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識研究

2020-07-13 03:26凱里學院人文學院貴州凱里556011
名作欣賞 2020年14期
關鍵詞:張愛玲悲劇親情

⊙ [凱里學院人文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

作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女作家,張愛玲被稱作“文壇上最美的收獲之一”。由她創作的小說,不僅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淪陷區上海、殖民地香港特有的時代風情,還憑借她對人性的深刻認知,對命運悲劇性的深沉領悟,為讀者充分展現了她的作品所特有的悲劇美。孤獨、蒼涼是張愛玲生活中最大的情感體驗,這些情感體驗由此不可避免地出現在張愛玲的創作中,使得她的作品散發著強烈的悲劇色彩。

一、張愛玲小說悲劇意識概述

張愛玲雖然出身于名門,但她終其一生卻是孤獨的、悲涼的。風流演繹的激情歲月與寂寥相伴,讓這位女作者在平凡的世界里走過了不平凡的一生。張愛玲的婚姻是不幸的,先是與胡蘭成經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三年婚姻生活最終以胡蘭成的移情別戀而告終,這很大程度上打擊和改變了張愛玲的人生態度。而后張愛玲與賴雅結婚,原本她以為這次婚姻可為她帶來幸福,怎知事與愿違,這只不過是她另一個不幸生活的開始,賴雅病入膏肓,并撒手人寰,而張愛玲也以這種方式被“拋棄”,最終讓她獨自凄涼地客死他鄉。張愛玲的一生,體現出無盡的悲劇意味。悲劇意識指的是人歷經對悲涼處境的透徹思考所產生的對人生悲劇性的體驗與感悟。有著悲劇意識的人,通常更能透析人生,更能認清生命的真諦。張愛玲便憑借自身的真情實感對那個年代進行了深切感悟,所以,在她的認知下那個年代是處處流露著悲劇的。

二、張愛玲小說悲劇意識的形成原因

(一)環境的原因

張愛玲雖然家世顯赫,但是她從小便過著凄涼、孤寂的生活。父親沒落貴族的腐朽生活方式,促使張愛玲從小便對人生、愛情、世事展開了思考,由此在她內心扎下了一顆悲劇意識的種子。張愛玲重要代表作《金鎖記》便為讀者透徹地描述了沒落貴族人家的生活。而作者之所以能夠做到如此細致入微的刻畫,與她出身在這一階層不無關系,小說中的種種就如同是張愛玲早年的生活周遭?;蛟S是張愛玲太早接觸到人生的悲劇,生活中又到處都有危機,才使得她成為悲觀主義者,將人生的悲劇充分融入文學創作中。并且,張愛玲生活在戰爭年代,這也讓她感到透徹心扉的失望與悲涼。在她的小說中,鮮有時代氣息的體現,她始終不與潮流為伍,而只是在一旁冷眼旁觀。她以直截了當的目光剖析人性,如同一把手術刀將那一時期人的軟弱、無能為力展現在讀者面前。

(二)情感的原因

張愛玲兩次不幸的婚姻以及大半生孤獨、封閉的生活對其創作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面對自身失敗的婚姻以及她所目睹的其他職業女性的不幸婚姻遭遇,使她潛意識里認為,天長地久的愛情是不可能的,所以由她創作的女性人物的愛情故事都是以悲劇收場的,她們以男人為依靠,需要生兒育女,一輩子無法走出婚姻的囚籠。小說《金鎖記》如同是張愛玲家庭的一個縮影,人物姜季澤可尋覓到她父親的痕跡,心機頗深的曹七巧則有張愛玲繼母孫月蕃的影子。張愛玲所創作的婚姻故事往往都會伴隨著家庭環境的轉變而變換,婚姻顯得蒼白無力,毫無自主權。這與張愛玲自身悲劇的遭遇以及她對命運、愛情、婚姻的認知有著密切關系。

(三)《紅樓夢》的原因

張愛玲常年閱讀《紅樓夢》,使得她深深愛上《紅樓夢》,并為此創作了《紅樓夢魘》一書。張愛玲與《紅樓夢》產生不解之緣,或許與《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有關,兩人都有著顯赫的身世,還有著十分相似的人生經歷?;蛟S正是該種相同的經歷讓她產生了對曹雪芹作品的認同,進而受到了《紅樓夢》的極大影響,并由此為她帶來了諸多的創作啟發。而由《紅樓夢》中所展現出的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同樣是張愛玲從中獲得的深刻體會,人生猶如滄海一粟,瞬息萬變,所以,在張愛玲小說中始終流露著強烈的悲劇意識。

