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戲曲與廣播電視融合創新不斷發展

2020-05-19 03:16齊馨悅李嬌
科學與財富 2020年6期
關鍵詞:融合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廣播電視

齊馨悅 李嬌

摘 要: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一個國家乃至民族沉淀傳承的文化軟實力,指引人類走向文明。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流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勝枚舉,因地域,風俗、生活習慣等等的不同,傳統文化也形成很多地域差異,衍生出涵蓋豐富的文化類別,而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也成為廣播電視創作中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和創作素材,在科技手段與文化元素不斷融合創新發展的今天,豐富著七彩熒屏。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戲曲;廣播電視;融合創新

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之一的戲曲,為廣播電視創作提供靈感來源。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具有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而傳統文化在物質層面及精神層面(思想、文字、語言、藝術等)的滲透,構成內涵豐富,多彩多樣的文化元素。戲曲、醫學、服飾、文學藝術等都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具有代表性的各類精華,構成傳統文化的多元要素。而這些豐富多彩的內容也成為廣播電視節目中源源不斷地創造源泉和創作素材,在其發展的各個階段不斷與之融會貫通,協同發展,豐富著七彩熒屏。其中也不乏戲曲類文化元素。中國戲曲,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具有上千年歷史的戲曲,隨著廣播電視技術及傳播媒介的發展,逐漸從舞臺走進電視熒屏,傳播范圍也擴大化。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電視臺成立(央視前身),戲曲進入家庭熒屏,成為電視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彩色電視的普及,電視節目精工制作,以專業化團隊打造,產生了各類戲曲文化節目,1991年《曲苑雜壇》開播,1994年河南衛視《梨園春》,1999年安徽衛視《相約在戲樓》山西衛視《走進大戲臺》和天津衛視《國色天香》等綜藝戲曲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都成為傳播宣傳戲曲文化的前沿陣地?!?】除此之外,戲曲電視節目也發展為“欣賞類戲曲電視節目”、“競賽類戲曲電視節目”、“專題類戲曲電視節目”和“晚會類戲曲電視節目”【2】它們都以多元化的創作方向對戲曲文化進行創新創作。以秦腔節目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陜西秦腔戲曲節目曾一度成為眾多廣播電視節目的一枝獨秀,陜西電視臺1979年開播的《秦之聲》,2006陜西戲曲廣播的開播,再到2012年娛樂競賽類戲曲節目《秦聲飛揚》粉墨登場,鳴鑼開唱,廣播電視制作人也在不斷探尋和挖掘觀眾喜聞樂見的戲曲節目,各劇種戲曲選段、名家唱段及戲曲人物和故事,紛紛成為電視節目藝術創作的靈感來源。

二、廣播電視傳播的影響力傳承著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戲曲

現如今,戲曲廣播節目形態分別有:“戲曲組合”“戲曲評說”和“戲曲故事”三種【3】,鑒于廣播傳播范圍廣、速度快、成本低、針對性強的特點,各地域內戲曲廣播都擁有龐大的受眾群體。日漸發展起的各地廣播戲曲人,還組建起了全國戲曲廣播聯盟,發揮平臺優勢,舉辦了多次戲曲類聯合直播活動,以2010年聯盟全國10家電臺同步直播與分享的《世博會?戲博會》大型戲曲直播節目為例,節目中不僅有各地特色唱腔,還有專門為世博制作的《八仙迎世博》唱段,讓各地聽眾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多元面貌和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

電視節目,是視聽相結合的藝術,電視較廣播能讓受眾更直觀也更原原本本地還原戲曲這門舞臺藝術,且不受時間、地點、演出場次地限制,在電視媒介上廣泛傳播。傳統戲曲是舞臺藝術,廣播電視是大眾傳播媒介,從舞臺藝術到大眾傳播,拓寬了傳統戲曲的發展道路?!?】2001年,為了弘揚和發展我國優秀的戲曲藝術,CCTV11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開播,自此,戲曲電視傳播向專業化頻道的方向邁進,而戲曲節目的表現形式也不斷推陳出新,競賽類《梨園擂臺》、影視大戲類《九州大戲臺》、知識科普類《戲曲風采》、訪談類《戲苑百家》,兒童類戲曲綜藝《快樂戲苑》以及戲曲專題類紀錄片,他們大都打破傳統,不分年齡、地域,融趣味性、觀賞性于一體,弘揚民族瑰寶,展示多彩曲種,普及曲藝知識,為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戲曲與廣播電視融合創新不斷發展

