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教科書國語》評論

2020-05-13 14:38唐群輝
教育界·下旬 2020年3期
關鍵詞:編排選材

唐群輝

【摘要】《大眾教科書國語》是由教育部審定、上海大眾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小學初級用國語教材。該套教材思想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需要,既反映了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也表達了抗日救國的呼聲。該教材選材內容豐富,有關孫中山先生以及國民革命、奮發民族精神等與“黨義”有關的內容較多;突出了“兒童本位”,注重對兒童良好品行的培養。

【關鍵詞】《大眾教科書國語》;選材;編排

一、總體評論

《大眾教科書國語》是由教育部審定、中國教科書研究會編輯、上海大眾出版社1934年出版的小學初級用國語教材,它根據1932年教育部頒布的《小學課程標準》編纂。該套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需要,即當時“九·一八”事變爆發不久,教材思想內容多少能夠反映一點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也曲折地反映了一點抗日救國的呼聲。另外,該套教材的編寫內容符合1932年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以及當時小學教育總目標的要求,即“小學應根據三民主義,遵照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發展兒童身心,培養國民道德基礎及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識技能,以養成知禮、知義、愛國、愛群的國民”[1]。

該套教材共8冊(其中第六、第八冊現存于北師大圖書館),供初級小學四學年精讀使用。每冊教材約40篇課文,每9—10篇課文后有一簡單練習,可看作一單元,這樣每冊共四單元。教材體系主要是文選式的,單元前無導讀,課文前后亦無助讀及思考練習。此外,每篇課文還有7—10個左右分布均勻的用注音符號標記的生字。

該套教材從選材方面看,內容豐富,所選故事較多,古今中外、現實與虛構的故事應有盡有,尤其是孫中山先生的以及關于國民革命等與“黨義”有關的故事內容較多。另外,教材內容突出了“兒童本位”,適合兒童心理與生活。而且每冊教材所選課文體裁多樣,有記敘文(包括兒童生活故事、歷史故事、自然故事、童話、寓言、傳說、日記、游記等)、說明文、應用文(主要是書信)、詩歌、劇本等各種體裁的文章,反映了1932年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依據增長兒童閱讀能力原則,想象性的教材(如寓言物語等)和現實的教材(如自然故事、生活故事、歷史故事等)應調和而平均”[2]的教材編選原則。從課文的組合看,每冊教材包括四單元,單元內的文章大致按題材或主題組合,體裁錯綜變化。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們當代課程改革中的“淡化文體教學”其實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可以說我們二三十年代的早期教材就是這樣做的。

二、重點評論

1.關于選材

選材特點其一是內容豐富。教材既選有中國古代歷史人物故事(如第六冊《秦始皇》《荊軻》,第八冊《孔子》《孟子的母親》《勾踐雪恥》《盡忠報國》等)、現代名人故事(主要是有關孫中山先生的故事),還選有世界歷史人物故事(如第六冊《牛頓》《瓦特》,第八冊《愛迪生》等),更選有兒童熟悉喜愛的生活故事(如第六冊《最惦記誰》《可愛的孩子們》《遠足》,第八冊《大丈夫的光榮》《學校紀念日》《演講的困難》等)、童話寓言故事(如第六冊《牧人和駱駝》《蠶和蜜蜂》《鳥兒學做巢》,第八冊《獅子擇友》《愚公移山》《義勇的小云》等)。

其二是有關“黨義”的內容多。教材所選內容除了兒童故事比例較大外,每冊中有關孫中山先生以及關于國民革命、奮發民族精神等與“黨義”有關的內容也較多,如第六冊的《孫中山和農民》《一個好醫生》《一個實驗》《黃花岡》《游七十二烈士墓記》《勇敢的荀灌》,以及第八冊的《盡瘁革命的中山先生》《中山先生的遺囑》《中山先生的嗜好》《盡忠報國》《朝鮮童子》《從軍樂》等,這些課文旨在緬懷先烈,闡揚“黨義”與民族意識,奮發民族精神,培養愛國興國精神。這反映了1932年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依據本黨黨義,盡量使教材富有犧牲及互助的精神”[2]的教材編寫原則。

其三是突出了“兒童本位”,有濃厚的“兒童文學”色彩。首先表現在選材依據兒童心理,所選內容有一半左右是兒童熟悉喜愛的生活故事、童話寓言故事等。即使是其他古今中外故事、詩歌、劇本等,也盡量用兒童口吻描述,這就適合兒童心理與生活,能陶冶兒童性情,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與能力。

其次表現在教材中大部分課文有黑白插圖(第一冊全用彩色),插圖與文字相配合,既能拓展兒童的想象,又能涵養兒童的美感,更能引起兒童閱讀的興趣。

另外還表現在教材對于科學知識與自然常識有較多關注,而介紹方法則利用故事及詩歌,能使兒童趣味煥發,無枯燥之感,如第八冊《義勇的小云》:

烈火般的陽光,高照在地面上,泥土都坼裂了,河水也干涸了;岸邊的草木,田里的禾苗,大半已經枯萎??蓱z的農夫們,還彎著腰,曲著背,在烈日下工作著。不過他們時時抬起頭來,高聲呼喊著說:“太陽啊,你也太作惡了,我們要活不成哩!”

