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藝術設計者層面的現況分析及發展研究

2020-07-13 02:04
河北畫報 2020年20期
關鍵詞:設計者藝術作品受眾

遼寧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0165)

一、公共藝術設計者現狀的角色理解

公共藝術以其本身釋義理解為“公共”和“藝術”兩個詞語的復合而成,而就其限定的“公共”一詞的理解中它并非只是我們所常規認為的私人收藏藝術品之類了,它的廣延性、包容性以及其本身屬性中公共性的特質就要求我們設計者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所面臨的對設計要素的考慮應不僅僅是只停留于藝術觀賞體驗的層面,還更應納入其他多方面公共性和社會性等的處理以及實現。

公共藝術設計者的角色在我們的狹義理解中指通常所認為的設計某件藝術作品的作者,如從作品最初的草圖設計直到后期的實物落成等,設計者的角色都是無可替代且幾乎須貫穿所有的落成過程的,但公共藝術作品就其自身特性來說,它的設計者外延可以為廣義理解中所界定的設計者與其受眾本身,甚至是更多角色的存在。隨著科技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審美素養的逐步提升,公共藝術在公共空間中的發展已不僅僅存在于簡單的雕塑藝術以及壁畫藝術等此類我們所熟知的呈現方式了,它的形式變得更加多元化,設計者的“腦洞”也在不斷被打開。公共藝術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化,這就出現了我們作品的參與者有時也可以成為作品的設計者之一的新局面,如我們所知曉的“大地藝術節”中的公共藝術作品,我們幾乎很難界定它是由某一位作品設計者而制。同樣如其他交互型公共藝術作品中,作品本身的實現完成也可能是存在于眾多的參與者在參與作品的互動過程之后實現的,因此,我們現今公共藝術設計者應實時靈活地轉變思維,注重設計者角色的多元轉化,善于突破并創新固有的設計框架,從而實現公共藝術作品的多元化發展。

二、公共藝術設計者層面的問題分析

我國現階段的公共藝術作品從設計者角度來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設計形式與設計思維等存在過多的模仿

我國目前社會中較多的公共藝術作品存在模仿性,如過多不加更改地模仿國外的相關公共藝術作品,由于強硬模仿的存在,導致出現了一系列與作品放置地的人文歷史以及空間特點不相符合的現象發生,導致作品的存在與設計者的設計意圖大相徑庭,使作品出現了不合時宜的窘境,而這種情境的出現不僅僅是對作品的一種不尊重,更是可能出現對作品放置地的人文風貌產生一定潛在的負面影響,不僅無法實現當地文化藝術氛圍或某種精神理念的傳遞,反而更容易讓受眾對作品欣賞的無厘頭感加劇。且現如今我國公共藝術的發展浪潮勢不可擋,由于當今社會的人文需求度對文化藝術的追求越來越高,且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層面的需求亦亟待滿足,公共藝術、公共設施的建設越來越被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公民所重視,但隨之而來的不免出現一些粗制濫造的作品,以數量來造勢,作品不求精益只重數量的局面亦令人擔憂。

(二)設計存在被動性

部分設計出現了被動性和利益性,如存在較多“為了設計而設計”的現象,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對藝術的追求也愈來愈烈,以及伴隨著城市鄉村發展速度的日益變化,導致越來越多的設計作品逐漸被商業化、利益化,使得藝術有時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藝術了,它可能是設計者的招牌抑或是城市規劃中的“犧牲品”,利益驅動下,部分設計者的作品設計變得越來越“為了設計而設計”。

