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語境下廣西壯族民間音樂傳播考察

2020-05-12 01:07黃燕君宋克歆
歌海 2020年2期
關鍵詞:傳播音樂

黃燕君 宋克歆

[摘? ? 要]在自媒體語境下,廣西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一方面擴大了壯族民間音樂的影響力,讓更多的受眾了解壯族民間音樂文化,另一方面,由于自媒體自身傳播的途徑,如何正確引導受眾進行對壯族民間音樂的深入理解,從而對壯族民間音樂文化進行深層次解讀。運用傳播學方法對廣西壯族民間音樂的文化特色、在自媒體路徑中的傳播方式以及在發展中的局限性進行分析,發現其傳播中同質化現象嚴重、文化內涵與傳播力度不足等問題,尋找傳播過程中的制約點,其關鍵在于傳播組織者的音樂素養與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深入與媒體的多方位融合,增強文化內涵品牌附加值。

[關鍵詞]自媒體語境;廣西壯族;音樂;傳播

自媒體是指普通大眾通過網絡等途徑向外發布事實和新聞的傳播方式,其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和。{1}壯族民間音樂指的是廣西壯族地區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及器樂的總稱。{2}本文應用傳播學理論研究廣西壯族民間音樂在自媒體語境中的文化特質與傳播要素,力求進一步了解其發展現狀與局限性,尋找傳播過程中的制約點,關鍵在于傳播組織者的音樂素養與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從而為壯族民間音樂在自媒體的傳播研究提供有效的建議。

一、 壯族民間音樂的文化特質與傳播要素

廣西作為絕大多數壯族人的聚居地,素有“歌?!敝婪Q。其音樂風格多種多樣,旋律優美,演唱技藝高超,地域風格濃厚。在廣西特有的原生人文的生態環境下,筆者將對壯族民間音樂文化特質與傳播方式進行解構與剖析,以更為深刻地了解壯族民間音樂文化。

(一)壯族民間音樂文化背景

壯族,在中國歷史上悠久,其祖先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他們聚居在右江流域地帶,是廣西乃至整個嶺南地區最早的土著民,也是中國歷史上很少遷徙的民族之一。先秦時,生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的駱越和東北部的西甌兩支,是今日壯族的先民。秦漢時期,西甌人民奮起抵抗秦漢軍統治。東漢、隋唐時期,朝廷對俚人實施“以夷制夷”的管理辦法,對其進行統治,漢文化得以傳播。北宋時,壯族各部落抵抗宋王朝的統治,盡管斗爭失敗,卻促進了壯族各部落的統一。他們長期保留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方言土語和文化傳統,是現代壯語中南北兩大方言和壯族民間音樂南北兩路音樂風格的淵源所在。

壯族民間音樂文化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留了不同時代壯族的傳統文化、民俗、語言和美學觀點,音樂則體現了壯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從體裁上,壯族民間音樂主要有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器樂五種。其中,壯族民間音樂以民歌最為豐富,并對其他音樂體裁產生深遠影響。

(二)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方式

近年來,廣西大力推廣壯族民間音樂,壯族民間音樂成為了全世界認識廣西的一張民歌名片。過三月三、唱山歌、識風俗,越來越多的人對壯族民間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到廣西壯族民間音樂的熏陶。廣西更以此為契機,大力推進壯族民間音樂的發展,不僅在傳統傳播方式的基礎上傳承、發展與創新壯族民間音樂,而且在自媒體等新媒體平臺拓寬傳播的路徑,打造壯族民間音樂的門戶平臺。在此,筆者討論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方式,有助于了解自媒體語境下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路徑。

1. 傳統傳播方式

壯族民間音樂以民歌為絕大多數,民歌的傳承仍以口傳心授的傳統模式對其進行傳播。在廣西壯族地區,青年男女談戀愛往往通過以歌圩為載體的民歌傳播場域進行對歌,民歌對唱是他們表達愛意、傳遞感情的一種方式,口口相傳,情誼不斷。在傳承的過程中,長輩與晚輩的“一對一”通過口授模式對民歌進行學習,這是民歌傳播過程中最為可靠與真實的傳播方式。

