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語教育與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的研究分析

2020-06-30 14:28雷英凡
世界家苑 2020年4期
關鍵詞:身份認同華人

摘要:在教育局勢危機的情況下以馬來西亞華人為研究對象,探討華族在以華語為媒介的多元文化里身份認同形成的方式和途徑。并以此為突破口,探尋推進漢語言教育發展壯大的方式和方法。通過對華人身份認同的概念發展脈絡的梳理,從危機的教育局勢出發,在華語教育途徑上尋求其身份認同形成的基礎,從而構建富有解釋力的華人身份認同的基礎分析框架,著實是一幅激動人心且催人奮進的宏大學術圖景。

關鍵詞:華語教育;華人;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Identity),指的是個體對自我認同的確認、對所屬群體的認知以及伴隨的情感體驗和行為模式的心理過程。華人的身份認同是指一定程度上保持中華文化、中國人血緣的非中國公民。而如何判斷個體是否“保持中華文化”則是一個復雜的認同問題。透過華人身份認同的本質,挖掘在華語教育環境下華人形成自我身份認同的途徑。培養華人熱愛華語的理性研究態度和承擔中華文化的責任心,并進一步加強維護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

1 華人歷史背景

馬來西亞是獨特的多元民族移民國家,具有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和多元語言的特色,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社會,馬來西亞三大民族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都是外來移民。各民族多年來基本上和平相處,維持政治和社會穩定,并致力于經濟和社會發展。馬來西亞華人在多元文化社會的經驗中,華人主要來自華南的福建、廣東兩省,次要的是來自海南和廣西兩省。這些華人形成不同方言群,分別為七大鄉團(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潮州、客家、三江)。馬來西亞華人基本上都會說四、五種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相同籍貫的華人通常都講籍貫所在地的方言。不同籍貫的華人在一起,所說的語言就會依據大家的語言能力比如使用華文或者是方言溝通。

2 華人華語危機

馬來西亞華裔先輩在這塊土地上播下了華文教育的種子,華人社會建立起一個從小學到大專院校的華語教育體系。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后,其政府一直在推行單語政策,將馬來語規定為官方語言和教學語言,邊緣化華語,并打壓華文教育。對于華人子女來說,在馬來西亞,他們必須首先掌握馬來語,其次是英語,然后才是華語或方言。這樣的語言政策和教育政策使得年輕一代華人對于華語的忠誠度和認同度變得更低了。政府一而再的打壓與縮減華校,也使華人社群難以獲取優質的華語教育而放棄這一門語言。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定位,華人對身份認同的定位無疑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需要了解華人自我身份認同的演化過程才能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發揚光大。馬來語是馬來西亞國家的唯一官方語言,國家的文化也是以馬來文化和回教文明為主。政府在教育和經濟領域采取“馬來人優先”的措施,尤其是在教育上打壓華以政府辦的學校為主。換言之,這是一個由馬來人主導的國家,包括華人在內的其他非土著民族只能在這樣的現實格局下爭取本族群的權益,包括發展民族文化的權利。在這樣多元化背景下的華人族群中,馬來西亞仍持有漢語言文字的環境,華人也程度不一的掌握了華語的能力,或是具有雙語或多語言能力的使用者,他們對漢語言的使用與認同以及華人身份認同意識密切相關。

3 華語使用與華人身份認同的途徑

3.1 內部因素

家庭漢語言使用:馬來西亞華人所處的客觀語言環境而言,一般認為家庭語言環境是最早接觸到的,對華人的影響應該是最大、最重要的。華人最先習得的語言是來自于父母,在其幼年時期。如果父母接受過華文學校的教育,掌握了華語,則他們的孩子會掌握的更好。就家庭語言環境而言,中文學習也被視為是華人最重要的歸屬意識。華人能學習和使用漢語方言,說明他們仍然保留了與漢語言息息相關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意識和華人認同意識。

名字與身份認同:馬來西亞華人的中文名字是華人身份的象征,顯示了根深蒂固的中國傳統文化體系。華語名字普遍上使用三個字,如Kong Wei Jian (龔偉建)。第一個字是由父親代代相傳的,另兩個字是華語名字。中文名稱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的保留和使用,既是對中國語言文化的認同,也是對華人身份的認同。在合法使用華文姓名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設法保留了他們祖姓。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和祖父母也用他們的中文名字稱呼他們的孩子和孫子。他們對中文姓名的保留,即接受和使用了這種漢語言文字符號,保留了華人身份的表征,這是對漢語言的認同,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對華人身份的認同。

3.2 外部因素:

學校漢語言使用:華文教育是華人文化的根,是傳承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接受了華文教育、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對華人自我身份認同才會更加堅定。馬來西亞華社有從華小、獨中到大專的完整華文教育體系。華人的漢語言使用是多元社會中中華文化的特征和標志,也是自我認同的基準。馬來西亞華人通常在6歲的時選擇在以中文授課為主的華文小學,然后進入華文中學學習。大部分華人子弟在華文小學階段就打好華語基礎,通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課本媒介和教學媒介。通過最熟悉的母語語言學習,已經取得顯著效果。一方面,文化諸多要素是由語言來傳達,從而得到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語言本身又是構成文化的各種要素之一。也就是說,從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作為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和作為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的特點。

影視娛樂影響形成的認同:影視娛樂方面,比如說閱讀中文書報,看華語電影、大陸影視劇與VCD。港劇以粵語為主的廣東籍華人,臺劇以閩南語為主的福建籍華人。值得注意的是,華語影視娛樂對漢語言文字的傳播起著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對華裔青少年認知時期語言形成的初期階段所帶來的影響是相當大,同時也證實了華語在娛樂影視的使用對華人青少年認知初期的身份認同產生作用。身份認同感的形成也可以通過影視著作的鑒賞。當學生通過華文閱讀走進這些具體化的,形象的中國,他們確認的華人身份成了華語學習和使用的基石,同時也成為了他們華人身份的標志,兩者相輔相成。

4 結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結晶,是文化的主要載體,是確立自我身份與自我認知的最主要基礎,學習族群語言才能更全面、更充分地了解、傳承弘揚民族文化。這個民族才能存在,才不會被同化或者是被消滅,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 何國忠.馬來西亞華人:身份認同、文化與族群政治[M].華社研究中心.2006.

[2] 王曉梅.馬來西亞華文學校華語管理與華人認同[J].語言戰略研究,2018(03).

作者簡介:雷英凡(1995—),女,畬族,福建南平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種族。

(作者單位:馬來亞大學)

猜你喜歡
身份認同華人
CRAZY RICH ASIANS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國黑人女性戲劇的文化批評研究
布爾加科夫戲劇創作與身份認同
在性愛中找尋自我
馮小剛電影中的城市空間與身份認同
從后殖民主義解讀《藻海無邊》中安托瓦內特的身份認同
《華人經濟》雜志社特別鳴謝
《華人經濟》雜志社特別鳴謝
《華人經濟》雜志社特別鳴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