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藝術為何肩負“治愈”心靈之責

2020-07-13 02:04
河北畫報 2020年20期
關鍵詞:治愈觀者藝術作品

意大利威尼斯美術學院

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往往是因其伴隨著必要的需求性。當今,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快速高效進步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我們的生態環境逐漸失去平衡,全球性的危機不斷發生,傳統的體力勞動逐漸被機器取代,越來越多的人從事腦力勞動,我們的信仰不斷被挑戰與重塑,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時常伴隨著巨大的壓力與焦慮。心理與精神上的健康需要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我們是否可以將這些問題稱為現代性“疾病”?與此同時“治愈”一詞的新概念正在逐步被人們討論與重視,治愈文化開始慢慢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更加關注自身的精神生活和心理活動。

同時也因為伴隨著心理學的發展與成熟,越來越多的針對精神與心理的新型治愈方式被人們研究與發現,比如,自然治愈、禪修治愈、舞蹈繪畫音樂等等,其中當代藝術作品的治愈特性因其沒有標準的范圍與定義,目前在理論方面尚不如在其他領域清晰。

本文所指的“治愈”,是針對于人們內在心靈、精神、情感、狀態上的“治愈”。對于人們精神與心靈上的慰藉,著重于在人類情感與藝術作品關系領域的探索,探尋藝術家與觀者情感上的共鳴,并非指傳統的、物理上的對于人身體外在的治愈,是通過在當代藝術作品中呈現出“治愈”功能以及能給觀者帶來某種意義上的心靈上的慰藉的作品,從而思考與探索人們對治愈文化產生需求背后的根本原因。

藝術是人類情感交流上的共同語言。醫生治愈我們的肉身,而藝術治愈我們的心靈。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夠使人的情緒發生改變,尤其是人最基本的四種情緒:喜悅、悲傷、恐懼和憤怒??刀ㄋ够f:“藝術的內在因素是情感,藝術是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現方式。隨著時代的變遷,藝術的形式以及功能也都隨之發生了變化?!笨v觀整個藝術史,當代藝術的發展實現了比以往每一次藝術革命都大的轉折與突破。從杜尚開始,也產生了任何人任何事都可成為藝術的錯覺。當代藝術表現方式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導致藝術品藝術家與觀者的關系與距離變得微妙。

藝術在人們的生活和文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沒人能確切規范解釋一系列原因。英國哲學家阿蘭德博通(Alain de Botton)把藝術比作工具,在廣義上為藝術的各種功能進行分類。認為藝術將能夠彌補我們在心理上的一些弱點,稱為心理脆弱。認為藝術擁有共享的7種功能:記憶、希望、痛苦、重新平衡、自我知識、成長、欣賞。

什么樣的當代藝術品能給當下社會人群帶去心靈慰藉?當代藝術品中的治愈元素有哪些?

在筆者看來必不可缺少的元素是豐富明亮的色彩,營造輕松的氛圍能暫時使觀者脫離現實的,可引發情感經驗的共鳴。

色彩是視覺藝術活動欣賞當中尤為重要的部分之一,是組成藝術作品表現的重要元素,每一種顏色都能代表一種情緒,代表一種能量。例如,冷暖色調,冷暖色指色彩心理上的冷熱感覺。紅、橙、黃、棕等色往往給人熱烈、興奮、熱情、溫和的感覺,所以將其稱為暖色。綠、藍、紫等色往往給人鎮靜、涼爽、開闊,通透的感覺,所以將其稱為冷色。

其實色彩的本身是沒有靈魂的,色彩只是一種光的物理現象。但是人們卻可以感受到色彩情緒,這是因為人們長期生活在一個色彩的世界中,積累了許多視覺經驗,比如,看到藍色會想到藍天與大海,即由于對色彩的經驗積累而變成對色彩的心理規范,從視覺、知覺、感情到記憶、思想、意志、象征等,久而久之就會在人的心理上引發相對應的情緒。

