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錫葉藤藥材的本草考證

2020-06-15 06:28笪舫芳張淼胡力何瑞婷楊雯琪韋安達戴忠華
中國藥房 2020年11期
關鍵詞:方藥名稱

笪舫芳 張淼 胡力 何瑞婷 楊雯琪 韋安達 戴忠華

中圖分類號 R28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0408(2020)11-1391-06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0.11.19

摘 要 目的:為臨床合理選擇錫葉藤藥材來源品種,進一步開發利用該藥材資源提供參考。方法:通過查閱歷代本草、醫藥典籍和相關文獻資料,并以“錫葉藤”“Tetracera asiatica”“Tetracera scandens”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網、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數據庫中組合查詢自建庫起至2020年1月發表的相關文獻,對錫葉藤的名稱、品種、藥用部位、產地、性效及方藥進行考證。結果與結論:歷代本草和醫藥典籍中記載錫葉藤的別名有澀葉藤、水車藤、錫葉、澀沙藤等;品種主要有五椏果科錫葉藤和毛葉錫葉藤;藥用部位主要有其根、莖及葉;產地主要分布于國內的廣西、廣東、福建、云南等地,國外的泰國、越南、印度、斯里蘭卡及緬甸等地;其功效主要有收斂、止瀉、消腫、止痛等;主治腸炎腹瀉、痢疾、遺精、子宮脫垂等癥;常與鳳尾草、車前草配伍治療痢疾,與馬鞭草、山苦荬菜、山梔子配伍治療肝脾腫大,與春根藤、川山龍、紅蛇根、烏蛇根配伍治療風濕酸痛等。后續可充分挖掘錫葉藤的臨床應用價值,進一步加強其藥效物質基礎、作用機制等方面的研究,促進錫葉藤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關鍵詞 錫葉藤;本草考證;名稱;基源;方藥

錫葉藤藥材源于五椏果科植物錫葉藤[Tetracera asiatica (Lour.) Hoogland]和毛果錫葉藤[Tetracera scandens (L.) Merr.]的根或莖葉,為我國民間常用藥材,具有收斂止瀉、消腫止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療腹瀉、痢疾、脫肛、肝脾腫大、子宮脫垂等[1]。錫葉藤植物資源豐富,大量分布于廣西、廣東、海南等地。目前錫葉藤還未被納入《中國藥典》,僅收載于部分地方標準中,如在《壯藥質量標準(第二卷)》(2011年版)[2]中,錫葉藤的壯藥名為“勾呀”,用于治療腹瀉等癥;在《黎族藥志(第一冊)》[3]中,錫葉藤的黎藥名為“麥跑龍”,用于治療急慢性坐骨神經炎等癥。由此可知,錫葉藤在各個地區用藥名稱和使用習慣均不同。錫葉藤在植物描述及用藥名稱方面比較混亂,且來源不同,使其品質參差不齊,這不僅可能影響藥材的臨床效果,還存在用藥安全隱患。為此,筆者查閱了歷代本草、醫藥典籍和相關文獻資料,并以“錫葉藤”“Tetracera asiatica”“Tetracera scandens”等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網、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數據庫中組合查詢自建庫起至2020年1月發表的相關文獻?,F從名稱、品種、產地、性效及方藥等方面,對錫葉藤藥材進行系統的本草考證,以期為臨床合理選擇錫葉藤藥材來源品種、進一步開發利用該藥材資源提供參考。

1 名稱考證

錫葉藤在《常用中草藥手冊》[1]、《中國中藥資源志要》[4]中被稱為錫葉藤,別名在海南叫“澀葉藤”,在廣西叫“水車藤”“澀沙藤”。在《嶺南采藥錄》[5]中被稱為“錫葉”,在《全國中草藥名鑒》[6]中被稱為“澀藤”“澀沙藤”,在《廣西藥用植物名錄》[7]中被稱為“大澀沙”“澀谷藤”“擦錫藤”等。少數民族名稱如壯藥名為“勾呀”[2]、黎藥名為“麥跑龍”[3]。此外,在《中國植物志》[8]和《中華本草(第3卷)》[9]中,均具有對錫葉藤藥材的記錄。錫葉藤更多別名記載詳見表1。

