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下中國社會心態變化及其應對

2020-05-11 06:19楊宜勇范憲偉
中國經濟報告 2020年2期
關鍵詞:社會心態形成原因新冠肺炎疫情

楊宜勇 范憲偉

【提要】良好的社會心態是社會發展穩定的前提,是社會治理及其創新得以有效進行的社會心理基礎??箵粜鹿诜窝滓咔閼葮嬛睦矸酪摺皦Α?。本文分析了我國社會心態變化的“四大趨勢”和“四大困境”,對新冠肺炎疫情下僥幸、恐慌、憤怒、圍觀和獵奇等五種負面社會心態的表現形式和形成原因進行了剖析。當前,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提升信息傳播透明度,提高輿情處理能力,強化公眾科學素質培養等。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社會心態;形成原因;對策建議

眾所周知,社會心態是人們對自身及現實社會所持有的較普遍的社會態度、情緒情感體驗及意向等心理狀態,是透視和觀察社會狀況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會影響每個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甚至影響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大局(王俊秀等,2014)。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新冠肺炎疫情作為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不僅會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還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人們的心理健康,當前民眾的反應透視出當前社會心態的總體狀況和潛在問題。面對疫情,樹立積極樂觀的情緒、健康向上的心態,也是一種強大的免疫力,也是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疫情防控期間,不僅應重視醫療救治、物資保障等有形手段,也應充分重視建設積極的社會心態這一無形手段,用“心”防疫,構筑心理防疫“墻”。

一、當前我國社會心態變化趨勢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就重視心態建設,集中體現在致知。古人言:“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保ㄍ蹶柮鳎骸洞痤櫀|橋書》)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和各領域治理成效的顯著增強,人們的價值觀、社會態度、社會情緒也發生了多重轉變,社會心態整體上保持健康向上的積極態勢,公眾社會心態變化呈現“四大趨勢”。同時,當前我國已步入了改革深水區、矛盾凸顯期、問題交織期,社會矛盾多發且表現形式多樣化、復雜化,各種社會思潮彼此激蕩,社會心態也陷入“四大困境”。

(一)中國社會心態變化呈現“四大趨勢”

一是綜合國力顯著提升背景下民眾心態越來越自信從容。新中國自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用短短幾十年時間總體上建成小康社會、從“一窮二白”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世界邊緣走近世界舞臺中心,目前正闊步走在“強起來”的大路上。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發了民眾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社會心理越來越自信從容,人民群眾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持樂觀預期,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充滿信心。

二是信息傳播多元化下民眾心態越來越積極主動。隨著信息傳播的多元化,民眾的表達和維權意識明顯增強,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要求不斷提高,越來越積極主動地發表意見、表達意愿、提出訴求,積極參與到公共政策制定的各個環節中來,參與深度和廣度也在進一步加深和提高。同時,移動互聯網、全媒體的發展使得民眾的參與渠道更加多樣化,民眾主動表達利益訴求的意愿更加強烈,社會建設力量進一步加強。

三是重大突發應急事件下民眾心態越來越包容理性。經歷了2003年SARS、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發應急事件后,面對常態生活被打破,民眾社會心態越來越成熟,對重大事件的反應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相對穩定平和的狀態,對社會事件認知的一致性程度不斷提高,社會心理更加理性、平和、冷靜。如,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中國社科院調查發現,民眾對疫情重視程度大幅提高,對疫情風險認識趨于理性。

四是社會自組織活力釋放,社會預期趨向樂觀和開放多元。社會組織的發育完善對于增強人們的自尊感和社會認同感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魏欽恭,2019)。近年來,隨著社會組織動員形式發生深刻變化,社會組織的規模、功能和地位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社會自組織日益活躍,民眾社會預期樂觀向上,開放合作、多元治理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一段時間以來,微信群、朋友圈、BBS、微博等自組織和自媒體平臺逐漸高度關注,積極發布關于疫情的各種消息,促使公眾對疫情信息的了解更加及時,促使社會預期整體表現良好。

(二)社會心態陷入“四大困境”

一是由于公共服務資源稀缺所導致的社會焦慮與心理壓力彌漫。民生問題常為“群體焦慮”的“病灶”,嚴重影響民眾對政府的認知、認同,深度關涉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導致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近年來,由于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所導致的“入園難”“看病難”“就業難”等,成為撥動億萬群眾情緒的敏感神經,引發民眾心態糾結和焦慮。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隨著疫情的持續蔓延和防控舉措的不斷強化,部分民眾由于擔心醫療物資、生活物資等社會公共物資供給不足,出現了“初一搶口罩、初二搶米、初三搶酒精、初四搶護目鏡、初五搶紫外線燈、初六搶手套、初七搶雙黃連口服液”等現象,這種疫情發生后人們在恐慌中求安慰之舉,反映了公共資源稀缺所導致的社會焦慮感和人群間的盲目附和。