科技的進步,讓傳統舞臺藝術與廣播電視彼此交融,時代的發展,讓傳統舞臺藝術與廣播電視創新發展。戲曲文化的傳承需要借助廣播電視的優勢來展現和傳播。

戲曲廣播節目,受眾只能通過聽來欣賞,因此,如何“抓住”聽眾,至關重要。在廣播電視節目二度創作過程中,創作人通過多種手段及內容編排去精心策劃呈現包括全劇、選段、唱腔欣賞、錄音剪輯、折子戲、戲曲故事等形式在內的戲曲廣播節目。再加上戲曲節目主持人對整體節目定位、創作內容、受眾群體的把控,如何去粗取精,創新發展節目形態,被聽眾喜聞樂見,成為業內普遍思考和探尋解決的問題。鄭州人民廣播電臺文娛廣播的《戲迷天地》節目與戲曲出版網合作,將藝術家請到直播間,錄制每期的《戲曲跟我學》視頻,使得現在的廣播節目不但可以聽而且可以看,彌補廣播媒體的劣勢【5】。

就電視戲曲節目而言,隨著時代的進步,舞臺聲、光、電技術的廣泛應用,實況直播、剪輯手段、后期包裝等技術的成熟推廣,讓戲曲表現愈加完美多元和“吸睛”。多種內容創新的真人秀、PK賽等節目形式精彩紛呈,線上線下活動同步運行,節目形態既娛樂又科普。2014年,由天津衛視原創的一檔真人秀戲曲節目,對完全沒有接觸過戲曲曲藝的明星進行專業訓練,然后相互競賽。京劇版《千里之外》、豫劇版《飛得更高》、評劇版《愛情買賣》都令人耳目一新,《國色天香》的出現,打破傳統戲曲節目的模式,呈現出一道與眾不同的風景,刮起了一陣"中國風"【6】。

隨著網絡直播自媒體的快速崛起,廣播電視戲曲節目也創新思路,通過抖音、喜馬拉雅、愛奇藝等軟件平臺,收獲大量粉絲群體,正走上一條融媒體發展的道路。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戲曲與廣播電視在其發展過程當中相互影響促進,他們彼此不斷創新,融合發展。廣播電視在戲曲的海洋中不斷挖掘文化寶藏,用新思想、新技術,大膽實踐,不斷創新節目形態,探索出與時俱進的“新路子”和“新模式”。

而傳統文化元素戲曲,也因為新時代的影響,改良性地發展傳承,誕生了許多精品劇目及戲曲節目,也讓中國戲曲以千姿百態的節目形態被更多的觀眾所了解、接受和喜愛。更因為與廣播電視宣傳平臺的

融合創新,撒下了一張戲曲科普、提高審美素養、傳承戲曲文化的美育之“網”,形成從戲曲名家到后起之秀再到新聲代戲童,不斷帶斷層的戲曲紐帶,將戲曲精魂代代傳承,也成就了戲曲發展和廣播電視史上一段跨越式發展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楊燕.董琳.《中國電視戲曲欄目的發展現狀與分析》【G】2012年01期

[2]王玉坤.《戲曲電視節目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P33、P48

[3]宋維權,邱誥元,王晨.《戲曲廣播的三種表現形式》【J】.

[4]陳欣.《試論廣播電視戲曲節目的發展軌跡和傳播優勢》【J】2015年03期

[5]《試論廣播中戲曲節目的創新和發展》

[6]沈毅玲《我國電視戲曲真人秀節目發展的觀察與思考》,《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03期

猜你喜歡
融合創新中國傳統文化廣播電視
試論融合創新思想對新時期圖書策劃和營銷的指導作用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建筑設計內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藝術特征分析
東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比較
周六廣播電視
周日廣播電視
周五廣播電視
周三廣播電視
湖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