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大學生勞育培育路徑探究

2020-06-29 12:38陳旭
法制與社會 2020年16期
關鍵詞:勞育培育路徑大學生

關鍵詞 大學生 勞育 培育路徑

作者簡介:陳旭,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專職輔導員,講師,主要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學生管理工作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96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勞動教育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

一、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現狀及分析

勞動是一切財富和幸福生活的源泉,勞動教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隨著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影響因素,當前大學生普遍出現對勞動教育缺失、勞動意識淡化等情況未能形成良好的勞動素養和勞動習慣,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觀念的軟化

學生的成長成才第一引導來源于原生家庭教育,當前的大學生大部分是來自“95、00”后的獨生子女家庭。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逐步轉為“再苦不能苦孩子,家務勞動全包干”。學生在家長的呵護下,最基本的家務勞動也極少參與。甚至有的家長很抵觸學生在家勞動,就算是學校布置的家庭勞動作業,也替學生代勞,部分還存在幫助學生擺拍的現象。導致學生不懂勞動、不會勞動,家庭教育對勞育不能起到好的引導作用。

(二)學校教育體系的弱化

在人才與科技競爭的時代,高校在人在培養方案中,從之前的“德智體美勞”五育并存,過度為“德智體”為重,成績成為評估學生的第一把標尺,而勞育在教育體系中逐漸弱化。很多學校認為學生的第一要務是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勞動技能的培養相對較輕。比如,學校的公共衛生大部分是由后勤集團雇傭家政服務公司承擔,學生的參與度也不高,即便分配公共衛生責任區,對于未履行的學生或班集體也沒有給予相應的懲罰措施,導致學校對勞育的培育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三)社會輿論導向的淡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資生活日漸提高,勞動價值觀在大眾眼里也有所轉變。特別是在不良網絡輿論的渲染下,勞動被視為單一的體力勞動者的標志,甚至,有的大學生認為勞動是降低身份的象征。而勞動模范的宣傳力度覆蓋面不是很廣,身邊典型的樹立學生了解度不高。社會輿論對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導向淡化,學生容易形成通過體力勞動換取報酬的是社會最底層人的片面思想。

(四)自我勞動認知的退化

當前大學生成長經歷中,家庭教育中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惰思想,以及社會環境的從眾心理等因素下,自我對勞動觀念的認知逐步退化。特別是在“互聯網+5G”時代,“網代生”的大學生們生活技能能力、勞動能力開始弱化。往往在解決問題時更多的時候想到的是通過網絡百度尋求現成的答案,而不是親自動手實踐。生活上出行靠打車、吃飯靠網絡訂購、洗衣靠自助洗衣店等,在集體勞動中存在投機取巧、少勞多得的不良思想。有的即便是農村家庭出生的學生,吃苦受累的精神大大下降,對農活技能也很生疏,勞動技能逐漸下滑。大部分學生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愿意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

二、高校對新時代大學生勞育培育的意義

(一)加強勞動育人理念

高校是培養學生成長成才的基地,是為國家輸送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應遵循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實際情況,才能完成學生全面發展的培育。勞育也是新時代發展的需求,通過勞育可以幫助青年學生培養勞動意識、加強勞動理念、樹立爭取的勞動價值觀以及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也是幫助學生克服“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的有效手段。加強勞動教育,最終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擇業觀、就業觀等都能起到深遠的影響。

(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塑造

健全的人格,才是符合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要求。大學生進入大學不僅僅是為了學習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完成“外修于形,內修于心”的自我提升?!兑庖姟诽岢觯骸鞍褱蕜趧咏逃齼r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國家,奉獻社會?!痹鰪婓w力勞動,就是為了更好的促進學生手腦并用,在學生動手的過程中,真實的感受到用雙手才能創造勞動成果是最有價值的,而不是不勞而獲的虛假成果。勞育的培育不僅是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意志,還是讓學生懂得尊重每一位勞動者,我們的美好生活離不開每一位平凡勞動者的負重前行。

(三)實現“立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統一

“德、智、體、美、勞”五育中,以德育為主,勞育在實踐的過程中本身就是德育的實踐體現。勞育和智育結合有效的完成的腦力與體力的結合創造出最好的勞動成果。勞育和體育的融合,勞動的過程中也是一種好的增強體格強健的運動鍛煉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體育勞動理念。勞育和美育是相輔相成的,勞育是一種創造美的過程,創造出來的勞動美,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和自我成就感。勞動育人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實踐精神的體現,而是新時代大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動力,高校培育的學生應是五育相融合,對社會有較好適應力,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

三、新時代大學生勞育培育的路徑

高校培養的學生應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而不是只會紙上談兵不懂得將專業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機械產品。勞育是高校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奮斗精神、工匠精神的必經之路。只有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勞動、尊重勞動、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才能更好踐行專業知識,助力大學生做好學社銜接。

