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瞬間與永恒

2020-06-22 13:00蘭雅淇
大觀 2020年4期
關鍵詞:時間性時代性陶藝

蘭雅淇

摘 要:時間是一個概念,沒有確切的形態,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感知的現象,歷史上在文學藝術中一直都有關于時間的描述,在當代陶藝中時間這個主題也在被陶藝家不斷探討。文章以“遷徙泥性—2019中國當代陶藝學術邀請展”中孫月和李蓓兩位陶藝家的作品為例,從分析兩位陶藝家對時間觀念的表達方式入手,探討她們各自的藝術語言,闡述陶藝作品中關于時間性與時代性的思考。

關鍵詞:陶藝;語言;時間性;時代性

在信息化的時代人們能確切地感受到時間的流逝,當被各種自媒體信息轟炸時,記憶是零碎散亂的,時間的概念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充滿著不確定性。人們記錄著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的痕跡,藝術家以各種媒介的藝術形式記錄著關于時間的消逝,陶藝家通過陶瓷材料的藝術語言表述著自己對時間的理解。2019年9月28日,景德鎮陶溪川舉辦了“遷徙泥性—中國當代陶藝學術邀請展”,其中孫月的陶藝作品《時間切片》(圖1)和李蓓的陶藝作品《光系列——日?!罚▓D2)都是關于時間的描述,以一個陶藝家細膩而敏感的視角闡述現代人對于時間的認知。

一、時間中物質性與精神性的凸顯

關于時間中物質性與精神性的描述在中國文學藝術中一直都有表現,在繪畫中以北宋畫家李成的《讀碑窠石圖》為例,用沒有任何字跡的石碑象征時間的流逝。石碑在整個中華文化體系中是歷史的象征,古人以這種方式表述對時間流逝的嘆息。在文學史中,北宋時期的金石學用各時期拓本的物質形式記錄“往昔”的時間,不同時期的拓本定格了那個時期的記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盵1]這是用詩歌的藝術形式記錄著古人對往昔已逝時間的感觸。

孫月以她獨特的藝術視角在陶藝作品《時間切片》中解說現代人記錄時間的方式,作品記錄著她對于物質的記憶和感悟。人對于時空只是暫時的擁有者,終究會成為往昔,人恐懼時間的流逝,害怕個體生命的消失,在面對“物”的永恒性時,這種感受會被放大。孫月以陶瓷特有的絞胎工藝記錄著泥土的積淀,這樣的積淀猶如泥土自身一樣悠久,用泥土標本表達著難以言說的感觸,孫月以這種形式記錄著時間關于物質記憶的精神寄托。

“時光”被李蓓記錄在膠片上,就像尹秀珍的裝置作品《變化》一樣,用黑白照片的形式反思著自己在這個時代變遷中的生存狀態,對個人存在提出了質問,作品不僅表達了“懷舊”和“紀念”這樣的主題,還表現著對往昔時光的心理重構,通過藝術的手法將過去已逝歲月中的“遺物”展現出來,讓人重新構建了時間和空間以達到在場的體驗感。李蓓在陶藝作品《光系列——日?!分杏媚z片的形式呈放已逝歲月中的記憶,永遠保存了她對生活和對自己的記憶。記憶每一次在大腦中的再次出現都是一次關于時間的感悟。她將自己特殊的體驗展示給觀眾,把對當下的凝視和往昔的記憶進行并置,引發人的惆悵以及對往昔時光的心理重構。

這兩組作品對時間中的物質性與精神性進行了有力的探討,陶瓷作為一種造物的文化載體,陶藝家將自己抽象的精神觀念注入其中轉化為具象的物質呈現,引發人關于時間的思考。

二、以材料媒介重塑個性語言

陶瓷材料作為一種特殊的媒介,有著其他材料不可比擬的優點,也有著其他材料沒有的缺點。它的制作受到工藝的限制,整個制作的過程也是一個關于時間的思考的過程。陶瓷的工藝性是這種材料語言最吸引人的獨特魅力,也最真實地反映了整個創作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時間段。陶瓷材料的藝術語言天生就是敏感脆弱的代名詞,同時又有著堅韌的張力。這種材料需要創作者有一定的經驗和技術,這是一個需要時間沉淀的過程,陶瓷材料本身的藝術語言就是關于時間的物質化。陶藝家用陶瓷材料的藝術語言去表述時間觀念,就像是以“時間物質”表達“時間概念”。