(三)作品設計缺乏對公眾參與以及受眾群體接受程度的考慮

部分作品設計因缺乏對公眾參與以及受眾群體接受程度的考慮,從而導致作品與受眾之間出現了脫離與截斷,由于設計者本身對于設計理念抑或是設計審美元素等的追求,設計者在創作過程中經常容易出現沉浸在自己的美學理念欣賞之中“難以自拔”的情況。雖然公共藝術已是“藝術”而并非僅僅是單純的“美術”了,美術是“美”的,它會給人以愉悅感,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取悅性,但“公共藝術”由于其本身“公共性”的基本屬性導致其幾乎無法避免與人的交互融合,所以它在“取悅性”方面和“美術”在一定層面上趨于統一,因此偏向于純藝術品的作品在公共藝術中經常難以被受眾所接受,因為社會大眾之間無論是審美素養還是認知程度之間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性,認知梯度性較強,并不是每個人都是藝術家,都能夠懂得設計者所呈現出來的“黃金分割比”抑或是不同的設計元素的表達,因此即使是設計性很高、非?!蔼毘鲂牟谩钡淖髌房赡芏疾灰欢ㄊ且患昂谩钡墓菜囆g作品。

(四)作品存在與外圍空間的匹配程度低,人與自然不和諧

我們生活中賴以生存的多種元素都是來自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亦是我們的設計實現目標之一,較多作品設計中缺乏對當地城市以及鄉村空間中自然環境的把握,導致作品的呈現與周圍環境之間出現不適宜不相襯的局面。

(五)公共藝術作品的藝術性與其功能性方面的矛盾沖突難以持衡

公共藝術就其功能性來講,部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某一種文化理念以及精神風貌等的體現與傳遞,是當地文化以及社會發展的精神載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人文特色以及社會大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內容,可以起到傳承與弘揚當地文化特色的作用;而相對于作品的藝術性來講,它不僅僅是設計者對于美學的追求與實現,同樣它也在引領著此類受公共藝術作品影響下的大眾的審美需求以及審美方向。但作品外在表達形式的藝術性與內容上所需實現的功能性在很多情況下難以達成平衡,設計者的設計理念以及美學追求與城市鄉村規劃中所需要實現的功能性在很多時候難以統一,因此便出現了矛盾沖突。

由于以上所闡述的部分原因以及其他未提及的一系列關于設計者層面問題的出現導致現今部分公共藝術呈現出一種與環境格格不入的窘境,雖存在于社會的公共空間中卻無法真正實現公共藝術就其本身應實現的社會效應。

三、設計者層面推進公共藝術發展的策略

(一)創新公共藝術設計思維與設計理念

由于公共藝術是一種大眾藝術,它所面臨的受眾是千千萬萬不同的社會公民,因此設計者因地制宜的原創設計理念才能更好地為社會大眾所認可、接受,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社會大眾對公共藝術作品的欣賞需求程度變高,而我們設計者也應扛起這份社會責任,在設計時需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可多方面地考慮作品的長遠影響性等,不僅僅局限于作品短期的理念停留,可以是一種“先行者”與“啟蒙引領者”的姿態來帶動影響當地的藝術審美新風尚,設計出符合公眾審美需求的公共藝術,做出更加“本土化”的設計作品,而并非是一味地模仿與“搬移”。注重與本土文化的交匯融合亦是設計者可以考慮的創新設計思維之一。而關于作品在“精”與“多”的衡量下,對于我們設計者來講還是需注重以“精益”取勝,從而實現作品真正的存在內涵。

(二)設計主題明確,符合公共空間的存在屬性

對于設計者來說,公共藝術的作品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內化的外在體現,對于社會民眾而言,它則是一種精神文化抑或是審美訴求的體現,而在部分公共藝術作品中由于設計者與受眾之間存在分離,雙方之間的理念相差較大之時創作者可能需要適當地平衡兩者之間的審美“杠桿”,公共藝術作品不再是設計者的“私人物品”,對公共空間的考慮以及一定程度上弱化自我的設計理念以致達到兩方的共贏局面是設計者應著重考量的,需符合公共空間的存在屬性,并非妥協迎合也并非是獨占一方,是引領公眾的審美還是獨具一格都是設計者應深思的問題,有待設計者與受眾雙方的進一步商榷。