三、張愛玲小說悲劇意識的具體表現

(一)愛情中的悲劇意識

張愛玲小說中的悲劇意識,尤以愛情中的悲劇意識最為突出。張愛玲的小說多以生活中的愛情、婚姻為創作題材,結合她自身的認知與體驗,描繪了一幅幅愛情畫卷,且充滿了強烈的悲劇意識。例如,在小說《金鎖記》中,曹七巧深陷婚姻囚籠,這段沒有感情的婚姻,使得她備受煎熬,最終心灰意冷的她靈魂不斷變得扭曲,直至以近乎無恥的行徑親手毀掉兒女的一生。又如在小說《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十分渴望愛情,但在她面臨生存危機時,在她心目中,只不過將范柳原視為自身的生活保障,在與范柳原鉤心斗角的愛情算計中,倘若不是因為香港的淪陷,她始終只是范柳原的情婦,而又正是因為香港的淪陷意外地成全了他們。由此可見,在張愛玲看來,一場完美的愛情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在人們普遍的認知下,愛情應當是尋常的、美好的,然而在張愛玲的小說中,愛情則變成十分奢侈的事物,并且一位位期盼獲得愛情的女主人公,最終只能淪為愛情的奴隸。因此,張愛玲小說中的愛情故事始終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愛情雖然美好,但終究是短暫的,最終留下的只是無盡的煩惱。

(二)親情中的悲劇意識

張愛玲從小缺失家庭親情,這讓她很早便體驗到人情的冷暖,并認識到自我獨立的重要性,所以在她小說中描述的親情總是給人以虛偽、冷漠的感受。例如,在小說《茉莉香片》中,聶傳慶不論是在肉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均遭受著來自家庭的嚴重傷害,生活中的他總是會受到來自父親的無情謾罵和毆打,讓原本年輕的他看上去顯得十分蒼老,進而致使他產生扭曲的心理,最終“造就”了他悲劇的一生。又如,在小說《傾城之戀》中,白流蘇離婚后回到娘家,起初兄弟們對她還算客氣,然而時間久后,家人逐漸流露出排斥她的面目,在受到委屈想在母親那里得到一絲寬慰時,換來的卻是母親的不聞不問,白流蘇看清家人的面目,最終讓她心灰意冷。從古至今,親情一直都是人們歌頌的對象,不論是父慈母愛,還是手足情深,也一直是文學創作經久不衰的主題。然而,張愛玲小說中的親情卻打破了文學歷史中長期所建構的美好親情,她描繪的多是親情背后的虛偽、冷漠。由此表明,親情中的悲劇意識也是張愛玲小說悲劇意識中的一種重要體現,也是深入張愛玲骨髓的一種悲劇意識表現。

(三)人性中的悲劇意識

張愛玲熱衷于對各式各樣真實的人性進行剖析。她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普遍將自身的利益作為窮極一生追求的目標。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他們不在乎仁義禮智。張愛玲通過逐層褪去偽裝的文明外衣,為讀者展示了赤裸裸的人的劣性,以此刻畫了一處處讓人心生寒意的悲劇。例如,在小說《金鎖記》中,曹七巧用黃金去遮掩自身情欲的缺失,在黃金枷鎖的束縛下,她一生沒獲得過愛情,沒滿足過欲望,由于長期的壓抑使得她變得扭曲,并嫉妒兒女的幸福,她得不到的兒女也不能得到,最終親手毀了自己兒女的一生。又如,在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中,梁太太為了滿足自身的情欲,對自身的親侄女下狠手,人性在此處顯得如此冷酷、恐怖。還有在小說《十八春》中,顧曼璐為了生活變為暗娼,而妹妹曼楨卻有文化、有修養,純潔、美麗。妹妹的美好讓顧曼璐心生妒忌,最終以狠毒的手段侵害妹妹的幸福,釀成妹妹與世鈞的悲劇。而透過張愛玲小說中人性的悲劇,同樣讓讀者所體會到的是形形色色扭曲變態、蒼涼陰暗的人除去造成他人的悲劇之外,他們自身也是可憐可悲的。

四、結語

總而言之,張愛玲憑借其敏銳、細膩的感官與筆觸刻畫了各種遭遇和不同經歷的悲劇人物。張愛玲創作的各種悲劇人物仿佛都無法逃離悲劇的宿命,某種意義上是張愛玲的有意安排,但同時更是源自作者本身對悲劇命運的深刻認識和感悟。所以,張愛玲一生凸顯出鮮明的悲觀色彩,就如同文學評論家夏志清所提到的張愛玲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也是一個活生生的諷刺作家,也是記錄近代中國都市生活的歷史家。夏志清先生的評述充分說明了張愛玲在文學創作中大量創作悲劇人物的原因,這與她自身的人生經歷與悲劇遭遇有著密切關系,也與她對人性的認知以及對人性悲劇的感悟有著密切關系。

① 李掖平:《生存悲劇的蒼涼書寫——論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識》,《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② 閔瑞華:《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識——解讀〈金鎖記〉中曹七巧的悲劇命運》,《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8年第6期。

③ 孫龍男,王昭:《悲涼世界的追尋與探索——解讀張愛玲小說的悲劇女性形象》,《語文建設》2014年第11期。

④ 朱峰:《永恒的蒼涼——張愛玲小說創作中的悲劇意識》,《大觀周刊》2012年第5期。

⑤ 楊錦鴻,劉雪華:《親情愛情:千瘡百孔——論張愛玲小說的悲劇意識》,《皖西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

猜你喜歡
張愛玲悲劇親情
張愛玲的美國時光
親情的滋味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連環悲劇
畫家的悲劇
近視的悲劇
細說張愛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聽流行歌中的張愛玲
增進親情的項目推薦
愛的內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