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給側”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路徑探析

2020-04-07 03:41許秀芳周夢華
信息技術時代·中旬刊 2020年5期
關鍵詞:需求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給側

許秀芳 周夢華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是實現人才培養中心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肮┙o側”概念告訴我們要在改革發展中要抓住內因,挖掘內生動力,這也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思維。文章基于我國高等教育新形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存在的困境,探討供給側改革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要性與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結合高校當前思政工作實際情況,探討如何從“供給側”端發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準性和全面性。

關鍵詞:供給側;需求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存在著“供給側”問題和“結構性”矛盾。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正確借鑒和運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念,是高校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給側”和“需求側”關系困境

當今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現了新情況,如高校主體和學生主體雙方出現不協調矛盾,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內容難以滿足新時代青年學生的需求等“供給側”問題和“需求側”矛盾。

單一的供給主體與多元的需求客體之間的矛盾。在主體性方面,以教師為單一供給主體,進而導致價值觀引領單一化的困境。高校是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傳統教育模式下“供給側”主體更多的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思政課教師、輔導員和學生管理部門等,而學生多扮演被動接受教育的需求者角色。部分高校管理人員誤以為思政教育只是一種政治理念的灌輸,導致實際工作中和學生間產生許多“供需矛盾”,導致思政教學整個過程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學生主體作用被忽視,甚至成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得陪襯者。此外,部分教師教條地以教材為標準,導致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單一封閉及惰性的教育風格等。

機械的供給話語與豐富的需求表達之間的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供給上,師生雙方面臨話語體系沖突的困境。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偏重于意識形態方面,引導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中國共產黨。因此,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會拘泥于官方的話語體系,機械地套用理論話語來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輸出。由于自身認識水平的差異,處于“需求側”端的學生卻無法對供給的內容進行理解并內化。最終會造成師生間在話語體系交流上的沖突,即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方式往往被學生排斥甚至拒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深入學生心中。

陳舊的供給載體與日新的需求質量之間的矛盾。在傳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說教式灌輸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最顯著的特點,課堂或者會議講授是“供給側”最主要的載體和方式。形式主義泛濫,追求表面文章和會議群呼效應,未能顧及青年學生的反應和實際感受。同時,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與時俱進適應新常態,思政教育話語體系陳舊,缺乏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充分了解,不懂得適變的教育智慧和技巧,存在“一鍋煮”的現象?;ヂ摼W背景下,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能光依靠課堂這一傳統載體。需要挖掘多層次、多樣式的供給載體,進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供給側”端的輸出質量。

2.供給側改革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意義

“供給側”改革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開拓了新思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維方式體現在實際育人工作中,公共化、范式化的思政工作模式是人們在一定歷史階段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觀認識。恩格斯曾將“思維著的精神譽為物質的最高的精華?!盵1]因此,將“供給側改革”這一理念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創新,有利于高校教育、人力資源的最優配置,有利于為的研究增添新意,是實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發展的必要過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給側”改革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隨著社會地不斷發展,人類平均素質不斷提升,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課堂教學和課外講座,能夠一定程度滿足大學生思政教育階段性的需求。然而學生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較強,在互聯網世界里,大學生不僅海淘物質產品,精神生活也被海淘?!岸兑簟钡茸悦襟w微終端的普及流行,高校原有的思政供給方式更不被大學生接受。必須跟上信息時代技術發展需要,提升思政工作的核心競爭力?!肮┙o側改革”概念為高校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的方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建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求新模式,對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給側”改革是適應“互聯網 + ”的必然選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不斷突破創新。如今,為了適應學生的需求,學校自身也在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式的信息化,教學內容的豐富化、互動化等必然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得變化?;ヂ摼W的快速發展帶來大量的信息碎片,使同學們的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拔幕?、政治和經濟等通過現代技術的媒介作用中,被并入倒現代社會制度中?!盵2]針對這些問題,如果不進行正確的引導,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設想。正如理查德·斯皮內洛所說: “技術的步伐常常比倫理學的步伐要急促得多,而正是這一點對我們大家都構成某些嚴重威脅?!盵3]“互聯網 +”時代的到來,直接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與內容的自我變革。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給側”改革是順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要求。根據教育部統計,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比2018年增加14萬人,再創新高。高等教育工具性膨脹的同時也導致就業資源不足、人力資源過剩等系列問題,這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滿足不同類型、不同背景的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一大挑戰。另一方面,作為公共必修課程,學校黨委及教學部門必須高度重視思政師資力量和資源的投入??傮w來說,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未能引領時代發展,出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矛盾。因此,必須改革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供需側結構。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給側”改革可行性路徑

