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音樂審美教育思想的歷史、功能及當代啟示

2020-07-09 03:16吳穎
北方音樂 2020年12期
關鍵詞:古代教化思想

【摘要】我國古代音樂審美教育思想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周公、孔子、老子、嵇康、徐上瀛及顏元等,不同歷史時期代表者的音樂審美教育思想各不相同。中國古代音樂審美功能大致分為兩個方向:一為輕審美重教化目的為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服務(他律意義),二為超越功利層面重視音樂自身的審美意義及其對人格完善的審美作用(自律意義)。音樂教育并非純碎單一的思想道德或科學知識的非審美教育,應以審美情感為基點拋去功利,培育人之情感,保持并完善審美主體的人格。

【關鍵詞】古代;音樂審美教育;思想;教化;審美主體

【中圖分類號】J60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2-0001-03

【本文著錄格式】吳穎.中國古代音樂審美教育思想的歷史、功能及當代啟示[J].北方音樂,2020,06(12):1-3,61.

我國古代音樂教育史上審美思想極早便被人們所認知,其淵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西周周公的“制禮作樂”、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孔子直至明清方家皆從不同的視角揭示音樂教育的審美屬性。審美作為音樂教育的旨歸,其萌芽與發展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歷朝歷代對音樂審美教育重視不一,有時被統治階層極盡熱衷,偶又會被棄之如敝履。筆者試從歷史長河中一探音樂教育的審美本質,以期客觀、科學地解讀中國古代音樂審美教育思想的歷史進程、審美功能及對當代音樂的啟示。

一、中國古代音樂審美教育思想的濫觴與流變

中國古代音樂的歷史久遠,重要思想都記錄在重要文獻中,這也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寶貴財富和驕傲。先秦文獻記載上古時期的樂舞活動作為音樂教育的雛形就已具備審美意義?!渡袝に吹洹费缘溃骸百?,命汝典樂,教胃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盵1]這里提到的“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以及“律和聲。八音克諧……神人以和”,就隱含透露出音樂教育對人格塑造與人之情感方面具有的審美意義。上古氏族樂教過程中,人之全部身心投入使其音樂情感在音樂學習中上升為社會情感,因此,原始樂舞在活動中便實現其審美意義。由此推斷,原始樂舞教習不僅是技藝傳授,更是作為一種人性教育由音樂教育直接通向社會文化教育。

至周代,周公倡導音樂教育,他甚至將音樂教育作為培養選拔國家棟梁之才的有效手段?!吨芏Y·地官》記載:“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以五禮防萬世之情,而教之和?!北M管當時禮教本質上是教化人心,但已將音樂教育看成為一種情感與審美教育,其音樂教育的審美思想恰與《周代雅樂審美觀》中修海林先生的表述一致:“其中的詩樂活動,明顯地具有娛樂、審美的功能……”[2]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記載季札的音樂評論:“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己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盵3]季札聽《鄭》之歌中急促細碎的“美哉”聯想至苛刻奴役的政治制度,聽《齊》之歌中威嚴力勁的“美哉”暢想到大國的無量前途,可見,季札欣賞音樂并不局限于音樂的“意”或者“形”,而是將意與形結合,根據自身經驗與知識抓住音樂之美,把握音樂的本質意蘊。季札音樂評論中“美”的范疇的提出是音樂史上首次肯定了“美”的獨立意義。

至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階段,對音樂教育有著更為系統化的審美認識與評論。儒家主張:“樂者樂也”,此處“樂”與“禮”緊密關聯??鬃犹岢Y樂教化:“飯疏食飲水,曲朧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述而》)孔子對于“樂”的情感態度是基于“禮樂”思想衍生出超功利的審美精神境界??鬃硬⒉痪心嘤谔岢鸪缰艽亩Y樂教化,同時從人格完善的層面提出禮樂教化的最終目的為“仁”:“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保ā墩撜Z·八佾》)“仁”與禮樂有著莫大聯系,當“仁”的樂教精神與人的情感融而為一時,便是以“仁”為“樂”的審美人生態度。