(一)結合專業學科開展勞育實踐

高校培養的學生,是與社會接軌的最后一階段人才培養,著力點更應該放在對學生進行全方面發展的培養?!兑庖姟访鞔_指出:“普通高等學校要明確勞動教育主要依托課程,其中本科階段不少于32學時。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痹趯I課程中融入勞育實踐,通過實踐周增加勞動學時數,將專業和社會服務有機結合。以“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有效的付諸實踐工作中。針對性的加強勞動技能的培養,轉變學生對勞動的認知,勞動不是單一的體力勞動,大學生的勞動是腦力與體力的高度結合,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引導學生從被動的體驗式勞動變為主動的參與式勞動,通過勞動達到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同感和成就感。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為勞動是件快樂的事情,逐步轉變勞動態度,對于高校教育勞育也是最好的實踐育人方式。同時,在學生不同階段的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課程中,通過勞育引導學生懂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奮斗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鼓勵學生到基層服務,到西部服務。

(二)輔導員做好勞動價值觀的引導

輔導員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線人員,還是和學生走得最近,最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和需求的貼心人。在日常班級管理中充分發揮班團干、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面對學生普遍對勞動淡化的情況下,輔導員可以在多次走訪學生宿舍、談心談話后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展形式對樣,內容豐富的活動來幫助學生提高勞動素養、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針對教室、宿舍以及公共區域衛生不再依托后勤集團提供的家政服務,以宿舍為單位,黨員宿舍為示范,班團干負責制進行分包衛生打掃,一月進行一次評比。同時,設立獎懲機制,制定班級勞動教育實踐手冊,通過考核評價明細表把勞動參與率作為學生綜合測評的考核項,其目的是給學生一定的約束感和敬畏感。在院系整體宿舍衛生較差的情況下,可協同院系學生科共同建立宿舍園區樓層長制度,樓層長選拔優先考慮班團干、學生黨員,一方面是這類學生群體的責任感要強,另一方面是突出模范帶頭作用。通過樓層長工作日志、宿舍整改情況以及一周一次的流動紅旗評比,更好的掌握學生課后的生活勞動狀態。輔導員可對所帶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特色主題班會,提升學生的勞動情感態度、樹立學生的勞動價值觀,讓勞動育人的理念真正做到“入腦入心”。

(三)做好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應扎實推進勞動育人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多方資源為學生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勞動育人平臺。第一,開展校內實踐活動。協同學生處、團委等學生管理行政部門,在重大節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春日雷鋒活動月、清明祭祀先烈、五四青年節、重陽節等,開展大型公益勞動、演講比賽、征文繪畫比賽以及通過活力團支部建設上好團課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勞動,反思勞動價值和珍惜勞動成果。第二,開展校外實踐活動。首先,積極開展“三下鄉”活動,由專業的指導老師帶隊,全程跟蹤,讓學生深入基層,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完成活動后做好活動反思,提升學生勞動情感態度。其次,通過家校聯系,轉變家長的教育態度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學生在家的勞動習慣養成,農忙時節讓學生參與勞動,知農、學農。學生還可以借此機會將專業知識付諸實踐,活學活用,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勞動的興趣和成就感。最后,協同社區開展志愿者服務,讓學生加強實踐體驗。在學社銜接的過程中和普通勞動群眾的接觸,體會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重新定位勞動認知理念和勞動價值觀。第三,注重榜樣樹立和宣傳。開展榜樣進校園講座、“勞?!贝笾v壇、同伴教育等專題宣講活動。有效利用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先進典型事例,讓榜樣力量做到全覆蓋。挖掘身邊的先進典型,從而引導學生,致敬勞模、學習勞模精神,提高勞動意識。

總之,高校對大學生的勞育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身體吃苦,而是通過勞動的過程,讓學生學會反思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所在。只有做到身心愉悅的參與勞動,在勞動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從而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積極提高勞動認知,成為勞動技能和專業技能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才是從根本上達到了勞育培育的核心目標。

參考文獻:

[1]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S].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2020.03.20.

[2]任嘉慶,張勇.高校管理服務育人視閾下開展“勞育”探究[J].北京教育,2019(6):102-104.

[3]李習文,于小雷,付文博.論以勞育人在高校立德樹人中的價值定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0):40-42.

[4]袁國柱.讓勞動教育在大學落地生根[J].高校輔導員在線,2020.03.31.

猜你喜歡
勞育培育路徑大學生
We reap what we sow校園農耕育英才
葉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編勞育對話教學創新實踐
高中數學“五育并舉”創新題型的求解策略
魔法農學院:立德涵育 建構勞育魔力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我國社會組織品牌個性及其培育路徑研究
新媒介視閾下藝術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思考
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路徑研究
“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路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