他們的呼聲被空中一片小云聽見了。小云向各處俯視一周,見地面的一切,實在可憐。他就去苦勸太陽,請他和緩一點。那知太陽漲紅著臉,只是個不理不睬。小云沒有法子,只得站在他面前,想把他的光遮掉一些??墒顷柟馓珡娏伊?,小云站不到一會,便被他炙得逃走。

“怎么辦呢?”小云獨自在思想。他想了一會,決定先使自己快快長大,然后往地面去幫助可憐的農夫。但是他卻又記起以前聽得說過,云一到地面時,就有性命之憂的?!澳且膊灰o,最多犧牲我自己罷了?!毙≡迫绱艘幌?,便決定了他的主意。

小云愈長愈大,漸漸地接近地面了。突然間一道電光,閃過空中;接著,又來了一陣雷聲。義勇的小云就犧牲了自己,變成大雨降下地面來。

農夫們得到這陣大雨,心中個個歡快;但他們卻并不知道是小云的幫助,小云已犧牲了自己。

這篇文章主要向學生介紹自然常識,既讓學生了解夏季烈日的強烈、云朵的稀少、空氣的炙熱以及雷雨的迅急等天氣情況;又以童話故事的形式介紹,能培養兒童豐富的想象力,使學生在趣味盎然和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益。文章讀來生動有趣,毫無枯燥說教之感。

其四是選文多注重培養兒童良好品行的思想教育。如第六冊的《最惦記誰》,教育孩子們要尊敬師長,不忘師恩;童話《蠶和蜜蜂》,教育孩子們不要學偷懶的蠶,而要學勤勞的蜜蜂;《鳥兒學做巢》說明凡事要一心一意,有恒心有毅力才能做成功。第八冊的《蜘蛛的教訓》告訴孩子們勝不驕,敗不餒,堅持到底就是勝利;《學校紀念日》《畢業生的祝詞》等旨在教育兒童要尊師愛校;第六冊《種西瓜的老黃》以及第八冊的《母?!返榷际墙逃⒆觽円槿跽?,關愛勞苦人民。

從選材的不足之處來看,教材內容沒能更直接、更強烈地反映抗日救國的時代呼聲。教材出版的年代是“九一八”事變爆發不久,正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時代,雖然教材中有些篇目表現的是奮發民族精神的主題,如《勇敢的荀灌》《從軍樂》《朝鮮童子》等雖然教育孩子們在大敵當前要英勇抗敵,但是這些篇目均只能算是委婉曲折地表現“抗日救國”這個主題,教材中對當時侵略我國的大敵——日本,始終沒有作為攻擊反抗的矛頭而義憤填膺地直接指出來,這大概反映了當時蔣介石國民政府在日本帝國主義面前的虛弱心理及“賣國媚敵”的本性吧。

另外,教材所選文章都是白話文語體,即使詩歌也幾乎全是新詩和民歌,沒有一首經典古詩。這反映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運動蓬勃發展的趨勢,“1923年擬訂的《中小學各科課程綱要》即明確規定把白話文作為主要的語文教材”[3]。但是,筆者認為當時的白話文運動全盤拋棄文言文教學的思想太絕對化,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是初級小學畢業班的學生,能夠讀而且應當讀一些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淺顯的經典古詩。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2.關于編排

一是文選式的體系。該套教材共8冊,每冊約40篇課文,每9—10篇課文后有一簡單練習,可看作一單元,這樣每冊共四單元。教材體系主要是文選式的,每單元前無單元說明及導讀;每篇課文只有選文,沒有課前助讀及課后思考練習題,這就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閱讀及幫助學生進行讀后思考。

二是單元課文大致按題材或主題編排,不是按體裁組合,單元內課文的體裁錯綜變化。如第六冊第三單元的12篇課文分別是:《養蠶歌》《蠶和蜜蜂》(共2篇)《遠足》《遠足的成績》《你們猜到了沒有》《蝙蝠和鳥獸》《不是鳥類》《鳥兒學做巢》(共3篇)《山歌》。

這些課文的主題雖不盡相同,但題材都與大自然,特別是與動物相關。從體裁來看,同樣是寫蠶的,《養蠶歌》是民歌,說明養蠶的過程及意義;而《蠶和蜜蜂》則是童話,說明如果像蠶那樣不勞動最后就會被活活煮死。同樣是寫蝙蝠的,《蝙蝠和鳥獸》是童話,表現“隨風倒的人沒有好下場”的主旨;而《不是鳥類》更像說明文,從蝙蝠的身體形狀特征來說明蝙蝠為什么不是鳥類。

三是單元練習由易到難。如第六冊的練習內容主要是語法中標點符號的用法,沒有聽說訓練;第八冊練習內容主要是說話和寫作,整體看來都比較簡單。

四是生字分布比較均勻。每篇課文都有生字,在相應出現的書頁下用注音字母標記;各課生字分配均勻,大致每篇7-10個,無特多特少之弊端。

【參考文獻】

李伯棠.小學語文教材簡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61.

課程教材研究所.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語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6.

王松泉.中國語文教育史簡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31.

猜你喜歡
編排選材
考場作文選材如何“闖關”
記敘文的選材與主旨
初中兩種版本教材中電學實驗的編排比較與分析
提高報紙編輯版面編排策略的探析
電視節目編排的技術性和藝術性
淺談依據中心怎樣選材
分層,多變,整合
選材要關注情感表達的需要——從老舍的《想北平》學作文的選材
作文選材中的要與不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