我價值。喪亦是一種主要的表達方式,他們用自己的話語方式進行交流,如帶有“喪”情緒的段落和表達,獲取他人的支持與鼓勵,相互打氣,產生情感共鳴?!皢饰幕北举|上是一種“懇切示弱”的自我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試圖通過表現脆弱、痛苦和無助來尋求他人的社會支持,通過找到自己的盟友或富有同情心的人,產生共情效果,淡化孤獨感,獲取歸屬感,從而達到減少痛苦,達到心理平衡的效果。

(二)群體社會心理的影響

1.集體無意識的顯現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最早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認為它是人類心理的一部分,是指由遺傳保留的無數同類型經驗在心理最深層積淀的人類普遍性精神,是屬于一個集體共同的精神屬性。弗羅姆認為社會為了維護自身的存在與發展,形成了一個決定認識形式的體系或范疇,這種體系的作用就像一個社會的過濾器。[6]不能通過這個過濾器的經驗不能成為意識。故被主流文化排除在外的消極、頹廢在長期的壓制后就逐漸形成了集體無意識。喪文化的出現,剛好契合了人類潛意識深處的消極感受,所以,即使人們并未意識到自己的社會無意識,但仍在投身于喪文化的發展中得到了滿足。從某個意義上來說,“個體喪”表達了青年群體對社會現實狀況的不滿,通過發出自己的聲音來緩解內心的壓抑與痛苦,這種直接的表達形式,有利于個體消極情緒的發泄。但當“個體喪”演變成“群體喪”時,就形成了集體無意識,在群體喪的過程中,獲得了群體壓力的釋放。

2.群體焦慮的釋放

社會階層的固化、上升通道的阻滯,使得青年群體事業上升的空間受限,而生活成本的不斷增加、生存壓力的加大,使得年輕一輩感受到更大的壓力,學歷貶值、就業困難等現實問題,也使青年很容易產生危機感,在這個成名要趁早的互聯網時代,不少人年少出名、有的在學業上獨占鰲頭,有的在事業上成為一方大佬。這些金字塔頂端的人物被媒體無限聚焦放大,讓更多的底層民眾感受到了來自精神上的碾壓,整個社會彌散著一種焦慮感,于是多少人開始焦慮、迷惘,為自己的不甘和平庸尋找突破口,喪就變成了一種自我嘲弄與壓力釋放的出口?!笆郎蠠o難事,只要肯放棄”“哪有什么選擇恐懼,還不是因為窮”、“有時你不努力一下,都不知道什么是絕望”等貼近現實的表達,既生動反映生活,又真實表達心情,助推了群體社會性焦慮的釋放。網絡青年“群體喪”的狂歡給了自己一個停下來的理由,從而緩解群體性焦慮所帶來的身心傷害。

3.從眾心理的驅使

社會心理學中的從眾是指個體處于群體之中由于真實的或者想象的群體壓力而導致行為或態度的改變。[7]從眾的心理使群體行為與態度趨向一致,導致個體缺乏思考,跟隨大眾的方向。在喪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個體受到自身現實境遇的影響,發表了具有一定“喪意味”的表達,作為吃瓜群眾的他人感受到了來自“喪表達”背后的自我嘲諷和文化潮流,從而跟隨他人的表達,使喪文化得以不斷地蔓延與發展。當全民吐槽瓦解了權威,互懟的日常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片段,人們用日常嘲諷與編排來進行交流,在自嘲中給自己一個退路,給人際交往留下一個禮貌而又不失尷尬的合適空間。

三、“喪文化”現象的應對思考

(一)關注青年心理成長與表達,建立向上的自我導向

負面的社會情緒是社會釋放出來的警報,反映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分析“喪表達”,有利于我們了解當代青年的思想困境,從源頭上避免頹廢心態對青年群體的影響,確保他們健康成長。通過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斷“喪信息”,利用輿論引導,有效應對,減少“喪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為青年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社會的每一個組成單元都有責任與義務關注青年群體的表達欲求,及時引導青年群體宣泄不良情緒,如可以通過團體性的心理疏導和一對一的心理教育來提升青年群體的思想意識,助推青年群體負性情緒的合理宣泄。要引導青年群體理性參與網絡公共生活,培養青少年向上的自我導向,增強獨立自主和理性判斷的能力,做到理性和感性共同發揮作用,減少喪文化的誤導傾向。

(二)重視青年社會需要與訴求,引導積極的歸因傾向

“喪文化”浪潮的掀起是青年群體獲得感缺失的表現,是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的產物。青年群體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要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需要青年群體的努力奮斗。要充分發揮青年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和強大潛力,就需要對他們合理的社會訴求給予重視和滿足。如通過促進社會機會均等和公平分配,增強青年的實際獲得感;全面協調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工作,滿足青年多維度的利益訴求。同時,要注重對青年群體歸因傾向的引導,如可以在社會層面推動若干公益計劃,征集“喪”青年群體展開歸因訓練,結合心理學界的相關研究,如韋納的歸因理解展開歸因風格訓練,通過引導正向歸因,以點帶面,促進青年積極向上生活方式的形成。

(三)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培養青年群體健康的社會心態

新媒體的發展促進了“喪文化”的形成和傳播,“喪表達”中的消極意義通過傳播媒介擴大其影響,如果引導不當,就會對青年群體價值觀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環境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加強對“喪文化”內容的審核力度,建立和完善互聯網的綠色環境體系,降低“喪文化”內容的負面影響,加大對各種發布平臺的實時監控。其次,要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引導水平,加大引導力度,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環境,用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來豐富青年的精神世界,避免“喪文化”的入侵。同時,要加強主流文化與“喪文化”之間的對話,引導青年群體理性地發泄情緒,以喪來消解消極情緒,傳播符合青年特點的高質量網絡文化。另外,還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通過社會監督、家庭引導、學校教育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為青少年樹立一個良好的文化導向,引導青年建立健康良好的社會心態。

四、結語

喪文化的興起勢不可擋,故我們應順勢而為。如果想要減少或者根除喪文化的消極影響,就其本質上而言,關鍵在于加強對青年現實境遇的關心。如果喪文化所折射出青少年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喪文化所帶來的頹廢、消極影響就難以根除。因此,應該充分地利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力量,關注青少年的心理成長與表達,建立向上的自我導向;重視青年社會需要與訴求,引導積極的歸因傾向;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培養青年群體健康的社會心態。通過多維度全方位的手段,打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從而避免喪文化消極因素的侵襲。

猜你喜歡
群體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哪些群體容易“返貧”——受災戶、遇困戶、邊緣戶
關愛地球,學生成主流群體
認清虧欠問題——對參與近期香港暴亂的青年群體之我見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誰遠誰近?
為特殊青少年群體遮風擋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