2 品種考證

據《中華本草(第3卷)》[9]記載,“錫葉藤的藥用品種來源于五椏果科植物錫葉藤和毛葉錫葉藤的根或莖葉。錫葉藤葉革質,極粗糙,常見于廣西、廣東等地;毛葉錫葉藤,又叫毛果錫葉藤,產量較少,常見于云南,心皮顯著被毛,萼片及葉片下面常有柔毛”?!吨兴幋筠o典(中藥分冊)》[16]記載“錫葉藤源于錫葉藤的根或葉,分布于廣東、廣西等地”?!吨袊参镏尽穂8]記載“錫葉藤分布于廣東及廣西,同時見于中南半島(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5國以及馬來西亞西部、中國云南南部)、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等地”。目前,針對錫葉藤品種的鑒別,一般可根據植物學中的檢索表來區分,如《中國植物志》中對錫葉藤品種的檢索方式[8]示例詳見圖1。

以圖1為例,根據錫葉藤品種檢索表可從錫葉藤果實中心皮、萼片及葉背是否被毛,即可區分錫葉藤的2個藥用品種來源。據本課題組前期調查發現,由于錫葉藤均是采自野生植物,其偽品在市場上目前還未見出現,但是原植物在未開花和結果的時候,容易與布渣葉、白花九里明等植物外形混淆,因此需對其葉片進行揉搓,根據其葉片革質粗糙的程度進行區分。

3 藥用部位考證

《常用中草藥手冊》[1]中明確記載錫葉藤藥用部位為莖,《中國壯藥學》[26]記載其藥用部位為根或葉,《中藥大辭典》[14]、《中國中藥資源志要》[4]、《中華本草(第3卷)》[9]均記載其藥用部位為根或莖葉,《壯藥質量標準(第2卷)》[2]記載其藥用部位為根,由此可知,錫葉藤藥用部位主要有其根、莖及葉。各本草中記載的錫葉藤主要藥用部位詳見表2。

由表2可知,本草記載的錫葉藤藥用部位有根、莖、葉,不同著作間記載不統一,推測是與地方的用藥習慣及編著者的調查研究有關,同時也反映出目前錫葉藤用藥部位沒有統一標準的現況。由此可見,在使用該藥材時就容易產生混亂,出現“效不對癥”的情況。本課題組在廣西境內的武鳴、上思、玉林、崇左等壯族聚居地走訪調查中發現,壯族醫師傾向于使用根和莖來入藥,葉少用;而在我國海南、廣東等省以及越南、緬甸等地調查時發現,葉及莖較多用。

4 產地考證

《中國植物志》[8]記載錫葉藤分布于廣東及廣西,同時見于中南半島、印度、斯里蘭卡及孟加拉等地?!吨腥A本草(第3卷)》[9]記載錫葉藤產地為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廣西藥用植物名錄》[7]記載錫葉藤產地有廣西境內的武鳴、邕寧、龍州、防城、靈山、博白、桂平、平南、岑溪、蒼梧。本課題組前期調研發現,廣西境內還有上思、橫縣、寧明、容縣等地均有錫葉藤資源,故其主產地為桂中、桂東、桂東南、桂西南及桂南沿海地區?!吨袊鴫阉帉W》[26]記載錫葉藤生長于灌叢或疏林中,產區分布在廣西武鳴、邕寧、龍州、防城、靈山、博白、桂平、平南、岑溪、蒼梧等地,在廣東亦有分布。本課題組對錫葉藤分布進行文獻整理[1-49],并實地調研廣西、廣東、海南等地[50],也證實了錫葉藤產地的大概分布,詳見表3。

由表3可知,錫葉藤的主產區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及附近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如國內的廣西、廣東、福建、云南、臺灣、香港、澳門及海南等地,國外的泰國、越南、印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孟加拉、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等地,其來源主要為五椏果科錫葉藤。

5 性效考證

《中醫方藥學》[12]記載錫葉藤澀、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主治皮膚瘙癢?!稄V東中藥志(第2卷)》[22]記載其酸澀微寒,歸脾、肝、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消痞化積、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水瀉或傷食瀉下不止、食積痞脹、肝脾腫大、子宮脫垂、白帶、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瘙癢、疥蘚、汗斑等癥?!豆鸨静荩ǖ?卷下)》[34]記載其酸、澀、平,歸脾、腎、肝經,具有收斂固脫、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遺精、白帶、子宮脫垂、跌打腫痛。各本草記載的錫葉藤性味、歸經、功效及主治詳見表4。