此外,孔子還主張“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藝術審美主張,提倡豐富又和諧的音樂狀態,要求人們節制情感,行為與思想符合禮儀,審美情感歸于寧靜和諧的理想境界;道家老子主張“大音希聲”之美,其“大音希聲”的提出實質上是對當時社會以快感為審美、追求感性聲音之樂的否定,其目的在于將人們引向精神層面。后世經典案例如陶淵明的“無弦琴”,正是指這種超越聽覺聲色之上的音樂審美精神境界;道家莊子提出:“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彼麑放c人之性情緊密相連。正如他所言:“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己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保ā肚f子·外篇·駢拇》)這里莊子著重強調音樂過程中人的“自聞”“自見”等審美體驗,音樂要滿足審美主體(人)的個性需求。

秦代的音樂教育審美思想相比之前并未有過多拓展,而漢代經濟與政治的穩定催生出一系列音樂教育審美思想的著作,其中《淮南子》最具代表性,提出:“通于禮樂之情者皆能做音?!保ā痘茨献印ゃ嵴撚枴罚⒁魳方逃暈橐环N情感教育,具有美化人性的作用。此外,西漢音樂理論另一著作《樂記》,集儒家思想之大成。其音樂教育審美核心思想,修海林做出了精到的凝練:“‘樂的情感是一種具有道德價值的情感......這也就是《樂記》音樂審美心理中兩種審美價值(道德價值與情感價值)的統一?!盵4]

魏晉南北朝之后音樂教育實用功利的審美態度轉向了尊重藝術自身規律與注重個人內心感受。嵇康在其《聲無哀樂論》中主張避免功利性看待音樂教育,堅持音樂的自然屬性,認為人們在音樂教化中產生忘我的精神愉悅。這一音樂審美思想的提出顛覆了傳統的禮樂教育思想。唐代音樂思想家白居易強調禮樂教育,但在此基礎上又強調“育人”,即重“禮樂之情”,其音樂教育審美思想不偏執于樂舞技藝而偏情感教育。北宋音樂教育代表者是琴學宗師義海和尚,他于琴學角度倡導琴樂是對審美意境的營造。明代音樂思想家如徐上瀛、李贄、王守仁等,主張音樂教育應以真性情、自然為美,重視審美主體的個性。清初教育家顏元在琴樂演奏方面有極高造詣,他主張琴樂演奏需超越技藝的束縛,真正在心理上達到自由的審美境界。清代音樂思想家蔣文勛著有《二香琴譜》,自序中提出學琴應避免“摹擬”,而應“自得”,方能領悟琴曲的真正意境,即從審美意境角度提出琴學練習是基于美感教育之上的審美教育。

整體而言,先秦及秦漢時期的音樂文化教育主張音樂的禮制與道德功能,禮教審美色彩濃厚。自魏晉南北朝以后,音樂文化教育開始將視角轉向音樂的藝術規律與審美主體的個體性方面,其審美思想逐漸朝向音樂營造的審美意境與修身養性方向延伸。

二、中國古代音樂審美教育思想功能論探源

中國古代音樂教育自史前萌芽、形成并發展至今,由音樂教育衍生出的審美思想貫穿于音樂教育史的始終。音樂教育審美思想自古以來百家爭鳴、各說不一,至今仍沒有精準的解釋,出現這一現狀的原因在于不同時代每個流派或個人對音樂教育審美功能認識不一。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審美功能論大致圍繞著社會禮制、藝術規律以及審美主體等層面來探討。在此筆者從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審美思想功能的兩個方向,即一方面為輕審美重教化目的為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服務,另一方面超越功利層面重視音樂自身的審美意義及其對人格完善的審美教育作用兩維度逐本溯源對中國古代音樂教育審美思想功能進行理清。

