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英文化差異對于英漢翻譯的影響

2020-07-10 15:00朱瑋
海外文摘·學術 2020年3期
關鍵詞:英漢翻譯翻譯方法文化差異

朱瑋

摘要:翻譯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在溝通交流和對外傳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英語和漢語分屬兩種不同語系,在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之下形成發展,不可避免在文化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進行英漢翻譯時,這種差異會對我們的翻譯工作造成困難。本文試從中英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歷史典故方面闡述中英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并針對這些差異提出減少文化阻力的翻譯方法,以便更好地進行溝通交流和對外傳播。

關鍵詞:文化差異;英漢翻譯;翻譯方法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03-0067-02

1 中英文化差異對于翻譯的具體影響

1.1 地理環境對于翻譯的具體影響

中國大部分地區處于溫帶,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英國雖也處于溫帶,但其西靠大西洋,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暖潮濕。在中國,東風一般象征著春天,朱自清先生曾在文章《春》當中寫到:“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笨梢哉f,東風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在中國,西風和北風一般象征著冷風和寒風。比如,我國南宋詞人李清照曾在《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中寫道:“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也是西風意象在閨怨相思詩詞中的運用。然而,對于英國這一島國來說,左側有大西洋暖流經過,西風則是溫暖的象征。比如雪萊曾寫過的《西風頌》中提到:“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雪萊借景抒情,抒發了對西風的熱愛和歌頌之情。英國人對于東風的理解和我們也截然相反,他們認為東風一般刺骨而寒冷,最鮮明的例子便是塞繆爾·巴特勒(Samuel Butler)說過的“biting east winds”翻譯過來便是“東風刺骨”。其次,中國發源于大河文明,屬于農耕社會,自然經濟根深蒂固,因此,漢語的形成與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牛耕地是中國古代主要的耕種方式,漢語中許多詞語都和牛有關。但是在英國,耕地的工具不是牛而是馬,所以在西方文化中,馬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著中國的牛的含義,如英語中的“talk horse”,如果翻譯成漢語就是我們常說的“吹?!?,而英語中的“drink like a horse”則是我們漢語中日常所說的“牛飲”。再比如“農民們如牛負重”要翻譯為“The farmers work like horses”?!八媸菞l老黃?!?要翻譯為 “He is really a willing horse”[1]總之,針對這種由地理環境所造成的文化差異,我們需要翻譯出文字背后深層的文化意義,切忌直接翻譯,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1.2 風俗習慣差異對于翻譯的具體影響

風俗習慣是指在國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的習慣性做法和思維方式,一般來說,風俗習慣約定俗成,具有地域性和時空性特征,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經濟發展、文化教育、人文科學、生活習慣等。譯者在翻譯時,必須深入了解風俗習慣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以免造成文化沖突。在問候語方面,中國由于歷史因素,有很一段時間經常吃不飽,穿不暖,所以老一輩的人見面打招呼時,通常會問:“吃了嗎?您”“您去哪兒???”這類貼近生活日常的問候方式,此時如果直接翻譯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不免顯得有些唐突,英國人可能會認為你在詢問他的隱私。[2]相比之下,英國人的問候方式更加隨意,他們會問:“Hows it going?”或者“How are you doing?”更加注重人的內心感受。其次,中英兩國對于顏色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在中國,黃色代表高貴,貴族血統,類似說法有“黃袍加身”(be draped with the imperial yellow robe by ones supporters)黃馬褂(yellow mandarin jackets)但在英語中,黃色則需要慎用,黃色是怯懦的象征,比如“他們都是膽小鬼”就可以翻譯成“They are all yellow men ”。英國人用藍色來表達尊貴,比如玫瑰花的高級類型“藍色妖姬”(blue enchantress),貴族血統就可翻譯成“blue blood”,最高榮譽則是“blue ribbon”。如果我們對于這些文化因素,風俗習慣沒有深入的了解,就容易造成錯譯和誤譯。

