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魂牽夢繞運河情

2020-07-14 05:23荀德麟
鐘山風雨 2020年3期
關鍵詞:淮陰洪澤湖淮安市

荀德麟

可以說,從學生時代起,大運河,一直是流淌在我心中的河。記得1966年秋冬時節大串聯的時候,16歲的我曾和幾個同學先后兩次沿著里運河堤,一步一步地從清江浦丈量至瓜洲古渡。其中第二次還向南延伸,丈量了江南運河鎮江至常州段。六洞、七洞、蛻龍潭、清水潭、昭關壩、仙女廟、奔牛鎮,以及“露筋兩頭擔,一頭三十三”等等充滿神奇色彩的運河地名,都是那時候丈量的收獲。這成為我后來多次實地考察大運河的最初起點,也成為我后來研究大運河、保護大運河、宣傳大運河的原初動力。

長期堅持研究大運河

回顧我對大運河歷史文化的研究,始于1982年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淮陰專區從事專業地方史志研究。起初研究中共淮陰地方黨史和革命斗爭史,頻繁地涉及里運河、中運河以及與之一脈相承的淮河、洪澤湖、黃河故道、高寶諸湖。于是,著手對大運河的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對大運河的歷史進行追溯考索。1984年起,由于應邀擔任大運河清口樞紐所在地——淮陰,《淮陰縣交通史》的全書撰稿,開始對大運河的航道變遷、漕運歷史等進行梳理和研究,并陸續在《東南文化》《江海學刊》《淮陰師專學報》《江蘇地方志》等刊物上發表相關成果?!皷|方的龐貝”——泗州城,就是我在此間發表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

1986年初,我受命主持淮陰市地方志編纂與指導工作以后,在著力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對大運河研究投入了更多的精力。首先,著手研究大運河沿線最大的水庫、清口水利樞紐的關鍵性工程——洪澤湖的歷史與現狀,并于1992年完成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洪澤湖研究》一書,我一人擔任本書的主編、統稿,以及50%以上篇幅的撰稿。

1995年完成主編《淮陰市志》,1998、1999年相繼完成主編《淮陰改革開放二十年》《淮陰五十年史》以后,努力克服淮、宿分市后資料搜集的嚴重困難,在省志辦的支持下,加快了《洪澤湖志》的編纂步伐,于2004年完成了近140萬字的《洪澤湖志》,該志是四大淡水湖中第一部新編湖泊志,填補了洪澤湖有湖無志的空白。

2005年初,我主持編寫了《運河之都——淮安》一書。同年11月起,又主持點校整理出版《淮安文獻叢刻》第1—8卷,其中有《漕運通志》《清江漕船志》《淮關統志》《淮安河下志》《王家營志》等一批佐證“運河之都”的奠基性歷史文獻,還包括正德、天啟、乾隆、光緒四部《淮安府志》,民國《淮陰區鄉土史地》,以及明嘉靖《兩淮鹽法志》等,共450萬字,為學術界研究淮安、進一步認同其“運河之都”的歷史地位,打開了便捷之門。

2007年,兼任新成立的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以后,我系統地提出:“大運河是國家統一穩定的保障線、南北經濟交流的大動脈、南北文化融合的主紐帶、哺育沿岸城市的母親河、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開放之河?!边@一提煉和總結,后來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參政議政

前賢說得好:學以致用。對大運河研究的終極目的,在于深刻認識大運河的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為決策者提供保護利用的依據、方法和途徑。

我從1988年1月至2012年6月,一直擔任淮陰(安)市政協常委。其間,擔任兩屆淮安市政協副主席。這為我就大運河及其遺產保護利用等方面參政議政,研究成果和心得轉化為參政議政的提案建議,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平臺。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曾不止一次地起草遞交關于加強里運河文化廊道規劃與建設的提案,本世紀初終于促成了《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長廊建設專項規劃》的誕生。擔任淮安市城市規劃咨詢委員會特聘顧問以后,更直接參與了每一次重要決策前的咨詢活動,并多次直接對上報的方案提出建議與意見。

