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作品分析對聲樂學習的作用探討

2020-06-09 12:03李璐瑤
參花(下) 2020年6期
關鍵詞:聲樂學習藝術形象曲調

摘要:本文主要從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曲調特點、典型藝術形象以及演繹風格等方面作出闡述,深入分析音樂作品對于實現情感交融、提升聲樂表達水平,探討在演繹中以更加飽滿真摯的情感呈現作品及其具有的意義。

關鍵詞:音樂作品 聲樂學習 曲調 藝術形象

歌唱是表達情感的重要藝術形式,如何讓音樂的旋律與人的情感產生共鳴,讓歌唱者與欣賞者都能夠進入情境,需要演唱者對音樂作品進行細致深入的分析,走進音樂的背景,代替音樂藝術發聲,如此才能使音樂呈現出扣人心弦的魅力。對于專業的聲樂學習者而言,嗓音條件、技術技巧固然重要,但其在聲樂表演中并不是唯一的,聲樂的情感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價值所在。因此,聲樂學習過程中需要深入分析音樂作品,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情感交融,提升聲樂表達水平。

一、深入分析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

每一個時代,在音樂藝術的呈現上都會表現出各自的特色。在聲樂學習中,加強對聲樂作品時代背景的分析,能夠打破作品在時間上的隔閡,為當下的演繹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啟發,并學會從細節上調整演繹方式,最大限度地將音樂作品放置于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讓表演者與欣賞者都能夠在歷史的框架下穿越時間的阻礙,形成情感上的強烈共鳴。

以我國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作品之一《黃河大合唱》為例,其誕生在艱苦的抗日戰爭時期,愛國詩人光未然在當時戰爭局面潰敗的背景下,輾轉從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在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中寫下了黃河的贊美詩,而音樂家冼星海則懷著對黃河的無限崇敬,懷著對中華兒女永不屈服的自信,懷著對抗日戰爭必勝的決心,將詩歌譜成曲,于是一首奔放、豪邁、鏗鏘有力的《黃河大合唱》由此誕生。在這首經典的聲樂作品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剝奪中國人民的生命,踐踏中華民族的尊嚴;另一方面,抗日根據地積極抗戰,受壓迫的中華兒女的滿腔怒火已經在胸膛積蓄,磅礴欲出,黃河的咆哮實質上就是中華兒女的怒吼,一次次不屈不撓的戰斗就是對日本侵略者最有力的震懾。

在聲樂學習中,學生應該從作品的時代背景出發,理解當時中國在日本侵略者壓迫下苦苦掙扎、幾近窒息的慘狀,這樣才能深刻體會歌詞中“黃河在咆哮”所展現出的鏗鏘有力、酣暢淋漓的反抗,進而將這些情感融入演繹之中,從而更好地呈現出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二、深入分析音樂作品的曲調特點

在音樂作品中,調式調性對情感表達具有基礎作用。我國不同地域的音樂藝術特點呈現出明顯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可以在調式上找到線索;調性能夠展現出作者情感的變化,或從低沉逐漸轉向高亢,或從舒緩逐漸轉入激烈等等,這些情感變化可以瞬間激發欣賞者的情感,使其主動融入到音樂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之中。因此,在聲樂學習中,加強音樂作品的調式調性分析,有助于更為深入地剖析作品情感,提高作品演繹的藝術感染力。曲式結構在音樂作品中能有效協調調性、調式等要素,使整部作品呈現為和諧一致的一個整體,更好地展現音樂風格,塑造藝術形象。在聲樂學習中,學生應當準確把握曲式結構,這樣才能從作品的全局出發,理順作品的情感脈絡,協調音樂要素中的各個細節,進而更加準確地呈現音樂作品。

例如《兩地曲》這首作品為單二部曲式,其中1—4節為前奏,5—23小節為演唱部分,24—30小節為間奏,最后12小節為結尾部分。全曲為4/4拍,節奏舒緩,情感綿長,作者將前奏定為f小調,用低沉的聲音傳遞出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低落的心情。在演唱部分,可以根據調性劃分為A、B兩段,A段延續F小調,情感持續低沉,B段則轉f小調到降A大調上,用大調式明亮的色彩與之前的低沉小調產生強烈的情感對比,最后又回歸f小調,并出現四度和八度的跳進情況,使得小調的陰郁情緒沒有持續下去,從而呈現出激情之感。在間奏部分,管弦配樂十分出彩,打破了單二部曲式的單調性,讓原本陰郁低沉的氛圍在管弦樂的推動下呈現出希望。結尾部分,前半部分調式依然是F小調,后半部分轉至降A大調,這不僅讓全曲在結構上呈現出一致性,更在情感上呈現出明顯的變化。