在口傳心授的過程中,技術傳播也是一種重要的傳統傳播方式,例如電視媒體、廣播與雜志等。印刷業的發達與媒體傳播的迅速,傳統曲目可以在紙質版印刷物流傳,使歌詞在傳統曲調的創新得以固化,電視與廣播欄目的播出,為壯族民間音樂提供了一個宣傳的契機與展示的平臺。音樂雜志的民歌欄目的開辟,如《歌?!冯s志,為原生態壯族民歌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宣傳機會。

2. 新型傳播方式

壯族民間音樂可以通過自媒體等途徑向外發布與傳播,其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受眾傳播壯族民間音樂。自媒體途徑眾多,大家較為熟悉的有百度MP3、搜狗音樂、酷狗音樂、QQ音樂、九酷音樂等。網友通過搜索壯族民間音樂,可以欣賞到很多民歌的音頻與視頻,盡情地享受民歌的藝術盛宴。新媒體具有受眾多、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互動性強等特點,在自媒體的語境下給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二、壯族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與不足

從音樂傳播角度來看,豐富的壯族民間音樂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壯族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在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v觀廣西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歷程,對廣西壯族民間音樂的發展現狀進行剖析,可發現其傳播中的不足。

(一)同質化現象

同質化現象,在傳播學里指的是不同特征的個體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其內在本質特征變化逐漸趨于一致的過程。壯族民間音樂在自媒體傳播過程中,受到西方音樂與流行音樂的沖擊,音樂形式由傳統的民族化趨向全球化、西方化,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同質化現象嚴重,這將會使壯族民間音樂喪失其傳統的民族文化特色。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在傳播壯族民間音樂的過程中,民族音樂與西方音樂的相互融合與相互替代,壯族民間音樂要節目創新、傳播創新才能避免趨于同質化現象。

(二)文化內涵不足

自媒體語境下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隨機傳播、文化內涵不足的現象是制約壯族民間音樂發展的主要原因。它往往是單一作坊模式的傳播,傳播者素質參差不齊,個體的傳播力量略顯微弱。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往往傳播單一作品,文化價值的附加值不高,對于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的內涵式理解不夠透徹與全面,對于擴大民族音樂的影響力的能力有限。

(三)傳播力度不足

自媒體的傳播往往是單一個體化的作坊模式傳播。個體化的傳播,不一定形成規則,這是一種下意識行為,而不是自覺行為。它以手機碎片式傳播,具有隨意性與碎片性的特點。雖然這方便了傳播者與受眾者的交流, 但是其傳播力量微弱,傳播力度不足,對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具有局限性。

通過對壯族民間音樂發展現狀進行梳理,我們找到了壯族民間音樂傳播過程中的制約點在于傳播作品的隨意性、傳播者與傳播意愿的隨意性以及傳播者自身素質的制約等因素。了解自媒體傳播的特性,尋找傳播途徑中存在的制約點,將有助于對壯族民間音樂在自媒體語境中的傳播把脈診斷,“對癥下藥”。

三、 自媒體語境下壯族民族音樂的發展探析

自媒體作為壯族民間音樂傳播的載體,以其大眾的語言符號傳播方式給受眾發送、傳播信號,但是由于傳播者自身素質的制約與傳播途徑的窄化,如何更有效地對壯族民間音樂進行傳播,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一) 傳播者“組織者”功能有待加強

研究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目的在于讓壯族民間音樂在自媒體平臺上得到更好的傳播,擴大壯族民間音樂的影響力,讓更多受眾了解什么是壯族民間音樂文化。個體化的音樂傳播,不能夠形成規模,對于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具有局限性。傳播者在傳播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單一作品的上傳與發送,更重要的是對壯族民間音樂文化的解讀,對其進行有效的傳播,提供有效的建議。因此,自媒體傳播的關鍵在于組織者。

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組織者,應由個體化的單一作坊模式向群體化模式發展,由個人向團隊轉化,形成壯族民間音樂知識群,從一開始的采風體會與創作感受入手,了解作曲家對所創作壯族民間音樂的認識與理解,從創作根源上把握創作理念與創作意圖,理解作品內涵,了解作品文化。作品的上傳方式,應由單一音響傳播向官方平臺或者頻道傳播,建設壯族民間音樂傳播的官方平臺或者頻道,不僅僅對作品音響進行上傳,更要對音樂作品進行評價、介紹,與受眾互動,及時了解受眾感覺,推動壯族民間音樂文化的交流。壯族民間音樂樂評應由無樂評或者少樂評向專業化樂評發展,加大對樂評專業人員的培養,多給樂評者提供發表的空間,及時與準確地引導受眾欣賞、理解壯族民間音樂文化。這樣,組織者在自媒體語境下的壯族民間音樂傳播從創作源頭到音樂評論,起到正確引導受眾的作用,可以良性推動音樂的發展。