二是由科學思維素養缺乏所導致的過度敏感和恐慌不安情緒蔓延。在全媒體時代,人人都能通過“百科”“知道”“求醫問藥”等途徑,獲得一知半解的信息,缺乏對科學常識的基本判斷和思考。在一些突發事件中,有些媒體的一些不客觀、不科學、不專業的報道會引發公眾的恐慌情緒,并可能引發社會危機。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有些人在個別媒體不恰當的引導下,認為“偏方防大疫”,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偏方、怪方,比如燃放煙花爆竹可以驅散新型肺炎,用鹽水漱口可以遠離病毒,常吸煙的人因為肺里有煙油子保護不容易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等等。

三是由誠信缺失、道德底線滑坡所導致的社會心理冷漠和低信任度泛濫。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市場缺陷和價值觀的變化導致社會誠信缺失和道德底線滑坡,不少人對他人的關懷、幫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善意經常抱有懷疑態度,一些人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在他人遭遇困難和危險時袖手旁觀,“跌倒無人扶、車禍無人救”等現象頻出,導致整體社會信任度降低,整個社會越來越冷漠?!吧耨R都是浮云”“吃瓜群眾”“打醬油”“飄過”這些語匯,則生動體現了人們之間淡漠、與我何干、與世無爭的態度,體現了一種冷漠的社會心態。

四是由社會分化所導致的社會心態民粹化和極端情緒滋生。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及自媒體的普及,民眾有效實現了自我賦權,社會話語權由以往的精英階層逐漸普及到普通民眾,使得人們有了自我發聲的機會,逐漸出現社會心態民粹化趨勢。這種趨勢在社會治理、民主政治、福利分配等領域暗流涌動,并與其他社會思潮交織在一起傳播。尤其是網絡民粹思潮盛行,各種極端言論、煽動性言語和謠言在網絡上大肆傳播(黃楚新等,2019)。同時,世界多地民粹主義急流涌動,并且呈擴散蔓延之勢,我國民眾也面臨輸入型民粹心態的潛在威脅。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社會心態現狀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隨著疫情的加重和防控舉措的升級,民眾的關注度進一步提升,社會心態也發生了較大的波動,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不斷蔓延、累積??偨Y來看,疫情爆發以來,民眾負面社會心態主要表現為僥幸、恐慌、憤怒、圍觀和獵奇五種形式。

一是僥幸心態。不把疫情當一回事兒,即覺得“病不會落到自己頭上”而過于樂觀的心態。其表現是,認為疫情跟自己沒關系,自己沒有到過疫情高發地;即便到過疫情高發地,由于沒有長時間停留,接觸的人也不多,自己不會那么容易被傳染。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調查顯示,1月27日前29.1%的民眾認為周圍人不太重視疫情(王俊秀等,2020)。

二是恐慌心態。盲目悲觀,即由于過于害怕而覺得“病毒隨時會上身”的非理性心態。這種心態主要表現為,整天擔心自己會被傳染上,對所接觸的人和疫情相關信息過于敏感,拒絕與外界接觸,失去基本的判斷力,偏聽偏信。

三是憤怒心態。不將心比心,即對疫情高發區歸來人員以及對政府防控舉措表現出的抱怨、指責心態。這種心態主要表現為,“無緣無故”地抱怨、指責甚至遷怒于來自湖北等疫情高發區人員,對政府處置疫情的舉措進行過于主觀、片面、激進的批評指責。

四是圍觀心態。不感同身受,即面對疫情所呈現出的“吃瓜群眾”心態。這種心態主要表現為,對疫情發展情況不了解、不關注,或是由過度恐慌所造成的莫名其妙的“無所畏懼”,依舊“我行我素”,對相關討論、發言以及各種聲音持“圍觀”態度。

五是獵奇心態。招搖過市,即用一些臆測語言或者夸大其詞博得圍觀和關注的心態。這種心態主要表現為,利用自媒體等手段,采用“浮夸風”、“標題黨”等形式過度傳播疫情相關信息,甚至進行不實傳播,吊足民眾“胃口”,博得民眾的關注,造成“滾雪球”效應。