1.3 歷史文化典故對于翻譯的影響

歷史文化典故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是國家歷史文化的沉淀,體現了鮮明的國家性特征。歷史文化典故是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的,因時間而異,因國家而異?!皵∽啕湷恰敝v的是三國名將關羽兵敗逃往麥城,隨后被曹操所殺的故事。關羽、曹操、麥城都是中國特有的名詞,如果單純的直譯,西方人多半難以理解,所以在翻譯時,可以尋找與其相似的歷史事件—滑鐵盧事件,所以“敗走麥城”就可以翻譯成“meet ones waterloo”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meet ones waterloo”翻譯為“遭遇某人的滑鐵盧”也未嘗不可。然而英語的文學典故則多見于希臘羅馬神話,英語的三大來源便是《圣經》、希臘羅馬神話和《莎士比亞故事集》。比如,“Oedipus complex”要翻譯為“戀母情結”,這是因為俄狄浦斯在希臘羅馬神話中是一個典型的“媽寶男”,他對母親有著特殊的感情,以至于最后愛上了自己的母親。由此可見,涉及到文化典故的翻譯時,必須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擴充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積累文學常識。

2 從文化差異出發,探討減少文化阻力的翻譯方法

2.1 歸化翻譯方法的運用

歸化翻譯方法,指的就是為符合譯入語讀者習慣,對源文本進行本土化翻譯,使其更容易理解為讀者所接受。歸化就是在翻譯當中盡量減少源語言文本內容陌生感的一種翻譯方法,其最大限度地讓源語言文本所體現的內容與目的語受眾的世界觀相接近,以此來實現源語言文化與目的語言文化之間的對等。[3]所以,針對中英文化差異,如果一味采取異化方法,追求形式或者內容上的對應,最終只會讓譯文晦澀難懂,影響讀者的深入理解。而采取歸化方法,減少了讀者對于文本的陌生感,在理解上也就不成問題了。

2.2 添加注釋方法的運用

添加注釋,即在難以理解或有特殊含義的術語或句子后,增添注釋,用于解釋內容,方便讀者理解。這樣既可以提高翻譯效率,又可以為讀者所接受。比如“葉公好龍”我們都知道葉公是一個虛偽的人,但對于西方讀者來說,他們沒有葉公的概念,對于歷史其中的意義也不甚清楚。此時葉公好龍就可翻譯成“Lord Ye who claimed to be fond of dragons”(But he was scared out of his wits when a real one disappeared.)此時,通過添加注釋,就可表達出這個成語的歷史意義,人物形象也就更加鮮明了。

2.3 意譯法的合理運用

著名的翻譯學家尤金·奈達以其功能對等理論聞名于世,他認為,翻譯需要在兩種語言中達到功能上的對等,并非形式上的對等。形式上的對等也就是字對字翻譯(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或者采取直譯法。而功能上的對等則要求我們在必要情況下(比如存在文化差異時),采取意譯的方法來達到功能上的對等和對應。針對歷史文化典故和宗教習俗的差異,我們無需追求一字不差或者形式上的對應,只需將原文的意思功能完整的傳遞即可。

3 結語

翻譯的難點不在于語言之間的轉換,而在于文化的傳遞。尤金·奈達說:“就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 譯者的雙文化功底甚至比雙語言功底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語境中才富有意義?!盵4]綜上所述,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不可避免會遇到文化的差異,針對這些差異,采取歸化,添加注釋,意譯的方法無疑可以縮小文化差異,減少文化阻力,促進文化的傳播。因此,譯者應在強化翻譯實踐的同時,深入挖掘宗教、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等文化差異,只有這樣,才能“知己知彼”,減少文化沖突,促進翻譯水平的提高,更加有效地傳播中外文化。

參考文獻

[1]時兆倩.中英文化對翻譯的影響[J].文教資料,2016(5):26-27.

[2]汪濤.談中英文化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J].智庫時代,2019(11):191-192.

[3]徐劼成.英漢文化差異視角下習語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10):157-158.

[4]尤金·奈達.語言與文化:翻譯中的語境[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編輯:趙露)

猜你喜歡
英漢翻譯翻譯方法文化差異
頭韻的英漢翻譯在《學術英語》的實踐和研究
高校英漢翻譯理論與技巧探究
淺談日語翻譯的方法與策略
英漢翻譯中文化空缺現象的翻譯
中醫語言隱喻分析及其翻譯方法研究
結合語境翻譯文言文方法舉隅
淺談漢語歇后語的翻譯方法
文化差異對初入國際市場的法國中小企業影響分析
淺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
The Impact of Media on Society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