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數字非遺建設的探討

2020-07-14 08:46周教賢
神州·下旬刊 2020年6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形勢數字

周教賢

摘要: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加速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眾逐漸降低了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豐富,為了更好的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可以建設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數據,并對其進行有效的建設研究。本文主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建設進行了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新形勢;數字;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建設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證和支撐,將其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充分展示出來。大數據技術的成熟也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層次挖掘的可能,相關人員需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進行掌握,從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建設提供幫助。

1.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主要是基于數學建模的手段對數據實施分析和研究,從而發現事物內在本質與其他事物之間存在的聯系,更好的對未來實施相應的預測。在大數據時代產生了相應的技術和社會改革,互聯網的誕生提升了網頁的數據連接形式,使互聯網發展成為了數據網絡。而大數據時代互聯網中會產生大量數據信息,這些數據信息在一方面擴大了大眾對于信息的或許領域,另一方面對于大量的數據信息,大眾還是基于檢索篩選的形式來對信息進行獲取,但是這種獲取方式在目前信息逐漸膨脹的情況下已經無法有效實施。所以目前對于數據信息的采集以及處理需要朝著更高級的展現方式轉化,目前最迫切的需求不再是實施信息共享以及有效的交流,而是進一步整合數據內容和分析數據內容,有效整合數據內容可以提升數據的智能化這也成為了目前相關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例如,在互聯網中搜索最為頻繁的詞匯和一些時期的頻繁搜索詞匯相比較,會建立一種較為特殊的模型。這種模型可以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屬于其獨特的搜索詞匯,使大眾能夠迅速在網絡中找到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趥鹘y信息處理手段,大眾無法從數據庫中找到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任何數據,但是相關人員可以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實施分析,并使這些數據與其他事件產生關聯,就可以準確推導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內容。這種方式只能通過大數據實現,而大數據內部還暗含著一些隱藏規律,需要大眾不斷探索,不斷發現。

2.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建設中存在的弊端

2.1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的急速增加

在新形勢下,信息技術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進行轉化,使其形成數據信息格式進行儲存,還可以將一些鼓聲或是吟唱以多媒體技術進行儲存,使其能夠更好的得到傳承和弘揚。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對其更新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所以目前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數據會不斷上升。社會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這時大眾日常生活與活動都會產生較多的數據信息,這也使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和立項活動需要得到較為安全的存儲和歸納。在未來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模式也會產生相應的改善,非物質文化遺產規模呈現量級,而其實際數據形態也較為多樣,假如在這時沒有建立合理的數據管理平臺,在未來就無法快速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

2.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程度不夠

眼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主要以文字,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但是這些內容都是靜止的,數據和信息之間沒有一定的聯系,這也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較為散亂,無法有效歸納。比如,某市有數十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絕大部分都和少數民族文化有著聯系,這也表示少數民族文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其中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內部沒有必然聯系,同時因為少數民族之間的差異,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社會背景和文化因素的分析沒有根據,這也導致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缺失,需要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對其提供較為積極的指導和輔助。

2.3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缺乏互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檔案之間有著一定的差異,傳統檔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但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并沒有保密方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建設的時候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對其進行傳播和弘揚。合理的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可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大眾之間的互動,還可以讓大眾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隨著的社會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了一定的社會需求,其中一些科學研究人員和普通大眾都想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大眾整體素質在不斷的增長,普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字介紹和圖片已經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大眾對于新媒體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求逐漸提升。但是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數據服務存在一定限制,因此想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多媒體技術展示出來就需要拉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大眾的聯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為大眾提供較為豐富的服務,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群眾的互動[1]。

3.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建設策略

3.1充分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

新形勢下,互聯網信息技術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展和傳播,這也為大眾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一定的契機。在大數據環境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建設需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信息處理為基礎,通過對非遺信息內容的展示構建較為完善和規范的數字資源系統,從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新形勢下大數據可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實時更新,非遺可以以信息數據的形式存在,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非常豐富多樣,其中包含了民間傳統文化,民族音樂,民間技藝,民宿民風等等。在對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描述的時候其描述方式也多種多樣,不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起源,發揚,演化進行了描述,還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了較為明顯的表示形式,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員,相關記錄文獻等等。在大數據時代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都可以匯聚在一起,分為不同的節點,另外這些數據和信息可以被搜集和整理,并對其展開較為標準化的描述,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以更加立體的形式存在[2]。

3.2建立相同的技信息描述標準

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所以這時建立相對統一標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規范信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信息處理效率,還可以為其資源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能力奠定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信息描述技術進行的數字建設,這種數字建設能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施語義化。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相同的標準為其提供計算機能夠了解的含義,而這種含義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據,能夠將其數據分為不同的類別。這種數據類似網頁,也可以成為相應的組織單位,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的數據提供不同的網頁地址。這種語義化數據信息也代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字形式呈現,而是具有活力和生機的,不但可以對其進行定位,還可以和其他數據擁有相同的標簽。這也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可以和其他數據聯系起來,之所以能夠和其他數據聯系起來主要是因為這些數據不是以網頁的形式聯系起來,而是借助數據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數據的聯系是以數據屬性產生的,對用戶來說,這也表示其可以從一片數據轉移到不同的數據,這種跳轉形式不需要基于鏈接形成,而是需要內部意義上的連接[3]。

3.3提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建設的重視

數據庫能夠將信息匯總起來,并對其實施相應的處理和分布,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建設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化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新形勢下,大數據發展較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處理和傳播都產生了一定的改變,所以這時就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可以為大數據服務提供一定的支撐。在大數據時代下,數據的存儲不再基于數據表來實現,而是以關聯數據和非關聯數據形式存在的。儲存方式的靈活多樣不但代表著業務模式的多樣化,還代表著業務展示方式的多樣化。未來在大數據信息技術發展下,數據會呈現量級增長,一些工作已經無法依靠人工完成,所以這時使用較為高效的數據分析技術不但可以實現智能識別,還能夠增加數據的傳輸速度,使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中得以開展[4]。

4.結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我國傳統文化中較為特殊的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性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弘揚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大數據時代下,新型思維和技術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較為廣闊的發展平臺,還可以對傳統信息傳方式進行改善,這樣能夠將數據集合起來拉近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其他文化之間的關系,實現有效的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1]趙富學.基于信息集成服務的少數民族體育非遺資源檔案數字化平臺建設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9(1).100-101.

[2]王曉敏,李晗.黑龍江省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策略探究——以“互聯網+”為視角[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9(2).119-120.

[3]張華,許麗霞.社交網絡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究——基于性別的視角[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9(1):81-94.

[4]謝海洋.檔案學語境下直隸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策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8(4).123-124.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形勢數字
答數字
新形勢下“管理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新形勢下班集體建設創新的實踐與思考
數字看G20
成雙成對
數字變變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