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文化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研究

2020-05-29 09:05卞素萍
農村農業農民·B版 2020年5期
關鍵詞:文化多樣性鄉村文化發展模式

卞素萍

摘 要: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建設注重綠色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提出保護與發展并進的理念以及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探索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同時提出文化生態學的重要性,強調保護文化多樣性、風貌特色以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激發鄉村內生動力;以彰顯鄉村生態文明為目標,讓良好的生態助推鄉村發展,建設美麗宜居的新鄉村。

關鍵詞:發展模式;鄉村文化;文化多樣性;鄉村保護

一、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美麗鄉村建設發展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希望鄉親們堅定走可持續之路,在保護好生態前提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把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编l村擁有寶貴的歷史遺產和文化傳統,伴隨著“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等多重挑戰,鄉村建設應把生態文化、生態經濟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

經濟發展可持續性:嚴守生態紅線和開發強度,嚴格保護農業生產空間,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人的利益為代價,堅持以綠色發展帶動鄉村經濟。在新型城鎮化要求下,探索產業結構“多樣化”和多元方向發展;加強產業間融合發展,提升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以最小的資源和污染獲取最大利益并且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社會文化可持續性: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延續鄉村文化的魅力是關鍵。加強人口、土地、產業和基礎設施整體化規劃,留住青壯年勞動力并注入新的發展契機,使鄉村維持自身發展動力,加強地區間合作,展現鄉村格局風貌和生態環境。建設鄉村文化產業,使民俗文化、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興盛多彩,讓鄉村更和諧、宜居,促進鄉村公共服務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生態環境可持續性:鄉村建設要集約化利用自然資源以及通過高效管理促進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加強新能源、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如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利用等,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采用“再利用、再循環、減量化”的治理模式,推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加強對自然生態空間的整體保護,提升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構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格局。

二、綠色城鎮化發展和創新成為世界鄉村發展的契機

綠色城鎮化的創新以系統集成的方式,創新技術、制度設計,統籌謀劃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促進各行業及領域間的協調配合。英國的“空間規劃”將規劃放至空間發展的核心位置,調配土地和資源使用,且將其作為主動對影響空間發展的各種政策進行戰略調整的協調平臺,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法國典型的觀光農業是現代化農業模式,無污染且經濟效益顯著,其智慧農業也正通過新技術的整合,發展生產效率更高、資源利用更多及污染最小、食品更優質安全的農業生產環境。美國制定法規規范引導鄉村發展,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經濟系統、社會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步優化,促進生態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通過綜合計劃和地方政府政策保護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如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保護本地物種避免和消除外來物種入侵;采取措施盡量減少公共和私營實體使用水污染;污染場地的成功修復等。

三、多樣的鄉村文化激發鄉村內生動力

我國鄉村自然條件、文化特色、經濟基礎等各異,因此鄉村要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保護有特殊歷史文化遺存和特色風貌的村落,將歷史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與人居環境整治進行統籌規劃。

美麗鄉村建設與地域文化傳承。鄉村建設要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如鄉村文化保護在歷史根源、建筑景觀、鄉土文化等元素中重現。按生產高效、生活富裕、生態宜居的總要求,建立健全文化保護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鄉村以文化需求為導向,創新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和人才建設,促進文化服務載體、供給方式等升級,使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優質。堅持改善鄉村的生態環境,鄉村規劃要充分考慮文脈傳承、區域共生、空間協同等,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統籌整體規劃,讓鄉村文化激發內生動力。

鄉村文化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結合。鄉村文化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軟實力”,優秀鄉土文化挖掘、傳承、創新性保護尤為重要。要加強鄉村建設規劃和傳統風貌保護,深入研究文化遺產資源和規劃,利用好鄉土文化并推動民間傳統工藝發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發展文化產業,結合文旅融合展現鄉土文化活力。鄉村建設突出鄉土特色和生態文明,通過鄉村資源的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來增強競爭力,發展鄉村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推動科技、人文與農業結合,提升社區文化設施覆蓋面、功能、服務效能等,推動文化產業和生態家園建設結合。

四、良好的生態積極助推鄉村發展

堅持尊重、保護自然,建設生態系統穩定健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需以生態環境友好和資源永續利用為導向,推動形成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探索生態型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修復和完善生態廊道,保護生物多樣性,推動美麗鄉村建設。

以生態保護促進城鄉一體化。隨著以生態保護為內容的第三產業發展,如現代農業園區集農業科技推廣、技術示范、農業教育、休閑旅游等功能為一體,實現農業現代化與現代農業園區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由此需要高新技術支持以及產學研有效對接,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生產管理技術,推動農業機械化、標準化發展,促進現代農業生態化發展,將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村落建設結合,努力改善人居環境,形成精品、高效、生態、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格局,實現農業新型業態以及多模式融合發展。

以生態農業推動產業融合。生態優美且環境良好的鄉村因自然條件優越且資源豐富,有著傳統的田園風光和鄉村特色,生態環境優勢明顯且適宜發展生態旅游。要讓資源競爭向文化競爭轉變,由此帶動文化產業和旅游休閑產業發展。南京的美麗鄉村建設正通過政策引領、產業融合、科技研發、功能復合,向生態化、科技化、一體化方向發展。以南京江寧黃龍峴茶文化村為例,作為江寧區“金陵茶村”,通過深度發掘當地茶文化內涵,著力打造融品茶休憩、茶道、茶藝、茶葉展銷等為一體的特色茶莊。經過環境綜合整治成為生態休閑旅游示范村,以生態農業推動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見下圖)

五、探索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我國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倡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智能農業,推進綠色有機種植、生態健康養殖業,創建國家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美麗鄉村建設要按可持續目標積極拓展農業功能,提升農業生態價值、休閑價值、文化價值,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加快農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鄉村要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和智能農業,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即向多元化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進化,如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等現代農業。合理的產業結構會促進生態循環的平衡和經濟效益提升?,F代農業科技園、產業園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水平,為農業發展拓展新空間;建設農業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與服務平臺,引進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引領農業提質增效;加快農業信息化技術有利于實現現代農業智能化、信息化、新型化發展。

利用文化促進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注重與其他鄉村產業融合,在有特殊人文景觀及文化悠久的鄉村,文化資源豐富,具有優秀民俗文化及非遺文化,文化展示和傳承潛力大。鄉村建設要盡可能利用自然、經濟、人力等資源,包括土地和現存環境等,通過整體規劃提升鄉村的產業結構,達到宜居、宜業、宜游,建立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如江蘇美麗鄉村建設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綠色發展技術支撐體系,推進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縣、村建設,提升農業科技園、產業園建設水平,支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等。

參考文獻:

[1]朱洪祥等著.綠色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8:6-9.

[2]張曉明.高速城市化時期的村鎮區域規劃[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6:14.

[3]江洪主編.智慧農業導論:理論、技術和應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9:5.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SHB007)資助

(作者系南京工程學院副教授)

猜你喜歡
文化多樣性鄉村文化發展模式
被人情綁架的鄉村酒席——記憶鄉村文化
高職院校創客文化的發展模式
韓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發展
網絡自制劇及其文化多樣性缺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