(二)媒介融合與壯族民間音樂的深度融合

如今,媒體發展日趨成熟,如何推進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尋求與媒體的深度融合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課題。信息化、數字化的高速發展,網絡平臺與手機媒體的涌現,通過媒體多層次、多維度的視角去推動壯族民間音樂的發展,利用資源互補優勢與相互融合特征,提供更多功能性、版本性及時效性的媒體資源,這是推動壯族民間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

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可以借助媒體的力量,由單一作坊式傳播向群體化傳播轉化,實現團隊協作與分工合作的轉化,從傳播平臺到傳播內容的全面融合,實現從文字到圖片、音頻、視頻的多媒體宣傳,突出樂評時效性,密切關注與媒體的深度結合,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例如,在微信平臺上打造音樂傳播比較好的欄目有《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俄羅斯音樂》 及各大音樂院校的公眾號等。以《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為例,他們會在微信公眾號上傳演唱作品,演出季會進行網絡直播,無論是創作形式還是表演形式都不斷推陳出新,舊作新編、新歌新唱、表演新創、評論及時,為合唱作品的演繹與大眾接受開辟了自媒體的一種新途徑,讓觀眾耳目一新,深受大眾喜愛與推廣。

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一方面在固守傳統傳承的模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媒體資源,整合線上線下資源,編輯話題參與線上討論,搭建傳播的官方平臺,引導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念,引導受眾理解壯族民間音樂文化,這都有助于對壯族民間音樂的有效傳播。

(三)賦予音樂更深的文化內涵

賦予壯族民間音樂更深的文化內涵,需要增強文化內涵,這是提升壯族民間音樂品牌價值的關鍵。2017年,由南寧大地飛歌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與廣西三畝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壯族山歌音樂劇《壯源》,在原生態壯族歌謠的基礎上融入了民族、流行與搖滾等諸多音樂創作形式,全劇以壯族民間故事為主線,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在音樂上進行了嘗試與創新,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只有加深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才能夠更好地傳承壯族民間音樂。

此外,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積極建設“壯族三月三”這一文化品牌,把“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打造成一個集民族文化、群眾體育、風情旅游、特色消費于一體的旅游文化消費品牌。廣西素有“歌的海洋”之稱,“三月三”大家載歌載舞,傳唱壯族山歌,在各媒體傳播壯族歌舞,這正是提升文化品牌、提升壯族民間音樂文化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品牌內涵的文化理念是品牌附加值的核心要素,能夠倡導和影響受眾,擴大民族音樂的影響力,讓受眾了解壯族民間音樂文化。

通過對壯族民間音樂發展的探析,我們找到了壯族民間音樂傳播過程中的制約點在于傳播作品的組織者。而如何有效地提高組織者的素質,如何形成群體性團隊作業,是深化與自媒體的深度融合,提高其文化內涵與品牌文化附加值,推動壯族民間音樂傳播的有效方式。

自媒體網絡技術的革新,拓寬了廣西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途徑與渠道。在自媒體語境下,廣西壯族民間音樂的傳播離不開傳播者與受眾的相互作用,如何正確引導受眾對壯族民間音樂的理解,從而對壯族民間音樂文化深層次解讀是我們作為傳播者的使命與任務。

參考文獻:

[1] 陳中.廣西壯族民歌的藝術特色[J].音樂創作,2014(7).

[2] 李常新.廣西平果壯族嘹歌歌書的傳播形態研究[J].音樂傳播,2014(1).

[3] 翁葵.廣西壯族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策略[J].廣西社會科學,2012(4).

[4] 危瑛.論廣西壯族民歌的藝術特色及其創新發展[J].藝術評鑒,2019(9).

[5] 周婧,陳華.新媒體時代原生態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傳承[J].黑河學院學報,2018(10).

[6] 張紅蕾.新媒體背景下少數民族民歌的國際化傳播策略[J].貴州民族研究,2017(2).

猜你喜歡
傳播音樂
奇妙的“自然音樂”
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策略研究
新媒體背景下湖湘文化的傳播效果評價研究
音樂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