由表4可知,錫葉藤的性主要為涼、平;味主要為澀、苦;歸經主要為肝、大腸經;功效主要為收斂、止瀉、消腫、止痛、固精(澀、脫)、止血、止痢;主治主要有腸炎腹瀉、痢疾(紅白痢、菌痢、濕熱?。?、遺精、滑精、子宮脫垂、跌打腫痛、脫肛、白帶、便血、肝脾腫大、風濕性關節炎、皮膚瘙癢、疥蘚、汗斑等。

6 方藥考證

錫葉藤在民間是一味常用的中藥,經查閱各本草著作[1-2,9]和實地走訪廣西武鳴、寧明、上思等應用錫葉藤的地區,發現錫葉藤常用于治療腸炎腹瀉、痢疾等,且療效較好;此外,其還可以用于治療肝脾腫大、跌打損傷、子宮脫垂等,一些常見的配伍方劑詳見表5。

由表5可知,錫葉藤的根、莖及葉均可用來配伍方劑。其常與鳳尾草、車前草配伍治療痢疾,與大飛揚配伍治療泄瀉,與升麻配伍治療子宮脫垂,與春根藤、川山龍、紅蛇根、烏蛇根配伍治療風濕酸痛等。

7 結語

筆者通過查閱歷代本草、醫藥典籍及相關文獻資料,初步明確了錫葉藤的名稱、品種、藥用部位、產地、性效、方藥等方面內容。從錫葉藤的記載來看,目前查詢到最早以正名“錫葉藤”記載的《常用中草藥手冊》[1]的出版時間是1969年,用別名“錫葉”記載的《嶺南采藥錄》[5]的出版時間是1932年,由此可知,錫葉藤的藥用歷史比較短,至今不到百年,是一味比較“年輕”的有文字記載的中藥。本草著作中記載的錫葉藤為五椏果科錫葉藤屬錫葉藤或毛果錫葉藤;在藥用部位方面,較多用其根莖,較少用其葉;主要產區為南北回歸線之間及附近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由此推測,熱量因子及濕度[50]可能是錫葉藤分布的主要限制指標,熱濕度大的環境可能更適宜其生長。

錫葉藤雖尚未被《中國藥典》收載,但已收載于部分地方標準中。在功效主治方面,除現代本草著作中記載的收斂止瀉、消腫止痛、固精止血等功效外,還發現錫葉藤葉具有治療糖尿病、抗抑郁、抗焦慮、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作用[51-54],由此可知,錫葉藤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后續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其藥效物質基礎、作用機制等方面的研究,促進錫葉藤的資源利用和產品開發。

參考文獻

[ 1 ] 廣州部隊后勤部衛生部.常用中草藥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9:262.

[ 2 ] 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壯藥質量標準:第2卷[S]. 2011年版.南寧:廣西科技出版社,2011:307- 308.

[ 3 ] 戴好富,梅文莉.黎族藥志:第1冊[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52.

[ 4 ] 中國藥材公司.中國中藥資源志要[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402.

[ 5 ] 蕭步丹.嶺南采藥錄[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9:1- 181.

[ 6 ] 謝宗萬,余友芩.全國中草藥名鑒[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1785.

[ 7 ]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醫藥研究所.廣西藥用植物名錄[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135.

[ 8 ] 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191-193.

[ 9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3卷[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9:510-511.

[10] 鐘鳴,韋松基.常用壯藥臨床手冊[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123.

[11] 《廣東中草藥》選編小組.廣東中草藥[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63:604.

[12] 廣東中醫學院.中醫方藥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73:679.

[13] 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衛生局.廣西本草選編[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74:286.

[14]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203.

[15] 莊兆祥,李寧漢.中英對照香港中草藥:第2輯[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1:94.

[16] 中醫研究院,廣州中醫學院.中醫大辭典:中藥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387.

[17] 中國生草藥研究發展中心.中國草藥手冊[M].臺灣:宏業書局,1983:262.

