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康復治療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

2020-05-29 18:40施紹法
健康必讀·下旬刊 2020年5期
關鍵詞:功能恢復康復治療膝關節

施紹法

【摘 要】:目的:探討脛骨平臺骨折術后康復治療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5月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將其按照治療方法分為甲組和乙組,每組各30例,對甲組患者應用自行鍛煉方法開展治療,對乙組患者應用康復訓練療法開展治療,之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甲、乙兩組患者的優良率分別為56.67%和90%,經過統計學比對,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針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對其應用康復訓練療法開展治療,臨床治療效果相較于應用自行鍛煉方法更加顯著,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大力推廣使用。

【關鍵詞】:脛骨平臺;康復治療;膝關節;功能恢復

脛骨平臺骨折作為膝關節創傷性復雜骨折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癥,多與暴力或墜落等因素造成關節內骨折有關。尤其是近些年來,伴隨著人們出行工具的變化,交通事故的發生率呈現出上升趨勢,由此造成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也常??梢?。在治療各種疾病的方法中,開展手術治療是第一選擇,但是考慮到患者在術后會有較長的恢復期,康復訓練治療便變得尤為重要【1】。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了兩種不同康復治療方法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將詳細研究作如下闡述: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此次研究資料選擇自2017年6月~2018年5月間來我院治療的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經過篩選,共收集到60例病患,其中男性病患40例,女性病患20例,年齡在20~6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4歲,從受傷到開展手術的時間為2至~6天,平均天數為2.6天,31例為右側骨折,29例為左側骨折;在受傷原因方面,20例為交通事故所致,15例為高處墜傷的脛骨平臺骨折患者,19例重擊砸傷的脛骨平臺患者,6例為意外摔傷的脛骨平臺患者。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將其隨機分為甲、乙兩組,每組各30例,甲組患者應用自行鍛煉方法開展治療,乙組患者應用康復訓練療法開展治療。對比兩組患者之間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受傷原因、受傷部位等均差異顯著,組間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2]

兩組患者均應用加壓鋼板內固定術開展治療,術后對甲組患者進行自行鍛煉治療,對乙組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治療,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 術后抬高患者患肢30度左右,在手術完成后的一天內,對患肢局部進行冰敷,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另外,患者要在床上進行患側下肢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和患側踝泵運動。股四頭肌收縮練習兩小時一次,每次5至10分鐘。

2 在術后,患肢要以石膏托或者支具進行固定,在固定時要格外注意字體和石膏托之間的松緊度以及密合度,考慮到石膏托固定患肢會阻礙血液循環,所以,要時刻關注被固定肢體末稍循環是否出現異常。同時,考慮到患肢固定的平均時間為2~4周,應注意患者因長時間運動不足發生股四頭肌肌肉萎縮狀況,因此,在石膏固定的期間,護理人員應引導患者進行趾關節活動,活動髖關節或者腳踝。除此之外,醫生還要立足于患者的實際情況開展健康肢體訓練,使健康之體的股四頭肌在收縮中得到訓練。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期間患者禁止負重,如需站立,則應拄雙拐,避免負重。對患肢開展訓練時,要向內收斂踝關節、髖關節,或者向外展踝關節、髖關節,經過逐步的訓練,可以使股四頭肌肌力得到緩慢的恢復。

3 在固定解除后,患者要加強對患肢股四頭肌或者小腿腓腸肌的鍛煉,使患肌肌力能夠在短時間內盡快恢復,鍛煉的第一步是使患者保持仰臥位,重點對踝關節、髖關節開展鍛煉,需要注意的是,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注意患者膝蓋部位的牽拉感和牽拉程度,將練習的強度保持在每天2次左右,每次5至10組。

4 患者應用石膏托或支具固定恢復三個月后,應該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和愈合狀況,制定科學的負重訓練計劃,可以使患者依附床頭進行相應的訓練,例如患者可以通過站立、緩慢行走、下蹲等方法逐漸提高患肢負重,以此來訓練患者的關節靈活度和肌力力度,進而逐漸達到康復的目的。在此基礎上,可以在一個月后訓練患肢的抗阻力能力。在開展該項訓練前,應充分考慮到患者的實際情況,來計劃患者可以承受的負重量區間??梢韵冗M行膝關節、踝關節、髖關節等肢體的負重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患者在行走時用雙拐進行支撐,立足于患肢的實際情況緩慢增加負重量,再之后逐漸轉為單拐支撐行走或負重練習,最后再離開雙拐進行練習。

1.3 觀察指標

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將關節功能分為優、良、可、差四個等級,詳細評定標準如下所示:優:能夠進行輕度體力勞動,無痛膝關節屈曲大于120度;良:為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輕度疼痛,膝關節屈曲60度至120度;可:膝關節屈曲60度;差:膝關節屈曲小于60度,疼痛感強烈,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軟件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使用%表示,使用χ?檢驗。如果P<0.05,則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反之則表示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統計對比,詳細數據見表1:

3 討論

脛骨平臺骨折是骨外科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在正常情況下,常常伴有一定程度的關節面移位和壓縮,同時也可以合并十字韌帶、半月板等損傷。如果不及時開展有效的康復鍛煉,會使膝關節周圍韌帶關節囊等發生變性、粘連、攣縮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使膝關節周圍肌肉發生萎縮,最終造成膝關節功能障礙,對患者的生活治療造成嚴重的影響。

本次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接受治療的60例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發現通過不同模式的康復治療后對甲、乙兩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相差較大。分析結果顯示:甲組、乙組兩組患者的治療優良率分別為56.67%和90%,乙組數據顯著優于甲組,經過統計學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應用康復功能鍛煉,臨床效果顯著高于自行鍛煉,因此,該模式具有較大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魯芳勤,劉濤杰.動靜平衡康復訓練對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膝關節功能及肌力恢復的影響[J].臨床研究,2019,27(09):35-36.

張慶.脛骨平臺骨折的康復治療對膝關節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19):142-144.

猜你喜歡
功能恢復康復治療膝關節
人老常捏捏膝關節
關節痛這樣來運動
康復機器人在腦性癱瘓患兒康復治療中的療效觀察
腦梗死綜合康復治療效果評估及分析
全厚皮片移植及大張厚中厚皮移植對燒傷后手外形功能恢復的療效分析
早期康復訓練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功能恢復的觀察
膝部骨折手術患者采用CPM鍛煉護理措施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改善效果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