在今年的思政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工作是完成立德樹人任務的堅實保障。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必須創新思想政治工作“供給側”改革,以“供給”激活“需求”,從而實現真正的人才培養。

“供給側”關系從主體性走向主體間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思政教師為關鍵,使師生都成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充分表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之間是內在統一的。過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囿于意識宣傳的功能,過多強調教師尤其是思政工作者的主體地位。主體間性是西方哲學中的概念,是指“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雙向互動、雙重融合的關系,是不同主體間在實踐中形成的發展共識,是不同主體通過共識關系表現的相互關系和一致性?!盵4]師生雙方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給者,又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者,在尊重雙方主體性前提下,充分發揮雙方主體性作用,把學生的“需”和思政教師的“供”有機有效匹配起來,達到意識形態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有機統一。

供給內容從機械宣傳走向時代同頻。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優化結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化結構就是要與時代熱點同頻共振,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并結合時代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而非僅限于對某些權威性理論的刻板解讀。高校應建立一支政治素質高、創新意識好、業務能力強的思想政治教師隊伍,是推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牢固樹立末端意識和問題意識,要時刻清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認清意識形態教育的嚴峻性,切實關注學生之所需,讓學生看到效果。同時要轉變工作觀念,注重多元主體參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質量,堅持在在包容多樣中增進對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真正讓學生從心底喜歡思想政治教育課。

供給載體從言語輸出走向“多端”并行。當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需求導向,創新供給載體、供給方式,拓展工作精準性和全面性。以信息化為支撐,推進新媒體終端與傳統思政教育相結合,使互聯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載體。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統籌課內、課外雙課堂教學。首先,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技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充分發揮“兩微一端”、抖音等平臺的時效性、豐富性、互動性優勢,借助于信息平臺,讓思想政治教育從學生日常生活中來,到學生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全過程思政教育。其次,積極探索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使思政教育落實到教學實踐每個環節。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思政課堂是重要渠道,課程是主要載體。通過思政課堂教育教學,引導學生了解并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轉化為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念和信仰追求。積極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成才發揮著直接的思想引領作用。同時,積極做好高校思想政治隱性教育即課堂思政工作,涉及校園文化、物質層面、管理制度專業課學習等多種交流環節中。通俗地講,就是講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各種專業課堂教學活動中,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實現意識形態價值觀教育,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4.結語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般承擔雙重訴求,一個是為人才培養服務,另一個就是意識形態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具體表現,充分體現新形勢下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有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動搖。高校實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供給側改革,就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訴求,更好地為黨和國家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凇肮┙o側”視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否定對需求側的重要性。而是從辯證的角度,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新動力,提升思政教育的精準性和實效性,最終都是為了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而服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6頁。

[2]苗濤: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失范的倫理道德審視[J],載《新聞愛好者》2016年第5期。

[3]姜建成:《科學發展觀: 現代性與哲學視域》,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8版,第193頁。

[4]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新華社,2016年12月8日.

作者簡介:許秀芳(1992.07-),女,安徽阜陽人,碩士,輔導員,從事高校思政工作;

周夢華(1991.12-),男,江蘇阜寧人,碩士,研究實習員,從事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辦公室行政秘書。

猜你喜歡
需求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供給側
流通發展新常態下的“需求側”改革思考
探索提升業擴報裝服務水平的管理辦法
基于網絡輿論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創業為“供給側”蓄能
微博輿情對高校思政工作的影響分析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