[18] 吳修仁.廣東藥用植物簡編[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90.

[19] 黃懷得.生草藥認識[M].北京:新華文化事業(新)有限公司,1991:35.

[20] 李文瑞,李秋貴,史學軍,等.中藥別名辭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086.

[21] 汪秋舫,徐華,汪志剛.病毒性肝炎藥物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358.

[22] 《廣東中藥志》編輯委員會.廣東中藥志:第2卷[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6:641.

[23] 謝國材,肖巧卿.潮汕百草良方續全[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181.

[24] 黃泰康.現代本草綱目: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2973.

[25] 宋立人.現代中藥學大辭典: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3260.

[26] 梁啟成,鐘鳴.中國壯藥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464.

[27] 謝國材.南方百草良方:下[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8:220.

[28] 王玉生,蔡岳文.南方藥用植物圖鑒[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159.

[29] 潘超美,黃海波.中草藥原植物鑒別圖集[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594.

[30] 陳錫僑,吳七根,陳錫僑.中英對照澳門常見中草藥:第1冊[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40.

[31] 冉先德.冉氏釋名本草[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010.

[32] 鄒節明.廣西特色中草藥資源選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232.

[33] 朱意麟,易蔚,黃克南.新編中草藥彩色圖譜[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525.

[34] 鄧家剛.桂本草:第1卷:下[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469.

[35] 朱華,韋松基.壯藥藥材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164.

[36] 朱華,戴忠華.中國壯藥圖鑒[M].南寧:廣西科技出版社,2017:164.

[37] 林盛秋.蜜源植物[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226.

[38] 劉凱昌.廣東森林植物[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98.

[39] 彭余開.五邑中草藥圖譜[M].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9:108.

[40] 曾慶錢,蔡岳文.藥用植物野外識別圖鑒[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105.

[41] 陳虎彪,楊全.中草藥野外識別圖譜[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09.

[42] 朱華,傅鵬.壯藥材錫葉藤、蘭香草、大葉金花草、耳草的研究[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59.

[43] 謝貴水,王紀坤,林位夫.中國植膠區林下植物:海南卷[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200.

[44] 邢福武,余明恩.深圳野生植物圖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57.

[45] 林瑞超.中國藥材標準名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526-527.

[46] 房志堅.藥用植物學野外實習手冊[M].廣州:羊城晚報出版社,2002:90.

[47] 吳子俊.梧桐山植物[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27.

[48] 蔣謙才,李鎮魁.中山野生植物[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8:67.

[49] 徐鴻華,李薇,詹若挺.嶺南中草藥遷地保護植物圖譜[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356.

[50] 笪舫芳,戴忠華,龍莉,等.錫葉藤種質資源調查[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8,24(13):22-31.

[51] KWON HS,PARK JA,KIM JH,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nti-HIV and anti-reverse transcriptase activity from Tetracer ascandens[J]. BMB Rep,2012,45(3):165-170.

[52] LEE MS,KIM CH,HOANG DM,et al. Genistein-derivatives from Tetracera scandens stimulate glucose-uptake in L6 myotubes[J]. Biol Pharm Bull,2009,32(3):504-508.

[53] UMAR A,AHMED QU,MUHAMMAD BY,et al. Anti- hyperglycemic activity of the leaves of Tetraceras candens Linn. Merr. (Dilleniaceae) in alloxan induced diabetic rats[J]. J Ethnopharmacol,2010,131(1):140-145.

[54] UDDIN MMN,KABIR MSH,HASAN M,et al. Assessment of the antioxidant,thrombolytic,analgesic,anti-inflammatory,antidepressant and anxiolytic activities of leaf extracts and fractions of Tetracera sarmentosa (L.) Vahl.[J]. J Basic Clin Physiol Pharmacol,2018,29(1):81-93.

(收稿日期:2020-02-11 修回日期:2020-04-03)

(編輯:唐曉蓮)

猜你喜歡
方藥名稱
中醫治療抑郁癥方藥應用規律
《女科指要》中治療閉經的辨治思路及方藥探析
中醫藥治療骨關節炎的研究進展
基于智能算法的中醫治療糖尿病數據挖掘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滬港通一周成交概況
高血壓中醫證候特點及方藥探討
日民眾反對醫保取消“漢方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