(三)跨界創作,實現公眾參與

在世界藝術多元化的發展浪潮下,公共藝術作品的呈現形式也在發生著多維的碰撞新生,它已不再局限于我們所普遍熟知的公共空間中的壁畫、雕塑或是宣傳海報等內容了,它還可以是一場活動、一個節日等,如此既可以更好地實現作品的創新式呈現,從而也更好地促進了藝術與參與者之間的互動,而無論是肢體上的交互作品還是情感上的交互作品都讓參與者體驗到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實現”,而這也更加豐富了作品的實際意義,拉近了公共藝術與人們之間的距離。不僅如此,現今公共藝術狹義上的創作者也并非只存在于我們傳統意義上所理解的“藝術家”了,它的創作者可以是來自多領域的人士,如建筑領域工作者、教師、律師抑或是學生、普通大眾等都可能成為公共藝術的創作者,而多領域創作者的存在也同樣促進了公共藝術作品呈現方式多元化的創新。而除了我們上述所提到的可以從人物角色上的跨界創作以及不同的公共藝術呈現方式以外,我們的設計者還可以探求當今信息時代中互聯網浪潮下的公共藝術創作,如何與時俱進,實現“互聯網+共公共藝術”的創作局面也是我們跨界創作的一個深度主題。

(四)作品在空間中的存在與自然相協調

設計者在面對公共藝術作品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處理上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的考慮,通過對材料的選擇運用以及與自然環境的巧妙融合之間實現兩者的協調發展。且當今環境保護理念亦是我國所高度倡導的,不僅之于作品與環境之間需要協調,設計者還可以以保護環境理念為導向去設計相關公共藝術作品。就作品的實現來講我們設計師可以選擇更加環保的材料來實現作品的落成,令作品的存在可以與作品放置地的環境和睦相處甚至是達到作品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美好情境,而以保護環境理念為導向設計相關公共藝術作品時,設計者可以關注某一類或多類自然環境的現狀進行倡導型設計,如森林的主題,抑或是海洋、沙漠等主題均可,如何讓公共藝術的存在能夠帶動自然的發展,甚至是能夠引導人們對自然的關注并付諸實踐從而實現對自然環境的系列改善也是我們設計者可以深度探尋的方向之一。

(五)以矛盾為導向的公共藝術創作

藝術創作中感性與理性的界限我們往往難以分開,矛盾的存在使得無論是我們的生活還是藝術創作都產生了新的不可預測的“下一秒”,作品創作之間無論是空間的矛盾還是我們上文提到的作品藝術性與功能性之間的矛盾都是設計者所需面臨并予以處理的,但正是由于不同矛盾的產生才讓我們的創作變得更加“光怪陸離”,藝術的創作從來都不是是非的論斷,水火不一定都不相容,“非黑即白”的決斷幾乎從未在藝術的理念中出現過,因此設計者還可以從矛盾方向入手,以矛盾為導向的公共藝術創作亦是設計者應該嘗試創新的方向。

四、結語

無論是狹義理解上的公共藝術的設計者還是廣義理解上的設計者的角色都對公共藝術作品的最終呈現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藝術性與功能性的平衡、公眾的參與型設計抑或是矛盾中衍生的設計……設計者的理念創新以及策略的發展無一不推動著當代公共藝術的發展繁榮。設計者所處的時代雖是可逝的,但設計者所創作公共藝術作品的精神時長卻可以指向永恒。

猜你喜歡
設計者藝術作品受眾
再論“聲無哀樂”——嵇康筆下的聲音與受眾
2020德國iF設計獎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博遠設計:“城市有機更新”設計者
五彩繽紛的藝術作品
何晉渭藝術作品
張杰藝術作品
陶瓷藝術作品
基于設計者競賽平臺的UG建模案例教學實踐
網絡時代受眾心理的分析和引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