《時間切片》是孫月用陶瓷絞胎的特殊工藝去仿制時間,就像泥土被時間沉淀過一樣,孫月用自己的理解通過陶瓷材料的藝術語言來解讀自己捕捉到的時間痕跡。孫月的這種藝術表達是比較抽象的,她通過自己對時間觀念的認知將感觸積淀到陶藝作品中。

《光系列——日?!肥抢钶碛锰沾赡嗥尚偷墓に噷⒆髌分谱鞯幂p薄脆弱,映射著膠片承載著的記憶也一樣脆弱。李蓓將自身生活經驗中的記憶轉換到陶瓷上,再通過火的藝術將瞬間變成永恒,她通過陶藝作品定格了發生在周圍的一切事物使之成為永恒。李蓓以一種具象的藝術形式,將生存經驗直觀視覺化。

這兩組作品是兩位陶藝家分別運用了陶瓷材料中不同的制作工藝,是陶藝家對工藝的精準把握,對細節以及作品整體性的把握。陶藝家對整組作品有著系統的思考,用陶瓷材料的藝術語言表述自己關于時間的認知,雖然題材一樣,但是陶藝家分別用不同的表現方式呈現出不一樣的藝術形態,這是陶藝家用個體自身的生存經驗、個人意識對生命靜態化的描摹。

三、探索時代下的人文關懷

中國的現代藝術發展從“星星美展”開始就有人確切地刻畫描繪當下人的精神狀態以及時代特征下的現實生活。時至今日,各藝術門類都有以此為主題揭示當代人的內心世界。當下正處在一個全球化交融的時期,經濟的迅猛發展沖擊著整個社會結構,原有的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正處于一個新舊交融的過程,正是在這樣一個新時代背景下,人的生存狀態變得極其多樣化和復雜化。

首先就是人類的大規模遷徙,以前在人們有固定的生活模式下很少會有人選擇更換生存環境,改革開放以后,多元的經濟模式促使人們改變固有的生活方式,人們更愿意選擇更換新的生存環境、謀求更好的生活,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下海潮”以及現代的年輕人更愿意去大城市發展,這樣就形成了大規模的人類遷徙。其次就是交通的便捷,現代的交通運輸網絡快速迅猛地發展,改變了以前人們對于空間距離的認知,以前交通阻塞人們很難想象兩地之間可以快速轉移,現在的人無需再考慮交通的問題。最后就是時代的信息化,信息把人與人之間的時間和距離縮短了,同時也造成了空間距離的割裂,現代人很少面對面進行有效的溝通。

對于這個時代的感知,孫月將自己的理解融入陶藝作品里,將自己置身其中并不斷以自身的經驗體會時間的消逝,整組作品的每一部分都有條碼編號。時間是無窮無盡的,空間也是無窮無盡的,只有生命和當下是短暫的,只有當時間被清晰地標注才會彌留其中。這組作品的體量又是如此巨大,當人置身其中仿佛在時空里,孫月細膩的藝術表達力以及對技藝的控制力使這件作品準確地描摹了當下人的內心世界。

李蓓的作品也表達了對這個時代的人文關懷,以膠片的形式捕捉時間,再放置零散瑣碎的記憶片段,讓人感受到時代下支離破碎的生活記憶。身處信息化時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相聚的時候熱鬧喧囂,獨處的時候安靜亦然,因為時?;叵朐浀牧阈屈c點,所以記憶才彌足珍貴。這組作品就矗立在那里,觀者凝視它就像照鏡子一樣,直視的是自己的內心。

兩位陶藝家用自己的藝術手法探索著對于這個時代的人文關懷,當代生活中的觀念表達和物化承載詮釋出曾經的集體記憶及并置的生活場景,這是當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意義內涵。

四、結語

這兩組作品都是兩位陶藝家對這個時代的真實記錄,以人作為客觀主體,以時間作為描述對象,確切地描繪著人在這個時代的細微末節的感觸,真實而又準確。就像千百年來古人描述著的“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孫月和李蓓用現代人的審美意識重新解讀了當下人們的時間觀念。

參考文獻:

[1]巫鴻.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M].肖鐵,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18-19.

作者單位:

景德鎮陶瓷大學

猜你喜歡
時間性時代性陶藝
散文詩的時代性、視野與創新
青銅器的時代性與器型的演變
智珠二則
舞蹈藝術發展進程中的審美鑒賞能力
中國共產黨黨員質量標準演進研究
時間性:桃花源之審美問津
如何奠基形而上學:康德與海德格爾
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復習心得
進入后現代陶藝
當代陶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