三、新冠肺炎疫情下負面社會心態形成的主要原因

無論是中世紀在歐洲流行的鼠疫黑死病,還是20世紀70年代突發的埃博拉;無論是2003年在中國流行的SARS,還是2009年在美國等地流行的H1N1禽流感,都一再證明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始終是弱小的,需要不斷學習。通過此次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我們也有許多收獲,這些收獲必須機制化和制度化,才能保障以后很多錯誤不會重犯。

一般來說,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社會心態比平時更加脆弱和敏感,人們往往會感到焦慮、不安,這是一種正常的社會應激心態反應,是生物屬性的內在必然體現(沙蓮香等,2005)。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民眾負面心態的產生除了正常的社會應激反應外,政府防控舉措不及時、信息披露不透明不準確、對謠言處置不到位、部分媒體報道不嚴謹等“四個不”是加劇負面社會心態的重要原因。

(一)政府防控舉措不及時

當政府的所作所為未能達到公眾預期甚至違背公眾期望,就會導致負面社會心態的蔓延。部分擔當關鍵任務的機構和個人在疫情防治期間表現出的能力欠缺與應對不及時是引爆社會負面心態的導火索。例如,疫情發生初期,湖北和武漢的地方政府未能及時準確地向社會公布感染人員數量和疾病傳染性,貽誤最佳防控時期,并在隨后未能立即采取有效手段阻斷人群流動,造成疫情蔓延,這些成為本次疫情中社會負面心態的最初來源。再比如,武漢某醫務健康機構既沒有履行好捐贈物資的統籌與分發職責,又被爆出“倒賣捐贈物資”“為非發熱定點醫院分配1.8萬只口罩”“阻攔央視記者進入倉庫采訪”等丑聞,促使民眾對政府相關部門的表現感到失望和不信任,這是民眾產生憤怒心態的重要原因。

(二)信息披露不透明不準確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相關調查,37.6%的民眾認為本次疫情初期信息的公開比較滯后,40%的民眾表示信息公開的透明程度比較低。政府前期對于疾病性質、傳染性等信息披露不及時、不準確導致錯過了疫情防控的關鍵期,也導致公眾防范意識薄弱。如此一來,疫情爆發后百姓措手不及,身邊實際情況與公開報道的差別讓恐懼、憤怒與悲傷情緒蔓延,也引發了民眾對食品、口罩、藥品等物資的恐慌性搶購。

(三)對謠言處置不到位

部分行政機構及其官員在回應民眾針對疫情的相關問題時,官僚氣息嚴重,對民眾的質疑避重就輕、答非所問,或者“車轱轆話”連篇、漏洞百出,承認自身工作的失誤時不疼不癢、誠意不足。同時,相關機構采用撤熱搜、刪帖等輿情處置手段,則更易引發公眾反感。如,對涉及2月1日爆熱的武漢某公務車牌、對涉及8名所謂“造謠者”等民眾非常關切的話題,進行刪帖處理,遮掩和逃避事實真相,讓公眾更易產生“此地無銀”的感覺。

(四)部分媒體報道不嚴謹

媒體在發布信息時缺乏審慎考量,這也成為引起社會心態波動的原因之一。隨著全國疫情防控的升級,有關疫情的信息可謂鋪天蓋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信息過載現象,影響民眾對事實真相的判斷。以“雙黃連口服液”事件為例,媒體在披露最新研究成果時,未對其“抗擊病毒”而非“抑制病毒”、“體外實驗”而非“臨床實驗”等關鍵信息加以詳細解讀,采用具有誤導性和沖擊力的標題,而未考慮到非專業人士的認知能力以及在疫情發生時期民眾“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結果造成公眾認知偏差。

四、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的對策建議

盡管我國社會心態呈現出越來越理智成熟、積極主動、自信從容和開放多元等趨勢,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民眾社會心態也發生了較大的波動,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不斷蔓延、累積。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應著重做好以下幾點。

(一)有效引導民眾社會預期,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民眾社會心理預期管理,將穩民眾社會心理預期作為穩預期的重要內容,引導民眾更加理性和冷靜地看待轉型期各類社會矛盾,打消民眾焦慮情緒,促使人們及時調整心理預期,提高社會心理承受力。優化完善民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機制,拓寬社會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擴大公眾參與機會,規范決策中的心理影響評估,注重疏導社會公眾的不公平感。做好輿情監測,探索建立基于大數據的民意監測與社會心理預警系統,實時動態了解公眾的心態與想法。完善導向正確的輿論引導宣傳機制,深化媒體融合轉型升級,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拓展輿論引導渠道,凈化網上輿論生態。