這些年來,我覺得參政議政最重要的成果是:參與淮安“運河之都”城市名片的打造?;窗沧鳛榫┖即筮\河沿線的多座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京杭運河的中段,古淮河、古黃河與大運河的交匯處,處于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是典型的因運河而興、漕運而興的古城。明清時期,更由于漕運總督、河道總督、淮北鹽運分司的駐節,黃、淮、運河的交匯,全國最大內河漕船廠與淮安常盈倉的設立,成為前面所述的“五大中心”,從而奠定其“運河之都”的特殊歷史地位。

早在2001年,我就曾提交《關于加快三淮一體城市發展戰略實施的建議》,同年,淮安市地方志辦公室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保護運河文化遺產的建議和建設里運河文化長廊的構想,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采納。2002年建成大運河文化廣場,啟動運河文化長廊建設工程,并完成中洲島和大閘口北側越河街西段的改造工程。

2005年11月,遵照市委書記的批示精神,市地方志辦公室迅即擬訂打造“運河之都”城市名片的初步方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認可,并立即組織實施。此間,我邀約全國從事明清史、城市史、交通史、運河史和歷史地理研究的知名學者40余人,圍繞“運河之都”的歷史撰寫論文。2006年5月12日—14日在淮安成功地召開“運河之都——淮安”首屆全國學術研討會。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朱佳木、國家清史編委會常務副主任朱誠如、中國明史研究會會長張顯清、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與李孝聰等出席會議,并作學術發言。

2006年5月,我有幸參加在杭州召開的全國大運河遺產保護大會。同年10月16日—17日,我又代表淮安市,從北京市通州區接過承辦第四屆大運河文化節的匾牌。為了辦好第四屆大運河文化節,市委、市政府圍繞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這個主題,在搞好準備工作的同時,要求市政協組織“京杭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市地方志辦公室組織“運河之都第二屆全國學術研討會”,編輯出版《運河之都叢書》論著第1—9卷、點?!痘窗参墨I叢刻》第5—9卷,改建市博物館,建設淮安市城市建設規劃館、中國漕運博物館、中國大運河名人館、大運河楹聯館、淮安戲曲博物館,修復陳潘二公祠、吳公祠,復建河道總督署大堂二堂、淮關關樓、河下御碼頭、漂母祠,加固清江大閘,建立古末口、大小清口碑亭等,并著手修復河下古鎮。修復斗母宮、福音堂與賽珍珠故居等,展示大閘口“五教匯聚”的文化特色。由于領導重視,各方協同,上述建設工程都以較好的質量和序時進度,在第四屆中國大運河文化節前夕完成,向游人開放。

2008年9月26日,第四屆中國大運河文化節高峰論壇暨第二屆“運河之都”全國學術研討會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含隋唐宋運河)沿線32個城市的100多名代表和從事運河研究的40余名專家學者與會,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出席會議。10月8日—9日,中國古都學會五屆六次常務理事會在淮安召開,正式通過確認淮安市為“運河之都”的決議。市政府主要領導接受中國古都學會會長朱士光教授授予的“運河之都”匾牌。至此,“運河之都”城市名片的打造任務圓滿完成。

此外,在擔任省政協委員期間,我還先后提交了《關于對淮安等市黃河故道開發早日立項的建議》、《關于編纂“京杭運河志(江蘇段)”的建議》、《關于密切配合大運河申遺,在淮安建立漕運博物館的建議》等提案,均得到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的采納。

(責任編輯:蘇)

猜你喜歡
淮陰洪澤湖淮安市
一飯千金
淮安市強化“三個一” 提升應急通信保障能力
洪澤湖漁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淮陰:母愛之都
浩浩碧波潤江淮——洪澤湖
洪澤湖漁家
淮陰:活躍著一支“老兵”調解隊伍
對淮安市城區河道生態建設的思考
洪澤湖野生河蜆營養成分的分析與評價
淮安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