中國的音樂教育淵源流長,因自古被稱之為“禮儀之邦”,詩、樂、舞三者對于統治者后代的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內容非常豐富。歷朝都有文官對德的推崇和奉勸,貴胄子弟要頂天立地,首要的問題必須解決德行問題。后來整理的《詩經》文化內涵足可證明詩在當時的重要性。樂當時作為綜合性的稱謂,本為詩、樂、舞三者合一之意,因此有“仁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之說,也就是充分肯定詩、樂、舞在社會教化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事實上,用詩、樂、舞以教育貴胄子弟的內容,在當時確實是精華至極。

基于“樂與政通”思想的提出,樂被緊緊捆綁在政治身上,并“附體”良久。在周代則達到登峰造極程度,周公制禮作樂,形成了完整的禮樂理論和實踐體系,即音樂與政治合理結合成“禮樂”。樂的內修與禮的外修共同作用于貴胄子弟,也就是說樂教與“禮”不可分割。古又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泰伯》)在當時,人生的完整歷程詩、禮、樂缺一不可,而且把樂放在了最重要階段和地位。從階級性看,樂的享有者主要是王、侯、卿、士,這些個階層當然是成功階層(統治階層)?!巴跽吖Τ勺鳂贰钡膫鹘y與“成于樂”一樣,都足以說明“樂者,德之華”的意義。

孔子主張禮樂思想,雖然其對《韶樂》贊美有嘉——盡善盡美,事實上由于歷史局限,當時對于樂的認識還處于籠統階段,對音樂本質的美還缺乏理論闡述。但借助哲學思想對音樂的“和”論則論證較為充分,并以之作為政治統治的重要標準之一,發揮了初步的禮樂功能意義??鬃诱J為音樂教育是封建社會“禮”的附庸,“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強調的是音樂的教化功能,其目的在于為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服務,使“樂”成為禮教的工具或者手段。這種音樂的他律論意義美學思想在后來公孫尼子的《樂記》中論述比較完整,對“音——心——物”的關系構建,對音樂與情感的關系問題闡述具有很強的唯物主義色彩。儒家禮樂思想對當時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但就藝術形式自身而言,并未將音樂看作一門藝術和審美對象。

與儒家禮樂思想相反的道家推崇具有一定人文情懷的“大音希聲”音樂教育思想,盡管道家將音樂看作修身養性的手段,但并未將音樂看作審美對象,忽視了音樂教育的藝術本質屬性。簡言之,儒道兩家僅將音樂及音樂教育當成實現其目的的工具,具有強烈的功利色彩。蔡忠德先生指出古代音樂教育“強調音樂與政治的聯系、音樂的社會功能與教化作用,而較少深入音樂的內部,對音樂自身的規律、音樂的特殊性、音樂的美感作用、娛樂作用重視不夠,研究不夠??鬃尤绱?,孟子、荀子大體也是如此;儒家如此,墨、法、道、陰陽、雜家大體也是如此;漢儒如此,宋明道學家及其他文人大體也是如此?!盵5]

盡管儒家音樂美學思想中在后世變得更加保守,并遺留了較深的影響,但隨著歷史的需要,新的音樂審美思潮仍不斷涌現,不斷扭轉著傳統音樂社會功能論思想,將審美功能視角逐漸拉至藝術本身與審美主體的層面?!秴问洗呵铩肥羌?、道、陰陽各家思想的音樂美學著作,在對音樂的闡述中把音樂的形態、法則和規則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對于“和”的論證也歸結于科學理性——音律之和,其對于“適”的強調則達到了科學“度量”的意義,在美學史上可視為“聲無哀樂論”美學思想的先源。