(二)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培育積極向上的社會心理

將心理健康服務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序列,明確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流程和服務要求。在社區衛生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平臺設立心理服務機構,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教育、心理咨詢和疏導,協助做好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治療工作等。加強心理健康輔導和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各級學校的課程體系。積極推動心理咨詢行業良性發展,將發展社會心理咨詢服務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給予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

表新冠疫情爆發后五種主要負面社會心態的特征及表現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三)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增強民眾發展信心

積極通過“互聯網+社會服務”、服務標準體系建設等多種手段,針對民眾關注的教育、醫療、養老等熱點、難點、痛點問題,優先補齊服務短板,提升保障水平和能力。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應急管理制度體系,把應急服務作為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職能,著力提高應急管理體制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促進基本應急管理服務均等化。

(四)進一步提高信息傳播透明度,增強信息公開實效

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加強網絡媒體監督,開展特別時期的網絡環境營造工作。堅持公正、透明和真實的態度,進一步做好失實信息甄別和必要的辟謠發布,依法依規做好信息披露,及時主動、公開透明地發出權威信息,回應社會關切和輿論關注,用精細化的信息公開為輿情防控注入正能量。著力增強主流媒體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和可讀性,鼓勵其通過“小視頻”“微片段”“小動漫”等新型傳播方式,對不實信息、夸大其詞的“標題黨”式報道等進行“降維打擊”,確保主流媒體權威信息及時傳播。

(五)著力提高輿情處理能力,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

要加快和提高地方政府及相關機構處置輿情的速度和質量,明確輿情處理“在疏不在堵”。要準確區分和分類對待謠言、消極言論、負面信息和正常反映情況、問題、意見的“諍言”。對于明顯帶有惡意的謠言,要絕不姑息,對造謠生事者依法予以打擊和懲處。對于不實之詞,或者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誤解,政府應積極組織進行正面引導,快速提供全面、透明的信息,迅速占領輿論高地。大力做好網絡秩序維護工作,以官方發布為權威信息源,防范不實信息的傳播。

(六)強化培育公眾科學素養,切實增強社會信用意識,提升全民道德水平

要把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納入黨政目標責任制考核,突出重點人群,在中小學大力加強科學教育,著力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著力加強科普工作,創新科普形式、豐富科普內容、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科普新平臺,大幅擴大科學普及的范圍。構建信用聯合獎懲聯動機制,建立健全信用紅黑名單和公共信用評價制度,發揮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的引導力和威懾力,鼓勵失信主體加快整改修復信用,引導全社會褒揚誠信、懲戒失信。

參考文獻

[1] 王俊秀、陳滿琪等:《疫情期間社會心態變化調查》,《北京日報》,2020年2月10日。

[2] 王俊秀:《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4)》,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14年。

[3] 魏欽恭:《和諧發展需理性引導民眾預期》,《民生周刊》,2019年第8期。

[4] 姜勝洪、畢宏音:《轉型期社會心態方面存在的問題、特點及對策研究》,《蘭州學刊》,2011年第10期。

[5] 黃楚新、郭海威:《網絡民粹主義折射的社會心態》,《人民論壇》,2019年第16期。

[6] 沙蓮香、劉穎、王衛東等:《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對危機時期民眾心態的分析與模擬——重大突發事件應對措施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

(*楊宜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所所長、研究員;范憲偉,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經濟學博士。責任編輯:崔克亮)

Abstract: Good social mentality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and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social governance and innovation. A mental prevention "wall" should be built first in order to battle against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Four Trends" and "Four Difficulties" of the social mentality change in China, and the manifestation and cause of the five negative social mentalities including fluke, panic, anger, onlooking, and curiosity under the epidemic situation of COVID-19. In order to cultivate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rationality, composure, and optimism among our peopl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psychological service system and public service capability, enhance the transparency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mprove the capability to handle public opinions, and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public.

Keywords: Epidemic Situation of COVID-19; Social Mentality; Cause;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歡
社會心態形成原因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學研究對政府決策的影響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機制:信息、決策與執行
新冠肺炎疫區高校大學生的精神狀態與行為應對
公共衛生學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顯
九一八事變后知識精英與東北民眾的社會心態
謠言倒逼“真相”?
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教學策略
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
淺析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和轉化策略
唐代女性服飾考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