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區域地理主線式教學策略研究

2020-05-28 23:30柯春婷黃湖南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主線河流要素

柯春婷 黃湖南

摘 要 初、高中地理對區域認知素養的共同要求在于認識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和區域聯系等。世界區域地理在省考中占比 30%,且世界區域地理是區域地理學習的基礎。筆者不斷嘗試將主線式教學方法,應用到世界區域地理的教學當中,并注 重分析區域自然環境要素間的關聯,探究區域自然環境對人們生產及生活的影響,注重區域差異的比較分析,教學效果 顯著。

關 鍵 詞 區域;自然環境要素 ;主線式教學

地理事物的地域性特征是地球表面最突出的特 征之一。有學者認為:地理學是地區差異的研究。該 說法雖然有些片面,但卻指出了區域地理研究在地理 學中極為重要的事實。筆者從事初中教學十余年,積 極探索區域地理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厘清線索,不拘 泥于教材的編排順序,最終筆者認為以下所示(見圖 1)的教學流程為基本的主線,用該主線式教學方法引 領課堂,基本適用于不同尺度的區域。同時注重對自 然環境要素間相互聯系的分析,在自然地理環境背景 下,探究其對人們生活及生產的影響。再次,突出區 域特征,注重不同區域間的差異比較。主線式教學方 法,應用于世界區域地理教學和區域地理復習,均能 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突出主干,建立正確的區域空間定位 區域內總體特征與區域間差異的探究與把握,是 學習地理空間分布規律及其發生、發展變化的關鍵 點。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奠定了區域特征的整體基 調。地理位置對區域地理特征最直接的影響在于氣 候。例如,亞洲東部瀕臨太平洋,南部瀕臨印度洋,受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其東部和南部形成了世界 上最廣泛、最顯著的季風氣候區;東南亞地處低緯度 地區,以熱帶氣候為主;俄羅斯地處中高緯度,形成面 積廣大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地處中緯 度大陸西岸的歐洲西部,盛行西風帶來充沛的降水, 形成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非洲特殊的熱帶大陸的 緯度位置,熱帶氣候分布面積廣等。

區域地理教學的第一步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 區域空間概念,為歸納總結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 打下良好的基礎。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級下冊 關于世界區域地理模塊,將空間認知作為重中之重。 如日本的“多火山地震的島國”,“島國”二字點出日本 的海陸位置的總特征是四面環海,另外“多火山地震” 點出了日本位置有別于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特征—— 位于板塊交界處。結合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考試說 明,明確要求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描述國家 或者地區的地理位置。筆者在日常教學中,一般從教 材的標題著手,抓住區域空間的核心定位,同時結合 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描述的一般方法,與課本教材中 有關地理位置的核心內容進行整合,幫助學生建立正 確的區域空間認知觀。

二、理清主線,構建框架

在《俄羅斯》的教學中,俄羅斯地處中高緯度,其 緯度較高影響其自然環境總特征——“冷”,在“寒冷” 的自然特征影響下,進而影響自然環境各要素氣候、 土壤、河流等特征的形成。受緯度位置影響,俄羅斯 形成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在寒冷 的氣候條件影響下,俄羅斯凍土廣布,河流的結冰期 長,影響其亞洲部分的河流航運價值低?!耙环剿琉B 一方人”,俄羅斯寒冷的自然環境影響了其生產生活 的各方面,“寒冷”的自然環境影響了俄羅斯的西伯利 亞鐵路主要沿南部修建,其自然原因主要在于,南部 緯度較低,氣溫較高,凍土較少,另外人口城市較為集 中。由此可見,俄羅斯的教學主線清晰,在教學中貫 測落實“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生活與生產”的教學 流程,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掌握自然規律,掌握方法,從 而將區域地理的教學落在實處。有關《俄羅斯》的教 學,借助思維導圖的方法,構建教學框架如下(見圖 2):