西漢皇族劉安及其門客撰寫的《淮南子》首次強調了審美主體在音樂審美中的重要性,在對音樂分類中明確提出了教化之樂、感官娛樂之樂等種類。最可貴的是,《淮南子》對音樂審美體系的闡述已經比較完備,其理論已經體現出較明顯的現代性特征。他們認為審美主體的審美能力提升與認知有關、學習對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審美經驗對審美的意義、美的發現與人的審美能力有關、重視心在審美中的作用,這些理論實際上保證了音樂教育審美思想的美感、娛樂導向。漢之后的魏晉至唐時期,音樂教育審美思想逐漸打破儒家禮樂思想的桎梏,對音樂的藝術規律與審美屬性加以探索,特別是嵇康的貢獻很重要。嵇康對音樂存在方式和形式之美進行了深入分析,對于聲、音、樂進行了明確辨別,區分了情緒和情感,肯定了音聲的導情作用及對自然之和的強調,尊重了音樂自身的性質特點。隨著嵇康對音樂自然之美的逐漸認識和認可,他逐漸從認同“名教”走向超越“名教”,這標志著儒家功利實用的審美標準向崇尚自然、注重個人內心情感體驗以及尊重藝術自身的特殊規律的完全轉向。

明代,徐上瀛對古琴二十四況的總結概括具有劃時代意義,其中既有儒家的因素又含有道家的精神,這使分鑣多年的兩大學派回到了“和談”的桌面?!敦G山琴況》開天辟地提出“以音之精義而應乎意之深微”的重要古琴表演美學命題,完成了音樂審美理論的重要歷史使命并成為古代音樂美學歷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后來,李贄等人在音樂教育審美思想方面力爭自由、解放,反對禮教、束縛、異化等做法具有更大的歷史意義。他們所散發出探求音樂藝術規律特征的思想之光,對當代音樂美學體系的構建及音樂教育理念的確立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

以上對古代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論做出了脈絡梳理,從中得出我國音樂教育審美功能極早就被人們認知,但因封建禮樂思想的禁錮,在較長時期內一直被統治階級作為鞏固政權的工具。不過仍有諸多音樂思想家超越功利層面,挖掘音樂教育的審美思想功能并對其進行詳細闡述??偠灾?,由于音樂自身具有審美魅力與藝術特殊性,因此,音樂教育在重視教化的同時還應極力關注音樂自身的審美意義及其對人格完善的審美教育作用。

三、古代音樂審美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

以古觀今,意義重大,對于過往,我們應懷揣歸納總結和辯證吸收的理念來看待歷史長河中的諸多可貴音樂審美教育思想。歷朝歷代在更替之際對哲學思想領域的訴求和準備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音樂的發展,我們不能把這些哲學思想就當成音樂審美教育思想。相反,我們必須經過對歷史的仔細梳理,使那些在音樂領域真正發揮作用的思想形成體系,回到思想提出的歷史語境、作用發揮的具體場域等角度,甄別其精華,剔除糟粕。

儒家主張的“樂與政通”,其經驗在當下非常值得借鑒。近現代中國在長達二十余年的國內外戰爭中,探索出了音樂與革命相結合的道路,充分發揮文藝宣傳的功能,在一次又一次革命斗爭中獲得了驚人成就。中國的兩次文藝座談會講話其實質是強調中國共產黨對文藝方向的把握問題。在座談會精神的引領下,中華民族對“德藝雙馨”的要求始終沒有放松過,中國古代評價“樂”的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對德的規定性,幾乎與“樂者,德之華也”同義。我們也應該摒棄古代體現階級局限性的思想如“禮不下庶人”“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等言論,甚至把“鄭衛之音”嚴格排擠在雅樂之外。

相反,在當下要繁榮文藝創作,就得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過去的有些創作為什么會迷失方向?為什么會發生偏差?就在于沒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的生活,關注普通人的順境和逆境、夢想和期望、愛和恨、存在和死亡,關注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才能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中國古代音樂沒有獨立發展成一門專業,“樂”的綜合文化特性常被推崇,其附屬于禮樂的特性使其評價原則一直很曖昧,以至于經常用“中和”“和”等哲學思想來考量音樂的審美,最終還是沒能形成科學的可量化的標準。音樂只有真正獲得獨立發展,具備自身的形式和技術法則,以自己獨立的空間自律發展,才能形成一門專業甚至學科門類,最終通過人類對音樂內在的有意識研究,充分發揮音樂對人的怡情娛樂作用。

