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研究

2020-07-04 02:04王彥玲
成才之路 2020年17期
關鍵詞:社會思潮人際關系校園環境

王彥玲

摘 要: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教育,既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修養,又要著力培養學生置身職場所需的職業素養。高職院校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與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自身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文章從校園環境的熏陶、人際關系的作用、社會思潮的導向三方面入手,探討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實施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素質教育;人才培養;校園環境;人際關系;社會思潮

中圖分類號:C961;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7-0004-02

大學是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學生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這是不爭的事實?!皼]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無論是上天的飛船還是入海的潛艇,無論是巨無霸航母還是智能手機芯片,一旦技術工人的精湛技藝和敬業精神稍有差池,產品品相、性能、安全性、使用壽命等都將大打折扣。探析高職院校學生素養的養成,可以更好地發揮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功能,為社會培養大批量、高素質的技能人才。

一、校園環境的熏陶

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目的基本明確,但學習動機并不一定很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職業的懵懂。他們之所以選擇某所高職院校,或基于興趣,或基于家庭的社會資源,抑或僅是跟風熱搜“就業前景好,薪酬待遇高”。讓學生了解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并樹立職業理想,把高職院校學習過程看成一個尋求職業目標、堅定職業信念、實現職業理想的過程,校園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視。

院校網站是學生選擇院校的第一信息渠道?!罢\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北WC院校網站信息的真實性、規范性,是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品質的開學前的第一課。當學生初入校園,就能從校園的建筑風格、環境的美化,捕捉到學校的歷史傳承與創新思路,就能從迎新條幅上的宣傳語、墻報展板宣傳欄上的圖文,看出學校的發展歷程、教育管理理念、辦學特色,以及學校與行業、企業、社會互通融合的情況。這對學生的職業定位和職業理想樹立,能夠起到導向作用。當學生開啟校園生活,校園人文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將更加明顯。校風、教風、學風及校訓、校歌、???、校史陳列室,各類講座和培訓,精彩紛呈的模擬職業場景的競賽,企業進校園宣傳周活動,結合民族傳統節日、重大事件及開學和畢業典禮等開展的各種主題教育活動等,本質上是一種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其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能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從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出發,重視校園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建設,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有助于學生培養健康情趣、發展個性特長、提高審美能力、錘煉意志品質,而且對學生認識未來所從事的工作在社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促使學生把對職業的興趣變成履行職業道德規范的行為與擔當,大有幫助。

二、人際關系的作用

現代職業教育起源于古代社會的學徒制?!皩W徒制系傳統百工招收幼童,除授以相關技藝外,并照顧其生活兼教導待人接物之道之制度?!痹趲熗匠ο嗵幹?,徒弟不僅能習得師傅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受到師傅職業操守、工作態度、為人之道、處世之風的影響。

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信念、職業情感、道德情操和社會責任感,是影響學生的一門隱性的課程。教師用自身的知識、道德和人格影響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質上是心靈對心靈的耕耘。學生具有“向師性”,教師的人格、學識、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等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教師通過日常的教學活動、管理方式,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將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紀律、職業習慣及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貫穿到教育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理論課教師精通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理論,善于因人施教地運用各種先進教學資源、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給學生傳遞的不只是所授課程要求達成的教學目標知識,更是一種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實訓課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高超的技能水平、嫻熟的操作技巧,善于通過現代科技手段與傳統教學模式相融合的實操加模擬實操的創新性教學方式,將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實操模擬教學軟件的運用,不僅節約耗材,而且更直觀、安全,覆蓋面更廣,還具有可重復學習、反復練習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技藝的過程中,不僅能學到行業的制度化標準和最新操作要求規范,還能體驗到教師出于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而進行的教學改革所帶來的益處。這種在傳承中創新的工匠精神,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對“課程思政”關于“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班主任和輔導員對班級的組織管理、對學生健康和飲食起居的關注、對學生思想及心理的洞察、對學生情緒和矛盾的疏導與化解,傳遞著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勇于擔當的精神。為保證教學正常運轉而辛勞付出的教輔人員、后勤服務管理人員,他們的工作態度、服務意識、言行舉止,更對學生起著表率和示范作用。學生通過處理衣食住行、學習與生活、同學間及與師生員工等各方面的關系,能夠鍛煉自己的溝通協調、團結協作、包容互助等人際交往能力。

三、社會思潮的導向

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認可度,是影響高職院校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隨著“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表彰活動及《大國工匠》《創新中國》《超級工程》《厲害了,我的國》等宣傳片的推出,國家傳遞出一種信息:實現中國夢,不僅需要專家、學者、工程師,更需要千千萬萬將藍圖繪到大地上的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及高素質的勞動者,這為有志于技能報國的莘莘學子指明了方向。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一系列關于職業教育指導性政策措施的出臺,讓越來越多的學生和家長意識到:成才的路千萬條。如果職業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發展,且孩子也愿意早日學一門技術并投入社會生產,那么就會有更多家長支持孩子選擇到高職院校就讀。高職院校生源結構的逐步改善——從被動選擇職業教育到主動選擇職業教育、從進校后才開始確立職業理想到懷揣技能成才報國夢想投身高職院校,是良性循環的開始。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等舉措,能夠使學生對行業、企業的制度標準與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等,有更廣泛、深入的了解,進而根據自身專業特長和職業理想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有目標、有步驟地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

隨著全社會自上而下對職業技能人才尊重及重視程度和職業技能人才地位、待遇的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狀態會更加積極,在學習和工作中一帆風順時意氣風發、斗志昂揚、開拓進取,碰到挫折和困難時堅毅執著、百折不撓、砥礪前行。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教育不應只是教會學生一門賴以謀生的手藝或技能,更應立足長遠,“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高職院校應本著“職業態度是基本點,專業技能是著力點,文化知識和理論知識是制高點,綜合職業素質是落腳點”的標準培養優質技能人才。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的政策導向及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表明,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與國家的發展和建設步伐相適應。在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要能夠將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連接起來,具備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在具有鉆研精神、務實精神、創新精神和過硬的創業能力同時,做到科學文化素養和職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道德品質修養同步提升與發展,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馬建富.職業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劉彥文,王穎.現代教師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3]羅樹華,李洪珍.教師能力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4]張鵬超.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融合中推進高職院校素質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14(05).

猜你喜歡
社會思潮人際關系校園環境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校園環境優化研究
數字化校園環境下學生綜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生態學視角的大學校園環境建設研究
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探析
直面“真問題”,廓清中國方向
微信紅包傳播中的用戶心理分析
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