三、比較區域差異,突出區域地理自然環境 要素之間的聯系

區域自然環境各要素中,任何一個自然環境要素 特征的形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 作用的。例如,自然環境要素中的氣候,其氣溫影響 了河流水文特征中的結冰期,降水多少及雨季長短影 響了河流的水量大小、流量大小、汛期長短等;自然環 境要素中的地勢特征除了影響河流的流向外,如亞洲 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影響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 海洋;地形還會影響河流的水系特征,剛果河受盆地 地形的影響,形成向心狀水系特征等。地形除了影響 河流外,還會影響氣候的形成、氣候的分布。溫帶海 洋性氣候廣泛分布于各大洲 ,就其在世界的 分布來 看,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 分布廣,除受中緯度大陸西岸海陸位置的影響外,其 平原面積大,南北多山地,且主要山脈呈東西走向,使 得西風不受地形阻擋,深入歐洲西部的大部,從而形 成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典型分布區;而北美洲西岸的科 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脈等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脈阻擋了 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使得北美洲西岸的溫帶海洋 性氣候呈南北狹長型分布。以上有關溫帶海洋性氣 候在歐洲及北美洲分布差異的比較分析,既突出了自 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又注重成因分析。在初中 地理教材中,側重對感性知識的描述或者直接給出結 論,而較少涉及較深層次的成因問題,使得初中生學 習地理,注重記憶,不注重分析、推理和歸納。[1]筆者 在遵循主線式教學方法的同時,也善于引導學生對地 理現象、地理特征成因的分析,從而更好地落實自然 環境各要素之間的聯系,突出區域特征。

在《俄羅斯》教學案例中,在“寒冷”的自然地理總 特征影響下,俄羅斯擁有世界面積最大的亞寒帶針葉 林,另外凍土廣布,寒冷的氣候條件影響了俄羅斯亞 洲部分的河流結冰期長,航運價值低等,從而突出了 區域自然環境要素間的本質聯系。

上述教學案例充分說明,自然環境要素特征的形 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理 清區域自然環境要素的本質聯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區 域地理特征,從而找出區域差異,比較區域差異。同 時,通過比較區域差異,能夠更好地突出區域自然環 境要素間的本質聯系。

四、適當取舍,整合教學資源 在有限的課堂空間里,如何在眾多的教學資源中 進行精確取舍,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選擇過 多,教學節奏需要加快,課堂容量偏多,上課就存在趕 課的行為,學生聽的疲勞,又不利于學生掌握,達不到 預期效果;選擇偏少,學生學有遺力,達不到預期的教 學效果;選擇缺乏時代感或者偏、難、怪的教學資源, 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因此,在確定教學 內容時,要選擇與教學主線索聯系緊密,又能激發學 生學習興趣的教學資源,注重質的同時,把握量的多少。[2]

初中地理課堂強調完整性,其課堂結構通常以人 地關系為主線,層層設計,環環相扣。[3]新課程背景 下,生搬教材內容,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授課,不一定 符合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筆者在世界區域地理 教學中,以《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 據,遵循“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生活與生產”的主線 展開教學是對人地關系的深化及拓展,并通過區域差 異比較,注重分析區域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并進一步分析成因,從而為區域地理的進一步教學夯 實基礎。

參考文獻:

[i]張淑媚.初高中地理銜接的有效策略探究[J].福建教 育,2014(5).

[2]李文輝.理清線索,把握核心,精準取舍——初中區域

地理教學簡約化教學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3).

[3]連瑩.個性化教學風格引領初中地理優質課堂[J].福 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9).

猜你喜歡
主線河流要素
牢牢把握紅色主線凝聚奮進“紅色動力”
河流的走向
河流
例析初中生物學教學主線的設計策略
數字主線
當河流遇見海
2015年8月債券發行要素一覽表
2015年6月債券發行要素一覽表
通性通法:我們的常規武器
靜靜的河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