古代儒家對民間音樂的態度問題顯然與現代相距甚遠,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拯救傳統文化形成文化軟實力已是國力不可或缺的要素,音樂教育家謝嘉幸一直提倡“讓每個孩子都會唱自己家鄉的歌”。在沒有硝煙的文化戰爭中,各國都在碰撞交流中尋找文化自信,認可多元一體,尋求最大認同,并認可文化差異。今天,國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政治生活不單單由諸如制度、體制、權力、規范等“硬件”構成,還有“軟件”亦即潛在的或內在的命令,如價值、感情、心理、態度等。

音樂教育自身規律已宣告其作為真正具有審美獨特性的教育,不可再被當作一種思想道德或科學知識的附屬部件、非審美的音樂教育。最早在《尚書·舜典》就已提出了“八音克諧”“神人以和”“律和聲”等音樂審美論述,含蓄地證實了音樂教育對人之情感與人格塑造具有審美意義;上古氏族樂教過程中,人的情感在音樂練習過程中上升成為一種社會情感,從而實現了樂舞在現實生活中的審美意義;周朝統治階層利用音樂教育“防萬世之情,而教之和”“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這里除卻音樂的教化功能以外,在某種程度上已將音樂教育視為了審美與情感層面上的教育;季札音樂評論中對樂音中蘊藉不同情感的“美哉”作出不同角度的審美闡釋。

事實上,我國古代音樂教育審美思想一直是以社會功能論為主線,甚至有時也曾否認音樂與情感的聯系。爭議也好、否認也罷,對審美情感持有偏見性的觀念是由我國封建制度思想所決定的。審美情感的提出與爭議也印證了其在音樂審美中的重要地位,甚至也變相肯定了審美情感是音樂審美教育中的關鍵因素?!懊栏惺歉兄?、理解、意志、想象等多種心理過程以情感為中介的綜合統一。其中關鍵性的、決定性因素是情感?!盵6]不可否認,審美教育本質而言乃是一種情感教育。審美情感理應成為音樂審美教育的核心,并在音樂教育中占據重要位置。情感是音樂的特殊藝術屬性,音樂則是情感的最佳載體,一切音樂審美活動其實都是情感抒發、交流、激發的過程。而音樂教育審美情感的培養本質上是對人之情感的培育,保持并完善審美主體的人格,鼓勵審美主體在音樂審美活動中開發潛能、表現才能與追求,進而使音樂審美教育真正成為審美主體個性健康發展的標志。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傳統文化教育中音樂教育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古代音樂教育思想中提到的階級性、小眾化、為禮樂附庸顯然不利于社會教育的發展,事實是剝奪了大眾音樂教育的權利。自古以來,音樂審美教育功能備受爭議。從其歷史發脈絡來看,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與音樂的審美意義常被統治階級的政治、倫理與思想的教育功能所遮掩,成為輔助其統治的工具或手段。經過曲折的歷史發展人們終歸認識到,音樂審美教育功能乃是依據音樂自身真善美的本質,實現陶冶人之情操、完善人之人格以及豐富人之情感的藝術途徑。因此,當今音樂教育應充分以美育塑造人格為己任,通過音樂審美教育活動,使審美主體獲得更為廣闊的生存境界,并產生積極的社會理想,在成長中與他人保持協調一致的兼容意識。

猜你喜歡
古代教化思想
乘教化之風,行自主之路
秋夜
我得了一種叫手癢的病
極限思想在立體幾何中的應用
中國古代山水畫色彩研究
中國古代與現當代語境下的語文寫作教育觀比較研究
日本古代的貢舉制度
一次函數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不走絕路
阿吾(一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