色彩作為一個基本要素在藝術作品中有顯著的表現力,色彩在心理層次上的美感表現充實了藝術作品的需要,色彩在當代藝術表現手法里是一種強有力的情感的語言。

康定斯基在《藝術的精神》一書中寫到:“色彩可觸動靈魂?!痹谒磥?,色彩有雙重作用,一是帶來純粹而愉悅的身體體驗;二是觸動靈魂的“內在共鳴”(inner resonance)。而這種引發共振的“內在需要”(inner necessity)是藝術的核心原則,也是形狀構建、色彩和諧的基礎,他在《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將繪畫分為印象畫(Impression)、即興畫(Improvisation)與構成畫(Composition),并將這三者統一稱為“交響式構成”的畫作,后兩種正好是常用的音樂術語,也是其作品的常見名字。畫中線條與色彩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場熱鬧非凡的音樂會,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圖像語言。

對于荷蘭知名藝術家佛羅倫薩·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而言藝術可喚醒童年的純真。

他的當代藝術作品《橡皮鴨》也是他最知名與流行的藝術作品,巨型的黃色鴨子漂流在海上,引發人們的好奇與猜想,激發了居住在城市中居民的好奇心和熱情,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關注與熱烈的討論。人們停下觀看,討論與猜想,然后開始自由交談。他的作品常以巨型卡通動物形象為主,帶領觀者仿若進入神奇的童話世界,賦予觀者奇妙視覺體驗的同時,也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的童心。他希望人們通過觀看他的作品《橡皮鴨》懷念兒時的回憶,喚起人們內心的單純然后重新思考關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佛羅倫薩·霍夫曼以此作品為媒介希望為人們提供忙碌生活下的喘息機會,使人們暫時脫離現實生活中的不安和煩惱。同時藝術家希望傳遞出個人的價值觀,希望焦慮、煩躁、缺乏幸福感的人群能夠以更加活潑開朗的方式面對生活,從而提高自己的感性品質并回歸積極正向的生活方式。比如,看待事物的觀點更加積極,對兒童更有愛心,對不同階級不同種族的人更加包容等。通過藝術欣賞找與寄托情感共鳴是一種快速的、低成本的、副作用最小的藝術療愈方式。這個藝術項目也被他命名為“傳播快樂到全世界”,這個看似簡單的信息對于觀看者和藝術家而言都是具有更加深層的思考意義。

藝術創作者與觀者之間的“治愈”關系,每一個觀者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都是與藝術作品進行思想情感交流的過程,觀者在欣賞時,被藝術作品的內容所觸動,引發經驗情感上的共鳴,進而激發起一系列的思想、情感、回憶等心理活動,觸動了觀者心理上深切的感觸等。

藝術作品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反映當下社會狀態。當代藝術漸漸出現治愈文化也從一方面反映出藝術家內心的渴望,藝術如同人類的精神花園,具有療愈功能,藝術是一條最終的精神歸路。

現代都市人群對“藝術治愈”這個詞匯不再陌生。作為一種副作用最小的輔助治療方式,“藝術治愈”更多地是以患者主動來進行的,從某種程度上極大地避免了其他治療方式可能帶來的痛苦,其趣味性獲得了更多人的認可和推崇。因其本身具有表達、創作、交流的特性,藝術自產生時就具有療愈作用,通過藝術的特性輔助人們表達內心的情感。通過藝術語言表達來緩解和發泄內心的壓力、焦慮、恐懼等。

治愈不僅僅是存在于心靈與精神,更是治愈人們的觀點、行為。矯正我們扭曲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引導人們反思,正視危機,關注問題。在筆者看來這也是作為當代職業藝術家的一種社會責任之一。而研究符合時代需求且應運而生的藝術作品,也是作為一名藝術創作者在創作作品過程中能引領觀者進入內心世界的重要媒介與途徑。深入研究它的特點及呈現方式,不僅能使大眾群體更了解治愈性藝術,也有助于藝術創作者們能創作出更符合市場規律和社會需求的藝術作品。所以深入“治愈性”藝術的研究不僅有理論研究意義,還有更多的實踐意義。

猜你喜歡
治愈觀者藝術作品
端午節觀龍舟賽
五彩繽紛的藝術作品
何晉渭藝術作品
張杰藝術作品
陶瓷藝術作品
淺析吉本芭娜娜《廚房》中廚房的象征性意義
創傷理論視角下《達洛維夫人》的解讀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呆萌大白的“治愈”之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