三、深入分析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

音樂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類型十分豐富,不同形象相互交織,各種角色與環境互動交流,有助于形成更具感染力的氛圍。在聲樂學習中強化音樂作品藝術形象分析,能夠激發人們的想象,在音樂氛圍中形成更加生動的形象,形成豐富的情感價值,讓音樂藝術通過典型的藝術形象呈現出來,提高音樂表達效果。

以歌劇《紅梅贊》典型人物江姐為例,其主要性格特點是鐵骨錚錚,對革命具有絕對忠誠。作品中一句“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將江姐的一片赤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在旋律上,作品吸收了川劇音樂和四川民歌的精華,利用拖腔、八度大跳等方法增加了節奏的變化和裝飾音,使歌曲曲調兼顧了明朗剛健與柔美抒情,而這也恰恰契合了江姐的人物形象——雖然身為柔弱女性,但面對敵人的迫害英勇不懼、視死如歸、大義凜然,展現出男兒一般的鐵骨錚錚。歌詞以“紅梅”比喻以江姐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斗士傲雪綻放的堅貞品質和高潔的人格。在敵人嚴刑拷打江姐的絕望氣氛中,歌曲一直以梅花報春為寓意,既是贊頌江姐,也是暗示革命的春天即將來臨。

通過作品分析了解到《紅梅贊》中的音樂形象之后,表演者可以以典型的人物為原點,從感情、動作、眼神等走進人物內心,在與人物的交流中真切地感受到江姐堅貞不屈的革命精神及為理想信念甘于奉獻的崇高品格。如同貝多芬所說:“當我作曲時,在我的思想中總有一幅畫,并且按照這幅畫去工作”,我們在聲樂學習中也應該讓作品呈現出一幅畫面,在畫中描繪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充滿實感的場景,并在體驗藝術形象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感染力。

四、深入分析音樂作品的演繹風格

由于地理環境、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不同地區和民族在音樂發展道路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在聲樂學習中,學生應該從音樂的地域性、人文性等角度出發,確定音樂作品的地域文化歸屬,進而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風格,這樣才能使音樂情感表達得更加真實、貼切。

例如經典作品《茉莉花》,在東北、河北、江蘇等地均有不同表現風格。雖然在歌詞內容和情感脈絡上大同小異,均呈現出姑娘愛花的情懷,但在音樂風格上卻表現出顯著的地域色彩。其中,東北的《茉莉花》借用了江南小調的音調框架,在調式、旋律注入富有東北“二人轉”特點的襯詞“啦”“呀”“誒呦”“嗯啊”“誒嘿呀”“呀呀咿呀”,別具風味,突出了東北民歌“活”“俏”“浪”“逗”的風格特色及人物熱烈、率直、豪放、淳樸的性格;河北南皮的《茉莉花》曲調具有敘事性的特點,速度緩慢、旋律委婉,最后一句有一個較長的拖腔,展現出北地民歌質樸、淳厚和悲壯凄涼的地域特點。在聲樂學習中,學生通過分析不同地域不同版本的《茉莉花》,能夠進一步體會作品風格特點在情感抒發方面的差異,從而有助于在演繹中準確把握風格特點,提高聲樂表達效果。

綜上所述,在聲樂學習中,音樂作品分析、專業聲樂理論知識學習以及聲樂技巧訓練同等重要。聲樂專業學生需要結合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曲調特點、典型形象、演繹風格等元素進行深入分析,提高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效果,從而在演繹中以更加飽滿和真摯的情感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劉萬余.音樂作品分析對聲樂學習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8(12).

[2]彭勇軍.音樂作品分析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J].北方音樂,2016(20).

(作者簡介:李璐瑤,女,本科在讀,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2017級,研究方向:聲樂藝術)(責任編輯 劉冬楊)

猜你喜歡
聲樂學習藝術形象曲調
心情如曲調般平衡繽紛
撞色雅痞,撞色樂章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語言
淺談藝術歌曲中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的關系
論文學藝術形象的感應再創造
聲樂學習中“高原現象”的應對策略
如何將聲樂學習作為音樂文化的積累
戲曲表演技巧對藝術形象的塑造研究
聲樂學習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淺談聲樂學習過程中哲學原理的運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